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很喜欢俄国总理普金
普京档案
全名: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俄文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英文(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
昵称:瓦洛佳
职务:俄罗斯总理,俄白联盟国家部长理事会主席
身高:1.70米
毕业大学:列宁格勒大学
专业:法律
学历:经济学副博士
毕业论文:论国际法中的最惠国原则
论文评价:优
毕业评语:诚实、纪律性强、具有高度责任感
家庭:妻子柳德米拉,女儿玛莎和卡佳
爱好:柔道,桑勃式摔跤,山地滑雪,游泳,马术,漂流
专长:精通德语,熟练驾驶各种车辆及直升机,出色使用各种枪械
最敬重的人:彼得大帝
最喜爱的作家: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
个人履历
1952年10月7日生于列宁格勒市(现圣彼得堡市)。
1970年入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学习。
1975年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
1985年至1990年他被派往民主德国工作。
1990年回国后,普京先后担任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外事助理、圣彼得堡市市长顾问、圣彼得堡市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
1994年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
1996年8月,普京开始担任俄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1997年3月任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监察局局长。
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同年7月起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
1999年3月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同年8月9日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代总理,8月16日就任总理。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总统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普京出任代总统。
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为俄联邦总统,并于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
2004年3月14日连任总统、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委员会主席。同年5月宣誓就任。
2007年年末,宣布支持的下任总统候选人——梅德韦杰夫。
在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后,按照俄罗斯宪法规定于5月7日辞去总统职务。
2008年5月7日起,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
2008年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普京担任政府总理的提名。
回首当年
◆难忘大杂院
我家在列宁格勒市中心巴斯科夫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我们的大院与另一个大院毗邻。我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大杂院里度过的。
我家住在大院一幢5层楼里,房子是我父亲所在的车辆厂分给我们的。这楼很简陋,没热水,没洗澡间,厨房很小,还是公用的。楼梯一侧有锈迹斑斑的铁栏杆。楼道里经常有好多老鼠出没。我和我的小朋友们常常用棍子驱赶老鼠。在这楼梯上发生的一次惊心动魄的“人鼠大战”迄今还刀刻斧镂般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次,我看见一只硕大的老鼠,便对它穷追不舍,直把它逼到了墙角。这老鼠走投无路,气急败坏,猛地掉转身,全力向我迎面扑来。这一切来得是那样的突然,我害怕极了。接下来,反倒是老鼠紧紧地追赶我了。只见它飞快地越过一个个台阶,转瞬就跳进了我家那一层的楼道。毕竟我比这老鼠跑得快。我以最快的速度推开我家房门,又砰的一声关闭。就这样,我硬是将这老鼠挡在了我家门外。
上小学之前,我只能在我们大院里玩。我在外边玩,妈妈不放心,她常常从我家窗户探出身,问:“沃洛佳(普京总统的小名和昵称),你在院子里吗?”我要是在这院落里,那就好。父母对我看得很紧,未经他们许可,我不能随便走出这大院。
然而,外面的世界对我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有时我不理会这些,就偷偷地溜出大院。
五六岁时,我第一次悄悄地走到我家附近的一条大街上。这天是“五一”节。我好奇地向四面张望。街上人山人海,一片欢腾,热闹非凡。我呆呆地看着眼前欢天喜地的景象,不知为什么开始有点害怕起来。
再稍大一点,我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有一年冬天,我背着爸爸妈妈,同几个小伙伴乘电气火车到郊外玩。到那儿以后,我们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天寒地冻,幸好我们带着火柴,于是,我们点起篝火。没吃没喝,我们都冻僵了,饿坏了。返回时,我们坐的还是电气火车。回到家,我挨了几皮带,从此我再也不敢独自随便出远门了。
