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白裤瑶是瑶族,组成的一个部分
一、白裤瑶是瑶族四大支系一个分系,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各支系瑶族在称谓,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自信风格与特色,白裤瑶自称布诺,他的名称是因为男子穿齐膝白裤而得的,他是一个被联合国科教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一个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
他们的服饰图案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成,朴素典雅的色彩反映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髓。
② 白裤瑶的介绍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③ 白裤瑶族女可以嫁外族吗
南丹的各乡的白裤瑶依然保持着男不外娶、女不外嫁。
在广西南丹有一个村庄,是白裤瑶聚集区,离县城36公里,全部是坑坑洼洼的山路,进出县城得花好几个小时车程。路非常不好走,我一个人背起行囊一大早出发,一路颠簸着,班车挤得不能再挤。短短数十公里居然行进三个半小时。
村庄属于四面环山,很小,跟很多农村一样。但这里的人们给我的感觉友善,淳朴,我的镜头对着他们时,总是微笑着,向你点头。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士都穿白裤而得名。女性是否成婚以包头为区别,而服装没有什么变化,上衣前片不绣任何东西,后片则绣有颜色艳丽、非常精美的图案,下身则是绚丽的百褶裙。
村庄里,就算是年轻人也很少有出去务工的,对他们来说:背井离乡是一件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事。
家里的男女老少的衣服全是家庭主妇手工织、染的,据说一个家庭主妇做一套衣服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特别是用粘高树脂来画衣裙是白裤瑶服饰文化的一绝。
每逢的3、6、9日是他们赶集的日子,碰巧今天他们赶集,村庄里并没有多少人,于是跟着大部队又返回县城,顺便去凑凑热闹!路上不时见到行人挑着自家养的农产品,赶往县城去卖。
白天的集市热闹非凡,白裤瑶同胞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做买卖。而到了夜间,集市上能见到成双成对的白裤瑶男女对歌!
在南丹的各乡的白裤瑶依然保持着男不外娶、女不外嫁,不与外族人通婚的习俗,白裤瑶的寨居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是白裤瑶民族文化的代表。
瑶族男子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通常结婚三年后就开始留长发,并且头发不用洗发水洗,而是用酿酒时所剩的淘米水洗。对于白裤瑶来说,酒是生活中必须的,几乎家家都酿酒!
在一路边小摊上:一对百岁老夫妻,两碗米饭,一碗猪血肉汤,俩人都只夹猪血,把肉留给对方,这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情!
几个老人路过卖碟片的摊前,看见电视上播着欢快的歌声,于是,停下来观看!
瑶族人是很随性,懂得享受生活,在集市上你会随处可见喝酒,溜鸟,大块剁肉的人们!
遛鸟,养鸟,逗鸟是他们乐此不疲的爱好,当地男子几乎都有这一爱好!
呆了一个小时转了两圈不得不要离开。汽车启动那一刻,感觉这趟太匆忙了,不免有些遗憾,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去。
④ 里湖瑶族乡的白裤瑶文化
里湖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白裤瑶民族闻名遐迩,里湖素有“中国白裤瑶之乡”美称,白裤瑶民憨厚、朴实、勤劳、勇敢,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白裤瑶文化是整个瑶族乃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原始、奇特的婚俗文化、葬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以及狩猎、斗鸟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倍受世人关注,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品”。
文化节
由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党委政府举办的首届白裤瑶民俗文化节,将于2月19日-20日在里湖瑶族乡政府举行。届时,游客将欣赏到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白裤瑶民俗传统文化。
在此次民俗文化节期间,观众将看到白裤瑶族人敲响千面铜鼓、千只陀螺争霸赛、百支鸟枪集中鸣放、800套服饰大展示及可供500人同时落座的长宴席等壮观景象。同时,还可欣赏到白裤织布、腊染刺绣的全过程。此外,难得一听的白裤瑶细话歌,难得一见的吹牛角、吹喇利、敲竹铜鼓,以及白裤瑶的扭扁担、抛担上肩、顶杠等民俗比赛也闪亮登场,让莅临现场的观众大饱眼福。
