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男装百科 > 剑桥领衬衫

剑桥领衬衫

发布时间:2021-07-29 14:29:18

什么是英伦学院风

英伦学院风大体上是指源自英格兰牛津、剑桥等知名学府中的学生惯常的装扮,这种服饰风格的主色调大多为纯黑、纯白、殷红、藏蓝等较为沉稳的颜色,有的还会配以少量黄绿色系作为佐色。
在图案花型方面,英伦校园风主要以条纹和方格为主,比较常见的有黑蓝条纹、黑红条纹、蓝底红格、蓝绿底红格等,黑、白两色通常作为边缘装饰色出现,整体风格古典、优雅而沉稳,充满学院派气息。

Ⅱ 面试前都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有效准备
(1)充分了解应聘单位。对用人单位的性质、地址、业务范围、经营业绩、发展前景、对应聘岗位职务及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单位的性质不同,对求职者面试的侧重点不同。如果是公务员面试,内容和要求与企业公司相差很大。公务员侧重于时事、政治、经济、管理、服务意识等方面。而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员说:“面试时,我们都会问求职者对我们公司了解多少,如果他能很详细地回答出我们公司的历史、现状、主要产品,我们会高兴,会认为他很重视我们公司,对我们公司也有信心。”同时还应该通过熟人、朋友或有关部门了解当天对你进行面试考官的有关情况及面试的方式过程。以及面试时间安排,索取可能提供给你的任何说明材料。
(2)使自己的能力与用人单位工作的要求相符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求职者面试前应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个性、兴趣、爱好、长短处、人生目标、择业倾向有清醒认识。认真阅读你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并牢记它们。尽量使自己的能力与工作要求相适应。参加面试时,通过显示你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来表达你希望进入这一职业工作的愿望。
(3)模拟可能询问应聘的问题。面试前不经过角色模拟,便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一些负责招聘的人事主管提出,求职者应当乐意提问题,这样招聘者才能知道求职者的水准及想了解的问题。
(4)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准备。这项准备有助于认清自己真正的想法,有助于在面试的现场能够清晰的自我表达。
(5)练习处理对你面试不利的事情。即使曾有一些不愉快的受挫经历,即使自己曾经犯过错,也可作为一段可供学习的经验加以陈诉。务必用积极的事情抵消消极的事情,最好不要说有损自己形象的话。
注意点
a.提早到达较为从容;
b.进入房间应先敲门;
c.坐姿端正,眼神自然,手脚安定;
d.每次答话应干脆俐落,不打断对方谈话。
自我认知
要自信地应对面试,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
(1)写出几件自己认为可以称得上成功的事情,并逐一分析这些成就,列出你最主要的几项技能。
(2)同一件事情,各人有各人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为弄清自己的个性,可以通过分析成就,用一些形容词来归纳自己的性格。
(3)确定与你的个性、兴趣相符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不仅指具体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工作单位的文化背景。一位求职者到一家由几个工程师开设的公司面试,她说:“那里给人的感觉就象军队,棕色的地毯、黄色的屏风、陈旧的家具……我不会在这儿工作的。”
心理准备
面试就好比是一场考试,在测试每个人的能力,也在测试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因此,要成功面试,首先要充满信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保持良好的状态,快乐的心情,会大有好处。其次,要抓住招聘者的心。招聘者可能会先评价一个求职者的衣着、外表、仪态及行为举止;也可能会对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口才、谈话技巧做整体性的考核;还可能会从面谈中了解求职者的性格及人际关系,并从谈话过程中了解求职者的情绪状况、人格成熟度、工作理想、抱负及上进心。
知识准备
与应聘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等要熟知,备上一份求职材料,供招聘者查阅参考。准备当天可能用到的个人资料或作品,携带相关证件,以便在面试过程中进一步向招聘者提供有关自己个人的相关资料。
体能、仪表准备
面试前要保证充分的睡眠和愉快的心情,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面试前还应注意修饰自己的仪表,使穿着打扮等与年龄、身份、个性等相协调,与应聘的职业岗位相一致。这一点将在以下的内容中较为详细地阐明。

Ⅲ KENT&CURWEN的品牌简介

1.KENT&CURWEN是英国的著名男士奢侈服装品牌,中文名叫-肯迪文,是在1926年创立的。

2.KENT&CURWEN刚创立的时候只为英国的上层人士设计和制作领带,例如军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人。所以到今天KENT&CURWEN的设计风格和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历史。

3.它的领带至今有3万多种花色款样,多样性的设计很丰富。

4.当时英国的古典西服就是KENT&CURWEN所追求的极致,在选料,用料都要求追求极品,工艺复杂,跟纯手工的西服一样,这些说明了KENT&CURWEN在西服的追求的执着,同时也代表着尊贵,崇高的品质。

