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授说唱艺人”是真的存在吗
西藏的《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它由西藏的说唱艺人用说唱的形式传承于世。可是,众多的说唱艺人目不识丁,却能在大病一场或一觉醒来之后会说唱《格萨尔王传》。这其中有什么秘密?而《格萨尔王传》又是一部怎样的史诗呢?
说来也确实奇怪,在西藏,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他们是怎样学唱的,怎样记忆的?怎么在病后或一觉醒来就有这样的艺术天赋?这都让人迷惑不解。有人认为,在民间有“神授”说、“托梦”说、“圆光”说、“伏藏”说等多种说法。还有人认为说唱史诗的本领是无法传授的,全凭“缘分”,“神灵”的启迪,是“诗神”附体。还有人认为,这些说唱艺人前世与格萨尔王有一定的联系等。无论怎么说,这些“奇人”记忆之谜,至今我们还没有能够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❷ 在民间《格萨尔王传》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流传下去的
到了1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参与《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使这本史诗被成型地收集整理了起来,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的僧侣。
但是在手抄本出现之前,《格萨尔王传》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流传下来的,早在《格萨尔王传》史诗在产生之前,在藏族民间,就已经流传着格萨尔或类似格萨尔的英雄故事和歌谣。在漫长时期内,藏族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不断丰富史诗的情节和语言。
并且,《格萨尔王传》的主要流传方式也是靠民间艺人们到处吟诵,世代口耳相传。许许多多名不见经传,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说唱艺人,对史诗的传播、保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唱艺人走遍雪山草地,或到高僧的法会场,或到牧民的帐篷边,或到农户的木门前,或到节日的欢聚处,向群众说唱《格萨尔王传》,为广大听众带去美的享受。
《格萨尔王传》从文体、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区分,《格萨尔王传》可以分为3类:一是卡仲。“卡”是藏语“嘴”的意思,“仲”指《格萨尔王传》故事,“卡仲”就是“从嘴里讲出来的《格萨尔王传》故事”。这是《格萨尔王传》故事最主要的流传形式。
二是杰仲,是指经过文人加工整理过的格萨尔故事,即手抄本和木刻本。
三是曲仲,是指有佛法内容的《格萨尔王传》故事。
这三种传承形式互相影响,互相引收。到12世纪初叶,《格萨尔王传》日臻成熟和完善。
《格萨尔王传》不是一篇平静而循序地记述事件进程的故事,却是一首充满着感情的富有诗意的抒情兼叙事的史诗。
诗篇用各种手法进行描写,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插曲;有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也有失去亲人的悲痛哀泣;有奇异优美的神话,也有妙趣横生的故事,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
《格萨尔王传》诗中常用非常丰富的比喻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思维,以物状人,形象鲜明,活泼多姿;以物喻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高如山,绿如海。雪山之狮,林中之虎,美如森林,快如骏马等例子,形象而深刻的比喻来表达其内涵。
在“霍岭大战”中有“面如十五的月亮,眼如满天的星星,权如辽阔的天空,身如巍峨的高山”等例子。如格萨尔王夸赞珠牡的一段歌词:
珠牡妃子听我说,百个里挑不出你这个好姑娘。你绯红双颊比彩虹艳,口中出气赛过百花香。
你右发往右梳,好像白胸鹰展翅膀,你左发向左梳,好像紫雌鸟在翱翔。你前发向前梳,好像金翎孔雀把头点。你后发向后梳,好像白梵天神在宝殿上。
你站起来像一棵小松树,你坐下好像白帐篷。你的美丽啊,真是藏地少有世界也无双。
这段歌词,把珠牡从头到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比喻进行描述,使珠牡美的形象更加突出完美。《格萨尔王传》语言具有绘画美。作者善于运用富有色彩的语言,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如在“霍岭大战”中:
龙飞凤舞的宝地,传来悠扬鸟叫声,
天然建宫的处所,白灵欢歌的地方。
从上面几句很普通的环境描写中,可以给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鸟语花香,山川秀丽的天然美景。另外,运用语言音韵的结合变化和诗文的不同形式结构等手法,以使诗文优美动听。如运用叠字、叠词、叠句的格式,紧紧与回环反
复的多段体诗歌相配合,使诗歌的音调韵律错落起伏,相互回环,和谐多变,铿锵有力,平添无限音乐美感。
❸ 格萨尔王传的作品特色
