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黄埔军校校服设计

黄埔军校校服设计

发布时间:2021-06-24 08:17:44

『壹』 建立黄埔军校的目的与作用。。

创立黄埔军校的目的:

以培养军事与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

创立黄埔军校的作用:

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黄埔军校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广义上讲黄埔军校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校徽: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该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贰』 FIT为什么被称为时装界的黄埔军校

FIT(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纽约时装学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时装学院,成立于1944年,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有着“时尚界的黄埔军校”之称的FIT如今学生已超过1万人,培养出包括Calvin Klein、Michael Kors在内的多名国际设计师,著名服装设计节目《Project Runway》的多名季冠军也毕业于这所学校。

不能否认的是,FIT的Academic相对于Parsons、RISD等学校较弱,是一所更偏向实用性的技术院校。学校常年以来和许多企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举办与时尚相关的展览和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商业机会,因此在就业率上接近100%,完胜其它院校。

『叁』 谁给我介绍下皇甫军校

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是1922 年,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想置他于死地,因而十分悲痛。痛定思痛,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军官学校。长洲岛交通不便,离市区又远,且偏僻,为什么军校会选中这个地方呢?是有个中原因的:第一,在本世纪20年代,各路军阀独霸一方,滇桂军阀盘踞着广州市。当年孙中山选取在远离市区的孤岛办军校,就是要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第二,这个岛环境幽静,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与隔江相对的鱼珠炮台、侧面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第三,孙中山很熟悉长洲岛,他曾多次来岛视察,知道岛上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仍在,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许多人力和资金,为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贡献: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中国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2010年2月,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 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校史
当校长时的蒋中正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因故辞职,由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28日选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 ,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 ,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 ,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 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 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歌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黄埔军校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本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 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 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
黄埔军校校旗,何应钦于1924年设计
总部,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 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 ? 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府迁台后二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编辑本段黄埔军校各期简介
黄埔军校
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 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1925年7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 ,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45人。 1926年4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 毕业,计1480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 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黄埔军校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 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 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 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 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 ,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 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 黄埔军校
重兵、 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 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编辑本段旧址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旧址 所在 广东省广州市 分类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 1924年-1927年 编号 3-21 登录 1988年1月13日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选址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大门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幅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校本部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黄埔军校中的挂饰
旧址修复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东征烈士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孙中山故居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孙中山纪念碑
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东征阵亡将士墓
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东征阵亡将士墓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 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北伐纪念碑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园区历史
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创办,1926年3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更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同年9月又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迁往南京,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广州解放后,广州市政府和驻军修复了军校部分建筑。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2000年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通路线
1可到广州天河区乘43、261、B31路车到鱼珠码头站下,或在南方大厦乘水上巴士到鱼珠码头下,再换轮渡,票价1.5元,就可以到达军校码头; 2从广州动物园出发乘137路公共汽车至终点站新洲码头;从海珠区的赤岗乘座262路公共汽车至终点站新洲,从新洲码头坐船到军校码头即可 3外地来广州可从,广州火车站坐地铁2号线,到琶洲站(琶洲站是地铁2号线的倒数第二站)票价为5元,转137路或者262路(这两路公交站的名字也为琶洲站)票价为2元,到新洲码头换乘轮船到达,票价为1.5元,回程一样。
编辑本段分校介绍
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后迁移至湖南武冈)、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建校前期的分校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 武汉分校校门
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汉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阳,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抗战胜利后撤销。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管等

『肆』 黄埔军校总共有几期学生

黄埔军校共二十三期。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4)黄埔军校校服设计扩展阅读:

黄埔军校的誓词:

一期: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

二期: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

三期: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谨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埔军校

『伍』 为什么称江南大学的设计学院号称“设计界的黄埔军校”

是最先开设工业设计的学校,视觉传达貌似开设的也挺早的,还有动画专业,最近无锡要搞动漫产业,对学校动画专业支持很多,自己去学校设计学院网站查一下历史吧,我也不是很知道

『陆』 1926-1927黄埔军校学生穿的军服就是北伐军装是吗女子学生军呢,跟男子一样吗

1、1924年5月创办了黄埔军校,随后创建了国民革命军。

黄埔学员队和国民革命军的军装相同。

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军服继承了北洋军军服式样,只是将上衣的立领改为立翻领(此时欧洲各国军装立翻领设计增多,直领也还在使用,翻领设计业已出现),四个衣袋的形式作了一些改变:

——女学员的服装和男服基本相同,服色为深灰色。跟男学员不同的是:打黑色绑腿,军服双袖缀上红色字母“W”标记,并发短枪。

『柒』 黄埔军校的校服是仿制哪个国家

1924 年1 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也随之诞生。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军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属于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统一制服;第二,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三,它在款式风格上别具一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款式。

黄埔军校的军服,是以中山装为基础改造而成的,从1924年黄埔建军,到北伐,到抗日,到解放战争,中国军服大体是以中山服为基础

『捌』 问一个学校的校服

是不是广州的,我们学校一样的,就是颜色不一样

『玖』 黄埔军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黄埔军校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军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中闻名的指挥官,其主要将领出自国共合作的一至六期,是北伐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的军服最初都是在上海置办的,由陈果夫办理,因为当时上海的价格比广州要便宜,上海的东西连运费算在内都比广州要便宜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价格。随着黄埔军校运转的正规化,以及学校人员的扩充,购置军服也逐渐规范和制度化。

黄埔军校曾以红颈带为标志,始于1925年第一次东征陈炯明,黄埔军校一律以红颈带为标识,以区分陈炯明军队。黄埔军校第一次东征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也使红颈带火了起来,红颈带迅速在黄埔军校和其他一些军队中推广开来。

『拾』 黄埔军校军训

我就是一名军人,训过很多学生
1多带袜子 军训累的连袜子都没时间洗,有一点点时间都要坐下休息
2带点驱逐蚊虫的东西,好多人住在一起(最少8人)蚊子肯定多,最好带蚊帐
3不管男女带上防晒霜,对你有很大用处
4带点压缩饼干,有很多地方军训是不让带吃的东西的,看你会不会藏了
5鞋一定要穿平底的,底软(旅游鞋)的 香皂牙刷毛巾拖鞋就不用说了把
6最好不要带贵重的东西,人多丢了没地方给你找的
7要想带手机 最好多带点电池 要不带个手摇的充电器 应该没地方充电
8千万不要和教官顶嘴,那样你会死的很残

与黄埔军校校服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童开衫衣多少钱 浏览:635
北京果壳睡衣 浏览:712
裤子上的玉米汁怎么洗 浏览:930
大红色衣配什么鞋子好看吗 浏览:834
盐水泡完裤子后需漂洗吗 浏览:354
轻薄羽绒服女士 浏览:868
夏季新款睡衣 浏览:697
衣牛仔裤的英语怎么说 浏览:791
中国的校服为什么不改革 浏览:547
女生穿橙色短款卫衣配什么裤子好 浏览:226
小个子戴什么颜色帽子好看图片 浏览:894
正宗旗袍下的粉白一线天 浏览:232
丰城垮裤女装牛仔裤批发市场 浏览:772
肩宽针织外套好看吗 浏览:816
建筑橙帽子 浏览:243
剑三各门派校服副本 浏览:78
穿外套配短裤奇怪吗 浏览:865
男生要女生穿外套好看 浏览:470
皮带批发市场大全在哪里 浏览:393
如何选校服 浏览: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