5.KENT&CURWEN现在扩展产品到西服,毛衣衬衫,夹克等,打造男性皇家社交的设计,充满了古典的风格,显示了尊贵和荣耀。

(3)剑桥领衬衫扩展阅读:

1.KENT&CURWEN创立,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创始之初,仅专事英国上流俱乐部、军事及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级学府的领带设计制作,而品质的精良也让KENT&CURWEN打响了名号。

2.到今天KENT&CURWEN,他的设计原创性,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领带的多样性更是无可比拟,花色已达到三万多种。

3.目前KENT&CURWEN的服装种类,约计有男性西服、衬衫、针织毛衣、大衣、夹克、运动休闲服饰、礼服、配件等各种社交场合与生活型态的全系列服饰。

4.英国古典西服的细致,正是KENT&CURWEN所追求的极致,从选料谨慎繁复的182道做工,媲美手工西服的精致,在在都足以表征KENT&CURWEN"西服"系列的崇高品质。

5.K&C服饰以皇家的生活方式与社交穿着为设计重点,秉持着永不妥协的精神,以传统精密的手工及细致的素材,并赋予不过时的剪裁,其中西服的款式,更是延续传统英国的古典设计,蕴含着尊贵与荣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KENT&CURWEN

Ⅳ 许国璋英语的人物生平

作者:许国璋
外号“雪莱” 。1915年11月25日,大诗人徐志摩出生18年后,在他的故乡———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又一位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大学者———许国璋出生了。
这是一个勤奋的学子,一个带着诗人气质的青年。他少小离家,先后辗转求学于嘉兴、苏州、上海等地,1930年考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附中。到1934年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为全级之冠。 按照当时东吴的惯例,三所附中毕业的前3名可入本校大学部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减免学费,第一名则全免。但许国璋放弃了这种优待,执意考入南洋公学,主修管理学,后于1936年9月转入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与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查良铮、李博高等人同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三个多月,北大、清华、南开相继南迁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理、工、法等学院设在长沙城内,文学院则搬至南岳山中,租借圣经学院为校舍。在南岳,聚集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学者教授,如吴宓、叶公超、柳无忌、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钱锺书、钱穆以及英国诗人及文论家燕卜荪(WilliamEmpson)等。1938年初,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文、法两院暂设在昆明西南的蒙自。4月5日开学,校名遂更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许国璋在名师的指导下含英咀华,学业精进。晚年的许国璋在他的自传体文章《回忆学生时代》中写道:“从此时起到1939年夏,历南岳、蒙自、昆明三地,过了大学生活的最后两年,三年级听燕卜荪课,四年级问学于钱锺书先生,执弟子礼至今。”
许国璋英语地道,独具风格。他喜读18世纪英文散文,尤其是艾迪生(Addison)和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文章,前者纯正、典雅;后者庄重、铿锵。许国璋颇得个中三昧,人们听他的演讲纯属一种艺术享受,而由他译的司马迁《项羽本纪》选段竟得到当时教四年级的汉英翻译课、眼界高、要求严的叶公超教授的激赏,认为颇有吉朋《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文风。
1939年7月许国璋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他先后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外文系任教。1947年12月,许国璋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17世纪、18世纪英国文学。钟情于雪莱、又赢得“雪莱”外号的许国璋,在大诗人雪莱的故乡,圆了他充满诗意的梦,在“康桥”追寻老乡徐志摩当年的浪漫踪迹……
许国璋既是一位著名的英语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而世人熟知许国璋,大多是通过他主编的四册大学《英语》教科书。许国璋的名字与“英语”成了同义语,已经家喻户晓了。 许老主编的《英语》(即风行至今的《许国璋英语》)出版于1963年,历经30余年而不衰,为国内外所罕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系桂诗春教授曾和许老开玩笑说,“许国璋英语”已经成为像英国英语、澳州英语那样的英语变体了,你看街上不是贴满了“许国璋英语班”的广告吗?桂先生认为该教材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抓往了两个特点,一是结合我国实际,二是适合成年人自学。
一部《许国璋英语》,受惠者不计其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良佑先生曾经撰文说:“中国自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出现了一个出国热潮。或求学,或工作,或移民,不同文化教育层次的均有出国。我在美国,发现不少人从中国带出去的书籍中都有许国璋主编的英语教材。我偶尔好奇问之,为何不远万里携带此套教材?答曰:看来看去还是许国璋的实用。”
特异的文风
