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制服改革历次

制服改革历次

发布时间:2021-06-22 19:34:58

㈠ 历史上有哪些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

1、夏启建立夏朝 君王的禅让到世袭
2、商鞅变法 奴隶制到封建制
3、魏国曹丕 九品中正制
4、隋文帝 科举取士
5、宋朝 王安石变法
6、明朝 八股取士
7、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
8、孙中山 辛亥革命 封建制度覆灭

㈡ 历史上所有的改革

1.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土地问题,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运用"中庸"调停,平衡平民和贵族的关系,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并未解决.
梭伦改革的影响
①梭伦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鉴.
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鉴.
A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B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C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成功的一次改革;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生产关系彻底的改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确立与发展;③收富国强兵之效,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A,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改革,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B,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评价:实质:
(1) 积极: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生产;增强了国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稳定了北宋统治.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 局限性:用人不当,出现官僚为害百姓和"国富民穷"的现象.
变质:宋哲宗时党争,宋徽宗时变质.
失败原因:(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2)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执行不善,引起了民间的不满.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认识: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改革要注意用人.
五,对古代改革的综合认识
改革的类型和特点
①促进社会转型的变革:此类变革多侧重从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如商鞅变法等.②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如有王安石变法革.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化为主体,如魏孝文帝改革等.
改革的作用和启示
作用:中国古代改革有成有败,从效果上来看,所有改革都收到了明显成效,管仲改革,商鞅变法都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革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一度改变了中衰局面.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有成有败,一般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成功,王朝中后期推行的改革多遭到失败.
启示:改革是改革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手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杰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改革过程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充满着艰辛.商鞅,王安石等人变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近代社会的改革
一,欧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新教主张
(1)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主张:反对赎罪券;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认为教徒得救不靠教皇,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即信仰即可得救;主张普通教徒和教士没有区别,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神甫可以娶妻.
成果:产生的新教派称"路德宗",在德国和北欧传播.
(2)瑞士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主张:许多主张与路德相似,如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圣礼等.但是他的主张更加激进,更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把信仰得救解释成"上帝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作辩护;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建立民主教会;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把日内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等.
成果:产生的新教派称"加尔文宗",在英国,法国,尼德兰等地传播.
(3)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由国王自上而下进行,目的是强化王权,建立附属于国王的民族教会.推行者是国王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主要措施是颁布《至尊法案》,规定英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的仪式,解散修道院等,严重削弱了英国教会的实力,强化了王权,但是保留了天主教的残余,后来又兴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运动.
3,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就是宗教改革.16世纪开始于德意志,并波及到西欧诸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宗教改革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此,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后来的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同时,迫使天主教会展开教会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而耶稣会也充当了殖民侵略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又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较低,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不可能彻底.另外,在宗教改革后仍存在教派的纷争和宗教迫害,造成严重的后果,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作用
3,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影响: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另外也开始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地方自治机关中城市资产阶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是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因此,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但是政治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改革没有触动俄国政治制度,沙皇专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很不彻底.
四,日本明治维新
1,改革的历史条件 : (1)内忧:幕府统治的危机
政治上,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包括藩主,武士在内的各阶层对幕府统治不满;
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造成日本的落后;
阶级关系上,各阶层对幕府统治不满,社会动荡不安.
(2)外患:1853年培里叩关,打开日本的国门,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
(3)改革派的活动:武装倒幕,建立新政府.
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改革派形成,经历过改革幕政和王政复古的努力失败后,他们确立了武装倒幕的方针,以西南强藩为根据地,组织倒幕武装,发动政变,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为改革提供了政治前提.
2,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3,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面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它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启迪.
(2) 局限性:依然存在较强的封建势力残余,实质上仍然是藩阀专制,人民没有民主权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五,戊戌变法
1,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维新思潮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
2,维新派的主张和变法的主要内容
3,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
,与日本相比中国改革失败的原因:
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措施实施情况
国际环境
日本明治维新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倒幕派掌握较大实权
全面而有效
帝国主义集中侵略中国,国际环境有利
中国戊戌变法
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真正实施
帝国主义对中国开展激烈争夺
4 ,历史作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总结:对近代改革的综合认识
(一)相似的背景:
1,外部危机:19世纪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许多国家展开并完成,资本主义已成历史发展的潮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这样,亚非拉大多数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落后国家,一方面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如俄国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埃及被英,法等国家殖民侵略,日本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等.近代化的改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2,内部危机: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各国内部危机重重,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如俄国的农奴制是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埃及马木路克的黑暗统治和包税制,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还有中国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等,这些都阻碍了进步因素的发展,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化改革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目的和性质:
俄国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为维护统治而进行的,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推行,中国戊戌变法是弱小的资产阶级依靠封建的没有实权的皇帝,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推行,这些改革虽然结局各异,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主要是军事工业,并且管理方式仍是封建的,腐朽的,对人民的专制手段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因此埃及改革的性质相当于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进行的近代化改革.
(三)相似的内容:
1,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如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厂,并采用行政手段发展民族工业;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2,政治上,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埃及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应的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
另外,埃及等还进行了军事改革.
总之各国改革的内容都是仿效西方,学习先进,使本国经济,政治,思想或军事走上近代化道路.而由于落后制度的阻碍和改革者的阶级局限性,各国的政治改革都相对比较滞后或者曲折.
(四)结局和影响:
欧洲的俄国,非洲的埃及,亚州的日本和中国改革由于国情等的差异而各有结局.在这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由原来地处东亚一隅,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一跃跻身世界五大强国之列;俄国改革步履蹒跚,矛盾重重,在两次改革后仍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埃及改革最终由于失去群众基础而失败;而中国的改革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尤为艰难,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也无力回天.
但是,无论成败,各国改革都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成为本国历史的转折点.

