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古代男人头饰演变为帽子

古代男人头饰演变为帽子

发布时间:2021-12-25 20:14:59

『壹』 汉朝时期的男子头上的配饰叫什么

汉朝时期男子头上的配饰叫冠。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

1、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长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

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各以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2、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形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木俑所戴鹊尾冠相似。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衣服,绛色裤袜。

3、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所服。执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发展。

4、爵弁,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头色之缯为之。与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发展。

5、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百官月正朝贺时,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颜题上加饰一块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饰浮雕蝉纹。

『贰』 唐代男人的帽子为什么要做成屁股或者囊形的

首先说唐代男人的帽子学名叫做浮头,是唐代男子非常常见的一种头饰,也可以说是装饰品。因为浮头是青黑色,所以也被称为乌纱,有时候也叫做乌纱帽,浮头是中国唐代时期男子非常普遍的服饰。

所以说,做成屁股这种形状,第一是为了使用时能够包裹住自己的头发,容得下自己的发髻。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认为这个样子是比较好看的,所以说做成了那样的形状。

『叁』 古代男子发饰有哪些

古代男子发饰有:

  1. 披发式

    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发式,古今皆有。

  2. 结发式

    古代男女都把头发盘在头上,这是由於夏季天热,或戴冠需要而结发。

古代男子头饰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帢、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肆』 古代男人头上戴的是什么

叫冠。

冠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

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4)古代男人头饰演变为帽子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男子头上戴的冠是非常奢华的,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的明嘉靖簪镶宝石金冠。高5厘米、宽13厘米,簪长11.2和11厘米。

此金冠是其妃万氏的随葬品。 此冠冠体如一件覆扣的椭圆形钵盂。冠由圈、盖、檐和舌四部分组成,通体以卷叶形金丝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围成椭圆形,饰镂空金丝花纹,圈上覆椭圆形冠盖,中线处为两条拱形横筋,夹嵌9颗宝石,又有九条纵筋平均分布,与横筋一起形成冠盖的支架。

冠圈前后左右各有一片檐,后檐接两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宝石。冠盖横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内各插金簪一枚,用于固定头发,簪头为伞形,錾刻花纹,簪柄压印“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钱”字样。

冠盖前端中间亦留有一簪孔。这件金冠精美绝伦,其上对称镶嵌55颗各色宝石,交相辉映,金丝细如头发,编缀精妙,充分体现了明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技术。

『伍』 古代男生的发饰叫什么

1、冕冠

冕冠是中华官场礼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于周代,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意思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代灭亡以后,满清剃发易服,冕冠也随之被废除,代之以朝冠。

2、帻

帻,又称巾帻。古代中国男子包裹鬓发、遮掩发髻的巾帕。始见于汉代。

帻在古代,常在冠下,或单用。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帻在我国古代是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可以戴的首服,只是为官的在商超行公时候要与冠配在一起用,单戴帻往往是家居时候。

先秦时帻只是武士的头箍,系在前额防止头发披散挡住视线妨碍战事。之后演变为较宽并缠裹住头。汉前称帻,汉后由于种类增加而称某某帻。照今看来,汉后的帻实为巾的一种特殊形式。

3、冠

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

4、弁

弁是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

5、簪

古代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簪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多加以珠宝装饰。

『陆』 古代成人礼三次加戴的帽子分别叫什么

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6)古代男人头饰演变为帽子扩展阅读: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

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柒』 请问古代男人的头饰什么样啊尤其是宋代的

孩童一般不梳头发,所以有垂髻之年一说。成年汉人的传统是拢发包巾,将发髻盘起,以发钗固定。当时流行各种帽子,宋代继承了唐代的风尚,各种襥头大行其道。软角,硬角的都有。