◆不安分的学生
我1952年10月出生,所以我开始上学时已经快8岁了。我家的影集里至今还保存着我刚上学时的一张照片:我身穿活像是军装一样的旧式灰色校服,端一盆花站着。现在我已不记得,当时为什么我不是拿一束鲜花,而偏偏端一盆花。
我不大愿意上学,我更喜欢跟小朋友们整天在我们大院里玩,但又不得不走进校门。从一年级到八年级,我都是在第193学校上学。这学校就在我们家住的那条胡同里,我到校只有7分钟路程。起初,第一堂课我差不多都要迟到,所以冬天我根本就来不及好好穿衣服,原因是:穿衣,气喘吁吁地往学校跑,再脱衣——这都需要好多时间。后来为节省时间,我想了个“妙招”:干脆不穿外套,飞也似的往学校跑,从此我便能准时坐到自己课桌旁了。
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不用说,学校制定的那些规章制度我是不怎么遵守的。而学校是有组织的集体,它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严密的纪律。然而,当一个从小长在深山老林里的人乍一到了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环境里,他一定还会按原先的规则生活。而学校就像是在他周围拉起的一道护栏,圈在护栏里受约束,很不舒服。于是,我就开始想要“挪开”这道“墙”。
这样“爱自由”、不安分,理所当然地要引起老师们的干预,调皮的学生不喜欢老师们这么做,便常常要做点什么反抗的表示;这样“爱自由”、不安分,调皮的学生之间也不免要发生冲突,于是,打架斗殴的事便接连不断。
◆头次挨打悟出道理
大杂院孩子们打群架正是由此开始的,我是在什么时候遭暴打,因而不得不进行还击呢?我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这是在上面说的与我们相邻的那个大院里,即不在“我的”领地。
第一次挨人揍,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个瘦猴。不过,我很快便明白,他年龄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得多。对我来说,这件事不啻是街头“大学校”,这“大学校”第一堂就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由此使我得到一次重要的、很好的教训。我从这一教训中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首先,我不对。当时,那孩子只是对我说了句什么,而我却很粗鲁地把他给顶了回去,那话简直能把人噎死。实际上,我这样欺负人家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我就当场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第二,如果当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个人高马大的壮汉,也许我就不会对他这样粗暴。因为这孩子第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我才觉得可以对他撒野。但当我吃了苦头的时候,我才明白不能这样做。我明白不论对谁都不能这样做,对谁都应当尊重。这是一次很好的、实在是有“示范意义”的教训!
第三,我明白,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对与否,为能进行还击,就都应当是强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没给我任何还击的希望。根本就没有希望!
第四,我应该时刻做好准备,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
总的来说,我打架,并没有什么鲁莽和过火的举动。不过,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成为胜者,那么在任何一次对打中,你都要咬牙坚持到底。
此外,我明确意识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什么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考虑无路可退,因此必须斗争到底。原则上说,这一公认的准则是此后克格勃教我的,但早在孩提时代我在多次打架中对此就已经烂熟于心、很好掌握了。
此后,克格勃教我的还有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人。只有在你决定开枪的时候,你才须掏出手枪。假定你同谁发生了冲突,但在你最终决定“我现在要开枪”之前,你就不要操起武器。小时候在街头有时需用拳头明确我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时,我就是这样做的。一旦你下决心打这一架,那你就要坚持到最后。换句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赢!
小时候,打架是常事。为什么?反正无外乎小孩子们那些芝麻大点小事。但我敢说我们不是小流氓。我们不过是大杂院里一帮调皮的孩子。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是从大杂院的孩子沦为罪犯的。当然,我们“身边”某些有前科的成年人确有整天无所事事、终日游荡的,但他们同我们这些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我们跟他们一样。
顺便说一下,我们从来就不随身携带什么刀子或者铁拳套,而这两种凶器,上面说的那些有前科的刑事犯都应有尽有。我们小孩子在打架时顶多只是互相推推搡搡、动动拳头。我们从未用过卑鄙和凶残的手段。
◆尽享家庭温暖
尽管家境不好,但家人总是尽可能多地给我以温暖。我是在爷爷奶奶和爸妈的百般爱护和精心培育下成长的。
