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种帽子。藏族学者根敦琼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玛贾绷若头戴毡帽的记载。至今甘、青有些地区仍有戴这种帽子的。它以白毛毡为原料,帽顶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简单。现代安多地区的红缨毡帽、工布地区的男式夏毡帽,基本形状仍是古老毡,帽沿传下来的,只是用红缨、金花缎等加以装饰罢了。内地出产的毡帽、礼帽也为广大农牧区及城镇人民所喜爱。牧区喜欢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的,有些讲究的则用缎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轻人戴上显得潇洒、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戴的式样有所区别。金花帽是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以毛毡和皮毛作面料,这样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精神。格桑丝尤藏族妇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种叫“格桑丝尤”或“丝热”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条、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镶花缎或全绸缎缝制。帽檐伸出额头用以遮阳。毡帽它是用白毡制成,外罩一层白布,帽沿以黑布压边,加上尖顶的帽筒象是戴着一朵喇叭花。这种帽子有双重功能,一来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阳光,二来白毡在内可以遮挡雨水和保暖。狐皮帽这是应于高原牧区的需要而产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后接领,两边掩盖耳朵,可以根据需要伸拉到肩颈部位。平时卷起露出蓬松的帽沿,帽后有开口,两边各缀一条彩带。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为两种:尖顶和圆顶。筒高三十厘米,用锦缎缝制。圆顶帽筒的顶,多用数片大小不等的圆形绸缎叠压。很象一朵艳丽绽放的花瓣。玉树民歌云:“狐皮帽子毛儿黄,清风吹动似波浪……”武士帽这种帽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玉树一带,一般只是在跳锅瓦舞蹈的时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区的红顶穗帽比较相近.因为这种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树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树地域划分标准的人将玉树称为:红帽国羔皮帽这种帽内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缎面,盘形,中间有窄小的帽筒用来将帽子固定在头顶。这种帽子只具备防晒的功能,适应夏季高原的需要。
㈡ 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
(2)裕固族舞蹈红缨帽子扩展阅读:
朝鲜族: 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裤裆肥大,易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镶边,讲究合体,颜色多为灰、棕、黑色。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式样与上衣相同,只是长及盖)。朝鲜族长袍能体现男性持重的风度和雄健的体魄。长袍,礼貌是朝鲜族男性外出的服饰。现在,传统的长袍已无人问津,但男性袄裤仍是老年人"花甲"庆典必穿的礼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镶着白布边。这种白布边可以经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净。传统的朝鲜族女装,其特点是袄短裙长。袄的衣领同襟连成一条斜线,衣襟右掩,没有纽扣。朝鲜族传统女性服装,以黄袄粉裙为典型。袄长及至现在上衣三个纽扣之上,裙长及膝盖或脚面不一。
年轻妇女袄的面料色彩缤纷,亦有专一谐调、淡雅为基本格调的筒裙和缠裙。缠裙把裙子的右侧下摆稍稍提起,掖在左侧后背腰带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优美的线条。朝鲜族老年妇女喜着素白衣裙,并习惯用白绒布包头。到冬天,加穿以毛皮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不穿筒裙。穿缠裙时,必须在里面加穿素白色的衬裙。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但与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样,它的腰间有许多细褶,达到合腰身为止,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小背心,前胸开口扣纽扣,穿时从头部往下套。这种裙长过膝盖,利于劳动、步行。
朝鲜族老年妇女旧时衣着以白、灰最常见,袄裙外多配以带兔毛等毛边的坎肩,坎肩两襟由一玛瑙椭圆形坠子连接。现在,老年人也和年轻人一样喜着五彩缤纷、质地精良的短袄长裙,却很少有人系白头巾。
朝鲜族的童装,不论男女,以颜色绚丽为特色。童装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装的衣料多选用粉、绿、黄、蓝等色彩的锦缎。幼儿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缎"(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这种衣服被称作是"彩虹袄"。朝鲜族一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象征,用"七色缎"给幼儿做衣服,意在让幼儿们更加美丽和幸福。
㈢ 红缨是什么意思
红缨有两种不同释义,具体如下:
1、红缨:儿童剧作品