http://cache..com/c?m=&p=c6769a449d9a11a05fbbc02a57&user=

㈢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当前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大家知道,经济改革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在不断地增长,从1978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年均增长能够达到9%的水平,特别是近十年,经济增长速度从去年来看,年均增长达到10%的水平,这个水平在全世界是属于少见的一种高速度,并且持续了三十多年,从1978年到现在差不多三十五年了。能够有这么高的增速,据我所了解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年均增速能达到9%到10%。

(一)中国目前在全球的经济地位
到目前为止,由于这种高速度,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排位已经是第二了,到今年,我们的经济总规模能够达到五十五万多亿人民币,五十五万多亿人民币折算下来按现在汇率约九万多亿美元。现在我们距离美国的水平,美国是全球第一,我们是全球第二,相差差不多六万亿美元,但是我们现在九万多亿美元高出日本,日本是全球排位第三,接近四万亿美元,我们国家比排位第四的德国要超出近五万亿美元,拉开这么大的距离。我们经济的增速,现在中国经济规模,从产品结构上来说,我们主要的工业品产出量与各国相比都是全球第一,农产品方面,比如粮食、蔬菜、肉类,也都是全球第一的,工业品也是,我们的家电产量、手机产量等等这些工业品,也都是全球第一。

(二)目前存在的经济问题
我们的经济规模上来了,但是我们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经济问题,中央一再强调,中国经济概括来说还存在着很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还存在着很多这三方面深层次的问题。
所谓不协调,就是我们的经济结构还有很多问题,我们的三个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三个产业之间还存在着结构的不合理,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第三产业的比重比经济发达国家低很多,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在45%的水平,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的比重在60%到70%,这是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是指,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商业物流、房地产、生活服务业、通讯,都属于第三产业范围。
从占GDP的比重的方面来看,我们跟发达经济体比相差20%。从就业结构来说,第三产业全部就业人数占的比重我们现在不到40%,差不多37%的水平,而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占比一般是在70%左右,这个结构上来说,我们还不合理。我们说中国经济不平衡,指什么呢?是说我们两方面的不平衡,从区域的角度上,发达的区域和经济落后的区域之间差距很大,从GDP的规模上来说,最大的差距甚至能达到十倍,省级单位、省级行政区域之间的比重,相差十几二十倍,这个是从区域的角度说我们是不平衡的。再一个层次的不平衡,就是产业之间的水平,各大产业之间的水平,一些行业之间的水平高度的不平衡,有的行业产业发展水平世界上可以说是一流了,但是有些非常落后,这是产业角度问题。以上是我们说的不平衡问题。
所谓不可持续,就是指这个经济发展潜在的危险,或者说我们认为叫风险比较大。我们的不可持续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个方面不可持续的,是我们的资源与经济发展扩张的要求、需求矛盾很大。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态问题、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破坏,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现在的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情况相对比较严重,这使我们经济不可持续。第二个方面不可持续的,是我们的技术依赖性较强,我们高端的技术,一些实用技术很多还是依赖于国外,比如有些设备我们要靠大量的进口,我们的芯片是依靠美国、日本进口,所以说我们国家现在提到建立企业为主,创新体系,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说我们深层次的矛盾就是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比如说在成果分配中的,怎样使大多数的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在中国是个大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扩张很快,但是收入分配这方面或者发展成果的享用这方面的高度是不均等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系数,今年公布了这么一个经济系数,经济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收入均等程度,特别重要,其计算原理就是看人口的比重,比如说某一个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者他掌握的财富占财富总量的比重,按所占比重的原理算了这个数。我们的经济系数现在是0.47,在国际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不是最高。这个问题反映出我们有很多群体,或者说群体之间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果是高度不均衡的,这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国家,我体会,还要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经济制度的完善来为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创造一个好的制度条件,最终确保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1980年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由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兼任主任职务。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决定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职能机构:研究,协调和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性专门机构。主要职权是:综合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的关系,研究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的关系,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拟定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和年度综合实施方案;指导有关部门和地区制定经济体制改革规划;指导地区、部门、行业。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织和推动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规划。组织和指导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等。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体改委”撤销,改设为“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简称,“体改办”);同时,成立了一个虚设的“国家体改委”作为国务院的议事机构,退出了政府组成序列。
2002年11月,在“体改办”主任王岐山调海南省工作后,主任职位空缺。
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体改办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合并,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业务由新组建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承担。就这样存在了23年的国家体改委(办)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如我们看到的,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并没有停步,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㈤ 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