我爷爷是位技艺精湛的名厨,且有不寻常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应邀到莫斯科郊区哥尔克镇工作。为当时住在那里的列宁及其家人做饭。列宁逝世后,爷爷被调往斯大林的一个别墅,在那里又工作了很长时间。退休后,他在莫斯科市委伊林斯科耶休养所又当了好多年厨师。12岁,即1965年爷爷逝世之前,我曾多次到这休养所小住,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许多幸福的时光。
我父亲这人不苟言笑,表面像是有些冷淡。但我知道他爱我,关心我。至于母亲,她对我更是舐犊情深,处处围着我转。我知道,我是她的“惟一”(普京母亲先前生过两个孩子,但不幸都夭折了。41岁那年,母亲才生了普京。因此,普京被称为“迟到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辈子除了我,母亲没有其他任何追求。每件琐碎小事都时刻体现着她对我的这种疼爱。
应当说,我比许多同龄人都幸运,因为我能亲身感受到父母亲对我的关怀和呵护。这一点对我至关重要,因为这使我能够健康成长。
那时我看见一个个家庭走向破裂、解体,其中许多是因为男主人毫无节制地酗酒而酿成的。我亲眼目睹这种悲剧,最初是在我们那栋有众多住户的大杂院里,而后则是在学校里。
那时,虽然生活清苦,但我从未觉得生不逢时。其实,家道清寒、生计窘迫的何止我们一家,差不多家家都这样。在列宁格勒市内,家家户户住的大都是公房。居住条件有的好些,有的差些,但各家的生活水平大致都不相上下。有一年,我到科米自治共和国一个建筑队参加了一次义务劳动。回来后,我才买了第一件新大衣。此前,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我的家就是我的一座堡垒。可以说,这是我最大的优势。当时虽然我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很显然,在父母心目中,最为珍贵的是我这个人。所以,即使我口头上什么也不说,但只消朝四下里看一看,我就有充分理由认为,我所处的家庭环境是最好的。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
早在上小学时我就想,将来上了大学,我可能不会尽力去炫耀我父母都是工人,母亲甚至还做过杂工(普京父亲参加过卫国战争,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一条腿落下终身残疾。战后复员到列宁格勒车辆厂,先后任工长和车间党支部书记。母亲没什么文化,做过清洁工,夜间为一面包房接货。后为某实验室洗试管,还在某寄卖店当门卫)。我想,如果在大学一年级我就能说我父亲是教授,母亲哪怕是副教授呢,那我当然会更高兴的。我不刻意强调父母的工种,但我从不因为他们的职业而感到羞愧。我一向敬重父母,一向亲切地对待父母。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给我的。我也清楚地知道,作为普通人,父母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生活得更好。正是有了他们,我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人生第一个转折点
上小学时,我的家人就有明确的暗示:日后我必须上大学。也许是为时尚早,这事还没提到“议事日程”,故谁也没有天天把这挂在嘴上,他们也没有在一起商量我应该报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
上大学是谁也不愿轻易放弃的最低标准。严格讲,我父母自己大概也搞不清将来我到底应当去考什么大学,但有一点他们是铁定无疑的,那就是我必须接受高等教育。
10年级中期,当我同父母说我准备考大学以后,他们自然没有什么疑义。从此,他们对我的学习也随之抓得更紧了。
从10岁起,我就开始学柔道,教练一直是拉赫林。我这位教练对我考大学的志向不以为然,反倒力主我去报考大专。具体说,就是列宁格勒金属工厂附属高等技术学校。当时我是在该厂体育俱乐部练柔道。教练们很容易地能将其所有成员顺利转入这一学校,从而可使他们免除服兵役。
有鉴于此,拉赫林就特意约见我父母并当面对他们说,根据我的成绩,实际上我可以被保送到上述高等技术学校,根本不用考试。他还对我父母说,这学校不错,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就是做天大的傻事。考大学本科是一种冒险,万一考不上,我就得马上参军入伍。
听拉赫林这么一讲之后,父亲自然也就有些动心,原先一定要我考大学的想法也有些动摇。于是,他也开始做我的工作,要我按拉赫林教练说的去做。
这样,我便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训练场上,拉赫林劝我;回到家,父母压我。说来说去,都是叫我放弃报考大学。
但我说,我就是要考大学,就这么定了……
“那你就得去当兵,”人们众口一词地说。
“没什么可怕的,”我坚定地回答,“当兵就当兵。”
不言而喻,服兵役将会推迟我进克格勃。但总的说来,这并不妨碍我去实现我的既定计划。耽搁几年时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原则上说,这对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头。它要求我“孤注一掷”,作出抉择:要么现在一切我都自己做,一切我都自己定,从而走向下一个我所期望的人生新阶段;要么我认输,听别人摆布,既定计划全部落空。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众所周知,后来,我如愿以偿地考上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我的人生由此跨入一个决定性的新阶段……
1975年夏,刚过21岁的普京以优异成绩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遂被分配到克格勃第401保密学校。
普京在401学校只学习了一年。因成绩卓著,他被分配到克格勃某部侦察分队,每天在其特工科上班。特工科担负着特种任务:对外国人和外国使馆外交官进行跟踪。众所周知,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世界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对外国使馆实施严密监控。