『捌』 中国古代男人帽

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产生了帽子的雏形。《后汉书·舆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见图)。世界各国帽的历史也很悠久。欧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无边帽,女子多戴面纱和头巾。古代欧洲和小亚细亚农村,习惯戴家庭制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纤维编的帽。雅典和罗马的传统手工艺者常戴椭圆形帽顶的毡帽。在罗马,这种帽子是庶民的一种标记。海狸皮帽14世纪在弗兰德斯流行,以后流传到法国和英国等地。英国的圆顶硬礼帽,创始于1850年。19世纪后半叶美国流行软毡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国西部流行阔边帽,它是一种帽边在边缘处向上卷起的高顶毡帽或草帽。地中海东南岸一带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顶,无帽檐,圆锥形。阿拉伯人传统头饰是色彩鲜艳的穆斯林头巾。日本有传统的丝质涂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热带地区,人们戴软木盔以免日晒。


古代贵族使用的束发物,先将长发绾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时,主体只是一条冠梁,不宽而有褶,两端连于冠圈,像弧形带子从前向后覆发。冠圈两旁有丝的缨带,结于颏下。秦汉以后,冠梁渐宽,与冠圈连成覆杯状,其形制渐趋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汉代梁冠。

冕和弁
古代帝王、诸侯、大夫的礼仪用帽。冕是最尊贵的一种冠,冕上面有一幅长方形的版,称?,?前沿挂一排串珠(称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称。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无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缝合处名会。会有结饰,缀五彩玉石。

巾帻
束发裹额而具帽形的头巾。西汉之前只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说,颜色为黑或青。约东汉以后,贵族以幅巾裹发称巾帻,因其前高后低而中间露发,恰可用于冠下。约从晋代开始,巾帻戴用时折出棱角,称角巾或方巾,成为文人学士的象征,后称儒巾。隋代将巾帻定入舆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帻成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间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的东坡巾,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制的四方平定巾,都是著名的巾帻品种。

幞头
包头的软布。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始于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顶高起。唐以罗代缯。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代幞头有多种式样,其直脚式样不同阶层都可戴用。


古代的军帽。又称胄。古代以金属或皮革制成,军人作战时戴,起防护作用。现代军队仍沿用,称钢盔。

『玖』 古代人的头饰

图片

http://club.travel.sohu.com/r-qiwen-108099-0-0-0.html

转自邹光坤
古代妇女头饰简介

摘要: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参考书目:

《仪礼·士冠礼》《仪礼·士昏礼》《礼记·内则》《西京杂记》《后汉书·舆服志》

《中华古今注·钗子》《释名·释首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天工开物·玉》《旧唐书·舆服志》《汉语大辞典》《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

图片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部分资料来自汉服网。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征。皇帝要带皇冠,大臣的官帽业各有品级,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样,按照品级,对号入座;武官的头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勋的多少和权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样也有差别。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带帽子的,都是用布束发而已。

不仅身份,就连年龄也可以显示在中国古代的头饰上。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岁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带帽子就是成年的标志,可见中国古代对帽子的重视。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拾』 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称为什么

贵族戴冠、弁、冕。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与古代男人头饰演变为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xl裤子尺码 浏览:106
耐克运动冬季训练外套 浏览:534
帽子后边的带怎么弄 浏览:719
男生穿27码的裤子 浏览:125
看戚薇怎么玩转牛仔裤新潮流 浏览:784
怀孕怎么穿旗袍 浏览:137
领带怎么打小学生 浏览:160
绝地求生的白色外套叫什么 浏览:316
运动风衣夹克外套男 浏览:85
高胖男生风衣好看吗 浏览:693
军绿色百褶裙配什么衣 浏览:3
衣身材短了怎么接好看 浏览:431
十二星座谁装裙子好看 浏览:929
阿依莲女风衣 浏览:922
阿迪黑色板鞋配什么裤子 浏览:56
印度品牌丝巾 浏览:579
女生大约多少岁穿文胸 浏览:666
带频道号的马甲格式 浏览:467
卫衣帽子配什么外套 浏览:584
带扣的风衣腰带系法 浏览: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