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国秦王的顺序名字
1、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前311年):又称秦惠王,本名嬴驷,秦孝公之子。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更为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他在位时,是秦国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2、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名赢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武王生于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之子,母惠文后,秦昭王异母兄。
嬴荡勇武果断,自幼喜欢在军中生活,将军们对这位年轻太子的胆略都很佩服。秦惠王对太子荡年纪轻轻就能成为军中的偶像感到既惊奇又高兴。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身高体壮,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贲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举鼎身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子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
3、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本名则,后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
在位56年,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书简称其为秦昭王。
4、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本名嬴柱(一作式),秦昭襄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因秦悼太子死于魏国,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立为太子。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后去世,葬于西垂。太子子楚(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5、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嬴姓,本名异人,后名楚(《战国策》记载)或子楚(《史记》记载),《水经注》作秦庄王,《太平寰宇记》作秦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曾经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在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尊其为太上皇。
6、秦王政
秦王政,即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母赵姬,商朝重臣嬴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故又称赵政。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施三公六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7、秦王子婴
秦王子婴,嬴姓,名子婴,或单名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日。初称皇帝,后来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子婴性格仁爱,有节制。秦二世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扶苏之子子婴即皇帝位。其后不久,子婴依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
⑵ 战国时期秦王的大名
秦厉公(秦剌龚公/秦利龚公)赢刺
秦躁公(秦趮公)赢欣
秦怀公赢封
秦灵公(秦肃灵公)赢肃
秦简公 嬴悼子(有人认为,“悼子”非名)
秦惠公赢仁秦出公(秦少主)赢昌
秦献公(秦元献公)嬴师隰/嬴连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王(秦惠王)嬴驷
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嬴荡
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秦庄王)嬴异人/嬴子楚(嬴楚)
秦始皇帝嬴政
⑶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http://www.hxox.com/thread-57012-1-1.html
列举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成语解释 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办,不徇私情
作者出处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典故
系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鉴于《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 ,国 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利令智昏
成语解释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作者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3.口若悬河
成语解释 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作者出处 《晋书.郭象传》
成语典故
源于《晋书 郭象传》.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4.画虎类犬 :::
成语解释 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作者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典故
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在古代也称作"犬",所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5.沆瀣一气 :::
成语解释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作者出处 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
成语典故
唐代有一个叫崔沆的人,十年苦读终于一朝及第,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做官,有一年,皇帝派他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等放出金榜时,其中有个名叫崔瀣的老生被录取了.旁观者看了后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主考官叫崔沆,而中榜者叫崔瀣,如果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崔沆瀣",而"沆瀣"正好是夜间放屁的一种别称.本来两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完全是一种巧合,没有可笑之处,但是由于二人一个是主考官,另一个是考生,所以人们就讥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里的"座主"即主考官之意.后来,人们引用"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6.含沙射影 :::
成语解释 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作者出处 白居易《读史》
成语典故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读史》诗,它的内容如下:"含沙射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这首诗里的"含沙射人影"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候水里有一种虫,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时也称作射卫或射影.它的头上长有角,背上长有甲,没有眼睛,长有三只脚,有翅膀,能够在水面上飞翔,嘴里长着像弩一样的东西,形状像鳖,耳朵非常灵敏.当它在水边时,如果听见有人,畜从它身边经过,就会从嘴里喷出一种气体,直射向人体,人畜如果中了这种气体就会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时,如果听见有人的脚步声走近,就会用嘴含着细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喷射,人体或人影被射中后,也会生病不起.后来,人们把它改为"含沙射影",用来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7.狗尾续貂
成语解释 表示续作不佳.
作者出处 《晋书.赵王伦传》
成语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8.病入膏肓
成语解释 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作者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
成语典故
源于《左传 成公十年》.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 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9.杯弓蛇影 :::
成语解释 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作者出处 汉代应劭《风俗通》,又见于《晋书.乐广传》
成语典故
源于汉代应劭《风俗通》,又见于《晋书 乐广传》.相传晋国有个名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邀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喝酒.当这个朋友举起酒杯却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条小蛇,可是已经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回家以后这人就生起病来,他认为是蛇作怪.乐广听说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给他说起得病的原因.乐广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么会有蛇呢 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后回到家里,突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弓,他心里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第二天,乐广又邀请那个朋友在原地饮酒,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请朋友喝.朋友一看连忙说:"杯里有蛇,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让朋友仔细看,那位朋友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没几天,他的病就好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10.作壁上观
成语解释 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作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军威大震.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也伺机复国,与楚王结盟反秦.
