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有二战德国党卫队军衔表,与国防军军衔对照表,以及党卫队领章图表。
党卫军是骷髅,国防军是一朵好像是花的东西。
B. 电影中看到的党卫队制服,有的是黑色的,有的是灰色的,他们有什么区别
开始的时候是黑色,后来发展出武装党卫队,需要党卫队上战场的时候衣服也随之变化了,灰色的应该是武装党卫队的步兵制服,坦克兵还是黑色的,但是式样变了。这时候区分国防军和党卫队只能从衣服上的标记开看了。黑色制服在战争期间也出现过,但似乎只有警卫旗队有黑色礼服,还有集中营看守。
至于一边有肩章另边没有,没见过,党卫队区分级别主要是看领章,没记得党卫队有肩章。
C. 党卫军的军衔和国防军一样的吗
楼主问的是二战德国的军衔吧,是一样的,不过党卫军没有“元帅”军衔,最高为大将或称为一级上将。
D. 盖世太保的制服和党卫军制服一样吗我是军事迷,很喜欢德国军服,但我不喜欢日本军服,这两种制服一样吗
盖世太保是党卫队帝国保安总局四处。而党卫队中央机关(包括保安局)的制服和武装党卫军的军服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党卫队制服是黑色西服翻领,配领章标示官衔。右肩有盘花肩章。左肩没有肩章,属于非对称肩章。这种制服作为常服穿着,右胸可以佩绶带。左臂佩戴红色卍字袖箍。
党卫队礼服为改进型黑色燕尾服式,媳妇大翻领,无燕尾,双方对称盘花章。
而武装党卫军军服式样几乎和国防军一样,只是军服翻领为黑色而不是绿色。还有就是骷髅帽徽和双闪电(SS)。
1942年以后,党卫队制服也增加了一种灰色制服,样式几乎和党卫军一样,两肩对称肩章,只是在特定位置上有骷髅和闪电标志。
E. 党卫军为什么都穿黑色制服
党卫军称呼是“M32”型制服。
之所以采用黑色是因为黑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是巴伐利亚的制服颜色,另一方面有严肃威压的感觉,极其符合作为高级元首警卫的意思。
30年代以后,党卫军为现役成员设计以陆军灰制服为蓝本的M38田野灰制服,穿黑色的逐渐减少,作用是让这支部队看起来更军事化。而二战时期,也都是只有四万多普通党卫队员穿着黑色制服,他们只是从事国内和占领区的后备役工作。
M32制服在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检阅、授勋等礼仪场合,作为一种礼服存在。
党卫军(Schutzstaffel),为德文Schutz(护卫、防护、亲卫)与德文Staffel(团队、编群、队伍)的组合词,英文普遍简称为SS,是德国纳粹党中用于执行治安勤务的编制之一,与纳粹党武装战斗执行部队的冲锋队并立的另一支纳粹党情报和监视、拷问行刑组织。
原是纳粹党于冲锋队外专为希特勒设立的个人随护团,后隶属于冲锋队,于1925年从冲锋队独立,专于保护纳粹党所有高官、反刺杀情报搜集、政风监察,1929年后演进成执行纳粹党的调查“审问”治安维护“巡逻”取缔的治安部队。
F. 纳粹党卫军的制服和国防军制服,那个更好看
党卫军后期使用迷彩特别多,党卫军特有的悬铃木迷彩我觉得特别好看,相对来说,国防军仍然装备德国灰制服比较多
G. 从二战德军军服如何区分那个是国防军,那个是党卫军,除了看有没有ss以外。
党卫军的帽子上面的飞鹰下面有骷髅,国防军没有。国防军的制服是蓝色,党卫军是黑色。国防军没有纳粹袖套,国防军有铁十字勋章,党卫军没有铁十字勋章。党卫军的飞鹰是小的,国防军的更大。
H. 二战的党卫队为什么是单肩章
二战时期德国军队主要分为党卫军和国防军两个体系,党卫军是希特勒的私人部队,直接忠于希特勒本人。而国防军是德国的传统部队,国防军的将领大部分都是职业军人,他们世世代代为德国军队服务,忠于的是整个德国政府,而并非只忠于希特勒一个人。虽然希特勒没有让党卫军取代国防军的地位,但是为了体现出党卫军独一无二的地位,希特勒为党卫军配备了非常精良的武器,还为党卫军设计了帅气的军装。
I. 纳粹国防军与党卫军军服有什么区别吗
般看鹰徽在什么地方就可以区分,党卫军、国防军风别是绣在左臂、右胸。
还有也可以看大檐帽,党卫军的帽徽上有骷髅头。
J. 党卫军军衔和国防军军衔
军衔是一样的,军衔等级略有不同,只是称呼的时候加上军种,例如:党卫军霍夫曼少校,陆军加来尔中尉,空军元帅加林等等.
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