北京的几位外语界名教授在学术上各有造诣,深孚众望,但就个人的性格及文章风格,又各有异趣。有的是忠厚长者,慈祥随和;有的才华横溢,然出言下笔谨慎;有的外柔内刚,文笔犀利;有的则是刻意求新,谈吐行文均气热磅礴。许国璋应属最后一类,他学养颇深,涉猎甚广,学贯中西。除英语教育、英美语言文学外,他为语言学、语言哲学研究做出了独特的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在翻译、文化史及鲁迅研究等领域也多有建树。
许国璋是国内最早研究和评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学者。他那篇发表在《西方语文》第2卷第2期(1958年5月)的文章《结构主义语言学述评》,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被全文译载于苏联的《语言学问题》杂志,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60年代,许国璋的研究触角从英国文学完全转入现代语言学。他和朱德熙先生一起讨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给中国外语教学带来新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调到北外外语研究所担任所长以后,许老更深入、更系统钻研西方各家语言学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体系。
他主编的《中国大网络全书·语言文字》卷语言学部分的学术水平很高,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论著《许国璋论语言》写于许老63至75岁的晚年。许老用现代语言学观点,探索中国固有的语言哲学,介绍Austin,纵论Saussure,重评马建忠,发掘金岳霖,注释许慎《说文解字·序》,阐译罗素《西方哲学史》,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书中那语言学家的慧眼、哲学家的深邃、数学家的精确、文学家的笔韵以及伟大人格的力量,令后人难望其项背。
“南王北许”是当年外语教学界中的流行说法,其中蕴藏着人们对智如泉涌的王宗炎、许国璋二老的爱戴与敬仰,足见他们在中国语言学界确然不拔的地位。
人格的力量
文革期间,许老被隔离、审查、靠边站。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一老二公”(指许老及王佐良、周珏良二公)均受到很大的冲击。许老的书都被所谓的造反派贴上封条,但他没什么怨言,对一切都是默默地承受着。他说自己是1957年1月加入组织的老共产党员,惟党是听,惟党是从。
1970年他去了干校,来到湖北沙洋。先住竹棚,后迁入砖房,20多人同居一室,生活诸多不便。据北外庄绎传先生回忆:“许老有个习惯,熄灯后打着手电看一会儿书再睡。过了几天,我对他说,希望他不要再打手电看书。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打着手电看过书。”“有一天刮大风。窗外有个井架好像快被吹倒了,周围的幔布也像要吹掉。我说咱们把小窗户关上吧,许老说好。等我关上之后,他说:‘我在家里一年四季都是开着小窗户睡觉的!’”为了其他同志,许老改变了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
在80年代中期发生过这么一件趣事,有人说完全可以编进《新世说新语》:常年在北外校门口摆摊儿的一位皮匠师傅托英语系一位教员带话给许老说,您许老是无人不知的名教授,但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及我两三天的收入,您有何感想呢?许老听到后又托这位教员回话说,咱们两个人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审美对象不同。你一锤子下去,砸得准,打得牢,便获得一种美感。我读书写文章,得一佳句,也能高兴好几天。真正全神贯注工作的时候,你和我追求的都是成功所带来的美学上的享受。
北外校长助理顾曰国教授难忘“哲人”许国璋先生:“我最后一次与许老交谈是在他作古前一个月。我从教室骑车回家,见到许老由人陪着在花园里散步,就赶紧停下车走过去。他见到我,困难地要向我笑出他那习惯的朗声大笑,可是显然已经力不从心。我很难过,不过还是设法显出一副高兴的样子。他最后叮嘱我的几句话我终身铭记:‘小顾,我听说他们将来要培养你当副校长,你不要推脱,也不要忘乎所以,要好自为之。’”
超越物质的束缚 许国璋是一个真学者,更是一个普通人。这位睿智倔强的老人,额头饱满而微秃,脸庞清癯而微长,个子高高的,衣冠楚楚,戴一副深度眼镜。夏天,白衬衫,黑领带。冬天,裹一条长围脖,戴一顶挺洋气的小呢帽。他总是精神抖擞,谈笑风生,不时哈哈大笑。
中山大学戴镏龄教授称其为“高谈雄辩,誉满士林”。 许先生一直蜗居在从50年代起就没有搬过家的老单元二居室里。当你爬上北外那栋年月最久的楼,推开那扇深红色的门,走过那条长长的门厅,幸许能看见许老在书房靠窗的木椅上读书、看报或写文章,还有室中总摆着的那盆高大的刺儿梅……
年届耄耋的季羡林先生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他在自己的小花园里种了荷兰豆,几次采摘一些最肥嫩的,亲自送到我家里来。大家可以想象,这些当时还算是珍奇的荷兰豆,嚼在我嘴里什么滋味,这里面蕴涵着醇厚的友情,用平常的词汇来形容,什么‘鲜美’,什么‘脆嫩’,都是很不够的。只有用神话传说中的‘醍醐’,只有用梵文amra(不死之药)一类的词儿,才能表达于万一。”
每当有客人来访,许夫人(黄怀仁女士)怕谈话影响许老的工作和休息,总在茶几上放一只闹钟,定时提醒他们中止谈话。而许夫人离开书房后,许老便偷偷地把闹钟的止闹按钮按下。许夫人见闹钟好长时间不响,以为出了毛病。此时许老总是哈哈大笑,酷似一个“老顽童”。
许老有一个梦:等英法之间的海峡隧道通了,就带上与他心心相印、厮守终身的夫人从北京坐火车,一直坐到剑桥去!(许夫人有一原则:旅行不坐飞机,立场十分坚定!)
如今,许先生带着他诗人般的梦走了。应该说,他对生命的那般执著,远远超出了死亡对他的诱惑。1993年5月下旬,许老从欧洲讲学回到北京,因为多年超负荷的工作而病倒,到了第二年的9月11日因心肌梗塞病逝在家中,享年79岁。
老伴走了,黄怀仁女士仍然日夜惦记着他,惦记着他的风湿性足疾,惦记着他晚饭后的小睡,惦记着他爱喝的莲花白,还惦记着他最后的一次补牙……许老走了,膝下无子女。然而,许老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又何止千万,许国璋的生命因此而飞越无限……
摘自《人物》2000年第9期ISBN:10位[2222222222]13位[9782222222224]
出版社: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未知
定价:¥14.00元