项梁率军接连取胜,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镇压.定陶一战,楚军大败,项梁战死.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
宋义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楚军开抵安阳,竟一驻四十六天,只待秦赵厮杀两败俱伤,才挥戈出击.这就急煞项羽.他几番催促宋义渡河作战,都被拒绝.宋义甚至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谋划策,则你不如我."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号令全军,并报告楚王.楚王命项羽为主将.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
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来自各地的十几支援赵部队.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一场恶战,杀声震天.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都在自己的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11.重如泰山
成语解释 泰山:喻极重.像泰山那样重.比喻意义重大.
作者出处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成语典故
司马迁,字子长,汉夏阳人.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十岁便开始阅读古文经典,从二十岁起漫游全国,扩展了胸襟和视界,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志,担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皇家图书典籍.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四十二那年,他正式写作《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之际,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领兵五千抗击匈奴,不料被八万匈奴骑兵包围,在杀伤敌军一万多人之后,粮尽援绝,被俘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功于汉,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国家.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汉武帝一听大怒,以为这是为李陵辩护,还有讽刺国舅李广利率领大军正面拒敌而怯懦无功的意味.司马迁因此获罪,翌年被处"腐刑",受到极大的摧残和侮辱.
司马迁想到了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比鸿毛还轻.想到著述还没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周文王被拘禁而写《周易》,孔子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传世等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
出狱后,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月下老人
成语解释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
作者出处 唐.李复言《续幽怪录》
成语典故
唐朝时候,有一位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地过去问他说:"老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他:"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还是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已经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她的眉间有疤痕呢 "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地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那个小女孩 于是便很紧张地追问说:"那保姆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
韦固得到证实之后,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盘说出.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13.与狐谋皮 :::
成语解释 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作者出处 《太平御览》卷二0八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成语典故
周朝的时候,有个人想办一场非常丰盛的羊肉宴请大家吃,可是他不知道要去哪里找羊肉.他想了很久:"羊肉长在羊身上,当然是去请羊群帮忙才对!"他走到羊群前面,很客气地向他们借羊肉,羊群一听,全都吓得躲到森林里面不敢出来.这个人失望而归.第二次,他又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大衣,可是去哪里找狐狸皮呢 他想:"当然是去找狐狸要呀,狐皮长在狐狸身上!"于是,他连夜跑到山上去找狐狸,结果狐狸听了他的话后也掉头就跑,只留下这个人一脸懊恼地说:"我这么客气地请你们帮忙,怎么都没人肯帮我!"
14.一字千金
成语解释 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作者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典故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公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威望太浅,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于是就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更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他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就写出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成语便留传至今.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
⑷ 秦王的帽子是什么样的,图片
皇子的帽子自然跟普通人戴的不一样,它也不叫做“帽子”,他有个特定的名称叫做“冕”,珠帘叫做“藻”“旒”。
⑸ 战国时期的秦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秦王是指秦国君主或一个封号,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比如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秦孝文王、秦武王、秦庄襄王、秦王子婴等。秦代以后的历代封王中,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称秦昭王,本名嬴则,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在位56年,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书简称其为秦昭王。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本名嬴柱,秦昭襄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因秦悼太子死于魏国,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立为太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后去世,葬于西垂。太子子楚(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嬴姓,本名异人,后名楚(《战国策》记载)或子楚(《史记》记载),《水经注》作秦庄王,《太平寰宇记》作秦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曾经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在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尊其为太上皇。
⑹ 战国时期各代秦王称号及名字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
秦侯(前857-前848年在位)名已失传(前846年—前844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
秦仲(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
秦庄公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嬴开(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名不详(前765年-前716年)
秦竫公 名已失传。秦文公之子。
秦宁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 名不详。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秦康公赢英(前620年-前609年)
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秦桓公赢荣(前603年-前577年)
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
秦夷公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
秦厉共公赢利 (前476年-前443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
秦简公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
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
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
秦武王嬴荡(前310年-前307年)
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秦庄襄王嬴异人 又名子楚
秦始皇帝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秦朝皇帝列表
秦始皇帝嬴政(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 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秦末王 嬴子婴(前207年)
⑺ 战国时期秦国先后灭了那几个国家
战国时期秦国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如何?有哪些经典战役?据史料记载,六国被灭的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这个顺序并不是秦王嬴政随便瞎想出来的,总的来说,遵循两层原则规律,第一层原则规律是远交近攻,第二层原则规律是先弱后强。六国相对于秦国的距离,可以分为三组。燕国和齐国为一组,距离秦国最远,而且彼此没有边界地区。
为了打赢这场战斗赵国基本上动用了全国上下所有兵力。虽然说秦国的实力比赵国强,但是赵国出动了这么多部队,就算打不赢也不会惨败。而且秦国攻打赵国是远征,兵力不敢全部出动,粮草问题也需要时刻关注,所以秦国攻打赵国面临的压力显然更大。但结果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因为损失了数十万的兵马,自然是元气大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可谓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经此一战,秦国剪灭六国已无人可以阻挡。
⑻ 战国时,秦王曾扬言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壁,此句话的成语是什么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功、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将相和、怒发冲冠
价值连城:“价值连城”一语,出自《韩非子·和氏》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秦昭襄王原以15城换取“和氏之璧”因此便形成了“价值连城”这样一条成语。
“和氏璧”是以战国时期楚国一名樵夫的名字命名的。这位樵夫,名叫卞和,他不仅年轻力壮,还有着高超的识玉眼力。一天,卞和在荆山打柴时,发现了一块玉璞。他想,国库里缺少宝玉,整个国家就空然如洗,为此,堂堂楚国,常常受到列国诸侯的鄙视。那么,我何不把拾来的玉璞献给社稷?
