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揭秘清朝的“顶戴花翎”到底是什么玩意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凉帽,像斗笠样的是,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鹖羽做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
2. 清朝帽子的顶戴花翎为什么用羽毛
在现在的许多电视剧里,看着扮演清朝官员们戴的‘顶戴’,其实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他们戴的顶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这样的翎子在清朝是不会出现的。
当时的翎子是蓝翎里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三眼花翎几个档次,按照立功的大小来赏赐几眼翎子,所谓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晕,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
3. 清朝顶戴花翎代表着什么,清朝官员品阶,从帽子上分辨
顶戴花翎分为“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指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顶戴花翎是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是奖惩的表现,映射了古代封建的等级制度。
清代顶戴的前身就是明朝曵撒冠.是明朝就有的东西.花翎缘于明朝武官笠帽上的羽翎.朝鲜武官也有花翎.也是学明朝.顶戴花翎明清两代一体相承的服饰体系
一品红宝石,红色透明!二品红珊瑚,红色不透明!三品蓝宝石,蓝色透明!四品青金石,蓝色不透明!五品水晶,白色透明!六品砗磲,白色不透明!七品素金顶!八品阴文金顶!九品阳文金顶!
衣服补子上区别最大。文官是各种飞禽比如一品仙鹤二品白鹭。武官就是走兽一品麒麟二品老虎。
总督为从一品,但如果是殿阁学士兼总督地方则是正一品。巡抚本身没有级别,是代天子巡视地方,但通常是右都御史兼巡抚地方为正二品。总督和巡抚理论上都是钦差大臣兼地方官职。省级地方,布政使为从二品,是地方最高官职,按察使为正三品,是布政使的附貮。专管河运或者几个州府的为道台,道台为正四品。府城为知府正五品,下设同知为从五品。州城为知州,正六品。县为知县,正七品。
而一品大员的红宝石顶珠,早期的红宝石,和现在的红宝石不一样,其实相当大部分是红色尖晶石,也有红碧玺的,这个在当时分的没那么细,蓝宝石也是,清后期,三品以下顶戴都改为玻璃,清朝以前确实用的宝石后来穷了,就用琉璃以及其他一些的东西代替,都成了玻璃和料子珠了。
所谓花翎,实际上是用孔雀的羽毛做成的,分为三种,分别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与三眼花翎,这个一眼二眼其实就是指孔雀羽毛上的圆圈,其中三眼花翎最为珍贵与荣耀。
和珅才是双眼花翎,据说福康安是三眼花翎,李鸿章是三眼花翎,清史上不算最后瞎卖的那部分,真正得到三眼花翎的寥寥无几
而电视剧上可是动不动就赏三眼花翎,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三眼花翎真物稀少,孔雀可不会根据需要生产花翎。所以皇帝赏花翎必须的想清楚,库内是否有物。
顶戴是真正品衔的象征,花翎只是一种荣誉。
4. 清朝官帽顶戴花翎
对,很多人没有资格佩戴。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另外,清代的翎眼也曾有四眼和五眼者。据传,康熙时太子也欲戴翎冠,于是康熙帝特制了一顶五眼花翎冠赐给他。以后,因福文襄公(即福康安)立有大功,乾隆帝曾赐给四眼花翎。这两种冠饰,实乃特殊,是不计官位的。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致使此制松弛。
5. 清朝皇帝儿子官帽后的花翎是什么意思
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就是地位和荣耀的象征!
花翎存在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清制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驸因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其他普通官员只有在赏赐的情况才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在清朝的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拔去*眼花翎’的剧情,那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惩罚!
6. 清朝的“顶戴花翎”是不是谁都能拥有
看过清宫剧的朋友们,相信对“顶戴花翎”这几个字并不陌生。在很多剧中,都出现过被罢官或免职的桥段,台词多半会配上一句:“摘掉他的顶戴花翎”。可见,这“顶戴花翎”应该是清朝宫廷官员们的“标配”。也因此,很多朋友都感到很是好奇,到底什么是“顶戴花翎”呢?
这里,在一本名为《齐如山回忆录》的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在清末民初发生的很多见闻。其中,关于“顶戴花翎”的描述,就让人颇长见识。
7. 清朝官帽顶戴花翎代表什么
代表官职高低。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chēq_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阳纹,金顶。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8. 清朝“顶戴”“花翎”有何区别
顶戴就是官员头上所戴的帽子,分两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花翎就是帽子上的装饰,插在顶珠下有翎管,一般为孔雀翎,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9. 清朝官帽上的顶戴花翎有什么讲究官袍上的那串珠子代表什么
清代改冠制,礼帽分二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官袍上的那串珠子是朝珠,状如念珠﹐计一百零八颗。珠用东珠(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挂用。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其中东珠和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
10. 顶戴花翎,清朝官员的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清朝官员的帽子上面有不同的顶戴花翎,标志着官员的等级,是荣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