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以前是昭五式军服,就是无论官兵都是大檐帽,立领上为锹型兵种章,肩章上为军衔。
1938-年5月31日至1941年7月30日是九八式军服,大檐帽改为战斗帽,立领改翻领,军衔改为领章,取消兵种章,改为在右胸缀山形兵种绣章。
2. 抗战时期日军戴的明治45年式军帽,大约是在一九三几年之后被略帽逐渐替代
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纪2598年)5月31日第392号敕令,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陆军进一步修改现有军服并定名为“九八式”军服。
3. 日本鬼子军官到底戴的是大檐帽还是雕堡帽
两种都有,就象现代军队一样的,有迷彩帽和大檐帽。碉堡帽类似于迷彩帽,主要是作战时候带的,大檐帽主要是日常工作时候戴的。
4. 日本鬼子以前戴的帽子是什么帽子啊
日军于1938年6月1日制定陆军略帽,又称战斗帽,并正式配发“略帽垂布”。日本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舰艇官兵也先后配戴,日本警防团也采用战斗帽。1940年战斗帽成为日本国民服,战时日本的官员、教师,乃至全体国民都戴战斗帽,战斗帽加“帽垂”是标准的鬼子兵形象。 关于那个帽子的垂布,一般说是遮阳、防蚊蝇叮咬。
5. 日本鬼子的帽子上为何都有一个“屁帘
日本的军帽非常怪异,和其他各国的军帽都不同,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在军帽两侧,一共有三块垂布。垂布的样子很丑,老百姓都称呼日本兵,在脑袋上挂了几片屁帘。
什么是屁帘呢?
屁帘的本意是北方小孩子在开裆裤外面加的一个棉布做的帘子,有两个带子系在腰上,防止露出的屁股受凉。仔细看看日本军帽垂布,和屁帘真的很像,不得不佩服老百姓们的想象力。
日本军帽为什么要有这个屁帘呢?
中国民间的说法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壳的,大刀挥舞,屁帘受风会飘起来,日本兵就感觉到危险了。这种说法明显是戏说。日本军帽早在大刀队发威前就已经成批制作、佩戴了。
真正的用意,应该是防止阳光对脖颈的暴晒以及蚊虫叮咬。
这种屁帘,在日本的传统无事装备中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有悠久的历史。在日本古代,步军作战经常带着帽子,后来发现戴帽子还不信,保护了脑袋保护不了脖子,于是就加了护颈帘。二战时期,日军的军帽有钢盔和普通军帽两种,不过两种都配备了屁帘。因其广泛使用,于是成为日军的一种标志性装备。
6. 二战日军帽子上为何有两片“屁帘”呢
大家在看一些抗战影视剧或历史照片时,是否有注意到日军帽子上的两片“屁帘”呢?这两片布类似我们平时看到的小孩“屁帘儿”。日军帽子上为何会有两片布?有什么作用呢?