儿童剧作品《红缨》是为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于2015年8月26日作为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闭幕大戏在北京怀柔剧场首演,并在9月作为中国儿艺“2015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展演剧目登陆中国儿童剧场。
2、红缨:杜鹃花属
红缨(杜鹃花属)一般指关山樱,关山樱,俗称“红缨”。八重樱的一个代表性品种,在中国广泛栽种,花期3月底或4月初,花叶同开。与怨厣秸较为相似,花浓红色,花茎6厘米左右。
瓣约30枚,2枚雌蕊叶化,因此不能结实,花梗粗且长,嫩叶茶褐色。小枝多而向上弯。小乔木,平均高度2.5m,多分枝,开花数量多。秋叶橙黄可比银杏,非常美丽。孤植、群植均可,也可作为行道树栽植。
(3)裕固族舞蹈红缨帽子扩展阅读:
《红缨》创作背景
该剧创作灵感源于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诗人方冰,作曲家劫夫在歌中塑造的小英雄王二小,引起了几代人的情感共鸣。今天中国儿艺用儿童剧手段重塑这一典型形象,一是铭记前辈动人的英雄事迹,王二小是战争年代无数不怕牺牲的儿童团员们的缩影。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取今天的和平与自由;二是传承前辈不屈的民族精神,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前辈们同仇敌忾,英勇无畏,不惧牺牲的宝贵精神,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之路。
她说:“我们用‘红缨’命名该剧,不仅因为红缨枪是英雄赵云的武器,王二小的武器,是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团员的标志,更因为红缨飘扬,扬起正义勇敢、扬起和平自由、扬起民族精魂。我们希望把这份精神和情怀传递给当代少年儿童。
㈣ 清朝官员帽子怎么做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顶(亮白色),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㈤ 裕固族舞蹈有那些特点
裕固族与蒙古、藏族相邻,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除了受蒙古、藏族舞蹈影响外,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具有相似的精神风貌和舞蹈特点。裕固族舞蹈在迁徙融合过程中大多已经失传,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舞蹈样式主要主要有这样几类:一是劳动舞,主要体现裕固人民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来自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剪羊毛、捻毛线、擀毡子、割草等;二是欢庆舞,主要是喜获丰收、欢庆节日、朋友相聚时表演,这种形式相对自由随意,尽情发挥,大多在篝火和猎物周围,节奏由弱到强,充满气势和激情,在集体呼号声中围圈跳舞;三是宗教舞,主要是“护法舞”,大多在寺院祭祀鬼神时跳,驱魔祛邪、消除病魔,表演者头戴牛、马、鹿等十二种面具,手持法器跳各种动作。裕固族人民喜欢借舞抒情,歌舞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表达和娱乐方式,在基本形体动作方面,主要接近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比如膝关节做重拍向上的屈伸、泼跳步、退踏步就类似于藏族舞,比如粗犷、豪迈、典雅的特点,以及男性动作刚健有力,女性动作灵动柔和,擅长用腕、肩、臂,还有马步动作,都类似于蒙古舞。综合裕固族历史和舞蹈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在精神品格上乐观开朗、刚健向上,同时带有一丝的忧伤和追怀,尤其是辉煌之后长久颠沛的沧桑感,以及如何重建精神世界的困惑和希望;在舞蹈样式方面,主要是生活场景、节庆活动和宗教祈福,与整个裕固族生活世界相关;在舞蹈元素上,最主要受藏族和蒙古族舞蹈影响,具有相似的特点,但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不能因为相似而简单归于藏族舞或蒙古舞的大类之中;在舞蹈动作方面,最典型的动作是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分旗位,或手掌心向上、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这几个动作主要是为了按住帽子。
裕固族不仅在建国获得固定的名称,而且裕固族文化的挖掘整理、裕固族舞蹈的发展等方面,都真正走上了健康的道路,创编的《隆畅河畔春光好》、《迎亲路上》、《奶羊羔》、《甜甜的泉水》、《裕固婚礼》、《欢腾的祁连》等等,大多源自裕固族日常生活和劳动习俗。但是,这些创编舞蹈大多为小型舞蹈,是对某一方面的呈现,对于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对于裕固族这样人口极少、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急需推出一部大型综合性舞剧。据悉,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正在以裕固族历史上最著名的东迁为背景,以史诗《西至哈至》为原型,创排一部大型史诗性舞剧,全面梳理裕固族舞蹈元素和精神内涵,结合当代审美特点,运用现代舞台手段,这对弘扬裕固族文化,定型裕固族舞蹈语汇,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㈥ 裕固族服饰的历史渊源
据历史传说,清朝顺治年间,在清廷高压强迫之下,要裕固族男子留一长辫,穿黑色马褂,遭到裕固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暴发了反清斗争。清廷派太子太保大将军年羹尧带
兵镇压,屠杀了不少人,将这一斗争镇压了下去。裕固族男子留长辫、穿马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前后才消失。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足穿用牛皮制成的高