如何鉴别高档男士衬衫

面料是决定衬衫档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欧定制衬衫采用的是超长绒棉,100%全棉,因为棉花纤维越长,织出的面料越光洁,镜面反射就越好,所以光泽感才这么好。棉纤维越长,面料结头就越少,面料结头少了,面料强度就更高;同时面料结头越少,纤维间的空隙就越大,透气性就越好。

那么什么是超长绒棉呢?

纤维长度低于 27MM的属于短绒棉,纤维长度长于35MM的属于长绒棉,其中,纤维长度长于37MM的属于超长绒棉花。欧定精选长绒棉,纤维长度39MM以上,保障了衬衣的光泽感好,透气性强,舒适度高,抗撕裂性强!

欧定制衬衫,每一件衬衫都值得被珍藏!

Ⅵ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相关资料

古老的剑桥高街原有四个名称:圣约翰街,三一街,国王大道,特兰平顿街。它北起都铎时代的门楼,南至菲茨威廉博物馆,国王学院雄伟的礼拜堂位于正中。这条街的核心部分是国王大道,一条真正的王家林阴大道,至少在非旅游旺季的时候如此。平常时拥挤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是小城风景如画的中心。议事堂,大圣玛丽教堂,国王学院礼拜堂—在这一建筑群落中,古典式和中世纪风格混合在一起。可是,如果没有国王学院礼拜堂的那棵大树,建筑再辉煌也是多么冷清呀。
那些用砖头和桁架建成的房屋,建于18世纪和19世纪。商店、咖啡店、住房—国王大道上没有一座出名的房子,但全部加起来就为对面的学院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背景。在国王大道上可以买到报纸、泰迪熊和长袍,在雷德和阿米斯公司可以买到各种颜色的领带,在普利玛微拉画廊里可以买到当今最好的手工艺品。从前人们一天中至少在国王大道上相遇一次,那是学院之间的新闻交易所,大学的政策在这里制定。“请记住这一点,”1908年,弗朗西斯·康福德在他的《大学教育微观学》里写道,“办事的人是2~4点在国王大道走来走去的人,一生中天天如此。” 敲掉国王学院礼拜堂两端的几座小塔,它的比例会更加合适!
—约翰·拉斯金,1849年
一条石墙沿着国王大道延伸,美丽的尖塔将它分成一段段,仿佛墙后是忽必烈汗的皇宫似的。透过花格窗的窗棂,内院绿草茵茵。就连门楼外维多利亚时代的邮箱都有一个小圆顶。倚放着自行车的墙上写着“禁放自行车”。燕子不顾每天潮水般的游客,在门拱里筑巢。这是国王学院的古典式门廊。游客当然改由礼拜堂北门进出。这里就连后门都很气派。约翰·贝奇曼说国王学院是所有剑桥学院中和牛津最相似的,他这么讲不是没有理由的—这是一个牛津人所能说出的最恭维的评价。
该学院全称为“被祝福的玛丽和圣尼古拉斯的国王学院”,它由亨利六世创建于1441年,比伊顿公学晚几个月。当年刚满19岁的国王创建这两所学院,是在效仿威廉·威克姆。在那之前70年,威克姆将牛津的新学院和温切斯特的一所高级预备中学联系在了一起。
直到1861年,国王学院只招收伊顿公学的学生。精英们还享有既不必参加通常的大学考试也不受官方代理人的权威管制的特权。国王赋予了国王学院的人一种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地位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这没有使他们更让人喜欢,而是增强了他们的假绅士魅力。
如今国王学院总强调它的不信奉英国国教的自由传统。它1973年就开始接受女生,是剑桥最早接受女生的学院之一。如今,偏偏是这块从前的伊顿飞地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比例最高(80%左右)。
国王学院接受少数族裔学生也早于和多于其他学院。教师和学生同样重要,这是国王学院的风俗。这一自由和友善的精神也是使徒俱乐部及布卢姆斯伯里俱乐部的特点,没有谁描写得比小说家福斯特更透彻的了,他是国王学院的院士,他说他宁愿出卖他的国家也不会出卖他的朋友们。如果在学院初建时说这句话会要了他的命。
章程里规定,国王学院应招收70名院士和学生,10名牧师,6名普通教徒,16名唱诗班男童和一位院长。院长不叫Master,而叫Provost。当时它是剑桥规模最大的学院,要创建这么大的学院需要地皮。整个城区被拆除了,包括它的教区礼拜堂—一下子拆光了,而计划的新建筑直到几个世纪之后才完成。一开始只建成了礼拜堂北面的老大院,也是后来的学堂。随着国王在玫瑰战争中倒台,也就没有资金建完他的学院了。
