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西安和式太极帽子李

西安和式太极帽子李

发布时间:2021-09-11 05:18:29

❶ 陈正雷的武馆在郑州哪个地方

有两个 新的就在文化路与黄河路口 向南 100米 老的金水路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然后经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蒋发,传入温县陈家沟,传给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此前陈家自己的家传武术是由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之拳(炮锤),偏于刚猛。陈长兴经过收集整理,将太极拳定型为陈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锤),后来产生杨、吴、武、孙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太极拳由陈氏族人所创,并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须知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陈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给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干流作用。
但不论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传播最广的是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即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当年陈王庭的一首长短句:"谈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闲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些个好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庭"造拳"即出于此。在陈氏十四世时由陈长兴时传杨露蝉,杨到京城后开创出杨式,后传全佑,发展成为吴式。后又派生出武式、孙式太极拳。陈氏族谱还称陈氏十五世陈青苹入赘赵堡镇,把陈氏家传太极拳加以改动形成赵堡架。
但近年来也有人倾向于张三丰创拳说:太极拳始自张三丰,后经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时陈家有自己的家传武术,偏于刚猛),后蒋发又传入赵堡镇,形成赵堡架太极。近年来赵堡镇出来的拳师也开始肯定这一说法。
虽然众说纷纭,但有的脉络是清晰且有据可考的。如陈长兴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源于陈氏,而吴氏又源于杨氏。孙氏源于杨氏和陈氏。

陈式太极拳简要发展脉络

陈王廷编的七套拳架,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这套拳架与陈氏老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也称老架为大圈拳,称新架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陈青萍,又在有本所传拳架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击,常在周身一起转圈的过程中突然发劲,劲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传于陈家沟北邻的赵堡镇,人称赵堡架;后者流传于陈家沟东邻的王圪当村,人称"圪当颤架",或称"忽雷架"。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有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劲,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在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努力,逐渐衍变出几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家。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陈正雷

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袓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铯,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袓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袓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袓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袓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著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袓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袓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袓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间,依据袓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镧、双人黏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庭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相结合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四)创造了双人剌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话,「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袓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撞、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艺棈奥,继续走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教有名弟子扬露襌。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凊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世人称为赵堡架。

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囗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袓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

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栵.肘、靠、拿、跌、掷.打,兼旋井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983一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探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刃、单剑、双剑、双镧、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 武、孙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 (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以上内容引自-《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谨供大家参考 作者:陈正雷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杨氏太极拳的来龙去脉若何?习此拳者,应有所知。然而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今据杨氏家传及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尤其杨氏家传部分,赵斌老师及其妹夫傅锺文知之甚详。今记之,诚免后世以讹传讹。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亦然。但因秘传口授之古习,时隐时现,难得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有关资料,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
1、老子创拳说
2、程氏太极拳
3、宋氏大极功
4、俞氏大极功(所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
5、后天法
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极之源,乃汇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云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为奇。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 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曾任中山博陵令。后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后至武当,调"九载。道乃大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火龙真人即北宋初年隐居华山的著名道士陈抟老祖的弟子贾得升。究其年代,陈抟归天于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乐之说,张三丰1247年生而67岁 (1314)入终南遇火龙,此时陈持逝世己325年。显然露出永乐之说的破绽。三丰既为陈转的再传弟子,只能是北宋时人。
陈抟,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先居武当,后隐华山。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上。其学说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传说他于五代混世见一妇人 (赵匡胤之母)用担子挑着兄弟二人逃难,便道"休说当今无天子,天子就在担上挑"。后与赵匡胤在华山下棋,赵把华山输给了陈抟。宋太宗诏请陈转,抟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华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传为火龙真人为其师所建。张三丰遇到这样的高师传授,自然不难成为道家神拳之鼻祖。
有人说。张三丰创的是内家拳,不是太极拳。须知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明确记载,所谓内家者,是相对外家而言是大的分类,犹如武当拳、武当派之说。至于具体的拳种、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武当秘鉴》作者乾宣道长严嘉康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将三种拳术精华熔于一炉,通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内又经各代逐步扩充为一百零八式,称三丰太极拳或武当太极拳。另有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当太极拳。其总歌云:"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武当派有嫡传,首推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势十三," "十三总势太极全。"可见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其后的分支,在武当山又叫太极拳、内家拳或十三势。
三、近代大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 "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蕊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❷ 为什么有太极

所谓太极相传于道,-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拳实际应是中华人民先人门从日常生活中,干活劳动中用智慧得耒的巧劲,再由具有大智慧的人把它会总,创造为武朮,后来学道的人把道家养生和它接合,就成为了太极拳。
满意请采纳

❸ 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

查看文章
赵堡太极拳的传承(节选)2008-11-20 15:12作者:薛圣东

太极拳运动的历史发展到了近代(明朝末年)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这中间名家辈出,太极真功常显于世。王宗岳,蒋发,邢喜怀,陈长兴,陈清平,武禹襄,杨露禅等名家对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竭尽了太极拳传人的本分。

......

