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80年代解放军执行任务时装备配置
56.81,79.
『贰』 80年代解放军部队的军大衣
注意扣子。铜扣不是八十年代的。
『叁』 80-90年代解放军人数和武器装备情况```
人数大概在400万左右,空军差不多都是强5歼六什么的,陆军就是大量的59坦克,海军驱逐舰
共20余艘 旅海级(054) (6600吨) 1
旅沪级(052) (4200吨)
旅大级(051) (3670吨)
鞍山级(07) (2830吨)
护卫舰
江卫Ⅱ级(053H3) (3100吨)
江卫级(053H2G) (2250吨)
江湖级(053H/H1/H2 /H1G) (1700/1924吨) 江东级(053K) (2250吨)
江南级(065) (1600吨) 潜艇
汉级攻击核潜艇(091) (5000吨) 5艘
G级(6631) (2350/ 2950吨) 1艘
明级(035)(1500/ 1900吨)
宋级(039) (1700/2250吨)
R级(6633)(1350/ 1700吨)
导弹艇
红箭级 (542吨) 红星级 (480吨)
河拉级 (205吨)
河谷级(024) (79吨)
河岛级(300吨)
河马级(205吨)
鱼雷快艇
共湖川级(025/026) (39吨)
P6 (56吨)
P4(02) (19.3吨)
护卫艇
共400余艘
上海级高速护卫艇 (062)(113吨) 海青级反潜护卫艇 (037I)(480吨)登陆舰
共600余艘
玉康级(072) 坦克 登陆舰(4170吨)玉亭级(072II)坦克 登陆舰(4800吨) SHAN1511美制坦克登陆 舰(4080吨)
玉登级中型登陆舰 (1850吨) 1艘
玉岛级(073II)中型登 陆舰(1650吨)
玉连级(079)中型登陆 舰(1100吨) 琼沙级步兵运输舰 Hua 美制中型登陆舰
后勤补给舰
共100余艘
郑和级训练舰 (4500吨) 世昌国防动员舰 (9500吨)
油船 25艘
潜艇支援舰 8艘
修理舰 2艘
作战飞机
共500余驾
歼-6歼击机 轰-6 中程轰炸机 30架
水轰-5 数架
架
直-5 40架
直-8 12架
海军导弹
岸舰导弹
海鹰-1(HY-1) 0.85M70公里 SY-1的岸舰型后通用
海鹰-2(HY-2)(C201) 0.9M 95公里 SY-2的改进型
上游-1(SY-1) 0.85M 40公里 中国第一代舰舰导弹
海鹰-2(HY-2) 0.9M 20-95公里 SY-2的改进型
鹰击-3(C803) 1.4M 150公里 超音速舰舰导弹
C101 2M 45公里 第四代超音速舰舰导弹
C701 0.8M 15公里 电视制导的小型导弹
舰空导弹
海响尾蛇8MS 2.4M 13公里 法国 滥费饭 司制造
红旗-7(HQ-7/FM80) 2.3M 12公里
空舰导弹
鹰击-1(C801) 0.9M 50公里中国第三代导弹
C601 0.9M 110公里 第一代空射型导弹
C611 0.9M 200公里 C601增程改进型
C701★ 0.8M 15公里 电视制导的小型导弹
C101 2M 45公里
反潜导弹
长鹰-1(CY-1) 0.8M 18公里
『肆』 如果我军军服分为48式,56式,80式,97式,03式,15式,会怎么样
没有这么分的,因为每个年代的军服都有其具体的意义。军服划分具体是从建国之后开始的。
1950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发全军统一的服装,叫“五零式”军装。
1955年全军实行了军衔制,又实行了“五五式”军装的换装。
1965年军衔制被取消,又恢复了红领章、红帽徽。“六五式”军装,干部战士的区分是四个兜和两个兜的区别。全军上下都是一样的标识,海军是灰的、空军是上黄下蓝。“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
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军服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定名为85式军服。1985年式军服基本沿用了1955年式军服样式,取消红领章、红五角帽徽,干部、战士戴大檐帽,女战士只装备无檐帽,佩戴八一军徽帽徽和军种肩章、领章,增发了长、短袖制式衬衣。
87式军服。这套军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史上一个转折点。其中有不同类型不同功用的军服,如:礼服、常服、作训服、演出服(文工团使用)、礼宾服(军乐团、仪仗队使用)、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
1997年5月1日起,我军新一代服装首先在驻港部队试穿。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首先试穿,由此也就得名“97式军服”。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开始统一配发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长袖制式衬衣官兵均为束腰式,短袖制式衬衣军官、文职干部为夹克式,士兵为束腰式。这次向全军官兵配发的贝雷帽为我军首次装备。
07式军服,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为松枝绿,海军军服由原来的藏青色调整为深藏青色,空军军服颜色在蓝灰色基础上作了适当加深。
『伍』 中国解放军,80年代时,肩章5颗星是什么官职
88才恢复军衔制,整个文革开始到88年都没军衔,何来肩章?