《格萨尔王传》的产生年代,研究者尚无定论,一说产生于11世纪,一说产生于13世纪,也有人认为产生于15世纪。可以断言,规模如此宏伟的史诗,决非一个世纪所能完成,也不是几个人的创作。从藏文本的某些部存在汉族古典小说影响的痕迹看,创作时间应不会太早。几个世纪以来,在演唱中,不断有所发展,卷帙也在不断增加。《格萨尔王传》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藏族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处于分裂割据、动荡不安的局面。
一方面,统治者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彼此征战不息;
另一方面,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人民遭受极大的灾难,因而人民盼望有一个爱护百姓,英勇聪明,能够外御强敌、内修政务的贤明国王出世。在这样的条件下,《格萨尔王传》也就应运而生了。 《格萨尔王传》的主题思想:
一是为民除害,保护百姓;
二是反对侵略,保卫家乡;
三是扩大财富,改善生活。
史诗中格萨尔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体现了这一主题,并使得格萨尔成为人民心目中最高大、最理想的英雄典型。为了使格萨尔这个英雄人物更丰满、更典型,每一卷都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安排了生动的情节,进行了精心的塑造。 史诗在第一部《天岭卜筮》中,明确授予格萨尔“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善良百姓能过上太平生活”的使命。格萨尔也宣称“世上妖魔害人民,抑强扶弱我才来”;“我要铲除不善之国王,我要镇压残暴和强梁”。在格萨尔一生的活动中,也的确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例如,在《降服妖魔》中,格萨尔力排臣属的劝阻,不顾爱妻的挽留,毅然奔赴北方去消灭那个以“一百个大人作早点,一百个男孩作午餐,一百个少女作晚饭”的魔王。另外,还可看到,格萨尔每当打败入侵的敌人之後,所惩办的也只是挑起战祸的个别罪魁,对敌国的一般臣民并不杀戮和骚扰,而且还要救济贫苦人民,任用忠臣良将。
格萨尔去北方降魔时,曾嘱咐岭国臣民:“不要挥兵去犯人,但若敌人来侵犯,奋勇抗击莫后退。”这些话,始终是格萨尔和岭国英雄的行动准则。如霍尔入侵岭国时,受格萨尔委托代理国政的贾擦协尕尔召集臣民宣告:“国家有难﹐大家要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努力杀敌,为民除害,为国立功。”他本人身先士卒,勇敢杀敌,最后战死沙场。又如《保卫盐海》之部﹐当姜国出兵夺取岭国盐海的消息传来时,格萨尔说道:“姜地兵马犯边疆,寸土不让不投降,花岭大战紫姜国,维护公益图自强,保卫岭国救百姓,保护饭食万民享。”这次战争,尽管敌人十分强大,但是格萨尔率领众英雄和人民,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格萨尔王传》之所以家喻户晓,经久不衰,除了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代表了人民的愿望之外,还由于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史诗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通过对几十个邦国部落之间战争的有声有色的叙述,表现手法起伏曲折,跌宕有致,反映了6至9世纪以及11世纪前后藏族地区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藏族人民厌恶分裂动荡、渴望和平统一的美好理想,这是史诗现实主义的积极方面。同时,史诗又以绮丽的幻想赋予格萨尔以超凡的本领,把他塑造成天神的化身,能够役使鬼神、支配自然的英雄人物,没有不能战胜的敌人,没有办不到的难事。其他如魔国的设想、地狱的描绘、鸟兽的特殊贡献,也都充满神奇色彩,象马能忠谏、乌鸦能侦察等等、给史诗增加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史诗刻画人物极其生动形象,具有叩人心扉的艺术魅力。除了把格萨尔塑造得英武神奇、天下无双之外,还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能干、智慧的藏族妇女形像——珠牡。珠牡虽然生在富有之家,但富有正义感,不肯嫁给大食财国的王子,宁肯爱恋备受迫害、穷苦潦倒的格萨尔,即使受到父母的斥骂,也毫不动摇,集中显示了藏族女性的美好的心灵。当格萨尔前往魔国征战、霍尔寻隙进犯的紧急时刻,她能团结岭国英雄和人民奋起抵抗,在被围困的三年中,她巧施妙计,稳住敌人,等待格萨尔回师,在被俘之后、她忍辱负重,毫不丧失信心,这一切,都较深刻地表现了藏族妇女的聪明勇敢和顽强坚贞的性格。
史诗对总管王叉根老英雄的描绘,也十分感人。他深谋远虑、洞察真伪、胸怀广阔、顾全大局、忠心为国的崇高形像,通过一件一件的具体情节,令读者由衷敬佩。其他英雄还有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赤胆忠心、公正无私的贾擦;智勇双全、百战百胜、使敌人闻风丧胆的丹玛;敢于冲杀、视死如归的昂琼等,在史诗中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史诗对反面人物,也刻画得入木三分,使其凶相毕露,令人觉得可恨可恶。如超同对内傲慢狂妄、对敌卑躬屈膝的叛徒嘴脸;霍尔黄帐王的贪婪、残暴、愚蠢、胆怯的丑恶本性,都写得淋漓尽致,鞭挞了他们肮脏的灵魂。
