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叫立缨冠,天皇戴的“立缨冠”是来自于唐宋皇帝的幞头,流传至日本经过自身发展后,幞头脚的“缨”经演化只保留了一枚,天皇所戴者向上直立,变成了“朝天”“一柱擎天”的特征。
Ⅱ 日本军官为什么有的是战斗帽和有的是大盖帽
实际上没什么区别
实际上大盖帽是1930年前日本陆军的标准服装配置,当时即使是士兵也带大盖帽
但从1931年开始,大盖帽开始被战斗帽取代
但直到1935年,还没有完全替代,很多军官还是带着大盖帽
实际上不光是帽子,军服也是这样,1937年后,日军部队开始换装98军服,但很多军官还是佩戴之前的军衔,以显示自己的老资格
Ⅲ 日本古代官员和贵族戴的帽子(不是乌帽子)叫什么,就是那种头顶像一张圆饼,脑袋后边吊一个类似唐朝官帽
Ⅳ 日本古代剧中公卿和武士带的帽子有好多种分别叫什么
风折乌帽子
Ⅳ 日本古代幕府将军戴着帽子和天皇的帽子是一样的吗
中央政权没有绝对压制地方的实力,保留天皇便于缓解矛盾,可以让地方实力派有YY的余地,免得没事老想着造反——久而久之成为传统了。其实象德川幕府时期,论实力完全可以取天皇代之的,但是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名,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为敌。
另外与日本的庄园制经济有关,每一个庄园主、每一个城主都代表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小集团,对中央的离心力大,好象就没有出现过象中国那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
其实衡量一下利弊:是取代天皇要那虚名,而被戴上破坏传统、篡位,因而被其他诸侯群起而攻之好呢;还是保留天皇个虚名,自己握有实权而且不给他人以口实好。自己想一下就会做选择了。而且,没有一个将军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开始怀疑可能和日本天皇在神道教中的地位有关,不过日本文化中的宗教意识似乎并不很强烈,宗教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应该还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史上从很早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阶层解决问题的方式似乎并不利于保留天皇之位。后来猜想,这可能和日本社会是建立在分封结构基础上的严密的等级社会有关。和中国不同的是,古代日本始终没有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既然是分封制度,只要各地的大名能够拥戴自己,是没有必要将各地的大名铲除干净的,那样可能成本很高,对于潜在的幕府将军候选人来说,这样做是风险很大的。而在这种分封结构中,仅仅依靠各地大名的拥戴,又使得幕府将军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无法调配足够的资源彻底改变整个政治格局。这样一来废除天皇很可能就是一个收益远低于付出的举动。这样,实权在握的幕府将军(其实因为不是中央集权体制,幕府的权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就很可能希望保持现状。个人感觉,日本的幕府制度似乎可以和中国春秋时期的局面有一比:春秋五霸都在全国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但都不具备改变政治格局的力量,所以名义上的周天子在非常长的时间内得以保存,事实上,如果战国时期秦不亡周,关东六国很可能会让周天子长期地存在下去。衰败到只剩一地的卫一直存在到了秦最后统一全国的时刻,也许可作为这一推测的旁证。)
有意思的是,日本历史上封地之间的兼并活动一直很弱,这使得日本的分封制度得以长久存在。而日本政治中,属臣对君主的颠覆也没有中国春秋末期那么剧烈。而正是剧烈的兼并和属臣对君主的颠覆直接导致了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的产生。
至于为什么日本历史上封地间的兼并活动非常弱,以及为什么日本政治中家臣对家主的颠覆现象相对较少,这也许和日本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关,不过这已经完全超出个人了解的范围,不敢妄测。
Ⅵ 日本鬼子军官到底戴的是大檐帽还是雕堡帽
两种都有,就象现代军队一样的,有迷彩帽和大檐帽。碉堡帽类似于迷彩帽,主要是作战时候带的,大檐帽主要是日常工作时候戴的。
Ⅶ 日本军人带的那种帽子叫什么名字
二战时期日军军帽后面的宽布条起什么作用?