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猎人狩猎常穿用牛皮自己缝制的皮窝子,里面垫毛或草轻巧舒适。在海子地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上一般在青布上纳白线缀云字形图案。裕固族男子也戴礼帽。冬季,无论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现在的裕固族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
裕固族男子上了年纪也有戴玉镯、银镯、戒指的,据说戴上胳臂不痛。戒指一般是银制的大戒指,有银制珐琅的,也有正中镶珠子的,戴在无名指上。老年男子还喜戴水晶茶色眼镜。
裕固族服饰中保存了部分古代先民的服饰特色,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服饰特点,形成了现在的独具特色的裕固族服饰。
取材于畜牧业
裕固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因而形成了具有牧业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早期,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于茫茫戈壁滩,住帐篷,穿白茬羊皮袄或红高领子的衣服及长统皮靴。其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等。
分礼服和便服
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畜牧业仍居主要比重外,农业、林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起来了。牧区的裕固族仍然穿长袍、皮靴,而在农区及城镇以穿制服为主,只在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传统服饰。其服装有礼服和便服之分。
衣服长度相当于身长
裕固族服饰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男女均穿高领、大襟、右衽长袍,长度相当于本人身长,着长裤。
曾留辫子
过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长辫子的习俗,并将带有丝线辫梢的发辫盘在头顶上,现在多留短发。
鲜血的帽子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很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据说这帽子是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的,红缨穗子代表其牺牲时头顶的鲜血。
妇女服饰
头饰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成人,可以婚配了。“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
妇女的帽子
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
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
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
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
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
裕固族新娘礼服
每当姑娘出嫁时,伴娘要在众宾客面前摘下新娘头上身上原有的姑娘服饰,换上崭新的嫁衣,然后在舅舅领唱的哭嫁歌声中,给新娘戴上头面。过去根据娘家的经济条件,要请能工巧匠来家里精心绣制。一套嫁衣不仅是父母亲的深情厚意,还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裕固族妇女的头面
裕固族妇女的头面是一件非常精制且价值昂贵的民间工艺品。头面即头饰,裕
固语称其为“凯门拜什”。头面用料考究,做工也相当精细。用红色珊瑚珠、白色海贝、玛瑙珠、珍珠、孔雀石、银牌、铜环穿缀,用红布、青布或红色香牛皮做
底,中黄、淡黄、中绿、翠绿、黑、赭、紫红、大红诸色丝线合股滚边,用各种珠子穿缀成色彩斑斓的图案。一般以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白色蓝色珠子为图案,把特
制的银牌、孔雀石、珍珠镶嵌在图案中。头面是裕固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华,色彩强烈而鲜明,花纹图案排列整齐又对称,构思精巧,裕固族姑娘佩戴后显得端庄美
丽大方。[2]
裕固族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后高前低,呈
裕固族服饰
扇面形。也有的帽沿镶黑边,帽顶正中有在蓝缎上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和紫红色氆氇等料缝
制,贫穷人家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缝制。冬季,多穿用绸、缎、布料做面的长袍,差些的则穿白板皮袄或褐面软毡里的毡衫过冬。男子一般都扎大红腰带,
腰带上佩五寸腰刀、火镰、鼻烟壶。衣襟上无论单棉都用彩色布或织锦缎镶边,富人还用水獭皮镶外边。
男子服饰
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处镶边。上年纪的老
人,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大肚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盅。旱烟锅是用一尺多长的乌木杆,装上玉石或玛瑙烟嘴、
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要齐耳露在领边。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遇重大活动,长袍上面要罩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
小衩。
㈦ “红缨”是什么意思
1、红缨,关山樱的别称,八重樱的一个代表性品种,在中国广泛栽种,花期3月底或4月初,花叶同开。与怨厣秸较为相似,花浓红色,花茎6厘米左右。
