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彼得大帝怎样建立俄罗斯帝国
1682年,一个刚满10岁的小孩与其兄伊万五世并立为沙皇。他就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也就是以后的彼得大帝。
1695年1月,彼得亲率3万大军进攻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由于没有海军,彼得不能从海上包围亚速城堡,而土耳其军队却可通过舰队提供援助,最后,这次远征失败了。但是彼得并不灰心,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建立了一支舰队。1696年春天,30艘俄国战舰出现在亚速海上,俄军水陆并进,围攻亚速城堡,土耳其战败求和,亚速海落到了俄国人手中。但是,占领亚速海后,俄国并没有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为土耳其不仅占领着亚速海的门户——刻赤,而且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统治着黑海。彼得觉得应该向西欧学习,他决定派一个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
1697年,俄国考察使团出发。彼得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分随同前往。在考察中,彼得非常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他身高近两米,强壮有力,亲自在造船厂当木匠,学习造船技术。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厂当学徒,一直干了四个多月。空闲的时候,彼得总是去参观手工工场、博物馆,访问著名的学者、科学家,聘请他们去俄国工作。在伦敦,他考察了英国的国家制度,还出席了国会的会议,甚至参加了王宫的化装舞会。
正当彼得在国外考察时,国内射击军发动兵变,要求立索菲娅为沙皇。彼得闻讯后,急忙赶回国内,残酷地镇压了叛乱,处死了1000多人。他强迫索菲娅当修女,还把195名叛军的尸体吊在她的窗前。
随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他大力鼓励本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投资发展工业,先后开办了冶金、纺织、造船等200多家工场。他又征召大批农奴开凿运河,建设通商口岸,发展商业。彼得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先后开办了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校等专门学校,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他还创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
彼得大帝又改革了礼仪制度,甚至采取强制性手段,迫使俄国贵族接受西方习俗。彼得1698年从国外回来接见贵族时,当场剪掉他们的长胡子,禁止他们下跪,后来又下令禁止穿俄罗斯长袍。彼得鼓励贵族学习西方人的嗜好,要他们头戴撒了香粉的假发,脚穿喇叭口的长统靴,带着妻子儿女参加各种晚会、舞会、进行社交往来等等。对于礼仪制度的改革,历史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记载,比如,彼得一世曾经在新落成的列福尔特宫邸举行过一次滑稽仪式——“醉鬼大会”。在盛宴上,彼得同宽袖长袍的传统服式展开了第一次交锋。
当时,出席宴会的显贵都身着传统的俄罗斯服装:绣花衬衫、鲜艳的绸缎上衣、外罩长袍,手腕上紧系着绣花袖套。长袍上面又套着一件又长又大的天鹅绒无袖袍。从上到下扣着一大排纽扣。此外还有高耸的天鹅绒面的帽子。逢到天气暖和时,皮大衣便被换成了皮领大袍,这是一种用昂贵料子制作、长及脚跟的袍子,袖口肥大,带有四角可以折叠的领子。
彼得对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他撤消了原来那些守旧无能、臃肿混乱的政权机构,把地方政权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彼得一人手中,这些改革使俄国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俄国也变成了绝对君主专制的国家。
彼得花了很大力气进行军队改革。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同时,扩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的海军。
在改革过程中,彼得深深感到过去按门第选用官吏的这种制度的腐败,决定打破旧传统,按能力和才干任用各级官吏。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职。彼得的第一位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小时候放过猪,他的亲信大臣、陆军元帅缅西科夫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肉包子。
彼得及其改革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向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迈进,并使俄罗斯跻身于欧洲强国行列的进程。彼得激烈、激进地改革,不仅改换了俄罗斯人的头脑,甚至改变了俄罗斯皇族的血缘。他严厉地镇压改革的反对派,不惜处死反对改革的亲生儿子阿列克塞。马克思曾说过:“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彼得进行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彼得要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是对俄国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只照到冰箱1700年秋天,彼得率3万大军包围了瑞典的城堡纳尔瓦。俄军一连猛攻了两个星期,瑞典军队顽强抵抗,纳尔瓦城堡又非常坚固,俄军的炮弹都快打完了,纳尔瓦依然还在瑞典人手里。这时,瑞典18岁的国王查理十二世亲自率领1万多名瑞典军人,首先击败俄国的盟友波兰和丹麦,然后又以闪电般的速度来到纳尔瓦,增援被围的瑞典军队。
初冬的北欧已经十分寒冷了。俄军在纳尔瓦激战了将近一个月,已经疲惫不堪,后边的粮食又供应不上,俄军忍着饥饿伏在战壕里,怨天怨地。瑞典军队在凌晨时分突然发动了攻击,前锋悄悄摸到了俄军的阵地上。俄军立即乱作一团,有的毫无目标地射击,有的看势头不对,开始逃跑。
这一仗下来,俄军几乎全军覆没,伤亡1万多人,大炮和各种武器全被瑞典人缴获,军官大多数死在了战场上,彼得侥幸逃脱。但是,彼得没有就此放弃。为了向国外购买武器装备,他把赋税提高了4倍,还增加了各种新的税收。对于老百姓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缴税的,就连妇女的洗衣盆,死人的棺材,房子的烟囱,人脸上的胡子,都要缴税,甚至连人的眼珠如果不是蓝色而是黑色或灰色,也要缴税。
