1. 警察制服的演变史
一、新中国成立前红色政权警察的警服
1、我国红色政权警察机构的设置始于1928年。井冈山时期的民警局、刑事侦探局、政治保卫局、肃反委员会就是我国现代公安机关的雏形。那时的“警服”,就是红军战士的服装。都是红军战士,只是分工的不同。
2、1938年延安时期,我党正式成立了公安局—延安市公安局。这时起有了警服:黑色制服,黑白相间的大檐帽,无帽徽,铝合金特制白色领章,铸有“边警”两字。沿用至1942年。
3、新中国成立前夕。着装同八路军、解放军着装一致,只是款式有所变化:男服上衣为中山装,下衣为马裤;女服为列宁装。
二、文革时期的制服
1、50式。有干部与民警服装之分。着装均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同,区别是胸章标有“人民公安部队”字样,臂章为盾形,上方横写“公安”二字,下方缀军徽。帽徽为中间嵌“公安”字样的红五角星。此种制服一直使用到1956年。
2、55式。上衣为白色和草绿色,下衣藏青色,平顶大檐帽,即人们所熟悉的“马天民式”。
3、59式。上衣白色,增加了领章,领章中有一铜质盾牌,上缀五颗五角星,下装颜色由藏青改为藏蓝。章板中间缀铜盾牌,盾牌浮雕一大四小五个五角星。各警种一律佩戴领章。
4、65式。再次与部队服装趋同,上衣草绿色,有红领章,下衣藏蓝色。取消了大檐帽。草绿色软顶帽缀一园形国徽图案。
5、71式。为区别军、警服装,增加大檐帽,上、下装均改为蓝色。后又改夏季服装为上白下蓝。
三、八十年代的制服
1、83式。改革较大的一次。除草绿色、红领章没有新意外,其他变化都很大:上衣有饰有黄边的肩袢;袖口有两条黄色袖线,下衣饰有红裤线;大檐帽上有了警徽,胸前有了警号,上衣有了臂章;臂章上印有“公安”二字,下面首次出现英文“POLICE”。1985年全国民警统一穿着新的制服。
2、89式。在83式的基础上改红领章为松枝—盾牌领花,1993年改为有警衔标志的箭形领章,1995年改为肩章;臂章由悬挂式改为缝制式;下衣取消红裤线;配发黄衬衣、蓝领带;警号由红色改为蓝色。领带上有“警察”的汉语拼音,但有一批领带上的字母错了,成了“顶察”。89式警服是对83式警服进行改进,在大致不变的基础上,89式警服裤子取消了两侧红裤线,红领章改为松枝衬托的红色盾牌领花,内有金色五角星。大檐帽增配了金黄色丝编装饰带。女民警改戴短立筒有檐软帽。1993年人民警察授予警衔,佩戴警衔标志,区别主服及其标志在89式警服基础上又进行了小改进。行政职务警察领章底板改为橄榄色,技术职务警察为银灰色。1995年,箭形领章与警种肩章取消,警衔标志修改为箭形橄榄色底板上缀金黄色四角星和横杆的肩章。
3、99式。即现行警服着装。基本颜色为藏蓝,与国际警察服装基本接轨。臂章上的“公安”二字变成了“警察”。99式警服颜色选用国际上警察通用的藏青色或藏蓝色,交、巡警衬衣采用浅蓝色,普通民警衬衣采用铁灰色,高级警官衬衣采用白色。高级警官、交、巡警领带颜色为蓝色,其他警种的领带为银灰色。服饰佩戴帽徽、领花、警衔、警号、胸徽。警衔分为三种:硬警衔用于常服、夹克服;软警衔用于长、短衬衫;套式警衔用于多功能服。99式新警服分为常服、作训服和多功能服。
目前正在使用的是99式警服着装,只是中间衬衣颜色有个小变化,我04年参加工作的时候穿的内衬和外衬是铁灰色的,当时只有交警穿的是浅蓝色外衬和内衬,之后我记得是05年左右,全部统一换装成浅蓝色的了。
2. 制服的种类有哪些
按季节,制服一般分为春夏装、秋冬装。春夏装一般有短袖衬衣、配裤、裙,另加领带或领装饰;秋冬装一般为长袖衬衣、马甲、外套、裤、裙等,另加领带或领装饰。
按职业类别分类,有政法部门服、餐饮服(酒楼宾馆、餐厅)、运输服(火车、汽车、航运、船运运输等)、娱乐服(歌舞厅、按摩院等)、厂服、校服、商场服、宾礼服、演出服和特种制服(部队、航天、航海、铁路等)等。
(2)制服来源扩展阅读:
制服的特征:
1、明确的标志性
该特征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各行业、各部门更好地开展业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团体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热爱感和荣誉感。
2、追求群体效果的审美性
制服注重着装者的群体美,烘托群体的职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如军队的职能是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其制服体现的是威武、庄严的美。除了注重群体着装效果外,制服的色彩造型风格还必须与工作环境相协调。
3. 服装的由来
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为什么只有人类才穿用了衣服呢?关于这种衣服的起源论,从古希腊的环境适应说开始,产生了诸如羞耻说、装饰说等的学说,但都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1.环境适应说
为了在寒冷时保持身体的温度,为了防备外伤和害虫,要穿衣服。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服装起源的说法。但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全身裸体的。有的是为了逢凶化吉而把护身符带在身上,有的是把作为阶级的标志的东西带在身上。所以说,环境适应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衣服发生的全部经过,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没有异议。
2.羞耻说
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末开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几乎仅仅是遮盖了生殖器,由此而产生了羞耻说。但是,这也可以使人认为是防止外部的伤害。反而又产生了是由于出现了衣服,才使人产生羞耻感的说法。
3.吸引异性说
在动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鸳鸯等,为吸引雌性,而拥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说人类的衣服是从男女间的吸引异性的动机中产生的。也被说成是种族保存说和性欲说。
4,装饰说