当时一般特工人员没有独用的办公室和电话。因此,他们好几个人不得不挤在一个房子里,每个房间只有一部电话,这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大家常常因为打电话而发生争执。年轻的普京当时已是中尉军衔。由于争强好胜,他常常处于争执的中心。普京总是毫不客气地抢过这惟一的一部电话和“局外”的朋友聊起来没完。为此,同事们戏称他是“煲电话粥能手”。
“普京尽可以这么做,因为领导很器重他,常常对他另眼看待。”普京当年的同事维克托·弗罗利科夫说,“他还有分队刑侦科工作证。这可是一种特殊待遇。在我们侦察分队,持有这种证件的人充其量也就那么几个。谁也不知道普京在执行什么任务。我们也不便过问。当时我们有明确规定:不该知道的不问,对同事的工作不准随意打听。”
不久,普京进了特工科开办的德语进修班。谁能获此机会,完全由科领导决定。据弗罗利科夫说,只有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能被送到该进修班学习。进修班每周上三次课,每次两个小时。最初每班为8至10个人,每届四年,进修班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原则。所以,结业时即便只剩下一半也就算是很不错了。该德语班不发毕业证,只发结业证书,外语成绩存入个人档案。
“沃洛佳(普京的小名)是我们的一位上级领导向我推荐的。”时任特工科科长的谢尔盖·彼得罗夫上校深情地回忆道,“第一次和普京谈话,我就立刻感到他头脑机敏、气度不凡,有出色的分析能力。情报工作最需要智商高、视野宽的人。我眼前的这位青年军官正是这样的人。因此,我们没谈几句,我就深深地喜欢上普京了。
不久,普京被保送到了红旗学院。对克格勃许多青年军官来说,这可是梦寐以求的事
“既然普京在你们这里表现如此出众,那您为何要放他走呢?”记者大惑不解地问彼得罗夫。
“的确是我亲自把普京保荐到红旗学院的。”彼得罗夫沉思片刻,满怀深情地说,“说句老实话,像普京这样出类拔萃、风华正茂的军官,我确实不愿意轻易放走。但我知道普京在业务上须进一步提高,虽然那时他已经升任少校。沃洛佳前途无量,日后必成大器、担大任。俗话说,庭院跑不出千里马。我不愿把普京窝在我们这儿,眼睁睁地耽误他的锦绣前程。”
◆因未成年人犯罪心忧
报纸上经常报道我前往监狱探视青少年犯的新闻。我在梁赞关押未成年女囚的监狱呆了整整一天,此前我还去过莫扎伊斯克的女子监狱。后来,杜马出台了对未犯重罪的犯人,尤其是妇女儿童的赦免令。人们都猜测这与我的活动有着某种联系,其实并非如此。
我探访监狱是为了引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绝大多数孩子犯罪是迫于外来压力,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只是在身陷囹圄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世界观的成熟,才开始悔悟当年的行为。许多人希望尽快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忘记先前的梦魇。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能深刻体会到他们的这种复杂心情。
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坚信,这些于懵懂间被命运捉弄,关入铁窗的孩子一定能够改过自新,他们需要理解与温情。成人、国家必须伸出援助之手。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这一问题,才能帮助他们重新做人。
青少年吸毒、卖淫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父母应该对此承担主要责任。当孩子们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同情、关爱,当他们无家可归,没有食物充饥时,将会本能地向他人寻求庇护与帮助。有人便利用孩子的轻信与痛苦,使他们沦为毒品或嫖客的奴隶。
要改变这一现实,只能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父母多关心孩子的成长,社会充当他们的保护者,国家提高公民的福利,唯有如此才能减少无家可归儿童的数量,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人们都认为这属于社会问题。但是我希望每个人都将它放在心上,大家都来关心孩子,关心国家的未来,让他们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我经常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有的令我不忍卒读。我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随丈夫出访广交朋友
2001年对于普京来说是异常忙碌而充实的,我跟着他频繁出访。在访问过程中,他有他的工作,我也有自己的安排。
与许多国家领导人的私人交往可以让我看到他们鲜为人知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使得我们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私交。出国访问的另一大好处便是能够帮助我们变换处理国内问题的角度。
在2月访问奥地利时,我与克莱斯蒂尔总统夫人一同参观了位于维也纳的圣安娜儿童医院。我被深深震撼了:许多市民自愿前往医院,帮助医务人员照料患病的孩童。他们悉心照顾孩子,陪他们玩耍,给他们讲故事,尽其所能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孩子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来自成人关心,成人也从孩子身上看到一种久违的澄澈童心,感受到助人的乐趣。如果俄罗斯也形成这种风气该多好!