白裤瑶族是因男子一律穿及膝粗布白裤子而得名,为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不足3万人,目前主要居住在南丹县八圩、里湖两个瑶族乡的深山弄场里。2003年2月16日,里湖瑶族乡党委政府曾成功举办影响深远的首届白裤瑶陀螺节。飞速旋转的陀螺,引得看热闹的山外游客纷至沓来。
⑤ 白裤瑶名词解释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因男子普遍穿白色裤子而被称为“白裤瑶“。是外面对这些瑶族的人的区别性称呼。
⑥ 白裤瑶是少数民族吗
白裤瑶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男装分为盛装和便衣,成年男子均蓄发,用白、蓝黑色巾盘头,上身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裤子用白布做成,裤裆大而宽,长度刚过膝盖。下端渐窄,裤脚用黑布镶边。盛装的上衣外沿都用蓝布镶边,腰部两边和背部下沿绣有图案。女子服饰有夏冬两种,成年女子蓄发盘发,用黑布包头,再用白布条裹紧。夏装的上衣为前后两块方布缝合而成,之间留出一段,供套头穿用。前面的布幅是一块用蓝靛染成的纯色的黑布,后面的布幅用染、绣的手法做成各种图案。下身四季着蓝色及膝的百褶裙,男女服装均为自织自染。
⑦ 白裤瑶的简介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他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白裤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白裤瑶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铜鼓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铜鼓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敲打。白裤瑶自从有了铜鼓以后,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铜鼓舞不仅是一种文体活动,它还与白裤瑶青年的爱情紧密相连,白裤瑶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铜鼓舞后的晚上结成称心如意的伴侣。
⑧ 白裤瑶服饰特点及历史价值等发面介绍一下!越多越好,详细全面啊!另
白裤瑶儿童
白裤瑶族服饰,分男装和女装,节日盛装和便装,其服饰图案以鸡仔花为主要纹饰,体现出白裤瑶胞对鸡的崇拜。男装节日装整体来看,像只雄鸡一样,像这衣服的脚是鸡的尾巴,两边是鸡的翅膀。白裤瑶族男子白裤的膝部绣有五条红色花纹,相传这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绣在衣上以示纪念,也是他们氏族图腾的标志。这图案就是鸡的图案,白裤瑶的每个妇女都懂得这个图案,上面的鸡头鸡脚在哪他们都分得清完。
白裤瑶妇女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很随意的搭在肩上,而里面什么都不穿,侧览女性双乳若隐若现。一但弯腰干活,便是全览无余。“两片瑶”就源于白裤瑶族妇女夏季服饰。白裤瑶族妇女不遮双乳,不是情欲上的展露,而是对母性和生殖上的至高无上的崇拜。
独特的白裤瑶服饰说明,在远古时代,白裤瑶就已经学会运用抽象的民族文化符号,表达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意念,这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白裤瑶的裤子一般是白布制成,裤长及膝,裤脚用 黑布包边,红线绣花点缀,膝盖处绣着五根直的红线条,中间三根长,两边两根短,形状象手印。关于这五根红线条,在白裤瑶中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年过六旬的瑶王,膝下有一个很漂亮的公主 ,嫁给了当地莫家土司的儿子。婚后,莫家土司利用儿子的关系,施计盗取了瑶王的大印,派兵包围了瑶寨。瑶王怒不可遏,对土司的威胁毫无俱色,亲自上山指挥作战,打了几天几夜,战斗非常激烈,瑶王被围困在一个山头上。在这民族存亡之际,瑶王召集各寨寨主商量对策,一位采药老人献计说:“我以前采药时,发现 山后悬崖有一条小路,可以从那里下山突围。”瑶王听后,高兴得两手往膝盖一拍说:“对,就这么办”。在采药老人的带领下,瑶族同胞脱险了,而瑶王因伤势太重,不久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英勇善战的瑶王,瑶族人民按照他逝世时的装束做成民族服,裤子上的五根 红线条,象征瑶王的手印,裤长及膝,意味着当时战斗的残酷。
白裤瑶女子的上衣分冬装和夏装。冬装式样与男子的外衣差不多少。夏装却很原始奇特,称作挂衣。挂衣没有衣袖,面前一块,背后一块,两边肩上各用1 0厘米宽的黑布连着,腋下没有扣子,全是敞开,不穿内衣。挂衣底为黑色,背面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大多数图案都象一块方印,意即瑶王的大印永远在瑶家人民的心中。她们下装全是褶裙,长至膝盖,用丝线绣上层层花边,甚是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