史诗充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深深植根于藏族人民心中。唱词大量吸收鲁体民歌和自由体民歌的格律,使用了许多民间谚语和民间诵词,因而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民族聚居地的曲艺品种“《格萨尔王传》说唱”,以主要“说唱”表演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的英雄故事而得名。
《格萨尔王传》本为藏民族篇幅宏大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实用而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一种内容专一的口头性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换言之,“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英雄史诗,不仅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活动。艺术化了的传承方式,不仅使英雄史诗得以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在历史传承中生发出一枝曲艺表演的独特的艺术之花。
这种情形不独藏民族的曲艺“说唱”有,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说唱”和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说唱”,同是这种情形。从而构成了史诗“说唱”类曲艺的一个形成规律。《格萨尔王传》说唱,作为一个曲艺品种,即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方式为:采用“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演唱,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用藏语表演,常采用牛角琴伴奏。由于史诗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制非常庞大,故一般的艺人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断表演。《格萨尔王传》说唱的艺人,藏语称作“仲肯”。他们的职能,早期主要是传承民族历史,活动方式很像欧洲古代的“行吟诗人”。
《格萨尔王传》的故事,早在公元七世纪前就已经开始流传,约在公元九世纪时,内容趋于完整。迄今已丰富为近百部、约170多万行的篇幅。主人公格萨尔相传是天神白梵王之子,因人间多有不平之事,便投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头人家里,长大后骑术超人,武艺高强,因在赛马会上得胜而被拥为岭国君王。自此他率领国人降妖驱怪、东征西讨,扶弱济贫,维护本民族利益,深得人们的爱戴。
《格萨尔王传》说唱的艺术传授充满了神秘色彩,除向前辈艺人学得即藏语称此类艺人为“退仲”的情形外;一类艺人的表演故事多为自己心中想出来的,藏语称作“酿夏”;最令人惊奇的是一种藏语称作“包仲”的艺人,他们的艺术技能的获得方式,为梦传神授,亦即艺人在从艺之前根本未学过艺,突然有一天在睡梦中梦见有神人传授,并且一做梦就昏迷多日,神志迷乱,苏醒后即能滔滔不绝地说唱表演《格萨尔王传》的史诗故事。实在是不可思议。
历史上的“仲肯”代有才人。20世纪以来,著名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已故的有藏族的扎巴和蒙古族的琶杰;另有藏族的才让旺堆、桑珠、玉梅和蒙古族的罗布桑等享名民间。由于其艺术主要存留在他们的口头,因而他们与他们所表演的故事一样,都被视为本民族的瑰宝。
❹ 喇嘛玛尼的艺人土登
1934年,土登出生在古城拉萨策墨林寺附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索朗扎西是个“乌穷”(石匠)。迫于生计,父母将5岁的土登送进享有盛誉的功德林寺拜见达察活佛,剃度一束顶发,取名土登坚参,并获顷则僧职之称。由于土登年幼聪明,悉心攻读,4年后他便能熟练背诵25部必修经书,很受寺里活佛的宠爱。当时寺里的活佛很喜欢传统的藏族民间艺术,便叫僧人们师从藏戏名角觉木隆罗布次仁,学习藏戏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一次,色拉寺的两位僧人以吹奏“冈铃”(胫骨号)模拟两只雄鸡相斗的有趣节目,引发了土登对喜剧表演的特别兴趣,从此热心于学习观摩各种民间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如“喇嘛玛尼”(藏族民间照着唐卡画说唱的一种艺术种类)、“岭仲”(格萨尔说唱)、“仲鲁”(故事说唱)等的表演。
