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迅先生骂梁实秋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是什么意思
冯乃超是左翼文学理论家,1930年参加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推举为《理论纲领》的起草人。冯乃超和鲁迅一样,极其反感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中的一些主张。
1930年2月,他在蒋光慈等主编的《拓荒者》第二期上发表《阶级社会的艺术》一文,批驳梁实秋的某些观点,其中说:“无产阶级既然从其斗争经验中已经意识到自己阶级的存在,更进一步意识其历史的使命。然而,梁实秋却来说教……对于这样的说教人,我们要送‘资本家的走狗’这样的称号的。”
冯乃超站在普罗大众的一边,具有道德上的天然制高点,奉送给梁实秋的这顶帽子,并没有经过学理上的推理与论证,所以说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只是逞了一时口舌之快,纯粹是道德上的一厢评判,该定义并未在事实和逻辑上坐实过。
(1)资本家帽子扩展阅读:
鲁迅加上两个定语:
“这一点”就是现代文学论战名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争又从梁实秋和冯乃超之间转回到鲁梁,鲁迅在梁实秋的原题上,新添了两个定语“丧家的”和“乏”。
鲁迅无法根据定义证明梁实秋属于“资本家阶级”,所以对梁实秋的自我辩护置之不理,只是剑走偏锋,辛辣挖苦梁实秋:“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先生既然自叙他怎样辛苦,好像‘无产阶级’(即梁先生先前之所谓‘劣败者’),又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后一类的了,为确当计,还得添几个字,称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
在鲁迅看来,梁实秋既然自己都不知道主子是谁,不是丧家是什么?话已至此,思想分歧和文艺理念冲突已在其次,意气之争则占了上风,鲁梁论战以鲁迅高踞普罗大众的道德制高点发出的嘲骂而达到了高潮。
2. 资本家怎样剥削和压迫工人
资本家的家财这么源源不断地往上长,是啥原因呢?他们发财致富的秘密在哪儿?
资本家为了骗人,大扯其谎,说什么他之所以能发财,是因为他有钱,有机器,有矿山。他们说:“钱能生钱,利能滚利”、“机器就是摇钱树,矿山就是聚宝盆”、“是机器生产出商品,给我带来了利润”,…… 是这样吗?鬼话! 大家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社会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凭劳动创造的。机器也好,矿山也好,本身都是死东西,是创造不出财富来的。如果没有工人开动机器,机器就不会生产出产品让资本家拿去作商品卖;如果没有工人开矿,矿产不过是埋在土里边的东西,是不会给资本家生财的。至于钱,资本家如果不拿它们作为资本,去雇工人,买机器,办厂矿,开商店,而把钱锁在柜子里,也决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利润。一句话,资本家的万贯家财,包括他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全都是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资本家是靠了剥削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发财的。
资本家害怕拆穿事情的真相,找一些帮他们说话的人叫嚷着:“资本家‘给’工人工钱,就是工人劳动的报酬,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
资本家更是大喊大叫:“工人做工,我‘给’了工钱,这完全是‘公平交易’,我没有剥削工人。”
工钱,真的是工人劳动的报酬吗?工钱,真的是资本家“给”工人的吗?工人拿了工钱,真的就没有受剥削了吗?
