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耳机玄学是什么
以下是我听说的一些HIFI玄学内容,一个比一个玄
1 CD机下面垫什么就出什么声音。后来引申到音箱下面垫什么就出什么声音。(如果垫狗屎呢?)有一个发烧友曾对我说,数字调音台下面垫上海绵,出来的声音就非常柔和…… (后来我就跟一声乐专业的哥们说,你记住,穿高跟鞋和平底鞋,唱出来的声音绝对不一样……)
2 电脑机箱横着放和竖着放,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 同样一个Wav文件,放在希捷的硬盘上,比放在西数硬盘上音质要好。即使是在同一块硬盘上,放在C盘和放在D盘上,音质也是不一样的。
4 音频线是有方向的,接反了不好听。不仅是音频线,电源线也有方向。换一根好的电源线可以改善音质。如果电源线上再套一个磁环(玄学里叫做“魔戒”),那音质就更好了……
5 有一种叫做“CD神油”的,涂抹了CD之后,声音立即增加若干分贝(我晕,伟哥啊?)然后就是CD神笔,在CD边缘一画,立杆见影…… 后来就又有了CD神膜,一贴就见效(我倒)
6 CD放在冰箱里冷冻,声音会变好听。这已经不是什么希罕事情了。现在都是用照相机闪光灯的强光来照射CD,经过照射的CD声场会变宽,声音提高3分贝。如果你觉得“用强光照射CD光盘”很新鲜,那你可真是老土了!
以下是转贴的一篇关于玄学的内容: 昨天在《胆机世界》 2005年第10期看到以下内容: 2005香港Hi-Fi/Hi-Vi展示会,买价100元门票即送“JSMR”神奇晶片,另还送一LEO录制的精选CD和Hifi龙虎榜提到JSMR神奇晶片,描述如下: JSMR神奇晶片细如拇指,只要放在CD机之上,即能令CD音效即时提升两成以上,本刊主编认为这是他近年用过最玄妙而又最见效的音响附件,希望发烧友用过之后,从此沉迷Hi-fi,不能自拔。 (笔者评,如果这东西真有效,我想每个制造CD机的厂家都要批量购进了,而且成本极其低廉,成本岂不是大省,何苦再去苦苦钻研线路和元件匹配,真实普天下莫大的讽刺!) 类似还有《发烧音响》》音响写手《Hi-fi圣经》里就如何玩出靓声这样写道,欲想系统音色更幼滑和轮廓更鲜明,在机顶放一小件杭州真丝亦佳。欲想使音色多一点光泽和质感,在机面放一枚大头针都可以提升其效果。类似的还有诸如放弹弓多一点活生感,弹跳力和泛音,CD机盖上放凹形紫檀座增多高频细节,空气感,韵味;在机底放起皱纸或布可以使音色较醇和圆滑云云。 每每看到这类东西,我总是感概万千,也愤懑不平。
像这些伪科学,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试问他们,这些东西的理论依据在哪里,他们又敢不敢盲听来验证他们所说的这些把戏,竟还堂而皇之地在书刊杂志上发表他们的这些所谓的秘笈,真系误认子弟,每当看到类似文章,对于该文的作者的,我总是不敢再对其有所感冒。下面引用《音响的迷思》一文的某些片断来驳斥以上伪科学: “比如,在很多杂志上许多朋友大谈“cd机下面加了三个铜脚锥后声音就是和原来的木脚锥不一样!”和“功放的下面用了几只美国进口的橡胶脚垫后,声音好得多了!”之类(省略若干澄澈、通透、甜美、结像力之类的形容词)。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于是乎心悦诚服,击节赞叹,对各位烧友的耳朵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看了很多篇此类文章之后才发现,各位烧友对声音的改变一律只有听感的描述,没有任何理论解释。好,就算是您还没把理论总结出来,但是总得让事实说话吧?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您有没有做过盲听实验?请几位所谓的“金耳朵”坐在一间听音室里,音箱在听音室里,功放和cd机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播放同一曲目,通过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决定是否在cd机和功放下面垫东西,试100次,看看每一位的正确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靠耳朵听,光靠猜也可以办到。如果觉得100次太多,30次也可以,但是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太大。如果哪位高手对器材做了什么改变,有感受打算写出来的话,我希望文章中有以下几点:
一、 采取的措施
二、 改变的原理(即该种改变为何会对音质造成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三、 听感的描述
四、 实验科学性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声音造成影响,即使只在cd机或者功放下面加几个角锥,最起码也是改变了听音室内的空间状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改变是否能够被人耳分辨出来。
音箱是个喇叭与箱体的组合,喇叭是音源,箱体是共鸣腔,不同的脚架或者脚钉因为和音箱箱体的接触面积、方位的不同和制作材料有差异影响了箱体的振动,从而对发声产生了影响,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众所周知,歌唱家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个大的“音箱”,但是如果哪位朋友说,帕瓦罗蒂穿着皮鞋与布鞋演唱的“音效”不同,而且能够听出来,我就不敢苟同了。
如果说cd机和功放下面加三个脚钉真可以改善音质的话,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厂家直接出售3只脚的cd机和功放?好像也没有哪个厂家把脚钉当作cd机和功放的标配出售?