旧西藏的民间艺人地位十分低下,在拉萨八廓北隅郎子辖附近,艺人头戴故事帽,沿街卖艺,向僧俗官员献艺,被指定下坐于圆(方)形的毯垫上躬身说唱,仅施给茶水、衣袍或粮食,糊口为生,“折嘎”艺人逢年过节更是挨家挨户乞讨卖艺,这些情景给土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他仍然经常参加色拉寺藏戏队的活动,既演唱藏戏,又以笛子、扬琴为藏戏演出伴奏。后来,寺里成立了一个临时剧团。但当时的地方政府很快就禁止了他们的演出,理由是僧人必须专心念经。不过,那位酷爱藏族民间艺术的活佛,却继续请来当时著名的民间艺人给寺内僧人传授郎玛(西藏宫廷音乐)和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术,为土登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基础。 西藏和平解放后,土登自愿还俗,1954年为随军入藏的文工团演出所吸引而离开了寺庙。1955年10月,他参加了西藏青年联谊会文艺宣传队。1956年,在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庆祝演出中,土登主演的工布舞受到以陈毅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的赞扬。1960年12月,拉萨市歌舞团正式成立,土登成为该团的一名主要负责人和演员,随团走遍了那曲、当雄、阿里等西藏每一寸土地,为藏族农牧民
兄弟演出。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师从藏语相声的开山祖师洛桑多吉学习这门新兴的曲艺,把相声艺术藏语化、民族化,经他创造性的表演实践,藏语相声很快被西藏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1961年,他在拉萨新建的广播电台为藏历新年说唱恭贺吉祥的“折嘎”,大受欢迎,后来又在拉萨登台表演,一举获得成功。自1955年迄今50多年来,由土登编导和主演的节目里有舞蹈约120多个、小歌剧20多部、小话剧15部、曲艺节目近40个。从最初演出藏戏,到学习笛子、扬琴等乐器,再到学说“喇嘛玛尼”和格萨尔说唱,到最后从事藏语相声的表演,土登成长为深受西藏民众喜爱的曲艺演员.1973年,土登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藏语相声迎来了最红火的时期,由土登和米玛等曲艺家给西藏民众带来的笑声,穿过密布的丛林、连绵的高山……他们的相声红遍了整个西藏。
❺ 藏族说唱好不好用
24岁的斯塔多吉面容黝黑、棱角分明。他是西藏目前最年轻的《格萨尔》传唱艺人。
藏族史诗《格萨尔》是世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2009年,《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斯塔多吉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头顶蓝天,脚踏绿草,以放牧为生。11岁那年,一场奇异的梦境,改变了他的人生。
“我梦到自己来到遍布牛羊的草原,突然被携带武器的士兵带到一处营帐,被人强行将一摞长条书塞进嘴里……”他说。
惊醒后,斯塔多吉发现自己胸中似有异物,于是急切地一吐为快。藏文教师听后,发现斯塔多吉说的是《格萨尔》史诗。
❻ 在拉萨和山南地区,哪里能够找到格萨尔王说唱艺人呢很想去寻访一下。
现在有很多假艺人,但如果你要寻找可以去西藏大学老校区。那里有个格萨尔王研究室拜访。我想有你要的答案!
❼ 《格萨尔王传》以口头说唱为主,他们以“神授艺人”自称,有什么依据吗
一个在偏远山村和牧区长大的农牧民,一个目不识闻的人,或者一个病后醒来的人,都能唱出千言万语的史诗。这个神秘的现象无法解释。他们是怎么学会唱歌的,他们是怎么记住的?这种艺术天赋是惊人的,也是令人困惑的。这些“奇迹”仍在西藏各地出现,但格萨尔说唱艺术家的创作和记忆之谜却尚未解开!
当桑朱还年轻的时候,他的祖父突然去世了。祖父死后,两个人来到门口,说桑朱的祖父死前欠他们钱。尚不清楚,桑竹家仅有的两只牦牛被带走了。从那以后,年轻的桑朱不得不度过余生。
❽ 格萨尔的传唱千年
看过国家宝藏吧里面就有这个
可以下载个QQ浏览在手机上面
然后在主页面下拉就可以看到国家宝藏这个专题
或者还可以通过识你所见去识别这个宝藏的详情
❾ 关于格萨尔王说唱艺人,有了解的吗
上网查资料,阿来也写过一本格赛尔王的书,可以看看
❿ 格萨尔王传的历史价值论述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网络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格萨尔王传》文字大约产生在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吐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叶)得到广泛流传并日臻完善和成熟。在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介入《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史诗《格萨尔》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僧侣,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师”他们所编纂、传抄的《格萨尔王传》,初称为“伏藏”的抄本。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降生,即格萨尔降生部分;
第二,征战,即格萨尔降伏妖魔的过程;
第三,结束,即格萨尔返回天界。
三部分中,以第二部分“征战”内容最为丰富,篇幅也最为宏大。除著名的四大降魔史——《北方降魔》、《霍岭大战》、《保卫盐海》、《门岭大战》外,还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每个重要故事和每场战争均构成一部相对独立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