这两片布片,正规的名字叫“军帽垂布”,有时也简称“帽垂”。可以说带着两块布的军帽似乎成为了二战日军士兵的标志。对于日军帽子上为何会有两片“屁帘”有以下几种说法:
日军帽子上为何会有两片“屁帘”?看完以上介绍的几种原因,想必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了吧,日军帽子上有两片“屁帘”,这也是日本一种奇特的文化吧。
7. 为啥日军帽子都会垂两块布
唐代诗人杨巨源在《上刘侍中》一诗中写道:“军容雄朔漠,公望冠岩廊。”可见自古以来,国家对军威军容都十分看重,军队制式服装便是军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军装象征了国家的精神风貌,以实用美观为最佳标准,每一处设计都极富深意,其中当然也包括军帽。
军帽不仅是军队制式装备的一部分,更是军容礼仪的象征。所以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会尽量将军帽设计得比较威风好看,最大程度地体现士兵的精气神。但是由于各国的审美标准不同,所以有一些军帽的款式,乍一看会让人感觉十分迷惑。
▲日本军帽垂布画像
那么这种军帽垂布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它最大的作用就是遮阳挡雨以及防蚊虫,至于其他的保护功能就微乎其微了。因为士兵的后颈是在烈日下最容易被灼伤的位置,所以加上两片布会有很好的防晒效果,减少士兵的非战斗损伤。
结语
日军在二战期间军帽上的这两片布,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原因是,戴着这种军帽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日本军人,大多是二战时期的侵华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它真的太丑了。
8. 二战时日军的帽子为什么上头是尖的
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纪2598年)5月31日第392号敕令,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陆军进一步修改现有军服并定名为“九八式”军服。
略帽:九八式军帽为略帽又称战帽,战斗帽等等,是一种简便的作战制帽,可以戴在钢盔的里面,夏季还可以在后面加挂三片用来遮阳防晒得垂布,略帽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种军帽,这里就不作详细描述了。
上头是尖的,
第一,可以直接在上面带上钢盔。
第二,比军帽更加容易防水防雨。
9. 日本军人带的那种帽子叫什么名字
二战时期日军军帽后面的宽布条起什么作用?
这种宽布条被我抗日军民戏称为“屁帘”,关于它的作用说法不一,较为可靠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主要用途是遮太阳用的。这种军帽最先是法国北非军团使用的,在沙漠地区对防止阳光灼伤后颈效果不错 。日本古代足轻(普通步兵)的阵笠(出征作战时戴的斗笠)后面就有遮阳帘。现代的日军是明治时期组建的,最早采用法军的训练方法和服装样式,因此也有人说那个“屁帘”是遗传自法军军帽的。
二、主要用途是防蚊蝇叮咬的。有了这个,行军、作战、休息时受的影响要小多了。
三、主要用途是护身符。日本人较为迷信,军工部门在引进时,改为两块布,视为天皇赐予每个士兵的护身符,一块是“八宏一宇”,一块是“四海一体”。
四、主要用途是防炮震。一来是步炮兵或专业炮兵战斗时防止自己的耳朵被火炮发射的巨大声响震聋,二来防止被对方的炮声震聋耳朵。
五、主要用途是提防日军士兵被中国的大刀队直接砍掉脖子。这是日军的传统,在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军服盔甲就普遍采用护颈帘,足轻和枪兵队用布帘,而高级武士和剃刀武士则有钢制头盔,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传统文化和西方相结合,加上崇尚武士道,也就衍生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屁帘”结构式军帽.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喜峰口日军被我们的大刀片砍怕了,所以用布挡一下.其实,在侵华前,日军军服就已经定制了.但大刀仍然是他们最怕的东西.
六、主要用途是防晒通风。这叫透风襟,我国明朝以前士兵的帽子后面就有。这是最为可信的一种说法,由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研究后提出。
10. 日军帽子后面为什么有几块布,象飘带一样的东西
日本军帽上的布片称为“军帽垂布”,也有的简称其"帽垂",是日军配发的制式用具。关于起源和用途有着不同说法:
说法一:
一种说法是套用法军样式,主要用途是遮阳、防蚊蝇叮咬。
这种军帽最先是法国北非军团使用的,在沙漠地区对防止阳光灼伤后颈,并可防蚊虫叮咬。近代日军是明治时期组建的,最早采用法军的训练方法和服装样式,"帽垂"就是采用法军军帽的的样式。
说法二:
还有一种说法称这是日军的传统。
日本古代足轻(普通步兵)的阵笠(出征作战时戴的斗笠)后面就有遮阳帘。在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军服盔甲就普遍采用护颈帘,足轻和枪兵队用布帘,而高级武士和剃刀武士则有钢制头盔。甚至在幕府末期,幕府的火枪兵在采用了法国式的军服后,仍保留了阵笠(当然也保留了护颈帘)。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传统文化和西方相结合,加上崇尚武士道,也就衍生出了带有帽垂结构的军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