郑公锡爵在各地传人很多,人们美誉郑公的弟子中有“八大金刚”;“四大柱子”。郑公锡爵传人中著名者有:郭士奎;柴学文;王德华;范诗书;张宏道;赵鸿喜;任志义;田均晋;其子郑鸿烈;段国社;任长安;周敬波;郑邦本;王天水;王培华;李应中;李应聘;张有仁;李福安;于太超;赵增福;毕运斋等等。郑鸿烈为郑公锡爵的次子,现担任郑锡爵武馆馆长,范诗书为郑公锡爵的内表弟,张鸿道为内侄。郭士奎为郑公锡爵去世后,众弟子公推的太极拳赵堡架西安地区的掌门人,已于一九九三年过世。

......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一代传人赵增福师尊。师尊字,克安,祖籍河南省宜阳县韩城镇,一九三九年农历六月八日生于西安。于一九五五年,经人介绍拜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伯英为师,师尊为当时郑公最小的入门弟子,聪慧好学,敬师爱艺,深得郑公之喜爱,得郑公口传心授之太极拳赵堡大架心法。

师尊自入太极门后,苦练不辍,举凡太极拳及器械,无不涉猎,汗水加悟性,终使师尊获太极拳之大成。师尊盘炼拳架舒展大方,松柔沉稳,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其推手技艺更是随心所欲,使对手如陷天罗地网,功臻化境。自一九九二年入世以来,参加全国各类太极拳活动,成果颇丰,金牌;奖杯;证书,不胜枚举,出版太极拳赵堡架专著三部:《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中国赵堡太极》;《中国八卦太极拳》。一九九八年十月被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组委会评定为“特级太极大师”职称,饮誉当今中华武林。

师尊治学严谨,以弘扬太极精神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常年奔波于大江南北,对于太极后学,慈爱有加,不保守,不执门户之见,待人谦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

师尊以光大中华国粹为己任,他常讲:“太极拳是中华祖先的遗产,是国之瑰宝,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全人类的一份巨大财富,他不专属于赵堡镇,也不专属于陈家沟”。此言可见师尊之博大胸怀。

师尊近十年来,声望日增,先后被国内外多家太极拳协会组织委以要职: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四日,经郑公锡爵先生在西安地区的门下弟子开会,公推赵增福师尊为西安地区郑公锡爵门下郭士奎掌门逝后的继任掌门人;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总会增补其为副会长并出任陕西省西安市赵堡太极拳学会会长;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其为研究员;美国赵堡太极拳研究院聘其为名誉院长兼总顾问;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会聘其为名誉会长兼总顾问;香港丽华太极健体会聘其为永远荣誉会长;第七届世界国际永年太极拳联谊会聘其为特邀顾问;在2001年11月28日于珠海召开的首届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师尊又荣选为当代十五位太极拳名家之一;诸如此类等等。

师尊五十年太极拳修为与耕耘,桃李广布海内外,从学者已达三千多人,但是师尊择徒严谨,门规森严,得列门墙者为数不多。现奉师爷之命仅将师爷入门弟子中之各地代表(第十二代传人)例举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赵超(师尊长子);赵旭(师尊次子);

马伟将;尤永秀;尤贤火;方旭南;孙五一;

薛圣东;薛晓霞;韩庆顺;曾永祥;童喜民;

杜启兰;杜文剑;潘秀刚;储志超;周品泉;

胡泉纯;胡九仁;胡九华;胡贤宽;葛海平;

徐德敏;张祥海;陆建宏;袁树基;曹兆坤;

黄鎏文;杜长炳;蔡鸣亮;陈海明;李桂玲;

李小杭;李慧萤;陈细女;黄民心;林文钊;

PETER;湛锦满;屠鹏涛;吴新杰;张修睦;

朱跃进;凌杰棠;赵国军;高文和;高婉君;

丁从康;刘东;邱军;贺俊;张彬;邝润;