1515年,这座礼拜堂奇迹般地竣工了,又过了200多年,国王学院才又大手笔地制定计划—又是只实现了一部分:正对大门的吉布斯楼。詹姆斯·吉布斯,议事堂的设计师,设计了这座空着的长形配楼,使用的是浅色波特兰石,符合古典建筑艺术的理性精神(1724~1732年)。石墙底层上方是琴室,平直、沉稳的檐尾,顶楼带栏杆—跟相邻礼拜堂异常灵活的、高耸的哥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凯旋门式的通道、三角门楣和半圆形窗为对称的正面带来一些张力,它的简约也是因为预算有限。
1946年10月25日,在这座楼里,两位伟人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发生了争执。“有哲学麻烦吗?”卡尔·波珀问道,他是道德学俱乐部邀请来的演讲者,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抓起了消防火钩。他真的这么做了吗?由这件传奇式事件引出了哲学史上最长最离奇的注脚。今天,这个房间是两位国王学院院士的工作室—女经济史学家埃玛·罗思柴尔德和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男爵。
吉布斯设计的大院本应有两座独立的配楼,而不只是一座。又过去了一个世纪,国王学院的入口大院才建成了今天的模样。威廉·威尔金斯,当时最伟大的学院建筑师,于1824~1828年修建了南楼和食堂,屋顶有两座尖塔,东侧对着大街,是门楼和颂经台。这堵墙的护墙上方建有哥特式尖顶,好像它们是从礼拜堂屋顶攀爬下来似的,墙上建有垂直的大窗户,轻巧,透明,低矮得不至于破坏眺望学院礼拜堂的视线。中间是门楼,一座新哥特式精品,建有圆顶和尖塔。虽然这座垂直线礼拜堂和大门的建筑时间相隔了300多年,但在整体上显得一致、和谐,是建筑师的一大成功。谁还会怀念威尔金斯想在内侧建造的回廊呢?
直至1970年去世,他生命中最后的20年福斯特都住在国王学院的入口大院里。他是学院的圣人,教师和学生们前来拜访他,而他根本不再是个弗吉尼亚·伍尔夫所描写的“腼腆的小老鼠”了。他的小说《莫里斯》描写了一段剑桥的同性爱情故事。在詹姆斯·艾弗瑞以其改编的影片里,院士们还排着长队走向食堂里的高桌。当我坐在那里时,高高的新哥特式搁栅平顶下的自助食堂里一片忙碌,再没有人穿着长袍了,高桌被撤除了。陪伴我的退休院士哈尔·狄克逊说道:“我们自夸是平等主义者。”老熟人们从食堂贴有墙裙的墙上俯视着我们,那是英国的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男爵和他的儿子霍拉斯。
在哈尔·狄克逊博士从前在这里经常遇到的同事当中,有诺贝尔奖得主、生化学家弗里德利克·桑格,历史学家诺埃尔·安南,马克思主义者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或托尼·布莱尔的老师、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这里也能见到一位穿短裤着夏威夷衬衫的年轻院士—法语教师安迪·马丁,他描写冲浪,就像罗兰·巴特描写日常生活一样。走廊和会议室里挂满国王学院名人的肖像,很多来自布卢姆斯伯里圈子(女厕所里还有印度小雕塑)。 国王学院的图书馆也是威尔金斯设计的,拥有藏书近13万册,专门收藏中世纪和东方学手稿,另有一位经济学家收藏的图书珍本。凯恩斯没有子嗣,当他1946年去世时,他将哥白尼、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儿、伏尔泰、弥尔顿的作品初版留给了他的学院—一座欧洲思想史的珍贵图书室;凯恩斯光是18世纪出版的康德作品就收藏了约50个版本,对于他来说,阅读就和呼吸一样自然。
自入国王学院学习以来,凯恩斯就收集图书。图书馆背后维伯院里他的住所满墙绘有裸体男舞者和摘葡萄人,是他的朋友邓肯·格兰特和瓦内萨·贝尔所画。霍斯特尔花园是院士花园(1949年)边上的一个住宅区,地面的花卉和静物写生地面砖也出自他们之手。
布卢姆斯伯里艺术家们的数千信件和照片,收藏在学院图书馆的现代档案中心—从罗杰·弗赖伊到艾伦·图灵这些国王学院毕业生的手稿,到福斯特和鲁珀特·布鲁克的差不多全部遗稿都包含其中。不排除曾经的历史系学生萨曼·拉什迪有一天会将他的小说打印稿赠给这家档案馆,如今它的阅览室里甚至已经挂着伦敦戈登广场旁凯恩斯住处的绘画门了。 大学生草地是国王学院的剑河草地,牛群在草地上吃草。福斯特的小说《最长的旅行》开头,有几名国王学院的学生发表哲学议论:“母牛活着……无论我是身在剑桥、冰岛或死去,母牛都将活下去。”我们从威尔金斯的剑河桥(1819年)走进后园。一条略有弯曲的椴树林阴道沿着它的优美线条领我们穿过草地。到处开满了银莲花、风信子、蓝星星、水仙花、棋盘花。河畔草地里,第一丝新绿在忽闪。但独一无二的是,即使没有春天的五彩缤纷,自18世纪以来,从后园眺望国王学院的景致都没有变化:吉布斯楼、礼拜堂、克莱尔学院的老大院,它们坐落在那里,保持着绿色和高贵的距离。这是那条国王学院的唱诗班男童每天都走的路,他们从路对面的学校去学院礼拜堂参加晚祈祷。
