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屈原当官时头上应戴什么冠
战国时期楚人好用“峨冠”
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屈原形容这种高冠“切云之崔嵬”。
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
画面绘一有须男子,侧身而立,手执韁绳,作驭龙状。龙纹绘成舟形,上有舆盖,下有游鱼,表示龙在水中急驰。驭龙男子处於中心位置,神态自若,气宇轩昂,似墓主人形象。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人物服饰的处理还是比较接近现实:头戴峨峨高冠,冠带系於颌下,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盘曲而下,形成曲裾,是典型的深衣样式。在同时期的木俑、铜人身上,也能见到同样的服饰。
② 屈原在离骚中借写自己的帽子表现自己的崇高品德的名句是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不知道你想问的是不是这一句。。。
③ 屈原穿的是汉服吗
屈原爱好奇异服装。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服装设计大师。
他在《九章•涉江》中开篇介绍了自己对奇异服装的爱好:“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意思是:“我从小就爱好奇异而华丽的服装,即使到了晚年,这爱好仍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屈原对服饰美的追求如同对真理的追求一样,非常执着。
在人们的印象中诗人往往是不修边幅的,但是屈原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他的服饰华美而高雅。他在《离骚》中是这样描写自己的穿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意思是:我的帽子高高正正,我的佩带长而飘逸,我佩戴的服饰,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而且还散发出阵阵芳香。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而我特别爱好修饰自己,并形成了习惯。”屈原之所以一生爱好奇异服装,体现了诗人不波逐流的性格特征。他注重自己的仪表,体现了诗人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
屈原在《九歌》中也为他崇拜的女神设计了奇异着装和造型,如《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捋鸣兮琳琅……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满堂。”如《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如《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如《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如《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如《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屈原是楚国人,楚国服式也属于华夏服式,楚人在服装上注重鲜艳、华丽和式样的创新。据《墨子•公孟篇》记载:“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连楚庄王这样的一国之君,其朝服也不因循守旧,而是标新立异。可想而知,战国时代的楚国一定是个绚丽多彩的服装世界。
④ 渔父 屈原 原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也给你:
屈原遭到了放逐,
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江行走吟哦,
面容憔悴,
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么?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说:
"全社会都肮脏只有我干净,
大家都醉了只有我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
"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
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
何不搅混泥水扬起浊波?
大家都醉了,
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
"我听说:
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
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无比的身体,
沾染上污秽不堪的外物?
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
蒙上世俗的灰尘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
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
"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浊又浊啊,
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
不再同屈原说话。
⑤ 屈原离骚中与苏轼方山子传中描述传主所戴“方耸而高”的帽子意近的两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求采纳
⑥ 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什么
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自己的帽子,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抖直了自己的衣服,这是汉家衣冠的礼仪,那个时代楚国是大国,礼仪特别繁杂,楚国经常以其礼全面为美,呵呵,在现代人看来,很多礼都是无用的东西,但对于屈原来说,他懂这种礼,就是骄傲,通过这两句,证明屈原对于自己是楚国人、自己懂礼,还是相当自傲的,同时也有鄙视野蛮人的意思在里面。
⑦ 屈原的 《离骚》中哪两句用帽子和佩带比拟自己的美好品德,突显了主人公形象的高大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他总爱把自己的帽子戴得高高的,把自己腰间的佩带系得又美又长,用这样的行为 来表明自己对高洁品德的培养: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注重仪表修饰,具有外在美。他很注重服装的美。 他常常采来菱叶制成上衣,有摘来荷花编织成下装。虽然没人理解他的行为,但他 却认为这是他美好性情的表现。 他在《离骚》中写道: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对服装的修饰。他把江离和芷草披在肩上,又用秋天的兰草连 缀成佩挂在自己的腰间: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他总爱把自己的帽子戴得高高的,把自己腰间的佩带系得又美又长,用这样的行为 来表明自己对高洁品德的培养: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⑧ 屈原的外貌是什么样