潘华;原军;等。诸十二代传人又择人而授不断弘扬,第十三代传人也在不断成长,主要代表有:王鹏;宁米多;薛鹤;赵宇昶乐;赵君李乐等等。

太极拳赵堡架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理的理解或有偏得,因而所练拳架也是风格各异,大小;高低;快慢不一,这符合太极拳千变万化的道理,后代传人不能一叶障目,以偏代全。目前太极拳赵堡架系中,共传有十五种拳架:大架;中架;小架;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跟头棍架;飞架;溜架。这些仅仅是太极拳的不同炼法而已,都还是太极拳赵堡架。

总之,太极拳赵堡架根系武当,脉连张三丰,代代相传,有史有据,是当今流传的太极拳架中,历史最久远,资料体系最完备的太极拳。

本文作者 薛圣东
请参考原文 只贴了一部分贴不下了

❹ 太极拳学谁的正宗呀

太极拳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然后经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蒋发,传入温县陈家沟,传给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此前陈家自己的家传武术是由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之拳(炮锤),偏于刚猛。陈长兴经过收集整理,将太极拳定型为陈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锤),后来产生杨、吴、武、孙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太极拳由陈氏族人所创,并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须知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陈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给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干流作用。
但不论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传播最广的是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即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当年陈王庭的一首长短句:"谈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闲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些个好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庭"造拳"即出于此。在陈氏十四世时由陈长兴时传杨露蝉,杨到京城后开创出杨式,后传全佑,发展成为吴式。后又派生出武式、孙式太极拳。陈氏族谱还称陈氏十五世陈青苹入赘赵堡镇,把陈氏家传太极拳加以改动形成赵堡架。
但近年来也有人倾向于张三丰创拳说:太极拳始自张三丰,后经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时陈家有自己的家传武术,偏于刚猛),后蒋发又传入赵堡镇,形成赵堡架太极。近年来赵堡镇出来的拳师也开始肯定这一说法。
虽然众说纷纭,但有的脉络是清晰且有据可考的。如陈长兴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源于陈氏,而吴氏又源于杨氏。孙氏源于杨氏和陈氏。

陈式太极拳简要发展脉络

陈王廷编的七套拳架,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这套拳架与陈氏老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也称老架为大圈拳,称新架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陈青萍,又在有本所传拳架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击,常在周身一起转圈的过程中突然发劲,劲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传于陈家沟北邻的赵堡镇,人称赵堡架;后者流传于陈家沟东邻的王圪当村,人称"圪当颤架",或称"忽雷架"。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有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劲,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在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努力,逐渐衍变出几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家。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陈正雷

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袓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铯,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袓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袓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袓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袓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著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袓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袓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袓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间,依据袓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镧、双人黏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庭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相结合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四)创造了双人剌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话,「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袓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撞、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艺棈奥,继续走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教有名弟子扬露襌。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凊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世人称为赵堡架。

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囗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袓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

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栵.肘、靠、拿、跌、掷.打,兼旋井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983一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探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刃、单剑、双剑、双镧、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 武、孙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 (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以上内容引自-《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谨供大家参考 作者:陈正雷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杨氏太极拳的来龙去脉若何?习此拳者,应有所知。然而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今据杨氏家传及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尤其杨氏家传部分,赵斌老师及其妹夫傅锺文知之甚详。今记之,诚免后世以讹传讹。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亦然。但因秘传口授之古习,时隐时现,难得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有关资料,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
1、老子创拳说
2、程氏太极拳
3、宋氏大极功
4、俞氏大极功(所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
5、后天法
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极之源,乃汇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云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为奇。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 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曾任中山博陵令。后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后至武当,调"九载。道乃大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火龙真人即北宋初年隐居华山的著名道士陈抟老祖的弟子贾得升。究其年代,陈抟归天于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乐之说,张三丰1247年生而67岁 (1314)入终南遇火龙,此时陈持逝世己325年。显然露出永乐之说的破绽。三丰既为陈转的再传弟子,只能是北宋时人。
陈抟,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先居武当,后隐华山。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上。其学说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传说他于五代混世见一妇人 (赵匡胤之母)用担子挑着兄弟二人逃难,便道"休说当今无天子,天子就在担上挑"。后与赵匡胤在华山下棋,赵把华山输给了陈抟。宋太宗诏请陈转,抟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华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传为火龙真人为其师所建。张三丰遇到这样的高师传授,自然不难成为道家神拳之鼻祖。
有人说。张三丰创的是内家拳,不是太极拳。须知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明确记载,所谓内家者,是相对外家而言是大的分类,犹如武当拳、武当派之说。至于具体的拳种、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武当秘鉴》作者乾宣道长严嘉康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将三种拳术精华熔于一炉,通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内又经各代逐步扩充为一百零八式,称三丰太极拳或武当太极拳。另有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当太极拳。其总歌云:"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武当派有嫡传,首推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势十三," "十三总势太极全。"可见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其后的分支,在武当山又叫太极拳、内家拳或十三势。
三、近代大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 "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蕊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❺ 赵堡和式太极拳的发展