1446年7月25日,在雅各布节这一天,国王亨利六世为学院礼拜堂举行了奠基礼,时人一定比我们今天更觉得它宏伟。只有大教堂和宫廷礼拜堂具有类似的荣耀。这座礼拜堂是学院创始人的一座弥撒礼拜堂,但它首先是教会的一座纪念碑,反对当时的威克利夫教派教徒及其他异教徒。历经70年之后,国王学院礼拜堂终于完工了,它是英国后哥特式的标志,影响远远超出了剑桥,是改革前王室庇护人最后的教会大建筑。
国王学院的门卫们称他们的礼拜堂为“棚屋”。柯勒律治赞美它的“超越感官直觉的美”,威廉·特纳用画笔描摹它,威廉·华兹华斯献给它三首诗。只有来自牛津的建筑界泰斗约翰·拉斯金发牢骚,说剑桥的宝贝看上去像一张倒置的桌子,四条桌腿朝天。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墙壁攀爬者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国王礼拜堂东北塔的垂直陡壁了。谁能将一把伞或一辆自行车固定在高高的塔顶,就会有和从前的石匠站在摇晃的脚手架上类似的胜利感。 修建国王礼拜堂的工人有时多达200多人,这对于一座当时只有约5000居民的城市来说是相当多的了。这是怎样的建筑啊:从1446年一位兰开斯特国王时代开始动工,1461年因玫瑰战争中止,1477年又由约克家族的胜利者续建,1485年重新中止,最后由都铎家族出色地完成。像通常一样,人们先建东墙,用的是约克郡的灰白色含镁石灰岩。礼拜堂西部的后建部分使用的是北汉普顿颜色较深的、乳白色的威尔顿石。不光是从石头的更换,从风格上也能看出建筑中断过。西面部分扶垛上装饰有很多都铎玫瑰、吊门、香根茑尾和徽章动物,不同于早期的东面部分。但是,尽管有这种区别,尽管建筑时间拖得很长,尽管前后领导这项工程的至少有4位建筑师,但总体效果却是再统一不过了。
在对静态的神奇信仰中,这座礼拜堂取消了承重墙和窗户的分隔,约翰·贝奇曼称它是一座“石头和玻璃”的水晶宫。桁架结构像一张蜘蛛网,柔弱地撒开在窗户、墙壁和屋顶上方,连成一个高高的长房间。墙壁不负重,除了轻盈的自身外它们似乎什么也不承载。房间里光线充裕,一片亮堂。两侧半柱的肋木伸出来,在我们头顶高高地分叉成一个拱顶,几乎毫不费力地成扇形展开。这个扇形拱顶跨度12米,长88米,高24米,一气呵成,没有中断。这项伟大的工程成果将明朗的结构同高品位的装饰结合在一起。搭建如此宏伟的穹窿,这在当时是大胆设计,还要在扇子折处,在垂直肋木的菱形里嵌进冠石,而冠石本身就已经重达一吨,由一块巨石雕出玫瑰和吊门,作为交替的都铎徽章。整个拱顶重1875吨,全部重量被引导向外,由4座角塔和22根扶垛分担。一排贯通的侧堂掩盖了粗壮扶垛的深度,扶垛的尖塔矛尖似的竖在屋脊上,戳向天空。
承蒙国王学院的一位院士帮助,我得以进入礼拜堂的扇形拱顶。西北塔里的一道旋转楼梯连接着沿着侧墙的一条狭窄通道,巨大的橡木屋梁就架在这堵墙上。紧靠梁下是一个幽暗的房间,其波浪形起伏不平的地面就是扇形拱顶的背面。置身于橡木肋木和石头屋顶之间,我觉得自己就像是陷身鲸鱼腹里的约拿。这一拱顶奇观有个名字:约翰·瓦斯泰尔。有证据表明,他从1485年起就住在国王礼拜堂的建筑工棚里了。被认为是其作品的有坎特伯雷大教堂中央塔楼里的扇形拱顶和彼得堡大教堂的复古式圣坛。他的代表性作品在剑桥。亨利六世的建筑师雷金纳德·伊利原先计划的是一座枝胁拱顶,约翰·瓦斯泰尔1512~1515年以这座巨大的扇形拱顶完成了礼拜堂,这也是英国最大的扇形拱顶。 瓦斯泰尔和他的石匠托马斯·斯托克顿还承建了侧堂的大多数拱顶、有很多塑像的大门和角塔和雕工精湛的徽章—总共有近400块石徽章:玫瑰、王冠、吊门和花卉、博福特夫人的灰狗、都铎时代的威尔士龙。亨利六世绝对不会同意这种装饰的。他的整座礼拜堂理应像东面一样简约。但亨利八世让前室成了他自家的徽章宝库:一座宏伟的国教门厅,也是都铎家族的荣誉堂,作为新王朝,它的统治尚未稳定,必须更加炫耀它的徽章。将徽章强行用于建筑是一种典型的西班牙特点,因此艺术史家戴维·沃特金认为,“也许是亨利八世和阿拉贡的凯瑟琳1509年联姻的结果。”
华丽的黑色橡木圣坛橱是国王赠送的礼品,它将前厅和圣坛分隔了开来。这里恰到好处地隔断了超长的房间,增强了它的吸引力。读经台的进口像一座罗马凯旋拱,上面是管风琴(17世纪晚期),两位天使站在它的横线脚上,吹奏闪光的长号—多么巧妙的安排啊!风格反差也非比寻常:哥特式建筑中间是文艺复兴风格的木雕艺术、圣坛橱和圣坛椅。精雕细刻的立柱、壁柱、地面砖、圆拱、古典式形状隔开了众多近乎矫揉造作的塑像和图案。在早期文艺复兴风格中,其质量在英国是绝无仅有的。那些木雕匠人是来自意大利、法国还是荷兰呢?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留下了王室的名字缩写HR和RA,亨利八世1533年娶了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1536年让人将她斩首了—识别圣坛橱制作日期的有用依据。