这种宽布条被我抗日军民戏称为“屁帘”,关于它的作用说法不一,较为可靠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主要用途是遮太阳用的。这种军帽最先是法国北非军团使用的,在沙漠地区对防止阳光灼伤后颈效果不错 。日本古代足轻(普通步兵)的阵笠(出征作战时戴的斗笠)后面就有遮阳帘。现代的日军是明治时期组建的,最早采用法军的训练方法和服装样式,因此也有人说那个“屁帘”是遗传自法军军帽的。
二、主要用途是防蚊蝇叮咬的。有了这个,行军、作战、休息时受的影响要小多了。
三、主要用途是护身符。日本人较为迷信,军工部门在引进时,改为两块布,视为天皇赐予每个士兵的护身符,一块是“八宏一宇”,一块是“四海一体”。
四、主要用途是防炮震。一来是步炮兵或专业炮兵战斗时防止自己的耳朵被火炮发射的巨大声响震聋,二来防止被对方的炮声震聋耳朵。
五、主要用途是提防日军士兵被中国的大刀队直接砍掉脖子。这是日军的传统,在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军服盔甲就普遍采用护颈帘,足轻和枪兵队用布帘,而高级武士和剃刀武士则有钢制头盔,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传统文化和西方相结合,加上崇尚武士道,也就衍生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屁帘”结构式军帽.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喜峰口日军被我们的大刀片砍怕了,所以用布挡一下.其实,在侵华前,日军军服就已经定制了.但大刀仍然是他们最怕的东西.
六、主要用途是防晒通风。这叫透风襟,我国明朝以前士兵的帽子后面就有。这是最为可信的一种说法,由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研究后提出。
Ⅷ 为什么日本军官戴两种军帽
一种是大盖帽,一种是战斗帽
这个有明确规定,在非战区,应带大盖帽(请看日本影片《226》《日本最长的一天》),在本土的军官都是带大盖帽
但在战区,可选。实际看老照片,冈村宁次,畑俊六等高官在后方的正式仪式上都是大盖帽
Ⅸ 日本帽子
在日本叫乌帽子,上身是圆领袍
中国有乌纱,“所谓‘乌纱’,即黑色的麻纱所织的布,古代常作为头巾或幞头(一种冠名),‘乌纱帽’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将它列入‘服妖 ’即奇装异服之内,予以抨击的。在这以后,除了隋代初年曾因‘高祖常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隋书·礼仪志七》),成为官帽之外,长期都不是官帽,而是平民所用的便帽……在白居易的《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妓女头戴乌纱帽;在《水浒传》第七十回中,梁山好汉之一的圣手书生肖让也戴着乌纱帽。只是在明代,乌纱帽才成为官帽”
Ⅹ 问日本古代官员们穿着服装的名称。就是真田广之演的《阴阳师》和黑泽明导演的《乱》中日本古代官员穿的。
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颁布有律六卷、令十一卷的《大宝律令》。在《大宝令》中明文规定制作衣服要仿造中国式样;决定指衣用冠,都要仿效中国,确定了着装的服制。根据这些规定,无论男女,在仪典时悉用礼服;出入宫廷着朝服;无位者进宫穿制服,奠定了公职人员服饰的基础。宫廷朝服也模仿唐代朝服。比如,天皇身穿红地绣有日月星辰和龙、山、火等花纹图案的"衮衣御衣"(龙袍);文职官员头戴冠冕,穿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里裤,脚穿朝靴,腰佩腰刀,手捧朝笏。宫廷女子也要在小袖内衣的外面罩正式唐装衣服。《续日本记》载,天平二年四月庚午,天皇下诏,"自今以后,天下妇女,改旧衣服,施用新样。"古代中国和日本的衣衫都是左向掩襟,自周朝起,中国改为右向掩襟。于是,日本在养老三年(719年),亦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在注释《养老律令》(718年颁布)的《令义解》中,甚至对缝衣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承和九年(842年),仁名天皇又诏令:"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已上位记,改从汉样,诸宫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
奈良时代,曾经来过中国的遣隋、遣唐使节积极传播在华见闻,力主服饰革新。就在颁布《养老律令》的718年,遣唐大使多治比县守回国,第二年正月进朝朝贺时,他特意穿上了唐王朝赠非他的朝服;天平宝字六年(762年),远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大宰府监造棉质袄胄各20250具,完全仿效唐朝新式样,按五行配色;弘仁九年(818年),曾经来唐学习的菅原清公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衣服悉仿唐制,五位以上的位记都改汉式。据《旧唐书·东夷传》记载,日本文武朝时的遣唐执节使粟田真人来唐,衣着"尤中国户部尚书,冠进德冠,七顶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1972年3月,奈良县明日香村发现了一座名为高松冢的古坟,这座古坟大约建于7世纪末8世纪初,坟内壁画上的男子服装也完全是中国样式,上身唐服,下身绔裙。
《大宝律令》不仅对服装,而且对鞋袜亦有明确规定。《大宝衣服令》的"无位制服"之条中规定,有姓的庶民可以穿普通的草鞋,但"家人奴婢"之条中,则不见此类文字,可见他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随着日本与朝鲜半岛往来的频繁,中国的草鞋编制方法东传日本,为朝廷所采用。于是,《大宝军防令》"兵士"之条中,规定兵士穿"唐式草鞋",并要求士兵自己动手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