经和庆喜致力传拳,和式拳在河南温县赵堡及周围各地盛行,抗战爆发后,和学信迁居宝鸡业医教拳,郑伯英、郑悟清先后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享有“和式太极西北二郑”之美称(二郑所学为同套拳,二人身体素质及诸多情况迥异,造成拳架大小不同的风格,并没有大、小架之分别)。和式太极拳经四代人的不懈努力,第五代和学信之子和士英、郑伯英弟子任自义、张宏道、直存喜、郭士奎、杨邦泰、柴学文、和保森,赵增福等,郑悟清弟子李随成,纪昌秀(女)、刘瑞、宋蕴华、侯尔良等,第六代和定乾、和有禄、夏春龙、郑琛、牛西京、王长安、安民洲、李建,金根声等等的积极传播,当前已遍及全国,传及海外,在国内已形成一大流派。
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和学俭任会长。由于和式源于赵堡,而赵堡传人普遍认为赵堡拳源于武当,所以为了有些老师把赵堡和式拳称作武当赵堡太极拳,或赵堡太极拳,赵堡三合一太极拳.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拳的名称只不过是个称谓,刻意要求统一称谓没有必要,也无实际意义.

❻ 请问"四十式杨式太极拳"招式名称

杨式太极拳40式竞赛套路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中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挥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❼ 何为太极拳喇叭口架,为什么要象喇叭口呢,有啥用