他进献的国君是楚厉王。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非但不奖赏卞和,还说卞和以石充玉欺骗君王,当即砍下了卞和的一只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进殿献宝,谁知,由于鉴玉官从中作梗,二次献宝又没成功。这次卞和又被砍掉了另一只脚。
虽然失去了双脚,但卞和献宝之心仍未泯灭.当武王暴死文王继位后,卞和再次踏上了去往郢都的路途。
楚文王果然是位有道明君,具有识玉的慧眼,当卞和献上玉璞之后,他一眼便认定这是块珍宝。经人略加琢磨,玉璞便宝光四射,美妙无比。 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三番两次冒死献宝壮举,遂将这块珍宝命名“和氏之璧”。
后来,这块“和氏之璧”几经流传,落到了赵惠文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想要这“和氏之璧”,便差人下书,愿以15城作为代价来换取和氏璧。这样,和氏璧的价值便昂贵起来。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后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还给别人
渑池之功: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刎颈之交:成语解释: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出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例句〗~,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近义〗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使用〗常用
〖歇后〗
〖谜面〗
〖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⑼ 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是谁
秦非子 非子 约40余年 约前900年 - 前858年 恶来五世孙 《史记·秦本纪》
秦侯
10 前857年 - 前848年 秦非子之子 《史记·秦本纪》
秦公伯
3 前847年 - 前845年 秦侯子 《史记·秦本纪》
秦仲 仲 23 前844年 - 前822年 秦公伯子 《史记·秦本纪》
秦庄公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谓名其
《索隠》认为“其”非名 44 前821年 - 前778年 秦仲长子 《史记·秦本纪》
1 秦襄公(立为诸侯) 开 12 前777年 - 前766年 秦庄公子 《史记·秦本纪》
2 秦文公
50 前765年 - 前716年 秦襄公子 《史记·秦本纪》
秦静公
《秦本纪》作秦竫公,皆通用
未即位 秦文公子 《史记·秦本纪》
3 秦宪公
《秦本纪》误作秦宁公 立 12 前715年 - 前704年 秦静公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引《秦记》
《汉书·古今人表》
4 秦出子 《汉书·古今人表》谓其名曼 6 前703年 - 前698年 秦宪公子 《史记·秦本纪》
5 秦武公 族谱载其名说 20 前697年 - 前678年 秦宪公长子 《史记·秦本纪》
6 秦德公 族谱载其名嘉 2 前677年 - 前676年 秦宪公子、秦武公弟 《史记·秦本纪》
7 秦宣公 族谱载其名恬 12 前675年 - 前664年 秦德公长子 《史记·秦本纪》
8 秦成公 族谱载其名载 4 前663年 - 前660年 秦德公子、秦宣公弟 《史记·秦本纪》
9 秦穆公 任好 39 前659年 - 前621年 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 《史记·秦本纪》
10 秦康公 罃 12 前620年 - 前609年 秦穆公子 《史记·秦本纪》
11 秦共公 《春秋》谓名稻,《史记索隐》谓名貑 4 前608年 - 前605年
旧误作前608年 - 前604年 秦康公子 《史记·秦本纪》
《左传·宣公四年》
12 秦桓公 《春秋分纪》谓名荣 28 前604年 - 前577年
旧误作前603年 - 前577年 秦共公子 《史记·秦本纪》
程公说《春秋分纪》
《左传》
13 秦景公 《世本》谓名后伯车
《春秋分纪》谓名石 40 前576年 - 前537年 秦桓公子 《史记·秦本纪》
《春秋分纪》
14 秦哀公
《秦记》作秦毕公
《史记索隐》作秦[王毕]公 族谱载其名籍 36 前536年 - 前501年 秦景公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引《秦记》
秦夷公
未即位 秦哀公子 《史记·秦本纪》
15 秦惠公 族谱载其名宁 9 前500年 - 前492年 秦夷公子 《史记·秦本纪》
16 秦悼公 族谱载其名盘 15 前491年 - 前477年 秦惠公子 《史记·秦本纪》
17 秦厉共公
《秦记》作秦剌龚公
《史记正义》作秦利龚公 刺 34 前476年 - 前443年 秦悼公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引《秦记》
18 秦躁公
《史记索隐》作秦趮公 族谱载其名欣 14 前442年 - 前429年 秦厉公子 《史记·秦本纪》
19 秦怀公 族谱载其名封 4 前428年 - 前425年 秦厉公子、秦躁公弟 《史记·秦本纪》
20 秦灵公
《秦记》作秦肃灵公 肃 10 前424年 - 前415年 秦怀公孙、秦昭太子之子 《史记·秦本纪》
21 秦简公 悼子
杨宽及王蘧常认为“悼子”非名 15 前414年 - 前400年 秦厉公子、秦怀公弟
《秦记》谓秦灵公子 《史记·秦本纪》
22 秦惠公 族谱载其名仁 13 前399年 - 前387年 秦简公子 《史记·秦本纪》
23 秦出公
《世本》作秦少主 族谱载其名昌 2 前386年 - 前385年 秦惠公子 《史记·秦本纪》
24 秦献公
《世本》作秦元献公
《越绝书》作秦元王 《史记索隐》谓名师隰