屈原可谓至美之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相貌俊逸,玉树临风;气质高贵,沉郁凄美;个性超然,洁身自为;忠君爱国,以死明志。尤其是最后一点,为他花一般的阴柔之躯,平添一抹悲壮之色,更使后世士子惊羡有余,效尤不足,空自嗟叹。
外貌英俊,器宇轩昂,骨格清奇,丰神俊朗,风流潇洒,一下子便显露出一个高大完美的大诗人、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的夺目光彩。
在高中课本曾看过他的肖像画。一幅是半身像,一幅全身像。再综合他的作品,可以看到的整体形象是这样的:都峨冠博带(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腰带),长长的胡须,非常瘦的面庞。全身像佩带宝剑(“带长铗之陆离兮”),腰挂美玉,正在泽畔行吟。半身像略显胖,所以我觉得和
⑨ 关于描写屈原的外貌帽子,蛾眉,上衣,佩带,下衣的作文100字左右
《离骚》课文解读
长太息①以掩涕兮,哀民生②之多艰。(我长声叹息而掩面哭泣啊,哀怜人民生活痛苦多灾多难。①太息:叹息。②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民生多艰,指人生遭际艰难。)[这两个句子以“哀”字为中心,前面描写哀痛的情状,尽现哀痛之深,后面写哀痛的原因,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①好②修姱③以鞿羁④兮,謇⑤朝谇⑥而夕替⑦。(我只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①虽:唯。②好:hào,爱慕、崇尚。③修姱:修洁而美好。姱,kuā。④鞿羁:jījī,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⑤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⑥谇:suì,谏诤。⑦替:废弃、贬黜。)[这两句上是因,下是果。“朝谇而夕替”,早上还与君王共商国寔,进谏诤言,夕暮却突然身遭废弃。由“谇”而“替”,说明地位变化之剧,从“朝”而“夕”,说明变化之速。屈原品性高洁,才智非凡,又能严格约束自己,本该因此深得君王信任,为什么反而因此获罪,顷刻间雁落云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屈原能承受得住吗,他会有何作为?“朝谇夕替”四个字激起疑窦,开启下篇。]既替余以蕙纕①兮,又申②之以揽③茝④。(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①蕙纕:“纕蕙”的倒文,即以蕙草做佩带。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xiānɡ,佩带,这里用作动词。②申:重复,再三。③揽:采集。④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申述自己被贬的罪名。以一“替”字承上,说明自己遭受废弃的罪名竟然是因为“蕙纕”“揽茝”,竟然是因为自己“好修姱以鞿羁”,竟然是因为自己追求美政,竟然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太多的美德。一个荒唐的罪名,暴露了楚怀王不分贤愚忠奸的愚昧。诗用对偶的形式,节奏鲜明。用香草“蕙”“茝”比喻高洁的品德,比喻他心目中的美政,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对高尚美德和美好政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形象生动。]亦余心之所善①兮,虽九②死其犹未悔。(只要是为这些心里喜爱的东西啊,我即使九死一生也还是不后悔。①所善:所爱好的东西。指上句“好修姱”“蕙纕”“揽茝”。②九:极言多。)[表白自己虽遭重压,但不改其追求理想、恪守节操的坚定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离骚》中的名句,“虽……犹”,假设关系的连词,“九死”,数字夸张,极言其为美好理想、为正义事业,义无反顾,至死不渝的决心。]怨灵修①之浩荡②兮,终不察夫民心③。(怨我那君王实在荒唐啊,他始终不能把人心体察。①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②浩荡:荒唐,胡涂,没有准则。③不察夫民心:指分不清谁忠谁奸、谁贤谁愚。民心,人心。)众女①嫉余之蛾眉②兮,谣③诼④谓余以善淫⑤。(那班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好做淫荡的事情。①众女:喻指许多小人。②蛾眉:像蚕蛾一样细而长的秀美的眉毛,这是将自己比喻成美女,暗示自己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德行。③谣:造谣,诽谤。④诼:用谗言诬陷。⑤善淫:善于以淫荡之姿取媚于人。淫,淫荡。)[这四句说明自己遭受贬斥的原因,一是楚怀王昏庸胡涂,“终不察夫民心”,二是朝中小人嫉妒而进谗言。赏析这几句诗,要懂得《离骚》常用的表现手法。《离骚》一诗,诗人除了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将自己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两情依依,后来因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丈夫“二三其德”,她终于被狠心的丈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固①时俗②之工巧③兮,偭④规矩⑤而改错⑥。(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恣意胡为。①固:本来。②时俗:世俗。③工巧:善长于取巧。工,善于,擅长。④偭:miǎn,背向,“面”的反义词,引申为违背。⑤规矩:圆曰规,方曰矩,喻指国家法度。⑥错:通“措”,施政的举措、措施。“偭规矩”与“改错”二者同义反复。)背①绳墨②以追曲兮,竞周容③以为度④。(违背准绳而随顺歪门邪道啊,竞相把苟合取悦奉作法度。①背:违反。②绳墨:木匠划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③周容:苟合取容。④度:法度、准则。)[这四句揭露楚朝政的黑暗。由群小控制的楚国朝政风气败坏,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诗人巧用比喻揭露这些小人的乖戾。“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言今世工匠,自以为乖巧,背弃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以喻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