郑伯英的大架 又称喇叭口架 请看赵堡太极拳源流
赵堡古镇之名来源于战国时期,是赵国边陲要地,赵军筑堡长期屯兵于此地,故而得名赵堡。赵堡位于黄河故道,东达京津,西接洛伊,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为九龙朝凤之宝地,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产生了无数高手。赵堡镇还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怀药产地。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武当派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研习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太极拳论》《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等,蒋法、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王柏青,张宗禹,张彦,陈清萍等历代先师都有著作留世,在太极拳界有着崇高的地位。赵堡太极拳是武当派的主脉,像现今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大都源于赵堡太极。
王宗岳,字林桢,生于明嘉靖年间,山西太谷县小王庄人,乃一介雅士,品德天赋极高,从云游道人学武当太极拳后,经多年苦练精研,拳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但因道门戒律森严,先师留有:不忠不孝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卖弄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等十不传门规,所以王宗岳怀天宝数十载而不露,王宗岳年老膝下无子,仅有女儿一人。王宗岳以经商为由,游历大江南北,多方交流,名显西北,人称华北大侠。
在明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王宗岳去郑州经商,途径素有习拳练武之民风的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因天色已晚,夜宿该镇。当时镇里有许多年轻人在练拳习武,王宗岳也与镇上的人一起在旁边观看,看到习武者中有一穿紫花布衫的青年人举手投足颇有味道,便自语道;“这个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可教,将来定有出息。”此话正巧被旁边一个后生听到,便悄悄告诉了那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这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名蒋发,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世居距赵堡镇数里远的刘村,自幼喜爱武术,练武刻苦,年级稍长即常与村里人切磋技艺。蒋发听到此话后,断定来人必是武林高手,便急切地赶到王宗岳下榻的旅店询问求见,表达拜师之意。王宗岳因去郑州经商,忙于赶路,所以一再推托,无奈蒋发拜师心切长跪不起,只是苦苦恳求。王宗岳观其忠厚诚实,便相约一个月后的今天在黄河岸边相聚,此举乃王宗岳试蒋发之灵气。蒋发算准日期,到其日,天未明即在约定的地点恭候,正午,王宗岳如期赶到,看到蒋发如此虔诚恭敬,下定了收其为徒的决心,遂带蒋发回山西太谷县小王庄家中学艺。
蒋发在山西共学艺七年,七年里侍师如父,苦累无辍,故而功夫长进很快。据传,由于王宗岳年事已高,拳架多由其女代授,王宗岳于一旁指点捏架子,后人戏称其拳架为“大姑娘架”。王宗岳精通易理尤善总结,对张三丰所著太极拳经歌诀多有发挥与注解,蒋发得王宗岳真传,艺有所成。蒋发艺成归里之时,王宗岳将先师所传张三丰所授太极拳经,论,歌诀,十三势图,以及王宗岳自己对太极拳经论的注解论著一并授与了爱徒蒋发,并再三叮嘱:“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
蒋发回到家乡后,逐步深入研究,因技艺超群,并有“百步赶兔”之功而名闻乡里。蒋发著有《太极拳体用论》。蒋发严遵师训,择人而传,他在自己作褡裢与面袋儿生意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到赵堡镇的邢喜怀,收其为徒,将所学拳艺全盘授之,并将从山西王宗岳师父处所带回的关于太极拳的理论资料传给了邢喜怀,从此太极拳在赵堡镇扎下了根,形成了脉络清晰,资料齐全,风格古朴的赵堡太极拳。由于此枝太极拳一直长期在赵堡镇流传且保守隐秘之风甚浓,有传媳妇不传姑娘;赵堡架不出村的说法,当地人称之为“赵堡街架”。蒋发为赵堡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
赵堡太极拳第二代宗师邢喜怀,居赵堡镇南街,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约在1595年至1671年),邢公受业后,深研拳理,深得个中三昧,他不但拳艺精湛而且精通器械。邢公在太极拳道的修为过程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理与老子的大道思想,写下了《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等多篇论述传与后人。邢公喜怀后来把太极拳艺传给了盟弟张楚臣。
赵堡太极拳的第三代宗师张楚臣,原籍山西,生于明万历年间(约1611之1691年),在赵堡镇以卖菜为生,后来买卖做大了改开粮行。张公楚臣得到真传之后,艺精技奥,融养生技击于一体,德高望重,授徒众多,著有《太极拳秘传》等论述,其门人中陈敬柏,王柏青均为赵堡太极拳的高手。
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陈敬柏,生于康熙二年(约1663年至1745年),陈公原籍河南温县陈家沟,距赵堡镇不远,在陈公祖父陈文举时迁居赵堡镇至今。陈公敬柏人品端正,唯以诚信见闻,颇受张楚臣的赏识,因而得到张楚臣的全盘传授。陈公得其艺后,为弘扬赵堡架,广收门徒八百余人。八百门人中能得其一技之长的有十六人,能得其技艺八九的有八人,能统其全道的唯有张宗禹一人,张宗禹为赵堡太极拳的第五代宗师。陈公敬柏一生对赵堡太极拳的光大与传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公后人陈学忠;陈铁至今在赵堡镇家中授拳自娱自乐。
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王柏青,康熙初年人(约生于1665年卒于1741年),与陈敬柏同师学艺。他习拳修道四十余年后,拳艺独树一帜,有一代名师之美誉,是《太极秘术》一书的编撰者。王公柏青于雍正初年汇编《太极秘术》一书时,在序中叙述了他习炼秘传赵堡太极拳四十余年的体悟,他著的《太极丹功义诠》;《太极拳丹功要术》均列于书中,有非常高的学术与史料价值,他为赵堡太极拳早期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堡太极拳第五代宗师张宗禹,祖居赵堡镇大槐树疙瘩。张公宗禹得第四代宗师陈敬柏全盘授术,一生传人较多,弟子中原复孔与孙张彦承其技艺。张公晚年病危之际,恰只有张彦在榻前侍奉,爱徒原复孔代师赴大名府打理生意未归,张公遂留下遗言命张彦代传太极心法秘钥。原复孔归来为师办理丧事后,由师弟张彦授以太极心法秘钥,原发孔与张彦两人由此成为赵堡太极拳的第六代宗师。