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忽必烈改革张居正改革

㈥ 求教育制度改革的历史变迁 (历史事件及时间)

育人、公平、创新、质量

——多措并举推动教育改革迈向新明天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要发展,改革需先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会议上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因此,育人、公平、创新、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四个重要标准。

育人,是教育改革之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互动关系,通过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建设成“让学生满意的学校”,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活力。

公平,是教育改革之基础。教育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突破,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教育改革之动力。如果改革是巨人,创新就是巨人身上健硕的肌肉,力挺着巨人勇往直前;如果改革是油轮,创新就是油轮仓内的滚滚汽油,推动着油轮迎风破浪。改革需要创新,但不能盲目创新。一方面,教育创新要因地制宜。各地各校的师资力量、学生水平情况迥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同样的方法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教育创新要善于继承。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质量,是教育改革之核心。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重视教育质量,需要党和国家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颁布无疑是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上一剂强心针。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经过以育人为目标、以公平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相信我国一定能够尽快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㈦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逐步规范,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给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末,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国企仍大面积陷入困境。但今天,我国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公司、大集团,放开搞活了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明显,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企改革的成就突出表现为,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影响力、控制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国防、能源、通信、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多,生产了全国超过60%的高附加值钢材、70%的水电设备、75%的火电设备。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优化,为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提供了条件,也大大提高了其辐射、带动能力。这些年来,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力度加大。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制,央企60%以上的营业收入、80%以上的净利润集中在上市公司,40多家央企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的方式,国有企业广泛吸纳非国有的社会资本,扩大了国有经济的辐射范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对公共财政的贡献更为直接。尽管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下降,但始终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2007年起,国有企业开始向国家上缴红利,上缴比例稳步上调,目前累计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约3000亿元。2012年,117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3万亿元,上缴税金1.9万亿元。国有股权划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使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国资委统计,到2011年底,已有2119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益划归社保基金。中央企业还划转到全国社保基金83.94亿股,为社保基金提供长期收益。
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成为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依托。2008年底到2009年中,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国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保供电、保供气、保供油、保基础设施、保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稳定、保就业,不计得失,展示了关键时期的社会担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奔赴抗灾一线,抢修电网、通讯、交通设施,以最快速度打通“生命通道”。

㈧ 1949年——1976年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历史过程

1949年到1976年,中国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的建立,在这27年时间里,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也初步建立,经济水平比解放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该经济体制僵化,同时闭关锁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改革开放。

㈨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历次重大改革,说明政府是如何重视农业的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取消农业税,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与制服改革历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线风衣哥是谁啊 浏览:643
南昌外国语学校高中部校服 浏览:814
肚子大穿什么版型裤子好看图片 浏览:229
刘德华蓝色衬衫 浏览:692
羊昵中长外套 浏览:81
杨幂衬衫图片欣赏 浏览:97
华都的裤子为什么网上没卖的 浏览:246
二年级创意帽子展 浏览:131
少女外套套装 浏览:347
长款黑色针织衫内搭什么 浏览:161
女生穿睡衣是因为什么意思 浏览:2
皮带输送带厂家批发 浏览:599
2个月婴儿睡了戴帽子不 浏览:840
红上衣配粉色裙子好看图片欣赏 浏览:956
校服女生6年级 浏览:94
侧条纹裤子明星 浏览:785
广州市第十一中学校服 浏览:315
巴黎女性不能穿裤子 浏览:890
彬伊奴羽绒服女 浏览:414
墨绿鞋子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