我怕是因为自己见识太浅,又特意去请教了一些器材店的老板,他们很谨慎的告诉我:“不敢说没有,但是99%的cd机和功放都是4只脚的。我们见过的最多的原配有3个脚钉的器材就是炒菜用的铁锅。”
也有朋友说cd机下面加脚锥是为了防震,从我本人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家用cd机只要放在一个基本水平的面上就可以了,根本无须防震措施(除非地震或者cd机在放音的同时在做剧烈运动)。普通电脑的光盘驱动器,身处在一个做工很一般的铁皮箱子里,箱子里最少有一个电源风扇和一个cpu风扇在转动,至少有一块硬盘在转动,工作在如此“恶劣”环境之下的cd-rom,整张盘的数据读取下来,一个字节都不会错,说明光头读取数据并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有的朋友提出,计算机的cd-rom和cd机的纠错方式不一样,因此cd机转盘的优劣对音质的影响极大。我没有做过实验,没有权利乱说,但是有没有人找一找音频cd的白皮书之类的,看一看音频cd的纠错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误码?规定误码率是多少?是否能够被人耳察觉?
我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实在搞不懂cd机的所谓“时基抖动”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无法在正确的时间为解码器提供数据吗?误差的时间范围有多大?多少毫秒?还是多少微秒、多少纳秒?有多少纳秒的误差将会导致什么结果?顶级机的抖动是多少?普通机的抖动是多少?有没有具体数字?到底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生产厂商根本不想为这个问题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当然,大多数烧友家里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测试,但是切断心理暗示的各种途径,自己坐在那里蒙住眼睛听音,找个朋友用几套线材来回换换(甚至假装换线,而只搞点声音出来),听上几次,看看是否能听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不难办到的吧?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位听者听不出几种器材之间的区别,那么对于这位听者来说这些器材就没有区别,选择便宜的即可。有区别,还要能听出来才算数。
有些朋友发烧的热情很高,平时天天抱着杂志看,或者上网聊天,没有太多机会实际接触贵价器材,就算偶尔接触,也很少有同时比较的机会,一旦和某种器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就“惊为天人”,到处大谈感受。须知听音的感受不但和设备、听音环境有关,和听音者的情绪、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生理条件等等关系也很大,如果不是当场对比,那么感受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就很难说了。对自己不熟悉的器材发表看法就像评论自己并不不熟悉的人,难免走眼。
经常接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有感受:身边有个专家很好,但是有个菜鸟级的电脑发烧友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他们的特点就是热情如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数知识来自书报杂志,脑子里有一大堆所谓“秘技”,对高配置的机器有深厚的感情,甚至达到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机都觉得还有优化的余地,不但动口,而且勇于动手,至于引起什么后果往往出乎大家的意料。如果拜托他们来为你组装一台微机,十有八九会是一堆他的“梦中情人”的组合,至于实际效果,关键要看运气。
现在发烧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很多烧友有热情,乐于助人,也不是某某的“托”,只有一点:缺乏实际经验,缺乏比较,看法不客观。把多少万元以下的器材统称为垃圾,更是这些朋友的口头禅。 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高水平,有修养的烧友往往开口十分慎重,惜言如金,生怕贻笑大方,总是随便发表看法的大多是我这样的菜鸟(就象新司机总是渴望开车一样),一有点感受恨不能发布到全世界。不光发烧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就是现在报纸杂志上的高水平文章并不太多的原因。
我朋友的母亲是评酒师,评酒的过程是很严格的,很多种酒都统一包装起来,从外观分不出牌子,避免倾向性,品酒前不许吃这个、不许吃那个、不许感冒之类的,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同一时间,同一批人进行评测,根据标准打分。而且在品了一种酒之后要清水漱口,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品下一种,另外不会一天品很多种酒,以免影响判断。当然这些人的个人偏好、口味会对分数有影响,但是由于参加品酒的人很多,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影响不大,结论还是比较客观的。酒的情况和hi-fi器材有些相似,各种各样的酒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达到了一定质量水平之后,除了同种类型的酒可以互相比较之外,其他情况下基本不具有可比性。哪位敢说白酒比啤酒好?黄酒比红酒好? ”
写完这些,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很多东西在外人或者理智的发烧友看来,明显是伪科学,但是却照样有人信,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有部分烧友已经高烧得走火入魔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为发烧而“发烧”,如果此文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唤醒他们正常的发烧理智,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注:这股歪风邪气,以香港刮的最盛,当然我相信香港大多数的发烧友属于理智一族。且此文并非针对个人,只是针对现象。若有得罪,请多多包涵!衷心希望大家一起来抵制音响界的伪科学,从我做起,还音响界一片明朗的天空。 自己在家,随便你怎么捣腾,哪怕你说在CD机上放块嫩豆腐,音色从此细滑三分也无可厚非,但若是拿出来传经授道,就可是要负起责任来,否则就有误人子弟的重大嫌疑了!