一年之后,彼得率领强大的俄国军队向波罗的海进军。俄国和瑞典在波尔塔瓦再次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彼得亲临前线指挥,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最后,瑞典溃败,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后来俄军又多次在波罗的海打败瑞典。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获胜后的彼得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汇合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商口。1712年,彼得又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这就是后来的彼得堡,一座通向欧洲的海港城市诞生了。建造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说,当时贵族们被命令离开莫斯科到这里定居;数千名农奴命丧黄泉;除这里外,其他地方禁止将石头用于建筑;每位参观者必须要搬几块大石头以充当税钱。彼得一世从此可以实现自己的诺言了:“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会需要欧洲,然后我们就可以转过身去,拿屁股对着它了!”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2. 沙俄时代是什么时候,那个时代的环境是怎样的
沙俄时代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为止的俄罗斯国家。
时代背景:
14世纪中期,是从蒙古帝国之金帐汗国独立出来的诸罗斯公国之一的莫斯科公国。1546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沙俄诞生。
1613年7月11日,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莫斯科圣母大教堂举行加冕,开创罗曼诺夫王朝。
1721年,彼得大帝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胜利,俄罗斯参政院授予“俄罗斯帝国皇帝”的头衔,俄国成为正式意义上帝国。
后领土不断扩张成为全球帝国,长期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签署退位声明,俄罗斯帝国灭亡,共记304年。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可以说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二个强盛期,帝国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当大的新版图。
1768年,与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和黑海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并征战和称霸了数个数个世纪已久的伊斯兰教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俄土战争爆发。
在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了原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的鞑靼则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
而叶卡捷琳娜在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后,俄国将其势力伸入奥斯曼土耳其属下的巴尔干半岛。
虽然奥斯曼帝国的势力没有被俄罗斯帝国完全赶出地处欧洲东南部地区的巴尔干半岛,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了。在西方,俄国则趁著波兰国势日虚之际,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
(2)沙俄学生制服扩展阅读:
沙俄时期的为政举措:
1、西化改革
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大帝时,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们的胡子剪去,从而揭开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这些改革主要是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军事方面,彼得实行义务兵役制,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
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
以参政院取代,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
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级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文化上,彼得大力引进西方的书籍和生活方式,下令全体臣民不得穿传统的长袍和留大胡子;规定贵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龄必须上学,否则不得继承爵位,并选派留学生去西欧学习。
他还简化了俄文字母,引进西方历法,建立了俄国第一座图书馆、医院、剧院、博物馆、印刷所,还出版了第一份报纸,亲自担任主编。
彼得一世改革的领域非常广泛,就广度来说,几乎超过了世界历史上文明时代的任何一次改革,而他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极为粗暴,“不惜以野蛮的手段对付野蛮”。
他的儿子阿列克谢在守旧派贵族的支持下起来反对他,后逃亡国外,在得到宽恕的许诺下回到俄国,结果被投入监狱严刑拷问,并死于狱中。
2、行政改革
在彼得统治期间俄罗斯的行政体系相较于西欧国家显得落后许多,俄罗斯长期以来采行小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周遭地区组成,这套系统显的资源无法均匀分配。
而且笨拙的难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这个陈旧的制度,转而建立辖省制度(guberniyas),1719年执行管理委员会(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划分行政区划。
新的俄罗斯辖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较为重要的地区得到较多的自治权,而他广阔的农村地区由国家直辖。
忠诚被受质疑的精英以及反对改革的贵族在1722年的声浪达到颠峰,也就是职级表(俄语: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Tabel' o rangakh)实行的这一年。
一份正式的阶级清单被用到俄罗斯的军事、政府以及皇家法院,职级表混合许多头衔与尊称的系统而建立,每个阶级都下分很多等级(I到XIV),以表示对沙皇的忠诚度的特殊等级。
职级表主要用在军队组织,这也象征了彼得统治时期的现代化与革新。职级表的建立可以说是彼得改革相当大胆的措施。
这直接打击了贵族的权力,并且象征了俄罗斯社会的改变,从前比较高的等级是世袭传承,但职级表建立之后哪怕是个平常老百姓。
也会因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艺而进入技术官僚的体系,新一代的技术官僚迅速的取代旧贵族的阶级,并再俄罗斯取得人民的支持,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国革命的时候。
3. 求俄罗斯特种部队 阿尔法小组标志!