88年恢复军衔后,也没有五星军衔啊,顶多大校级二杠四星..
『陆』 80年代中国陆军士官的肩章是红底加一颗五星代表的是什么等级
你说的红底是武警士官的肩章,不是陆军士官的肩章。【看图】
『柒』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日本陆军军人制服
图片中是日本陆军的四五式军服,是明治45年(1912年)第10号敕令定型的军服。从明治45年一直服役到昭和4年(1929年)。
在昭和5年(1930年),日本陆军再一次换装,开始列装昭五式军服。
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后1年,昭五式军服服役9年。
1938年(昭和13年,日本皇纪2598年),日军根据第329号敕令,换发98式军服。该军服以战斗帽取代昭五式的大盖帽,取消标示兵种的锹型领章,以右胸不同颜色的山形兵科缀章来标示不同兵种,军衔章由肩章改为领章。
1943年(昭和18年),颁布第774号敕令,修改98式军服并定型未三式军服,由于战场情况的反映九八式军衔领章过小难以辨认,需要扩大军衔领章尺寸,同时增加军衔袖章,使级别区分更为明显。军衔尺寸修改后,将官领章宽30mm长45mm,佐官领章宽25mm长45mm,尉官领章宽20mm长45mm,样式仍为平行四边形,五角星位置靠前,下士官领章尺寸不变仍为宽18mm长40mm,改为刺绣五角星,士兵领章尺寸不变五角星靠前。准尉以上军官增加军衔袖章,图案为深绿色丝带和茶褐色圆底金色刺绣五角星组合而成:将官为三线一至三星;佐官为二线一至三星;尉官为一线一至三星;准尉一线无星。
从1931年(昭和6年)至1945年(昭和20年),14年中日战争中日军共先后着昭五,九八,三式三款军服。
『捌』 80年代的陆军一级军士长属于干部还是兵待遇怎样
你好!80年代的陆军一级军士长相当于现在的士官,在当时被称为志愿兵。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军士长也属于兵。待遇当面一级军士长享受排职干部待遇,工资比排长略低一些。
『玖』 80年代的军衔红色领章上面一个星星是什么
那是85式军服,当时还没有实行军衔制
红色领章代表是陆军,其中干部领章缀黄色星并且领章三面有黄色镶边,士兵领章缀八一红星
『拾』 1980年—2000年中国军力概括
1980年,全军有11个大军区,至80年代中期,全军陆军有36个军的番号。
当年3月,我军进行了第六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央中共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
1982年9月,我军进行了第七次大裁军。51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从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在我军序列中消失。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内卫勤务的部队和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六、七次大裁军,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我军开始实行了军士制度,把76种由干部担任的职务改为由士兵担任。
1985年,我军进行了第八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
7月,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正式实施,中央军委决定解放军裁军一百万,并将全军的11个大军区调整合并为7个军区,即: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广州军区。全军陆军只保留24个集团军番号
这次大裁军有四个特点:一是陆军军改编成集团军,将独立的装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种部队编入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增编了电子对抗部队、伪装部队等专业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军。二是陆军淘汰了骡马,实现了摩托化和半机械化。三是改革体制,裁并机构。直属中央军委和大军区的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别缩编合并为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所属的业务部;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四是改变隶属关系。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政府建制领导。百万大裁军后,我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
这次裁军使我军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1997年9月,我军开始了第九次大裁军。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各国由对抗转向对话,开始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中央军委提出加强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并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为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这次大裁军,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归武警部队。
第十次我军第十次大裁军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新军事革命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巨大变革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信息化战争成为最主要的战争形态。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夺取优势,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最根本的要求是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优化军队的编成和结构,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度。并提出了“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为21世纪我军追赶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指明了方向。
第十次大裁军的任务是: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着重解决体制编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优化编成结构,使部队作战效能进一步提高;理顺重大比例关系,使领导指挥管理和保障机制得到改进;适度减少数量,使部队规模更趋精干;注重提高质量,使部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在精兵之路上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