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区别蒙古曳撒和明代曳撒
明代老百姓能穿曳撒
曳撒(yì sǎn ),读法源自蒙古语,为“一色(shǎi)”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明代服饰之一。
曳撒又称”衣色“”一色““一撒”,发音承袭自元制。在明早期仍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且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款式也不断变化。永乐以后曳撒的称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渐变为琵琶袖。
曳撒之名最早出处:元代诗词”怀来醉歌“<一撒青金腰线绿>这里的曳撒指腰线袄。
❷ 明朝的飞鱼服跟蒙古学的吗
明朝,皇帝恢复汉服的使用,并加以融合,就有了和蒙古族曳撒相融合的也曳撒形制。元朝的服饰系统之中并没有交领右衽、盘扣的概念。自朱元璋明朝建立了之后,继承了元朝的质孙服,对曳撒进行了融合改良,但其服饰款式依然有质孙服的影子。发展到明朝后期,曳撒的衣长、袖长等方面也都有所更改,原本的窄袖也演变成为了琵琶袖,对下摆也进行了处理,多了一个“耳朵”样式的突起,中间有马面。朱元璋还制定其校尉服饰:“令校尉衣只孙,束带,幞头,靴鞋。只孙,一作质孙,本元制,盖一色衣也。”。尽管朱元璋曾颁布“诏复衣冠如唐制”之令,但是我们还能在古画中看见,人们穿着曳撒行走在街上,甚至皇帝有时候还会穿着曳撒,在《明宪宗调禽图》中我们就能看见穿曳撒的明宪宗和内侍。由此就可以说明,在皇帝眼中,已经融合了汉民族服饰特点的曳撒,已然成为了汉服。
而飞鱼服恰恰是在这种曳撒的形制之上加上了“飞鱼”的纹饰,所以叫做飞鱼服。“飞鱼”这个词语出自《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飞鱼服上有四爪飞鱼纹“飞鱼类蟒,亦有二角”就是说是作蟒的形状,加上鱼鳍鱼尾,做成一种鱼类蟒,并不是真的飞鱼。
永乐后曳撒的称呼增多,根据明朝服饰的特点而来,窄袖也变为琵琶袖“飞鱼”。之所以明朝的锦衣卫中有穿着飞鱼服的,也和皇帝的诏令有关,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四中有记载:“今圣旨中,时有制造曳撒数,亦起于元。时贵臣,凡奉内召宴饮,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卫士带服。亦不知其沿胜于元俗也。”。曳撒被作为卫士带服。因曳撒方便穿着,所以皇帝的内侍也会穿着曳撒这种形制的衣服。
“飞鱼纹”和皇帝的衮服的纹饰类似,但又有所不同,作为皇帝的恩赐,再加上方便的穿着,就在曳撒上加上了飞鱼纹,以彰显皇帝的恩赐。到了正德年间,飞鱼服作为一种隆重的服饰,规定凡是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上,都得穿飞鱼服。隆庆年间,这种服饰也送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再到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官服。锦衣卫也穿着。后来飞鱼服就作为二品赐服,除了锦衣卫和大内太监之外,只有皇帝赏赐才能穿着。但是飞鱼服并不单指曳撒这种飞鱼服。“飞鱼服”是个大名称,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叫飞鱼服,而纹样包括这样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则各种都可以。
❸ 明朝服饰的服饰分类
明朝服饰分类:
明代披风
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所绘“褙子”插图就是披风的样式。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衣襟缀有系带一对用以系结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纽扣进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谈绮》提到了披风的制作:“(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遵生八笺》更提到一种用小葫芦做成的披风纽扣:“(盆种小葫芦)形仅寸许,择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挂可观,霜后收干佩带,用为披风钮子。”
明代褙子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代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袄裙
明代上袄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裙衫是完全不一样的,明代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袄的领式很多,有交领、方领和竖领。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这是遵循古仪,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轻描淡绘,色极清雅,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此外,还有用绸缎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边镶以金线,称凤尾裙;又有一种,以整锻折以细道,称为百褶裙。
明代曳撒