不。工钱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而是工人在旧社会被迫出卖劳动力的一种价格;它更不是资本家“给”工人的,而是工人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当中的一小部分,资本家就是用付工钱作为手段来剥削工人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最不公平的买卖
让我们先来看看资本家是怎样用付工钱当外衣,掩盖他们剥削工人赚钱发财的本质吧。
是的,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是付了工钱的。乍看起来,一个做工,一个“给”钱,好象工人的劳动,已经得到了报酬,看不出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可是我们追问一句:
“工人给资本家做了多少工?资本家付给了工人多少钱?”问题就在这儿。
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这在旧社会,实际上是在做一笔买卖劳动力的生意。工人被贫困的生活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资本家当作买一件商品那样用钱(工资)买下工人的劳动力。可是,资本家花了多少钱买下工人的劳动力呢?很少;而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要比他出卖劳动力的价格多得多。所以说,工钱并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而是资本家买工人的劳动力所花的价格;资本家所花的这个价格,也不是资本家“给”工人的,而是工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当中的一部分;资本家叫嚷说什么这是“公平交易”,那是十足的胡说,其实是最不公平的买卖。
这只要举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一个在资本家制帽厂里做工的工人,他每天干十个钟头的活,生产五顶帽子,工资是两块钱。可是这个工人一天十小时生产的五顶帽子,按照市面上的价格,能卖十元钱,扣掉做五顶帽子所花费的各样成本、工具折旧等等六元钱以外,还有四块钱的纯利,这就是这个工人一天所创造的价值。
这个工人一天十小时创造了四块钱的价值,自己只拿到两块钱的工资,剩下的两块钱就被资本家剥削走了。
这个工人一天干十个钟头的活,创造四块钱的价值,而他自己所拿到的两块钱工钱,只要他干五个钟头就能得到,剩下的五个钟头,算是给资本家白干了。工人给资本家白干的这段时间,在革命理论书上管它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边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管它叫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发财的。
在旧社会,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非常残酷,一般的至少也是一半对一半,就是说,工人干一天活,有一半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给资本家白白地生产剩余价值。个别的甚至残酷到叫人不敢相信。广西栗木矿区有几个老矿工,给资本家算了一笔剥削账:解放前,矿上的工人,一个人一天要干十五个钟头的活,最少要生产五斤矿砂。五斤矿砂最少值十五块钱。而矿工的工钱,每天却只有两角。这就是说,一个采矿工人一天干十五个钟头的活,剩余劳动时间就占了十四个钟头零四十八分钟;一天创造十五块钱的财富,剩余价值达到十四块八角钱。你看,解放前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多么凶狠!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气愤:这太不合理了,真是一笔不公平的买卖。
有的青年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旧社会,工人出卖劳动力,既然是象卖商品一样,那么资本家出的买价这么低,工人就不会抬高卖价吗?要不,我不卖不行吗?
要知道,在万恶的旧社会,社会上的生产资料,都被剥削阶级所霸占所利用,在它们残酷的剥削和蹂躏之下,到处都不断有破产和失业的劳动人民出现。特别是农民,遭受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大批破产,千千万万的劳动力,到处流浪。他们在街头上,白天黑夜地排着很长很长的队,等人来买自己的劳动力。(在旧社会,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背井离乡,流入城市,出卖廉价劳动力。图为一八九八年在汉口码头等工作的失业者。)资本家趁人之危,在招工的时候,就跟买“破烂东西”一样,随便挑拣,随便压低价钱。你嫌价格太低不愿卖吗?行,市场上等着出卖劳动力的有的是。你想想,在罪恶的旧社会,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能卖得上价钱吗?不能。
卖不上价钱怎么办?不卖吗?也不行。因为失业的威胁更严重。资本家就利用这一点,尽量招工人,使工人阶级经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下,更便于他们不断地加重剥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多么残酷了。表面上看,它没有人身束缚,工人跟资本家的关系,好象是自由的劳动力的买卖关系,谁也没有强迫谁。可是,如果我们剥开它的外皮,看看骨子里边的东西,就会发现,什么“自由”啊!只不过是骗人的鬼话。在资本主义制度底下,工人只有挨饿的自由,失业的自由,贱价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而资本家却拿“自由”当作招牌,掩盖他的极其野蛮、极其残酷的剥削行为。它用一根人们眼睛看不见的绳索,把工人捆绑得死死的,强迫工人不得不“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力送上门去,贱价卖给资本家,从而“自由”地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现在,我们把资本家发财的秘密揭开了:原来资本家剥削工人,主要是用十分便宜的价钱,把工人的劳动力买下来,然后剥削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边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使自己发财致富。
既然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发财的,那么,工人的剩余价值越大,资本家发财不是也越大吗?一点儿也不错。所以资本家为了多赚钱,发大财,总是想尽办法,增加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
他们都用些什么办法加重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呢?