想要别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 开化民族的人们,在野兽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绣,就是这种表现。他们还从身体涂色开始,像耳环、首饰、腰饰、脚环等,这种想方设法装饰身体的心理欲求,与生存的本能同样强烈。同吸引异性说相结合,把装饰说作为衣服发生的动机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释了几种说法。但是无论如何,人类在地球上是无所不在的,是从不同的气候、 风土、风俗习惯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过来的。所以衣服发生的起源靠单一的动机来说明是很困难的。根据民族的不同,混杂有各种不同的动机,有时也会出现几种动机相互交替、变强、变弱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把衣服发生的动机分成两大类来考虑:其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保护自身,为—厂维持生命的生理卫生的机能;其二,为了满足显示自己的欲望,为了夸示身份和地位的社会生活的机能。这样来考虑,对于我们也许会有益处吧!
在现在各种交通工具发达、冷暖设备齐备的文明社会中,生理卫生的机能在逐渐减弱,社会生活的机能在日益增强:仪礼服、制服具有时代性的流行服装,再加上美的着装和主张个性的心理要素,衣服越来越向着多样化发展c伴随着文化的多层次化而个性化更加进步的今天,在社会生活中衣服的着装目的,也会出现在某一面被简单化,在另一面被复杂化的事情:但是,无论在任何场合,对于衣服的思考都不能离开人们的行动格式。日常生活中当然要穿衣。对于社会性的生活来说,又要求它易穿易动,在构造上具有很高的机能性。也可以说人们都喜欢具有很高审美性的东西。
服饰作为性美的标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寻味的。一般人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创造出衣服,乃是为了遮羞。然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他发现,那些平日总是裸体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妇女在参加性爱舞蹈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唤起异性的注意。格罗塞认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归之于羞耻的感情,而羞耻感的起源,到可以说是穿衣服的这个习惯的结果。”“在低级文化间,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习惯成为普通的经常的行为时,就会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结果成为我们现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习惯的掩蔽,而是偶然的无掩蔽。……这中间已经有了一种很重大的伦理的进展——性的自制已经成为一种道德。”当原始人类还没有懂得穿衣的时侯,是没有羞耻感的;遮蔽性器官,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当穿衣成为习惯时,羞耻感便产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着道德自制的内容。格罗塞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气温最适于人体时仍需要穿衣。对性美的欣赏,也首先是从服装开始的,只有情侣关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赏裸体之美。这之中,道德规范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
4.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一、来历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二、特色
中国传统服饰设计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夸张、更强烈,也更具有自由度。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
民族服装形象的设计提炼应该更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思维模式应为浪漫性能动的构思方式,具有敏锐的形象感知能力。
民族服装的审美特征较其他戏剧形式对更夸张、更强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与夸张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民族服装的造型较其他戏剧形式对适应演员动作的要求更严格,对演员在大幅度动态的要求更高,表现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间。
(4)制服来源扩展阅读: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
5. 中国校服的由来
最早出现校服是在日本。
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很艰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们,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炫耀。因为身上穿的衣服已经说明了他们虽然在一个学校里学习,但是他们的家庭是不一样的。