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马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 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
❹ 谁能说明一下明朝时期的官员服饰
1.衮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3.皮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12缝,每缝间饰五彩玉12,与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祭太岁山川时服用。
4.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赤色,上12缝,中缀五彩玉,落落如星状,赤色衣、裳、韨,赤舄。执刻有“讨罪安民”篆文的玉圭,亲征遣将时服用。
5.常服
洪武三年定制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腰带以金、琥珀、透犀(即带有透线纹的上等犀角)相间为饰,永乐三年改为盘领窄袖黄袍、玉带、皮靴。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
6.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冠框如皮弁用黑纱装裱。分成12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彩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镶青色缘,两肩绣日月,前胸绣团龙1,后背绣方龙2。边加小龙纹81,领与两祛(袖口)共小龙纹59,衽小龙纹49。内衬黄色袂(袖)圆祛(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绿边的素带和九龙玉带,白袜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龙袍中,有一种过肩通袖龙襕袍,领与袖口用小龙花边为饰,但胸、背龙纹与《明史·舆服志》所记不同。
❺ 明朝人们的服装是什么样的
明朝时的衣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❻ 飞鱼服是曳撒的一种吗
是的。曳撒包括:麒麟服、飞鱼服。
曳撒虽然是蒙古人发明的,但是最流行曳撒的朝代却是汉族人的明朝。明朝以后因为极力恢复汉文化、把蒙古族的曳撒和原本的汉服特点进行融合,创造出了汉服中的曳撒形制。明朝中期,锦衣卫以及武官的官服采用曳撒样式,逐渐摒弃元朝的传统样式、开创出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形式。
例如麒麟服、飞鱼服,这样的充满汉民族花纹的曳撒大批出现,大大增加了曳撒的华丽性和装饰性。
(6)明代曳撒帽子扩展阅读:
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所穿赐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明朝的曳撒又称”衣色 一色 一撒”,发音来自元。明早期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明后期曳撒的使用范围扩大,款式不断变化,与传统汉服融合、终成为汉民族服饰的一部分。永乐后曳撒的称呼增多,窄袖也变为琵琶袖。
❼ 明朝的曳撒卷檐大帽等服饰能称之为汉服吗
曳撒当然属于汉服的一种,虽然吸收了胡服元素,但明朝也是汉民族的王朝,当然算汉服。详见《大明衣冠》,撷芳主人出版的关于明朝服饰的详解图书。
❽ 明大帽与朝鲜大帽的区别
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妇女传统日常服装为短衣(“则高利”),长裙(“契码”),斜襟,以长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裤腿宽大的长裤,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改制服或西服。姑娘和少妇的衣裙,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缎”(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做料,穿起来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妇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镶色彩鲜艳的绸缎边。飘带也是用红、紫、蓝色等绸缎制成。老年妇女喜着白色衣裙,并习惯用白布包头,冬天加穿以毛衣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不穿筒裙。朝鲜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后来也穿草鞋、麻鞋、胶鞋,普遍穿布胶鞋或皮鞋。[3]
传统男装
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男子短衣朝鲜语也叫"则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长较短,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他们还喜欢黑色外套或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鲜语叫"古克", 一般套在"则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绸缎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个口袋,五个扣,穿上显得特别精神,也有效仿明朝汉服的道袍,直裰(中致莫),直身,贴里,曳撒,团领袍等等。