两种主要剥削手法
资本家加重对工人剩余价值剥削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延长劳动时间,一种是提高劳动强度。
延长劳动时间,是资本家最常用的手法。他们常常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十二小时、十四小时、十六小时,甚至更长。反正为了多从工人身上榨到油水,他们恨不得叫工人一天干二十四个钟头最好。所以在旧社会,工人的劳动时间非常长。一般的工厂、矿山,工人每天最少也得干十二个小时,有的是十七八个小时,还有的根本就不一定,反正是逼着工人死干。人们说,那时候的工人是“上工不迎日出,下工不送日落”,真是一点不假。随便举个例子,河南省漯河市早先有个华信烟厂,烤烟工人每天都得在温度很高的房子里,一连干上十七八个钟头,逢年过节生意好,就更不用提啦,白天黑夜地干。在这样没有休止的劳动中,工人的身体当然吃不消,不少工人干着活就晕倒了。如今还在这个厂子做工的老工人敬文升,就是在一九四五年腊月里,被资本家逼着连明带夜地干活,昏倒在火堆上烧伤两腿成了残废的。(图:这是解放前上海恒丰纱厂资本家记事册的一页。上面写着:“浆纱甲班男工三○○三号张阿二为昨晚延长工作之后,……晕倒水缸上。”
3. 伪装者姐姐大闹宴会是哪一集
第5集。
汪曼春的父亲过来打着圆场。这时,明镜趾高气扬地走了进来,痛斥汪曼春的叔父,说自己父亲留下遗训,不跟汪家结盟结亲结友邻,劝汪家不要再觊觎明家的财产,乱给她扣什么红色资本家的帽子。并且在宴会上教训明楼,借机扫汪家的脸面。
汪曼春哪里忍得了这口气,当初就是因为明镜,才搅散了她和明楼,所以她出语威胁明镜,刚挨了姐姐明镜耳光的明楼,却厉声呵斥汪曼春,汪曼春只好忍了。
汪曼春派的人试探明楼:
明镜这才看报纸发现,明台在汪伪政府内又被提拔了。明镜知道了这事,脸色反而变得愠怒了。汪曼春派的人去试探明楼,说是军统戴笠派他来跟明楼联系,被明楼识破,击破了眼镜,用镜片划破了那人的咽喉,那人倒地而死。明楼将话给汪曼春挑明了,劝她不要再对他动心思。
4. 什么是贫油帽子
[当时国外说我们中国不会有石油[贫油]把贫油帽子扣戴在中国身上]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石油工业的奠基者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仅凭着“为祖国找到石油”一个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奋战在荒凉的东北平原,最终发现并开发了大庆油田,解决了国家石油的战略储备.
当年千千万万的石油大军响应国家号召,抛家舍业来到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在余秋里部长、康世恩指挥领导的石油部党工委的领导下,涌现了“铁人”王进喜、马厚生、武刹把子等一系列的先进人物,真抓实干创造了生产进度的一个个奇迹,“饿着肚子干工作”只为一个信念,为国家早日拿下大油田,摘掉处处受人歧视的贫油帽子..摘掉中国贫油帽子...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了《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而且这样高产量的纪录一保持就是27年。
再两年后,全国原油年总产量突破1亿吨,进入了世界产油大国行列。也就是这一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一系列工业生产有了充足的保障....
5. “资本家”一词是贬义还是褒义呢,什么意思呢
中性词无褒贬之分,指占有生产要素,依靠经营企业、雇佣劳动者、获得利润的人,与劳动者相对。
资本家通常指近现代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关系中的主导方,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的人。资本家通过经营企业获得利润。
现代资本家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并且部分资本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中国运行模式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5)资本家帽子扩展阅读
自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公司制度的不断变革,产业与产权的分离,生产与销售的分离,资本家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相当多的占有股份以红利为主要收入的人群,在实际上已经不再参于资本的运作,而如大型股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实际上并不占有生产资料,却是资本动作的主体人员。
近义词:企业家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二类,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在更多的情况下,企业家只指第一种类型,而把第二种类型称作职业经理人。
6.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而采取的措施
鼓励生产,保护安全,套上红色资本家帽子。
7. 王一博凭本事红起来,是谁给他扣上了“流量明星”的帽子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仅仅是资本想给我们看到的,就像王一博这个人物,他就是资本家捧起来的,加之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很快就红了起来。
你看,王一博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且是用实力说话的。
现在网络上对于王一博的评论有三种人:
一,假粉丝。
假粉丝是最可气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引战,用一种好心办坏事的心态毁王一博,这种粉丝很常见,而且有一定规模,其中也不乏跟风者。
二,黑粉。
黑粉的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假粉引战后他们出动出击,马上占领论点,接着带节奏,另一种是创造型,他们不仅仅接假粉的引战,而且还主动攻击王一博,在各种文章或者视频下面都可以看见,这些家伙说话难听,且异常高傲,惹人反感。
三,真粉。
真粉是谨小慎微的,就所出一点什么小波动给自己的偶像带来麻烦,他们都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你的新歌我去听,你的新剧我去看,但不会在网络上与人对骂,他们觉得那是往偶像脸上抹灰。
我个人觉得真粉才是真正的在支持王一博,而其它的群体都是在努力地把“流量明星”的帽子扣在王一博头上,这种行为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