赵堡太极拳的第六代宗师张彦(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得其祖父秘传后,技艺超群,携技赴山东等地遍访武林名家,印证太极法要,一路除暴安良,曾于山东曹州府斩巨蟒除邪恶,被当地百姓誉为神手张彦,设神牌供之,香火盛及多年。张彦得张公宗禹之太极衣钵后,成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宗师。在友人陈鹏先生的推荐下,收陈清平为徒,这些事情张氏家族代代传讲。张彦将太极拳艺也传给了儿子张应昌(赵堡架第七代);张应昌传张汶(赵堡架第八代);张汶传张金梅(赵堡架第九代);张金梅传张敬芝(赵堡架第十代)。
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陈清平,约生于一七九五年卒于一八六八年,其祖居赵堡镇西南面三华里处的王圪垯村。自其父陈锡恪在赵堡镇开粮行定居赵堡镇以后,陈清平子承父业,认真打理,陈氏粮业兴盛,家庭生活殷实,是当时赵堡镇的一大富户,有三房妻妾。陈公清平得神手张彦之传授,深究细研,拳艺臻于化境,曾于赵堡镇南门永安寺设场传艺授拳。门人中著名的有:(子)陈景阳;(赵堡镇人)和兆元后人称《和式太极拳》;牛发虎;张汉;(河南温县人)李盾、《李景彦创忽雷架》;李作智创《腾挪架》;(河南沁阳人)任长春;(永年人)武禹襄《创武式太极拳》后演变出孙式太极拳。杨露禅后《创杨式太极拳》后演变出吴式太极拳等。
赵堡太极拳第八代宗师和兆元,生于一八一零年卒于一八九零年,字禹奄,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幼时受家乡习武风气之影响,舍弃功名,师从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学习太极拳,尽得太极拳中的玄妙,其功夫出类拔萃,刀枪剑棍无所不精。后随其姐夫,三朝元老的礼部尚书李文清(名堂阶)进京保镖十余载。在京期间潜心钻研太极拳,广交武林各界高手,博采众长,武功大成,名噪京师。被清廷封为“皇清例授武信朗”。和兆元传子和润芝;和敬芝;长孙和庆喜;孙和庆台;苗延生。
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和庆喜,生于一八六二年卒于一九三六年,字福棠,和敬芝之子,和敬之文武兼备,曾辅佐两广总督李建;张之洞多年,授文信郎,著有《高手武技论》。和庆喜之拳艺皆由祖父和兆元亲授,他八岁随父亲和祖父习拳,全面地继承了祖传的技艺。他中年时出门做生意,一九二八年回到家乡,当时正值国民政府提倡国术运动,和公庆喜为了光大师门,广收门徒,并对祖传的真功秘诀资料进行整理。其传人有陈桂林;郑锡爵;郝玉朝;郭云;郑悟清;柴玉柱;刘世英,和学信;和学惠等。
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郑锡爵,字伯英,一九零六年农历七月五日生,卒于一九六一年,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郑公从小跟随父亲务农,生活十分艰辛,郑公为人忠厚,身高膀圆,轩昂伟岸。因与太极拳世家和庆喜是邻居,两家又世代友好,所以一九二八年与同镇的陈桂林;柴玉柱;王某某四人一起相约拜和庆喜为师学艺。郑公入门后,尊师如父,刻苦练拳,对所学技法钻研领悟,反复实践,融会贯通,很快成为和公门下的佼佼者,深得和庆喜的器重。一九三一年河南省温县举行擂台赛为国民政府在开封举行的华北五省国术比赛,从三百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所获奖牌锦旗至今保存在赵堡镇赵堡太极拳总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郑公曾任国民政府赵寿山部队武术教官。一九五一年起任西安市体委武术专职教练,门徒众多,郑公因与另一位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同时定居西安广传赵堡架,使西安成为赵堡太极拳的发展基地,“西北二郑”由此得名。郑公锡爵在教学中,所演拳势舒展大方,用时靠法独特,有“大架”;“喇叭口架”之说,人称“大郑老师”,誉满西京,在西北五省颇负盛名

❽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门派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1、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所创。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2、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

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全佑之子鉴泉,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4、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

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5、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8)西安和式太极帽子李扩展阅读: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

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

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与西安和式太极帽子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纪梵希风衣价格 浏览:823
旗袍算中国传统文化吗 浏览:692
腿短怎么穿制服 浏览:641
如何利用丝巾做成一朵玫瑰花 浏览:750
金鱼衣3岁起多少针 浏览:274
蝶恋花女装标志 浏览:237
男生棕色裤子配蓝色上衣好看 浏览:7
长款红格子衬衫怎么搭配外套 浏览:88
学院风斗篷外套 浏览:722
揭阳地摊尾货裤子 浏览:617
卡乐姿女装怎么样 浏览:218
羽绒服长款拉链穿 浏览:234
黑色打底衣搭配外套 浏览:979
睡衣小英雄值得看吗 浏览:733
美女脱了裤子裤衩换纸尿裤 浏览:374
marmot土拨鼠羽绒服怎么样 浏览:712
手臂粗穿短袖旗袍 浏览:317
帽子怎么钩才好看 浏览:188
175男士衣针数 浏览:884
帽子用英语怎么说吗 浏览: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