2、《红缨》也是一部儿童剧作品,是为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于2015年8月26日作为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闭幕大戏在北京怀柔剧场首演,并在9月作为中国儿艺“2015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展演剧目登陆中国儿童剧场。
(7)裕固族舞蹈红缨帽子扩展阅读
1、红缨花叶同开,春叶紫褐色;花蕾红色;花粉红色,花瓣33-35 枚,花径5.5-155px;雌蕊1-2个,有叶化现象;花丝少而较短;花萼筒形无毛。
2、《红缨》讲述了一段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事迹。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的一个山村里,少年王二小的父母被日寇残害,一心想参军打鬼子,但年纪太小参军未被允许,成为一个手拿红缨枪的儿童团员。
在这个村庄里,还隐藏着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日报》报社。二小在送报员的启蒙下意识到报纸的重要性,明白了消灭敌人不仅是前方战场上的殊死搏斗,也是后方战场上的机智较量。日寇对村庄展开了扫荡,为了保护报社和群众,二小将日寇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壮烈牺牲。
㈧ 亲!电视上演的宋朝士兵戴的那种毡帽,白色像ufo一样,上面带一红缨,哪里有卖的很喜欢这种帽子。
这叫范阳帽,是当时宋朝禁军的标配
㈨ 裕固族服饰的服饰特点
裕固族服饰中保存了部分古代先民的服饰特色,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服饰特点,形成了现在的独具特色的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因而形成了具有牧业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早期,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于茫茫戈壁滩,住帐篷,穿白茬羊皮袄或红高领子的衣服及长统皮靴。其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等。
分礼服和便服
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畜牧业仍居主要比重外,农业、林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起来了。牧区的裕固族仍然穿长袍、皮靴,而在农区及城镇以穿制服为主,只在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传统服饰。其服装有礼服和便服之分。
衣服长度相当于身长
裕固族服饰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男女均穿高领、大襟、右衽长袍,长度相当于本人身长,着长裤。
曾留辫子
过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长辫子的习俗,并将带有丝线辫梢的发辫盘在头顶上,现在多留短发。
鲜血的帽子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很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据说这帽子是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的,红缨穗子代表其牺牲时头顶的鲜血。 头饰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成人,可以婚配了。“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
妇女的帽子
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
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
裕固族新娘礼服
每当姑娘出嫁时,伴娘要在众宾客面前摘下新娘头上身上原有的姑娘服饰,换上崭新的嫁衣,然后在舅舅领唱的哭嫁歌声中,给新娘戴上头面。过去根据娘家的经济条件,要请能工巧匠来家里精心绣制。一套嫁衣不仅是父母亲的深情厚意,还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裕固族妇女的头面
裕固族妇女的头面是一件非常精制且价值昂贵的民间工艺品。头面即头饰,裕固语称其为“凯门拜什”。头面用料考究,做工也相当精细。用红色珊瑚珠、白色海贝、玛瑙珠、珍珠、孔雀石、银牌、铜环穿缀,用红布、青布或红色香牛皮做底,中黄、淡黄、中绿、翠绿、黑、赭、紫红、大红诸色丝线合股滚边,用各种珠子穿缀成色彩斑斓的图案。一般以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白色蓝色珠子为图案,把特制的银牌、孔雀石、珍珠镶嵌在图案中。头面是裕固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华,色彩强烈而鲜明,花纹图案排列整齐又对称,构思精巧,裕固族姑娘佩戴后显得端庄美丽大方。 裕固族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后高前低,呈扇面形。也有的帽沿镶黑边,帽顶正中有在蓝缎上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和紫红色氆氇等料缝制,贫穷人家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缝制。冬季,多穿用绸、缎、布料做面的长袍,差些的则穿白板皮袄或褐面软毡里的毡衫过冬。男子一般都扎大红腰带,腰带上佩五寸腰刀、火镰、鼻烟壶。衣襟上无论单棉都用彩色布或织锦缎镶边,富人还用水獭皮镶外边。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处镶边。上年纪的老人,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大肚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盅。旱烟锅是用一尺多长的乌木杆,装上玉石或玛瑙烟嘴、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要齐耳露在领边。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遇重大活动,长袍上面要罩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