究竟什么是发烧呢? 我想起胆艺轩发过的一篇《一个HIFI发烧友的故事》,主人公叫“阿德”的。那才是真正的发烧友……虽然他只有最简陋的设备和已经破了的喇叭……
1、没进过音乐厅的“听音大师”
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一场由南方某著名“听音大师”主持的一场Hi-Fi器材演示会(实际上是某厂产品的推销会)。大师自称听Hi-Fi多年,特别注意定位、声场、解析力等,并告诫发烧友们要“多练耳功”。但“大师”当场为演绎器材使用的大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发烧盘”——张学友、蔡琴、大眼妹之类的“声乐”,加州酒店之类的摇滚乐,以及与Hi-Fi一点沾不上边儿的电钢琴等,本人耐着性子听了几张,感觉这套器材在表现流行歌曲、电子乐等方面还可以,听不出什么大毛病。
后来应听众要求,播放了几张由发烧友听众自带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等西方古典音乐唱片,这套Hi-Fi器材马上不Hi-Fi了:钢琴声明显失真;唱片里那架几十万美元的“斯坦威”连降数级,颇有国产低档钢琴的“水果糖味儿”,小提琴带有明显的声染色,好听但不保真,那把“瓜奈里”琴的琴弓上好象抹的不是松香,而是蜂蜜,那种甜的发腻的感觉叫在座的几位来自交响乐队的发烧友大摇其头。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套器材左右声道接反,小提琴组与大提琴组来了个大换位,可谓声场大乱,定位全反,然而,“大师”全然不知,还在大讲特讲这套器材定位如何准确。按说“大师”耳朵并不差,可以听出演员口型大小:××是血盆大口、××是樱桃小口,甚至可以听出线材的含铜量和脚钉的材质,可惜的是“大师”对音乐的最高形式——交响乐与交响乐队一无所知,恐怕一辈子也没进过音乐厅,要不然怎么会把酒巴音乐家克莱德曼当成浪漫主义钢琴大师了呢,怎么连交响乐队在舞台上的排列摆位都不知道呢?
我在聆听“听音大师”主持的演示会过程中,感到他对器材满内行。专业术语一串又一串,本人也只能听个似懂非懂,问题在于“大师”没进过音乐厅和歌剧院,全凭使用高档器材播放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练就了纸上谈兵的耳功,主观随意性太强,因而闹出左右声道不分的大笑话,理由很简单———远离了音乐。
2、主治“发烧疑难杂症”的“偏方大夫”
笔者一位老战友,80年代初期定居香港经商,日前回国探亲,战友见面甚是亲热,由于当年我们在部队一块装过胆机土炮,话题自然落在发烧经上,听完我那套“不够档次”的“洋枪土炮混合器材”(声雅放大器、金琅音箱和马兰士CD机),战友立即给我开出几味可使器材连升三级的“偏方”,并声称,这些偏方均来自权威音响杂志,保证药效奇灵:
处方之一:用朱元璋老家凤阳县明代旧城墙上的一块砖头,压在马兰士之上,立即克服数码声过重的缺点;
偏方之二:用水晶石脚钉三颗置于功放下面,其中一颗放在变压器之下,保证功放连升三级,虽比不上“马克·列文森”,但赶上“金嗓子”没问题;
偏方之三:将CD唱片用照相机闪光灯照射十五次,然后放进冰箱冷冻三小时,16比特变成20比特,盗版超过正版;
偏方之四:用橡皮榔头将音箱从后到前,从下到上一通敲打,高音甜美,中音丰富,低音强劲,音箱能与B&W801一比高低。
偏方之五:用60年旧“的确良”军装撕成布条,包扎线材,音场更宽,定位更准,音色更美。
五味偏方各司其职,君臣互补,省钱节能,何乐而不为之呢?