学校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于是规定每一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这就是校服的由来。小学生校服设计原则 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制服是学生制服设计最主要的两大类别。由于小学与中学的教育尘毒、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思想成熟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都非续航显著,所以小学生的制服与中学生的制服都需要独立进行更有正对性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通常在7岁至12岁、13岁之间,中国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初等教育,对社会的初步认识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小学生身体特征具有儿童或少年的特点,活泼、好动,思想也相对单纯。在小学低年纪学生制服的设计者,可以适当借鉴童装的风格特征,色彩也可以更加鲜明、轻松。由于升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身体已经开始发育,如果服装的造型过紧则不利于少年身体的成长,也难以适应少年身体的高度与围度的增长速度,服装的风格上过于童装化更难以与少年成长的心里需求想协调,所以在制服的造型与结构上必须根据少年时期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推敲。通常小学学生制服都是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制服与高年级学生制服分别设计,以适应小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里要求。中学生、高中生校服的设计原则 中学时期的学生的年龄在13岁、14岁至20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胜利与心里上都开始成熟,人生观与世界观也逐渐形成,他们的特点是有朝气、活力、有强烈的社会参与仪式。与小学生制服相比,中学生制服的设计风格更加严谨、文中、尤其是高中生的制服可以具有成年人制服的相应特征。但是整体来看,中学生制服的造型与色彩在文中的风格基础上,还应该更多地体现中学生的青春与活力,而不能完全体现成年人的性格。
6.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与特点
1、来历: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特点:
中国传统服饰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前开衣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6)制服来源扩展阅读:
发展到现代:
步入21世纪后,随着加入世贸,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诞生,中国的民族文化开始复兴,人们开始重新深思传统服饰。东亚其他国家日韩等国为何穿着他们自己民族服饰过节日?而且是中国服饰汉服分支演变的,而我们自己的却被淡忘。随之而来的便是“汉服复兴”。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现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当然汉服复兴也是一波三折,2010年成都汉服女孩在德克士被一个无业游民社会混混当成和服要求烧掉,后报警解决。
目前妨碍中国汉服复兴的也分两种类人,一种是汉族人害怕自己强迫穿,另一种是非汉的少数民族怕影响到自己。网特和别有用心之人从中挑拨危害中国民族团结,大家要小心。※其实汉服复兴运动,不是强迫每一个非汉族人或每一个汉族人穿,全是自由自愿穿,穿也分两种,一种是重大节日穿,另一种是作为日常服饰穿。
日常服饰也分两种,改良的现代版和复古经典传统版。现在大学汉服社也有喜欢汉服的少数民族穿,包括满族、蒙族、回族、维族等都有同袍爱好者。
从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开始。2012年2月04日方文山于台北发布《致汉服同袍千言书》。2015年4月25日中国汉服博物馆在青岛开馆。[3]汉服复兴越来越被国人所接受和认可。2018年中国华服日节日确立。
7. 关于服装起源共有几种学说
人类早期是不穿衣服的,但为什么到了后期要穿衣服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都不尽相同,说法不一。归结起来,主要有适应环境说、装饰美化说、遮掩羞涩说、吸引异性说、宗教信仰说等几种。
一、适应环境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身体的需要,是人类起码的生活需要。我们的祖先历经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衣着,并逐步完善起来。穿衣是为了能够抵御寒冷和潮湿的天气,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在距今约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山顶洞人开始使用磨制和钻孔技术。
学会用骨头做成的针和兽筋或皮条做成的线,将一块块兽皮缝合起来,制成衣服,可以有效地防抵御寒风雨雪的侵袭,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止爬虫或蚊子的叮咬,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二、装饰美化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装饰美化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需要用衣服来保护身体。因为至今还有一些民族过着原始生活,他们不穿衣服,但懂得装饰自己。
他们通过涂粉、纹身、披挂兽皮、兽骨、树叶等来装饰自己。对原始人来说,装饰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保护是第二需要,是开化以后的事情。
人类起源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猿人、古人、新人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是不穿衣服的。后来在气候潮湿严寒地区也出现了人类,他们同样不穿衣服。达尔文曾经对不畏严寒融雪于皮肤的土著民族进行观察,对其自身的抗寒能力表示异常惊讶。