阿尔法特种部队是一支隶属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特种部队。主要在俄罗斯国内从事反恐怖活动,专职于解救人质与处理应急事件的特警队,类似于美国的FBI。俄联邦安全局是目前俄国战斗力最强和最精锐的安全机构,在其属下,有一支闻名遐迩的特种反恐怖突击队,这就是战功显赫的“阿尔法小组”。
俄罗斯阿尔法特种部队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而今,该部队大约有700人,其中有一支250人的精锐部队,还有若干小分遣队。阿尔法特种部队多从俄罗斯国家安全机关、空降兵、边防部队、军校毕业生中精心挑选,除了要求体格健壮、反应灵敏,还要求通过智力测试。该部队已成为俄罗斯反恐中坚力量。
4. 沙俄犯境,在黑龙江一带野蛮横行,康熙是如何制服他们的
康熙调派军队前往黑龙江,要求沙俄撤离当时的黑龙江,沙俄在抢夺虐杀,便派兵摧毁了当时的沙俄军建立的站点全部烧毁,使这个敌军成了孤城,但沙俄仍旧抵抗,为了消除沙俄再次抢夺,康熙任命都统领彭春前往爱珲,经过长时间的持久战,终于打下了雅克萨,留下了部分人镇守,还令人在此地屯田;并建立了一条完整的边界防护线,有利于长期边防。
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合约,是当时中俄双发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一个条约,也是当时中国于西方签订的第一份国际性的条约。此战以后维持了多年的边界的安宁和稳定。
5. 骑马与砍杀火与剑,我想把俄国沙皇制服弄到我身上,怎么搞我知道此代号是itm_tzar_odyag_pl
缺个空格
6. 白俄罗斯军装和俄罗斯军装以及苏联军装的区别是哪里
俄罗斯军装300年
自俄军创建300多年来,军装更换频繁。各式各样的军装也成为一种文化,现在都可以在俄罗斯军服博物馆里看到。 <#J<QYF&2
彼得大帝的官兵统一着装 俄国的正规军队始建于彼得大帝时代,当时的军装官兵没有区别,这恐怕在任何政体下也没有过这样的“民主”。 a'L7y%
要说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区别,那就是军官挎肩披一条白蓝红三色的武装带。这恐怕就是惟一的政治色彩,其三色正好和国旗上的颜色一模一样。除此之外就几乎看不到别的纯俄罗斯东西了。就因为彼得崇尚西方,他在军事上是要仿效强大而可靠的普鲁士正规军,所以军装的式样也模仿普鲁士。但是,当国内军事政治形势招来人民的不满时,彼得下令将沙皇的主要支柱——军官们的服装做了一番改进,才同士兵服有了区别。 r.W"@vc>
亚历山大一世引入双角帽 19世纪初,俄国宫廷大兴学法国之风,于是亚历山大一世在确定军装时也赶这个时髦:所有的军装都按法国军装的式样缝制。俄国官兵戴起了与俄罗斯风格迥异的拿破仑双角帽,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在亚历山大一世时代也出现了纯俄罗斯特点的东西:1802年缝制了第一件一直穿到现在的灰呢子军大衣。 LO Yyj?^7
尼古拉一世崇尚奢华 尼古拉当政时期国内政局稳定,因此“宫廷”可以放开手脚地在改变军人形象上做文章。尼古拉一世非常热衷于美化军装,最爱鲜艳的呢子、袖口条带的金银边饰、镶边和制服上的镶条。 ]mDsUZf<
“法国风”过去之后,沙皇开始往军服上添加国家象征标志,以提高国威。军服上出现了纹章与徽章图案,而且有冠形章纹的双头鹰。俄罗斯徽章的形态还不时有所变化,翅膀一会儿向上飞,一会儿朝下飞。历史学家发现,当国内政局稳定时,翅膀便向上飞,局势不稳时便朝下飞。首次在俄罗斯肩章上出现跟今天一模一样的星形。从整个来说,新军装很漂亮,但就是不实用。 T<_1|eH
亚历山大三世“扯下”所有的扣子亚历山大三世当政期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其惨痛教训给军装改革造成很大的影响。教训之一:官兵们花里胡哨的服装在战场上根本不实用。沙皇下令给予简化,使之更加方便。亚历山大三世首先从军服上“扯下”所有的扣子,取而代之的是小钩襻。然后取消华丽的近卫军帽子,规定戴羊羔皮帽,还留下大檐帽。肥大的双排扣制服上衣取代了窄小的制服。 ;L/T}!Dx