和木雕活不同,制作礼拜堂窗户的合同保存了下来,合同上写有艺术家的名字。伯纳德·弗劳尔,王家的玻璃装配师傅,他1515~1547年绘制了国王礼拜堂的玻璃画。这是亨利八世时代最完整的一组教堂窗户。二次大战期间它们被一块块拆下藏放,后来又花了5年工夫重新安装上去。从风格上看,这些玻璃画体现了从哥特式向文艺复兴的过渡;从圣像学角度看,它们还完全遵循着中世纪的传统。24幅舷窗的上面部分,讲述的是《旧约》里的故事,下面部分描绘的是《新约》里的情节。西窗的末日审判图和绘有基督受难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情节的大东窗遥相呼应。一切都非常感人,具有艺术史价值。一座侧堂里的一幅画真正触动了我:克雷吉·艾奇逊1994年创作的《耶稣受难》,这是最原始的永恒孤独的一个密码,淹没在色彩的激情之中。一位擦窗工在礼拜堂前厅的玻璃上刻下了他的个人信息:“约翰·布莱克莫尔1747年清洗这些窗户。” 后来刻上去的则是:“它们又需要清洗了。”
恰恰是国王学院礼拜堂里观众喜欢的那幅巨大的鲁本斯作品,引起了专家们强烈的抗议。该画是1634年为弗兰德的一座修女院所画,后被威斯敏斯特伯爵获得,1959年拍卖出的300万马克高价打破了当时的纪录,而它的新主人将它捐赠给了学院。这些“崇拜”方法,本来是很好的。但由于这幅画太大,东窗安不下,因而院士们让人拆除具有历史意义的主祭坛,也拆掉了墙裙。从此以后,就在神圣家庭的上方,这幅巴洛克彩画杰作和都铎式玻璃画进行着一场大胆的斗争。但我们必须公正地讲:发生在礼拜堂另一端的是一场较大的美学灾难—礼拜堂前厅里的纪念品商店。
无疑,国王学院礼拜堂需要钱,仅每天的日常费用就达1500多欧元。酸雨和汽车废气对墙体的损害越来越大。随着不断的风化,维护问题和维修费用也在增长。几年前,那时还可以免费参观,人们将捐赠投进大门旁的一只包铁皮的橡木箱里(现陈列在侧堂的礼拜堂展览室里)。据说,为了建成学院礼拜堂,亨利七世用这只箱子向剑桥捐钱。那里的人早就在利用一种特有的经济来源了—唱诗班男童们的金嗓子。 国王学院的唱诗班比这座礼拜堂历史更久。在创建学院的那一年,即1441年,亨利六世规定,要求每天由6名普通教徒和16名“举止高雅谦虚的”男童在国王学院礼拜堂里唱弥撒曲。他们已经照做550多年了。16名男童身穿伊顿公学的校服,头戴大礼帽,身着燕尾服,于5点半来参加晚祈祷。格兰格路50号的国王学院学校是为4~13岁的孩子开办的男女混合预备学校。在那里,除了唱歌外他们还学习自我约束、忠诚和毅力这些传统道德。
在英国圣公会里早就有女性担任牧师了。可如果国王学院的唱诗班里有女孩呢?难以想像。没有哪位女高音歌手能达到这种颤动的男童声音,这种介乎天使和太监之间的无法模仿的音质。那升入国王学院的扇形拱顶里的,是一种水晶样透明的最高音,一个声音的魔术师,它在即将发生声变前发挥到极致。望着坐在唱诗班椅子里的天使少年,在无烟的瑞典蜡烛的光芒映照下,这一切都让我们迷恋。达尔文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上大学时他常去国王礼拜堂参加晚祈祷,他在天籁之室里被感动了,“有时邀请唱诗班男童去我的房间演唱”。
中世纪以来,英国的大教堂和学院就培训唱歌的男童,他们的声音被教会的作曲家编进复调作品里,尤其是在都铎时代,那是一种英国独有的、至今都还充满活力的声乐文化。国王学院之声使当时形成的这一完美音乐臻达了超凡脱俗的地步。每学期晚祈祷时在礼拜堂里总会找到一席之地,但一年中总有一次会很拥挤,头天晚上就会看到带睡袋的人在学院大门外排长队。国王学院的圣诞之夜音乐会有1.9亿的听众,还不包括礼拜堂里的1500名幸运者。这要感谢英国广播公司,自1928年以来,当一个清脆的独声唱起那些著名的诗句时,全世界都能收看到现场直播。对于英国人来说,“国王学院的赞歌”是圣诞庆典必不可少的,就像火鸡在美国一样重要。
亨利六世的唱诗班男童是一项民族出口物资,和摇滚业其他的男孩组合一样由经纪人操作,推向市场。他们周末外出举办音乐会,夏天去国外巡回演出,每年出3张新CD。在一个世俗化的社会里,这种教会音乐越来越受欢迎。从这所学院及其唱诗班里涌现出了重要的音乐人:奥兰多·吉本斯,他13岁时在这里演唱;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现任阿尔德堡音乐节经理的作典家托马斯·埃兹以及戴维·科迪埃和劳伦斯·扎佐这样的男高音。