然而,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绝对没有不装饰的民族。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年幼的孩子对装饰的快感比展露的羞涩之感发展得更早些。小孩子对于装饰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往往是自发的、先天的,而对于遮羞的需要却是在成人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是被动的、后天的。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爱美的观念,懂得用各种方法来装饰自己。装饰形式分为肉体和外表两种。肉体装饰包括对人体的各种“体塑”,外表的装饰包括服装或其他各种装饰物。这两种装饰形式有着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耳环或鼻环就是体塑和饰物附贴两者的结合,现代女子使用腰带紧束腰部使其纤细,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我国古代女子的缠足则属于改形装饰。
常用的肉体装饰主要有结疤、纹身、涂粉、残毁、改形等几种。
三、遮掩羞涩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和其他动物一样,全身毛发甚长,足以御寒。因此,人类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不穿衣服。后因人类的智能不断发达,逐渐开化文明,懂得了礼仪和羞涩,于是产生了用以遮身的服装。
在炎热的非洲,人们根本不必穿衣,但因男女有别,故均用纱笼、围布或裤衩等遮盖下身。纵观人类服装的形成,也是从下身开始向上身发展的,首先是以树叶或兽皮围住腹、臀等部位,后来有了裙类服装,然后才发展成衣和袍。
四、吸引异性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吸引异性而起源的。他们认为,人们所以要穿衣服,并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身体、遮掩羞涩或装饰。实际上,由于原始人对性、性感以及性爱有追求,为了吸引异性才产生服装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除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获取生活必需品,还要通过性爱活动来繁衍后代。在远古人类看来,性爱是神圣的活动,并且具有神秘化。而且对性爱的神化,还表现在对生殖器的崇拜上。
特别是在人类进入直立行走阶段之后,一览无余的将生殖器暴露出来,势必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或形式来显示其神圣和崇高,如最初的树叶、鲜花,继而使用兽皮来遮掩或装饰生殖器官,以后又扩展到其他的性感部分。这些就是今天
的服装的雏形。因此也有人认为,对性的崇尚是服饰产生的直接原因,要获得性的刺激和吸引异性的好感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
五、宗教信仰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满足宗教信仰需要而形成的。他们认为原始人在很长时期里,一直是不穿衣服的,后来在原始氏族公社中出现图腾崇拜或偶像供人崇拜。所以,服装最初出现在部族的首领身上,后来发展到巫师、传教者或者教徒们身上。直到今天,服装依然有明显的标志功能,这说明服装的起源与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密切相关。
(7)制服来源扩展阅读
历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
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做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闹米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
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
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阅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服装
8. 衣服的由来
1、环境适应说
为了在寒冷时保持身体的温度,为了防备外伤和害虫,要穿衣服。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服装起源的说法。但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全身裸体的。有的是为了逢凶化吉而把护身符带在身上,有的是把作为阶级的标志的东西带在身上。
2、羞耻说
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末开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几乎仅仅是遮盖了生殖器,由此而产生了羞耻说。但是,这也可以使人认为是防止外部的伤害。反而又产生了是由于出现了衣服,才使人产生羞耻感的说法。
3、吸引异性说
在动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鸳鸯等,为吸引雌性,而拥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说人类的衣服是从男女间的吸引异性的动机中产生的。也被说成是种族保存说和性欲说。
4、装饰说
想要别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开化民族的人们,在野兽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绣,就是这种表现。他们还从身体涂色开始,像耳环、首饰、腰饰、脚环等,这种想方设法装饰身体的心理欲求,与生存的本能同样强烈。同吸引异性说相结合,把装饰说作为衣服发生的动机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8)制服来源扩展阅读:
古代文化“衣”在古代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人体上所有穿着,头上戴的叫头衣,鞋类叫足衣,身上穿的则叫体衣;狭义则专指上体所穿的服装。古代衣服上衣也有长短、内外、厚薄之分。短上衣称襦,辛延年《羽林郎》中说;“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襦也有长短,颜师古《急就篇注》上说:“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曰襦。”自膝以上的是长襦,类似今天的半截大衣。到腰间的才是短襦。
《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其中的“腰襦”、“小襦”都是短襦,可见短襦较常见。
9. 服饰的由来
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为什么只有人类才穿用了衣服呢?关于这种衣服的起源论,从古希腊的环境适应说开始,产生了诸如羞耻说、装饰说等的学说,但都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1.环境适应说 为了在寒冷时保持身体的温度,为了防备外伤和害虫,要穿衣服。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服装起源的说法。但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全身裸体的。有的是为了逢凶化吉而把护身符带在身上,有的是把作为阶级的标志的东西带在身上。所以说,环境适应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衣服发生的全部经过,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没有异议。 2.羞耻说 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末开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几乎仅仅是遮盖了生殖器,由此而产生了羞耻说。但是,这也可以使人认为是防止外部的伤害。反而又产生了是由于出现了衣服,才使人产生羞耻感的说法。 3.吸引异性说 在动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鸳鸯等,为吸引雌性,而拥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说人类的衣服是从男女间的吸引异性的动机中产生的。也被说成是种族保存说和性欲说。 4,装饰说 想要别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 开化民族的人们,在野兽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绣,就是这种表现。他们还从身体涂色开始,像耳环、首饰、腰饰、脚环等,这种想方设法装饰身体的心理欲求,与生存的本能同样强烈。同吸引异性说相结合,把装饰说作为衣服发生的动机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释了几种说法。但是无论如何,人类在地球上是无所不在的,是从不同的气候、 风土、风俗习惯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过来的。所以衣服发生的起源靠单一的动机来说明是很困难的。根据民族的不同,混杂有各种不同的动机,有时也会出现几种动机相互交替、变强、变弱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把衣服发生的动机分成两大类来考虑:其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保护自身,为—厂维持生命的生理卫生的机能;其二,为了满足显示自己的欲望,为了夸示身份和地位的社会生活的机能。这样来考虑,对于我们也许会有益处吧! 在现在各种交通工具发达、冷暖设备齐备的文明社会中,生理卫生的机能在逐渐减弱,社会生活的机能在日益增强:仪礼服、制服具有时代性的流行服装,再加上美的着装和主张个性的心理要素,衣服越来越向着多样化发展c伴随着文化的多层次化而个性化更加进步的今天,在社会生活中衣服的着装目的,也会出现在某一面被简单化,在另一面被复杂化的事情:但是,无论在任何场合,对于衣服的思考都不能离开人们的行动格式。日常生活中当然要穿衣。对于社会性的生活来说,又要求它易穿易动,在构造上具有很高的机能性。也可以说人们都喜欢具有很高审美性的东西。服饰作为性美的标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寻味的。一般人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创造出衣服,乃是为了遮羞。然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他发现,那些平日总是裸体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妇女在参加性爱舞蹈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唤起异性的注意。格罗塞认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归之于羞耻的感情,而羞耻感的起源,到可以说是穿衣服的这个习惯的结果。”“在低级文化间,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习惯成为普通的经常的行为时,就会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结果成为我们现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习惯的掩蔽,而是偶然的无掩蔽。……这中间已经有了一种很重大的伦理的进展——性的自制已经成为一种道德。”当原始人类还没有懂得穿衣的时侯,是没有羞耻感的;遮蔽性器官,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当穿衣成为习惯时,羞耻感便产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着道德自制的内容。格罗塞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气温最适于人体时仍需要穿衣。对性美的欣赏,也首先是从服装开始的,只有情侣关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赏裸体之美。这之中,道德规范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