尼古拉二世重新把军服装扮得十分华丽尼古拉二世担心当兵的嫌军装难看而跑光,于是又恢复了军服上的金银线和装饰品。与此同时,沙皇还把军服分为作战服和便装两种。战斗服实用、方便和肥大,便于士兵在战斗中跑动。便装上恢复了过去那些精美的小挂件和小饰物,这纯粹就是为了恢复军威,吸引那些年轻的新兵。在尼古拉当政的那些年月,各团乃至各营都有各自不同的军服,可全军的作战服是统一的。1917年的十月革命结束了沙皇的这种军服乱七八糟的局面。 }j5@\c48
IBsO
列宁取消了肩章 十月革命之后,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取消了尼古拉二世时期俄国军队中的所有官衔和称号,新政权在军装方面也力求取消同沙俄帝国有联系的东西。因此红军官兵一开始没有严格规定的军服,带枪的人穿什么的都有。布尔什维克政权还取消了旧的军人标志,一开始的主要标志为帽子上的红带子和写上黑字“红色近卫军”的红色袖标,有些部队还兴佩带套在桂冠里的红星形红色近卫军证章。红星上画的是象征着工农红军各部政治团结的锤子和犁。 Q(eQZx{
当国内开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新政权开始考虑工农红军的军服得有别于白军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被称之为布琼尼式军帽的呢帽。顺便说说,这种帽子还是从临时政府的仓库里拿出来的。 ^a0 -5
斯大林恢复肩章 斯大林时期又开始了军装改革。各族人民之父认为列宁时代的军装有些地方“不够严肃”,比如说大衣和衬衫上的彩色胸兜盖就过分花哨,于是将它们作为“灾难时代的残余”取消。就从那时起,军队开始越来越有一种“帝国的派头”。斯大林最先推出的新玩意儿有夏天戴的大檐帽、弗伦奇式衬衫、指挥员穿的呢灯笼裤以及初级指挥员和列兵穿的棉运动衫。到1943年伟大卫国战争战火正酣时期,不仅将帅和各级军官,就连士兵也佩带上肩章,而且其形状甚至字型都跟旧俄部队军人佩带的肩章一模一样。 k>@^M]%
勃列日涅夫喜欢红色镶边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军装改革方面虽然没有什么大的举动,但还是有不少小的动作。根据勃列日涅夫的建议,各军兵种大檐帽的帽圈、镶边、领章和肩章条纹间的彩色缘条都统一为红色,军便服改为套头上衣和夹克衫,有些改革纯粹是形式主义,这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保守。比如说,大檐帽的盔头只加高了半厘米,帽徽上也只增加了几支穗子。各军兵种还出现了自己的袖章,上面必不可少的标志物为一颗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大红星。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军中第一次出现了迷彩服。 {;rpgc
戈尔巴乔夫得罪了元帅们 戈尔巴乔夫一上台,便签署了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一道命令,根据该命令将取消装甲兵主帅、元帅,工程兵和通讯兵主帅的军衔和肩章。这完全属于改革过程中的“即兴之作”,旨在取消上述军衔的改革着实惹恼了军事长官们,这个馊主意是克里姆林宫那些主管军事的官僚给戈尔巴乔夫出的。他们知道,自德国空中流氓鲁斯特驾机降落在红场附近之后,总书记对军人大发了一顿火。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军人和当局的关系一直就不怎么融洽,国家首脑对军队谈不上有多喜欢,对官兵的着装也不怎么感兴趣。军装的改革只在肩章上做了些小文章。 /[|md0,
不过客观地说,戈尔巴乔夫还是做了一些含有民主色彩的变动,比如说允许夏天穿短袖衬衫和不打领带,这些都受到了军人的热烈欢迎。 +,w|&y
叶利钦急于更换军装 俄罗斯军队刚刚于1992年5月组建,叶利钦便催促国防部领导:“我的军队得穿最好的服装!” pzp"NKx i
1992年10月,国防部给“鲍里斯”展示了新的军装。其式样很像北约一些成员国的军队的服装。俄国历史上曾有些沙皇拼命模仿欧洲,叶利钦走的也是这条道路。新大檐帽的檐很宽,盔头很高,上面有一只硕大的金属“鹰”,这让军官们一看就不舒服。他们带着揶揄的口气说:“盔头越高,战斗力就越低。” pt;Sk?-1