听完老战友一通高论,本人目瞪口呆。我的那位港商战友是电声专业的近亲———专业无线电出身,但从他给我开出的偏方看来,此君已走火入魔,远离了科学。
3、高保真在哪里?
国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正规的音乐厅或歌剧院演出交响音乐、歌剧、芭蕾舞等是不允许借助任何电声设备扩声的,所以,听众在这种听音环境中听到的只有来自舞台的乐器声、人声和噪声;来自观众席的噪声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射声(在录音棚里少了来自观众的噪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而摇滚乐、流行歌曲正相反,它们只能通过电声设备来美化、修饰、放大,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在现场就无保真可言了。日本、韩国、中国(包括港台)以及东南亚一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度,是世界上最大的Hi-Fi器材市场,这些地区的音乐爱好者享受不到欧美地区听众随时欣赏现场音乐会的耳福,有些中小城市包括港台地区的发烧友恐怕一辈子也没机会“品尝”现场交响音乐会或室内音乐会的“原汁原味”的“西式音乐大餐”,多数人只能通过唱片和器材“品尝”“音乐罐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想把欧美一流交响乐团或室内乐团搬回家,恐怕只是天方夜谭,假设你的器材和唱片都能做到100%的Hi-Fi,但放音时同时又加入了你所在环境的反射声与噪声,“高保真”已加入了“添加剂”,已无原汁原味的可能了.所以,本人认为,高保真在音乐厅、在歌剧院、在录音棚里的古典音乐之中。那种经过电声放大的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流行歌曲在它们的现场只能是“高保假”。正是没有高保真,才有这么多的厂家与烧友在追求它,这是爱乐发烧的最大魅力.
有一则西方幽默很是耐人寻味:厂商甲在推销他的食品流水线时声称:“我这条流水线极为先进,把一头牛从前门赶进去,一按电钮,后门出来的全是可口的牛肉罐头!”厂商乙则宣称:“我的流水线更为先进,如果您认为罐头不够鲜美的话,可以从后门处倒回去,一按电钮,前门出来的还是那条牛!”.如果把厂商甲的宣传比做是制造唱片的过程,从现代技术角度上看,完全是可能的,但把厂商乙的宣传比做是在家中通过器材还原音乐的话,则完全是不可能的,那条牛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要能回来,就是“吹牛”了,发烧友们对Hi-Fi的追求,实际上在加工这盒牛肉罐头,说的高雅一点,追求Hi-Fi,如同摄影师拍照,画家作画一样,是对美的追求,是对艺术的再创作,音响发烧里边既有科学又有艺术,其中包括了声学、电声学、电子学、材料学、建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和有关艺术方面的诸多学科,烧友们应该清醒理智一些,多学勤练,精打细算捂紧钱包,好钢用在刀刃上,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享受,以求得一个与音乐厅现场演奏相对接近的“近似值”。
4、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到音乐厅去修练耳朵
追求高保真,首先要知道“原汁原味”(这个词儿也不准确)。发烧的目的,是为了听音乐,花成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购置器材,天天在家听什么摔玻璃、砸瓶子,还不如到废品收购站去,那儿摔瓶子的声音绝对是Hi-end级的。
我的体会是:
一是要阅读一些音乐史,了解一下音乐怎样从古代人的嘴巴和手掌进化到现代交响殿堂的,了解一下各个历史时期大师们创作背景、经历和风格;
二是了解或掌握音乐的要素、织体、结构、曲式等;
三是了解当代著名乐团、指挥、演奏(演唱)大师的特长与风格,以上为“看音乐”的过程,不一定能全看懂,但读起来其乐无穷,通过这些,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经典音乐长盛不衰,而流行音乐朝生暮死了。
四是多听现场,到音乐厅去感受“高保真”,没听过现场的朋友不仿“出点血”听一场现场演奏的“命运”交响曲,那种夺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任何艺术形式也做不到的。通过听现场,还可以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到底是什么音色,整个乐队是什么音色、交响乐队、室内乐队在舞台上是怎么摆位排列的,什么叫双管制、什么叫四管制、交响乐队的不同编制是如何做到整体音响平衡的,所谓声场、定位、解析力、穿透力、动态范围等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大学声学系的教师们,经常把学生们“轰”到音乐厅去练耳朵,恐怕也是为了叫他们通过艺术去体会真正的“高保真”。
5、改造听音环境,建造自己的音乐厅
世界著名音乐厅歌剧院都是符合建筑声学要求的,吸声、扩散、隔音、防震等均做得十分讲究,正常条件下的交响音乐会、歌剧、室内音乐会是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的,传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不包括“电声”.