在国外,我经常充满感情地谈到俄罗斯,谈到我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我深切地体会到,对俄罗斯、对俄罗斯人民及其灿烂文化的敬意正在恢复。了解俄罗斯的人越多,我们的朋友圈子就越大。
我还有一个心愿:使俄语成为国际舞台上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设在国外的俄语中心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能吸引更多外国人,宣传我国的多民族文化。
普京日理万机,很少有空闲时间,不过,我经常会见缝插针地同他讨论这些问题,有时也免不了发生争执,但我们彼此尊重对方的看法,总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日常起居充满爱意
我家共有三名狗“成员”,两岁半的卷毛狗托霞和它的三岁“男友”罗德奥,另一条小长毛狗科尼是普京的爱犬。它刚过完一岁生日。我们家的狗都非常善良、温顺。它们既聪明又勇敢。大家相处非常和睦。 每逢节日,如果有空,我们全家或是独享这一美好时刻,或是邀请几个朋友来做客。至于礼物,我或是什么都不送,或是精挑细选。我喜欢比较实用的礼物。我不是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不会在两个月前就买好礼物,很长时间后才送出。普京和我不一样。他有足够的耐心,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还记得生日那天,当我醒来时,发现床头放着一串金项链和一只十字架。原来他早在两个月前就准备好了。当时,我们一起去了耶路撒冷,他在那里买了这只十字架,并开过光。
我们全家都是比较虔诚的东正教徒,通常每月去一次教堂。我不大愿意对别人谈及自己的宗教信仰,因为这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但我相信,在最美好的将来,人们会形成统一的信仰,至少是各种宗教和睦相处。没有战争,没有罪恶,也没有暴力。所以,爱与宽容是一切宗教都应该提倡的。
普言精语
[编辑本段]
◆二十句话活一生
我习惯于学会分出必要的时间,做点自己愿意的事。
从事柔道是我一生中自觉自愿的事,它不仅是一项运动,而且似乎是一门哲学,它教会我对待对手也要心怀敬意。
学习英语——对我来说有点儿像智力体育节目。
电影,我也很喜欢看。
书——当然很重要,但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家庭和朋友。
至于信仰,我倾向于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这个问题拿到公众场合去讨论。
全部生活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哪里没有矛盾了,哪里就将是一片荒芜。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需要鲜明地体现出一种品质——这就是宽容,依我看,宽容常常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人应当是自由的……
我喜欢做的事,我就欣然而为。
我觉得,没有弱点的人是没有的,每一代新人都将是更优秀的。
做事越多,人就越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许多事没有做。
我有一些很要好的朋友。
我现在的朋友,基本上还是中学时代的,或者是在大学学习期间的。
我从来不装样子。
我希望公民把我看作雇来打工的人。
求求你啦,最好别给我写小册子别塑半身像。
我虽然经常注意,但也不能总是露出一副令人愉快的笑脸。
偶尔也有颓废之感。
人首先应当遵从的,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的良心。
是普京吧?
② 请问各位,民国时期的校服叫什么,我只知道男的叫中山装,问题是夏天穿不热吗
不是中山装!