Ⅶ 关于面试正装

男人,有一套正装是必要的。毕竟找工作了,还穿衣套运动装会很不好。西装革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谨,如果穿T恤,前面有人头,后面有英语,给人太随意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延伸到面试官认为你对待工作也是如此。专家建议,男同学都必须穿西装,穿西装是形式,并不是要求你衣料有多好,价格有多高。
一些打折的,衬衣,领带,皮鞋,西装全套1000以下就可以搞定。你可以去地下商场或者你们那里的批发市场去买,质量和商场一样,但价钱会便宜很多。

与剑桥领衬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式旗袍批发市场 浏览:821
什么是侧开门的裤子 浏览:74
一片式背心式文胸男士可以穿吗 浏览:576
校服外套蓝色 浏览:360
回族的校服 浏览:330
咸阳市秦都区陕广学校校服 浏览:114
男士网将内裤网眼 浏览:888
金丝绒棉服搭配什么裙子好看 浏览:626
儿童黑皮衣搭配图片大全 浏览:446
男西装制服图片韩版 浏览:96
车牌帽子怎么装 浏览:749
自己如何拍裤子 浏览:817
用卡纸叠裤子怎么叠 浏览:188
劳保手套棉线批发 浏览:263
男生校服怎么穿帅 浏览:991
绝缘手套外用什么手套 浏览:568
川航换制服 浏览:613
白裤子配黑色马丁靴 浏览:232
男孩衣外套戴帽 浏览:72
中式旗袍上衣 浏览: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