在叶利钦执政时期,国库出现亏空,校官和将官的高筒皮帽被普通皮帽所取代,铬鞣革皮靴也让位给多脂软革靴,大衣、马裤和考究的皮带也不见了。有时候拨下来的款只够更换区别标志(陆军大将和海军元帅原来肩章上只有一颗大星,现在换成四颗小星)以及增加袖标、胸徽和其他图形标志。 <'yC:HeAwD
普京又“恢复”了毛皮高帽普京在军装改革方面没做出什么大动作。让将校军官感到欣慰的是,给他们恢复了毛皮高帽。不久前普京又同意降低盔头的高度和缩小了大檐帽上檐的直径,使之接近俄军传统的小檐。这既是按传统行事,也是回归理智,因为大檐的“承风面积”太大,刮风天极容易被掀掉。不久,又将把军官大檐帽上的常常被部队厌恶地称之为“肉用雏鸡”的“鹰”拿掉。
7. 沙俄时期军装和苏联时期军装有区别吗
俄罗斯
自俄军创建300多年来,军装更换频繁。各式各样的军装也成为一种文化,现在都可以在俄罗斯军服博物馆里看到。
彼得大帝的官兵统一着装 俄国的正规军队始建于彼得大帝时代,当时的军装官兵没有区别,这恐怕在任何政体下也没有过这样的“民主”。
要说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区别,那就是军官挎肩披一条白蓝红三色的武装带。这恐怕就是惟一的政治色彩,其三色正好和国旗上的颜色一模一样。除此之外就几乎看不到别的纯俄罗斯东西了。就因为彼得崇尚西方,他在军事上是要仿效强大而可靠的普鲁士正规军,所以军装的式样也模仿普鲁士。但是,当国内军事政治形势招来人民的不满时,彼得下令将沙皇的主要支柱——军官们的服装做了一番改进,才同士兵服有了区别。
亚历山大一世引入双角帽 19世纪初,俄国宫廷大兴学法国之风,于是亚历山大一世在确定军装时也赶这个时髦:所有的军装都按法国军装的式样缝制。俄国官兵戴起了与俄罗斯风格迥异的拿破仑双角帽,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在亚历山大一世时代也出现了纯俄罗斯特点的东西:1802年缝制了第一件一直穿到现在的灰呢子军大衣。
尼古拉一世崇尚奢华 尼古拉当政时期国内政局稳定,因此“宫廷”可以放开手脚地在改变军人形象上做文章。尼古拉一世非常热衷于美化军装,最爱鲜艳的呢子、袖口条带的金银边饰、镶边和制服上的镶条。
“法国风”过去之后,沙皇开始往军服上添加国家象征标志,以提高国威。军服上出现了纹章与徽章图案,而且有冠形章纹的双头鹰。俄罗斯徽章的形态还不时有所变化,翅膀一会儿向上飞,一会儿朝下飞。历史学家发现,当国内政局稳定时,翅膀便向上飞,局势不稳时便朝下飞。首次在俄罗斯肩章上出现跟今天一模一样的星形。从整个来说,新军装很漂亮,但就是不实用。
亚历山大三世“扯下”所有的扣子亚历山大三世当政期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其惨痛教训给军装改革造成很大的影响。教训之一:官兵们花里胡哨的服装在战场上根本不实用。沙皇下令给予简化,使之更加方便。亚历山大三世首先从军服上“扯下”所有的扣子,取而代之的是小钩襻。然后取消华丽的近卫军帽子,规定戴羊羔皮帽,还留下大檐帽。肥大的双排扣制服上衣取代了窄小的制服。
尼古拉二世重新把军服装扮得十分华丽尼古拉二世担心当兵的嫌军装难看而跑光,于是又恢复了军服上的金银线和装饰品。与此同时,沙皇还把军服分为作战服和便装两种。战斗服实用、方便和肥大,便于士兵在战斗中跑动。便装上恢复了过去那些精美的小挂件和小饰物,这纯粹就是为了恢复军威,吸引那些年轻的新兵。在尼古拉当政的那些年月,各团乃至各营都有各自不同的军服,可全军的作战服是统一的。1917年的十月**结束了沙皇的这种军服乱七八糟的局面。
列宁取消了肩章 十月**之后,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取消了尼古拉二世时期俄国军队中的所有官衔和称号,新政权在军装方面也力求取消同沙俄帝国有联系的东西。因此红军官兵一开始没有严格规定的军服,带枪的人穿什么的都有。布尔什维克政权还取消了旧的军人标志,一开始的主要标志为帽子上的红带子和写上黑字“红色近卫军”的红色袖标,有些部队还兴佩带套在桂冠里的红星形红色近卫军证章。红星上画的是象征着工农红军各部政治团结的锤子和犁。
