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原来净空邪师是被僧团“摈出”的呀,难怪他总说“没有
在家人不说出家人过失。
在家居士首先要恭敬僧宝。
尤其在佛灭度之后,佛宝法宝还完全依靠僧宝来传递,离开僧宝一切免谈。不知海外怎么样,大陆现在有的叫“二宝弟子”——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在这个时代皈依二宝,最后你是一宝都没有,那你自己就成了一个活宝。所以对出家师父的恭敬心没有,你就得不到修行佛法的作用。
这个时代的僧团,无论他怎样,他穿上了这套袈裟,这是三世诸佛解脱的幢相,他能出家就是善根深厚,光这一点都值得我们恭敬。更何况他持戒,他持戒每天福德流长啊!一个持戒比丘的福德,就是一天消一万两金子也都吃得消,他有这种福德。所以供养三宝,首先是自己得到利益。
当年唐太宗和玄奘三藏法师谈话的时候,唐太宗说:对你这样的高僧大德我能恭敬,然而对僧团不怎么修行的比丘,好像不值得恭敬,怎么办?玄奘大师说:不能这样。就好像你要祈祷真龙下雨,你要先像泥龙祈祷。向泥龙祈祷,真龙才能下雨。要向佛求福,首先要先向凡夫僧求,佛菩萨才会让你得福。唐太宗一听豁然开朗,说以后就是见到沙弥,都要恭恭敬敬。一个皇帝都有这个心态。只要对修道人恭敬,这个人就有福德。对修道人傲慢,以前有一个国王对阿罗汉傲慢,他就要失去国王的位置了!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恭敬僧宝。
出家师父,你要看好的方面。末法时代,你想用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出家师父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也都天天生惭愧心,烦恼很重,没有福德,没有智慧。但是他既然出家了,我们就要恭敬他,不看僧面看佛面。
2.说出家人过失,这个果报是很重的。
在末法时候出家,末法时候,出家人越来越苦恼,烦恼越来越重,甚至烦恼到破戒。但是这样的破戒比丘你都不能打骂他。打骂他如同出佛身血,出佛身血是到什么地方?是到阿鼻地狱去啊!是这样的果报。所以我们不能轻慢出家人。尤其是我们为了保护佛教的形象,出家僧团是住持佛法的主力军,如果你老是讲出家人的过失,使得社会人士对整个僧团一点信心都没有,一点信心都没有,佛法当然就名声扫地了。
菩萨戒在十重戒里专门有一条戒,不说四众过戒。说四众过是犯波罗夷呀!断头罪呀!但是如果你对出家师父确实觉得他犯了不如法的,你可以私下里跟他谈,那是以慈悲心好心劝勉他,能够规过劝谏,这是可以的。那是私下,你不能当着大众的面宣扬他怎么怎么样。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② 出家和尚能自己个人单独出来弘法吗不跟僧团吗、
可以的,但修行为了什么先搞清楚在出家也不晚。弘法的目的是有众生需要佛菩萨才会出现于世。不是佛菩萨想做一番事业才来世间的。不搞清楚以后会出偏差的
③ 4个僧人可以组成一个僧团
没错。三人成众,四人即可成团。僧人在一起即为僧团
④ “僧多肉少”是什么意思
大个比方说,一个公司有要5个招员工,但是前来应聘的人却有500个人,这个意思就是僧多肉少。就是说一件东西数量很少,但是想要得到它的人却很多,形容不能满足要求................
⑤ 居士的房子让出家人住背因果吗,算破坏合和僧团吗
帮助出家人。让他们有精力去弘法。反而是大大的功德。
⑥ 什么少僧什么成语
粥少僧多 [zhōu shǎo sēng ō]
[解释] 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⑦ 释迦牟尼怎样处理僧团内部的问题
释迦牟尼为协调僧团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使之和睦统一,为了制约比丘和比丘尼的行为,有利于他们的修行和扩大佛教影响,制定了这样那样的戒规。为此释迦牟尼也遭到非议。但他善恶兼容,不计前嫌,最终令万人倾服,受万人朝拜。
⑧ 僧多米少是成语吗!
僧多米少不是成语
僧多粥少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粥少僧多 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⑨ 佛教教场与寺院僧团有什么区别
教场是场地,僧团是人群,你说有什么区别?就像二班教室和二班学生相比一样,没法比呀!不是一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