好多人都会犯这种错误,把日本和民国的公立中学男生校服当成中山装民国时期的男生校服是模仿日本的这种校服式样是19世纪中期以后的欧洲军装式样,燕尾服军装的后继者。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军队开始使用这种军装,中学生的校服就是直接用当时的日本海军服,男生是海军军官服,女生是海军水手服。在昭和时代末期其比例就开始减少了,到了平成时代所占比例已经是非常小了。
其实仔细看的话完全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领子,中山装是翻领的,海军校服是立领的;第二是海军校服是没有兜的,这种式样的军装后来增加了兜,但校服还是保留的传统的无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点,就不一一列举了,仔细看很容易发现。
民国时期的女生校服没有仿日本,原因是:中国最开始设计校服时没有设计女生的,当时很多家庭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国”的腐朽思想。导致女生校服和男生校服的设计时间不在一起,因此样式也不一样,采用的长袖旗袍上半身的上衣和黑色长裙,从外表判断其实就是把汉族传统的长袍分成上下两部分。
也有说法是日本早期的女生校服也是如此,这点我没根据也不敢否定,毕竟在大陆学习历史有太多局限性。
PS:就算是中山装也不是中国首创,欧洲很早就有这种设计了,因此不能把这种翻领制服全归类为中山装。比如二战苏联和德国陆军军装,虽然和中山装设计非常相似,但也不能称之为中山装
你要写小说题材来介绍的话,估计有难度
③ 洛丽塔成为俄罗斯校服的来源
Lolita的概念沿自欧洲宫廷、贵族、洋娃娃,洛丽塔的衣服大多大量的使用蕾丝,颜色也多以红、粉、蓝、白为主,常常会与娃娃、公主的相关装扮相联系起来。洛丽塔沿袭了俄罗斯的传统,俄罗斯通过校服体验这一传统
④ 校服是消除学生之间社会和经济差异的最有效方法吗
是的,这是最好的办法。它们不仅消除了社会和经济上的差异,还间接地强化了你是学生,你来这里是因为你想学习。
事实上,我觉得办公室也需要制服。我的意思是警察穿制服,陆军/海军/空军的人穿制服,在工业部门工作的人穿制服,消防员、海岸警卫、保安、商场助理都穿制服,那为什么一些在银行、软件部门、政府机构或私人机构工作的受过教育的精英不穿制服。
老师们错了。当制服被废除后,每个人都开始穿非常简单的衣服。有些人确实有钱买奢侈品。
当我们不得不穿制服时,我作弊了一点,也就是说,我穿了一套改良过的制服。
我没有穿制服裙,而是穿了一条同样面料的迷你裙。有趣的是,这并没有给我在学校带来任何问题。
不穿裙子,也可以穿统一的裤子。我的一个1944年逃到加拿大的亲戚经常给我们寄西服。我看起来像苏联占领时期的加拿大婴儿。我也穿着美国牛仔裤(李维斯)去上学。在任期刚开始的时候,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而且有点危险。我们有定期的制服检查。学期结束时,支票就停止了。然后我穿上我的美国牛仔裤,去了一所苏联学校。疯狂但真实
⑤ 校服为什么是苏联运动服
1苏联校服女生巧克力色连衣裙配白色(正式)或黑色(日常)围裙,戴白色头花。男生前期仿军装,后期西服。都很好看的。
2有体育课穿的运动服,白衣,黑色短裤有几道条纹,相对紧身,和中国的运动服校服差别大了,真的不丑
3现在校服是90年代的事了,真和苏联没关系
⑥ 俄罗斯和东欧的共产主义国家学生戴红领巾吗欧美国家学生穿校服吗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夏天热了就会放假,不再让你带了,追求什么个性应该是内在的,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是有你的个性。
⑦ 俄罗斯国民待遇特别好吗
⑧ 苏联1949-1966年的校服
苏联在1947年以后,随着战后经济开始恢复, 政 府也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校服制度:
——男生校服具有肩章、臂章和西装领设计,而这种设计在苏联士兵和士官的军服上也有体现
⑨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
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
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到民国92年才废除,而后也没公布新的服制条例,所以在一些需要传统礼服的地方,仍然会穿着袍褂。
民国元年的大礼服(级别高于常礼服袍褂)所采用的就是洋装,并且在常礼服中也可采用洋装,其余各种行政职务的制服,也是采用洋装,民国主流力量对于洋务的推崇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而短装因为行动便利,一般都是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
袍褂不见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着,但是相对于短装自然是正式了许多。
中山装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对于当时处于战时的中国,为了标榜军中职务,常有领导人穿着。如蒋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军装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会穿着袍褂,他的西装形象反而极为少见。
(9)苏联校服男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
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4)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山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