专家们经常告诫发烧友,良好的音响系统必须在声学特征合适的房间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国内知名的音响专家,他们的器材都不够“发烧”然而却很好听,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房间“发烧”.
如果把一套顶级器材放到浴室或棉花仓库里,肯定大打折扣,烧友们为脚钉线材大把花钱,还不如在改造房间声学环境上下功夫,这才是发烧的高级阶段,房间的尺寸不好改了,但使用了硬木地板,四壁抹有灰层,再适当调整一下家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挂上油画、壁毯,增减一两个装饰物等等,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合理搭配器材、组建“迷你”交响乐队
用音箱、放大器、CD机这三大件再现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乐器的交响乐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又是烧友们梦寐以求的,越高级的器材离Hi-Fi越近,这是真理.
但问题却是两方面的,一些器材搭配在一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里不但有“耳功”高低问题,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于是在发烧界流行各类“搭配原则”,我看叫搭配技巧还可以,叫“原则”不合适,明明是代理商的商业炒作,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原则了。前几年有人称“天朗”加“金嗓子”为“绝配”,几年以后,又称“卓力”加“金嗓子”为绝配,既然都叫“绝配”了,怎么又出了“新配”?我认为没有统一的原则,在练好耳功的前提下,自己觉得好听足矣.
常看一些文章说××器材搭配不当造成声音难听,“金属味”太重或“木头味”太浓;××器材搭配得当,能发出天鹅绒般的声音,笑话,交响乐队的乐器除了金属就是木头(或合成),哪位听过天鹅绒的声音,难道是幕布在歌唱?
如果非要说原则的话,我的原则就是“好马配金鞍,瞎驴配破磨”。一套器材好比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头,在整个系统中,最短的木板是音箱,从技术指标上看,音箱最差,西洋乐器中的钢琴、低音大管的低频下限可达27Hz左右,管风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做到40Hz就不错了,所以一些资深烧友都是以音箱为中心进行搭配,这是科学的。
像被商家爆炒多年的罗杰斯3/5A,用多么高级的放大器,也表现不了交响乐队宏大的气势,在听音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高素质的落地箱(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高级的落地箱,也是人造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听音爱好和商业取向,不可能100%的Hi-Fi,不过只更加接近Hi-Fi而已)。然后按照性价比对等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去选择放大器和CD机。
7、科学理智发烧,远离玄学与神话
港台地区的一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在购置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器材后,仍感到不满足,为了能找到摔碎的瓶子的每个碎片的准确落点、为了判断蔡琴唱歌时的准确年龄,为了“拳拳到肉”、“耳朵出油”,开始构筑一个全新的学科——“音响神学”或“Hi-Fi玄学”.
各种论文应运而生,什么《试论秦朝砖头对提高CD机声道分离度之影响》,什么《浅议音箱外皮颜色对阻抗曲线的改变》、什么《紫檀木脚钉对加大功放电流之作用》等等,一些“发烧高招”、“技术”、及产品相继出台,什么用真丝包装的避震砖、CD神油、CD神膜、CD神笔;什么唱片冷冻术,功放敲打术,线材照射术;什么带有方向性的印刷线路板(连左右声道接反了都听不出来,楞能听出线路板的方向性?),等等都来了,这些与科学、艺术均不沾边的东西确实有人相信.制造音响神话的人出于什么目的,本人不得而知,而倒霉的是相信音响神话的人,要花成千上万的钱去买避震砖、CD机神油神膜之类,但这些跟Hi-Fi有什么关系可能只有自己心中有数了.