❾ 曳撒的记载
质孙服在各种史料中多简化作质孙 , 有时也称为只孙衣、质孙袄、质孙控鹤袄。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通常搭配贴里和比甲。贴里( terlig) 正是(下摆有褶的)断腰袍的蒙语称呼, 在康熙五十六年成书的《二十一卷本辞典》中解释为绸缎做的带褶的长袍。现代蒙语中贴里仍是袍的意思。
关于贴里,《朴通事谚解》云:“贴里,元时好看此衣,前后具胸背,又连肩而通袖之脊至袖口,当膝周围亦为纹如栏干,然织成段匹为衣者有之,或皮或帛,用彩线周遭回曲,为缘如花样,刺为草树、禽兽、山川、宫殿之纹于其内,备极奇巧。
明史·服妖:正徳元年 妇女多用珠结葢头 谓之璎珞 十三年正月 车驾还京 令朝臣用曳撒大帽鸾带 给事中朱鸣阳言 曳撒大帽行役所用 非见君服 皆近服妖也。
胡服:据 《彭文宪公笔记 》载: 天顺三年 ( 1459)五月五日, 赐文武官走骠骑于后苑。 其制: 一人骑马执旗于前, 二人驰马 (继 )出, 呈艺于马上, 或上或下, 或右或左, 腾踯矫捷, 人马相得。 如此者数百骑,后乃为胡服臂鹰走犬围猎状终场, 俗名曰走獬, 而不知所自始, 岂金元之遗俗欤? 今岁一举之, 盖以训武也。 观毕, 赐宴而回。 其中 “胡服” 就应指曳撒。
明史《舆服》校尉冠服:洪武六年,令校尉衣只孙,束带,幞头,靴鞋。只孙,一作质孙,本元制,盖一色衣也。刻期冠服:《衣胸背鹰鹞花腰线袄子》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四:【比甲只孙】元世祖后察必宏吉剌氏,创制一衣,前有裳无襟,後长倍於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盖以便弓马也。流传至今,而北方发女尚之,以为日常服,至织金组绣,加於衫袄之外。其名亦循旧称,而不知所起。又有所谓只孙者,军士所用。今圣旨中,时有制造只孙件数,亦起於元。时贵臣,凡奉内召宴饮,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卫士常服,亦不知其沿胜国胡俗也。只孙,《元史》又作质逊,华言一色服也,天子亦时服之,故云。
明末清初孙承泽在他的《春明梦余录》中记述: “校尉皆衣济逊, 其名乃元旧也(卷63) 。
”方以智在《通雅》中也写道: 质孙者, 为五色团花, 乃元服, 今校尉服。
方以智在 《通雅 》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近世, 摺子衣即直身而下幅皆襞积细摺如裙, 更以条环束要 (腰 ), 正古深衣之遗。 ,,智闻吾乡三十年前士夫多服。 此处的摺子衣与王世贞叙述的曳撒结构大致相同, 符合蒙元时期辫线袍的主要特征, 说明曳撒并不是这类袍服的唯一称呼。 但辫线袍是独立于中原服饰而发展起来的蒙族传统袍服款式, 此说为“深衣之遗 ”就有些臆断了。
监察御使虞守随对其服制极其不满: “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 以有礼仪之风, 衣冠文物之美也。况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衽之陋, 冠服、礼仪具有定式。圣子神孙、文臣武士万世所当遵守, 奚可以一时之便, 而更恒久之制乎? (卷170)” 可见虞守随对曳撒这一源于蒙元的服饰相当鄙视, 而以中国者 自居, 认为中原传统的礼仪之风、衣冠之美, 应是帝王、文臣、武士所遵守的信条。
沈德符也在《万历野获编》中以嘲讽的口吻写到:“若细缝袴褶, 自是虏人上马之衣, 何故士绅用之以为庄服也? ”团花曰只逊,因元之质孙也。政和七年正月,礼制局请墨车驾士衣皂,夏缦皂质绣五色团花。锦衣校尉,自抬辇以至持扇、锽、幡、幢、鸣鞭者,衣皆红青玄、纺绢地,织成团花五彩,名曰只逊,其帽曰脑包,按元大宴服质孙,冬则纳石宝里,夏则钹笠都纳。‘质孙’汉言一色[曳撒]服也,无定制,上下皆服,精粗不同,同称‘只逊’。今单以衣校尉,而书作‘只逊’耳。其脑包即五代时之鬅头也。”
《明宫史》:(衤曳衤散)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襬。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两傍有耳。自司礼监写字以至提督正,并各衙门总理管事方敢服之。红者缀本等补,青者否。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寇天叙)每日戴小帽穿一撒坐堂,自供应朝廷之外,一毫不妄用。”
明代曳撒又称“一三”,为“一色(shǎi)”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明代服饰。《元史》云‘国师法王至,假法驾半仗,以为前导。诏省、府、台、院官以及百司庶府兼服银鼠济苏[质孙],’此元人礼服,后乃为下役之服。” 正方且大明一朝,曳撒已被汉人王朝所接纳,应该纳入汉服体系。
反方:蒙元控制下的汉人是下等人,汉文化也处于劣势,曳撒在这种情况下才走入汉人的生活,不应纳入汉服体系。
然而,如果明代曳撒被算作蒙古服饰,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深受中国服饰影响的日本、韩国也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了。有趣的是,曳撒胡服论者有十足的精力去撰写文章攻击所谓的“胡服”,却不声讨“胡元素”。前面提到过的虞守随,其身为明政府官员,自己难道不缀补子,不穿皂靴,不着贴里么?面对这些问题,古今的曳撒黑们普遍选择性失明。
❿ 明代锦衣卫的的工作服属于明朝衣服的哪一种形制曳撒吗求真相!跪求汉服考据党回答!
飞鱼袍!
其具体款式和规制可参看《大明会典》和《明史.舆服志》等史书,里面有关于其的详细记载!
其中记载颇繁琐,我就不多说了,你还是自己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