当国内开始第一次国内**战争,新政权开始考虑工农红军的军服得有别于白军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被称之为布琼尼式军帽的呢帽。顺便说说,这种帽子还是从临时政府的仓库里拿出来的。
斯大林恢复肩章 斯大林时期又开始了军装改革。各族人民之父认为列宁时代的军装有些地方“不够严肃”,比如说大衣和衬衫上的彩色胸兜盖就过分花哨,于是将它们作为“灾难时代的残余”取消。就从那时起,军队开始越来越有一种“帝国的派头”。斯大林最先推出的新玩意儿有夏天戴的大檐帽、弗伦奇式衬衫、指挥员穿的呢灯笼裤以及初级指挥员和列兵穿的棉运动衫。到1943年伟大卫国战争战火正酣时期,不仅将帅和各级军官,就连士兵也佩带上肩章,而且其形状甚至字型都跟旧俄部队军人佩带的肩章一模一样。
8. 俄国的拉斯普钦谁能详细的介绍一下他的资料
拉斯普钦,全名为格里高利·叶菲莫维奇·拉斯普钦,俄语:Григо́рий Ефи́мович Распу́тин,英语:Grigori Efimovich Rasputin;又译作拉斯普丁、拉斯普京或拉斯普廷,生于1869年1月21日,俄罗斯帝国神父,尼古拉二世时期的神秘主义者、沙皇及皇后的宠臣。
拉斯普钦是俄罗斯萨拉托夫省人,被认为是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佯狂者之流。因丑闻百出,遭到公愤,1916年12月30日为尤苏波夫亲王、迪米特里大公、普利希克维奇议员等人合谋刺死。
杀死拉斯普京的三个主谋都是君主主义者。除了以上三名主谋,谋杀者还有虽无显赫身份,但有杜马和黑色百人团的支持的普利希克维奇(1870—1920年)。
(8)沙俄学生制服扩展阅读
原籍德国的亚历山德拉皇后,对其圈子以外的所有俄国人一概视如草芥,却听命于一个自称圣职人员的神秘人物拉斯普钦,确信拉斯普钦具有超自然的和先知的力量,因为拉斯普钦曾表面上治好过皇储的血友病。
拉斯普钦通过对皇后的影响,取得了任命高级官员的发言权。所有请求晋见皇帝和皇后的人都必须通过他。各阶层爱国和开明人士对此虽提出过抗议,但皆无成效。
1915年9月战争期间,杜马被中止了。这场战争因而把1905年以来潜伏着的一切基本政治问题重新提了出来。自治局联合会要求召集杜马。1916年11月,杜马重新开会,它对战争事务的处理方式表示了强烈的愤慨。
战争的失利和政府的无能,使人们的不满情绪增长了。12月,拉斯普钦被宫廷中一些贵族刺杀。沙皇开始考虑镇压措施,再次勒令杜马休会。
9. 跪求十八十九世纪俄罗斯军装的图片啊。。。。。。
10月15日,在俄罗斯的小雅罗斯拉韦茨,历史俱乐部成员身着俄国士兵的服装表演。
10. 了解:俄国农奴制、沙皇、近代化、彼得一世、克里米亚战争
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沙皇是部分斯拉夫君主采用的头衔,此字源于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称号“凯撒”,在中世纪时被视为与“皇帝”一词拥有类同的地位,即与罗马皇帝一样,受他国皇帝或宗教领袖(如罗马教皇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认许。此头衔最先为保加利亚君主采用,后来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由莫斯科公国承袭。在彼得一世改以为“凯旋将军与独裁者”为主要称号后,“沙皇”一词在官方定义下改与“国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罗斯君主称为沙皇。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rn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史称彼得一世,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为俄罗斯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
克里米亚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罗斯帝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