《吕氏春秋》谓名连 23 前384年 - 前362年 秦灵公子 《史记·秦本纪》
《越绝书》
《吕氏春秋》
25 秦孝公
《越绝书》作秦平王 《史记索隐》谓名渠梁 24 前361年 - 前338年 秦献公子 《史记·秦本纪》
《越绝书》
26 秦惠文王
简称秦惠王 《史记索隐》谓名驷 27 前337年 - 前311年
前324年改元 秦孝公子 《史记·秦本纪》
27 秦武王
《秦记》作秦悼武王
《世本》作秦武烈王 《史记索隐》谓名荡 4 前310年 - 前307年 秦惠王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引《秦记》
28 秦昭襄王
简称秦昭王 《史记索隐》谓名则,一名稷 56 前306年 - 前251年 秦惠王子、秦武王弟 《史记·秦本纪》
29 秦孝文王 《史记索隐》谓名柱 1 前250年 秦昭王子 《史记·秦本纪》
30 秦庄襄王
简称秦庄王 本名异人,后改名楚,又作子楚 3 前249年 - 前247年 秦孝文王子 《史记·秦本纪》
《战国策》
31 秦始皇帝 政 37 前246年 - 前210年 秦庄襄王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
32 秦二世皇帝 胡亥 3 前209年 - 前207年 秦始皇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列传》
秦王子婴
⑽ 战国时期秦国大王的排序和名字
1、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前311年):又称秦惠王,本名嬴驷,秦孝公之子。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更为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他在位时,是秦国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2、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名赢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
秦武王生于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之子,母惠文后,秦昭王异母兄。嬴荡勇武果断,自幼喜欢在军中生活,将军们对这位年轻太子的胆略都很佩服。秦惠王对太子荡年纪轻轻就能成为军中的偶像感到既惊奇又高兴。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身高体壮,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贲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举鼎身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子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
3、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本名则,后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
在位56年,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书简称其为秦昭王。
4、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本名嬴柱(一作式),秦昭襄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因秦悼太子死于魏国,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立为太子。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后去世,葬于西垂。太子子楚(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5、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嬴姓,本名异人,后名楚(《战国策》记载)或子楚(《史记》记载),《水经注》作秦庄王,《太平寰宇记》作秦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
曾经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在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尊其为太上皇。
6、秦王政
秦王政,即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母赵姬,商朝重臣嬴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故又称赵政。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施三公六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
秦王政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7、秦王子婴
秦王子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单名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日。初称皇帝,后来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子婴性格仁爱,有节制。
秦二世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扶苏之子子婴即皇帝位。其后不久,子婴依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