我既不是科学家又不是艺术家,但坚信发烧爱乐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练气功,更不是跳大神能解决的,希望走火入魔的朋友能走出误区,回头是岸,站在科学与艺术的角度上去发烧吧。
❷ 一尺,一寸,一丈各是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寸,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度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厘米cm)
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南朝与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 1尺 = 32, 1寸 = 3.2
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给我加点分
❸ 请问JSMR是什么意思
JSMR是应用量子波导技术,能使质子场处于一个有序状态,有效解决视频和音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互错相和失真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传输功效和重播能力。而且,它是继EVD之后又一项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同样具备极高的防盗版功能。
JSMR去年才在影音市场上现身,但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它已经成为发烧友必备的器材。香港飞利浦SACD制作中心监制LEO最早利用JSMR技术做SACD录音和制版,他如此评价:音质特性没有丝毫改变,但整个音场的“画面”玲珑浮凸,结像定位几乎伸手可以触摸得到,动态和对比的表现非常强烈,频宽不但有明显延伸,低至超低的质量都有所提升。而现在,大连华录、沈阳正版场、交汇点、星文、冲击波等音像公司都在利用这一技术制作唱片。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以JSMR技术为核心的多款产品,如魔戒、JS智能芯片、JS超高扬声器和JS全平衡电源线,价格从100多元至2000元不等。用法相当简单,把JS智能芯片放在碟机上,或让线材穿过甚至经过魔戒,都能有效提高画质和音效。
记者把魔戒和JS智能芯片设置在一部1000元左右的EVD机上,播放了EVD碟《无间道》和DVD碟《十面埋伏》,不仅画面具备了更好的透明度、更强的质感和更清楚的细节,音质的改善更令人惊喜,完全可以彻底打败洋品牌20000元的CD播放机。不信,你试试。
❹ 有什么鼓乐,可以推荐的
绛州大鼓--天瀑
《绛州大鼓》这张碟也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发烧鼓乐录音了。山西的绛州鼓乐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武德年间。而山西绛州鼓乐团在近年间亦都多次出访海外得到十分高的评价,所到之处无不使观众激昂兴奋,成为国宝。十多年后,其录音师LEO冯,用最新的录音设备、最新的发烧概念在香港为绛州鼓乐团重新录音、发行了这张《天瀑》。
《天瀑》的录音、制作班底仍然是《大鼓绛州》的制作班底,录音地点分别在香港的三个不同的大会堂、音乐厅,曲目是新曲加旧作,一共收录了14段鼓乐:里面有大家非常熟识的《牛斗虎》、《秦王点兵》、《打鼓山传奇》、《虎啸龙吟》,还有平时比较少听到的《黄土的诉说》、《天瀑》、《普天乐》、《滚核桃》、《老鼠娶亲》等曲目。唱片的母带和压碟都采用了JSMR的技术进行处理,大家在论坛有过争议的魔戒就是JSMR的杰作之一,唱片最后还特别收录了一段标注为没有经过JSMR技术处理的《天瀑》给大家进行对比。总的来说这张《天瀑》的专辑,在录音方面比当年的《绛州大鼓》好上很多了,无论在场感细节平衡度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山西新绛(即古“绛州)历史悠久的传统打击乐为内容的中国乡土音乐代表唱片——《天瀑》,凭借历久不衰的鼓乐作品、庞大威武的演录阵容、绚丽多姿的音响色彩以及凌厉的动态、宽广的音场、逼真的质感、恰如其分的平衡度,向全世界展示了迷人的中国音乐精髓魂魄,同时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音响“发烧友”提供了一桌音乐性与音响性俱臻完美的HI-FI盛宴!虽全是打击乐,但鼓乐占绝大部分,但它不是专门给卖音响的商家用的,是真正的音乐,有着厚厚的文化感。《天瀑》一开始人声的吆唤显得深远而意味悠长,鼓声的动态强劲不相上下,只是鼓皮震动的余韵更加丰富,定位愈发得凝神.铙钹的金属味清亮嘹人,向上延伸的透明度有所精进,就多了这么点精妙的解析,却予人有"迈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声场纵深很好,鼓声松厚,鼓点精准分明,透明度以及层次感一流,结像真实逼真,堂音丰富,动态强劲,还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队形位置的变化。不仅仅是动态上和在各个频段对器材的考评,最重要的是在鼓声中流淌的文化及音韵,余韵绵长,深厚的鼓文化底蕴和神髓,是一种千年民族精神的积淀,一种纯粹的黄土地情结.好的鼓乐录音要能够展现灵魂,而不仅仅是耳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