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帽子,名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花翎”
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
② 帽子的历史
人的外在美除了谈及外貌、身材、举止、气质等固有特性外,服装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优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古代巾的遗留。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实际它便是我国最早的帽子。后来,四角帽逐渐改为向左右延伸出两个长角,由此演变成乌纱帽。左右伸出的两角在脑后交叉,又发展成武官的头盔。
不仅中国有古老的帽子发展史,国外在古时也将帽子当作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早期的罗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标志,奴隶们只能头顶块儿布来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纪,帽子的等级观念更是明晰:破产者戴黄色的帽子;国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纸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级的差别,但仍有职业的划分。如律师帽、护士帽、军帽、警帽、博士帽等。还有某些特制的帽子,如十八世纪的法国,一名叫科来姆的厨师,为招揽顾客,在自己的头上戴了顶高高的白帽,引得众人的好奇,后来它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厨师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厨师的等级越高。
③ 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帽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特殊的帽子就属于清朝的铁帽子王,而铁帽子王属于世袭制,拥有铁帽子王的人比一般的王爷拥有更丰富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在特权上也不同于其他王爷。
三、而到了清代末期,铁帽子王更是属于可无可有的角色了,虽然有一些将军非常的有实力,文武双全,并且在镇压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依旧没有将铁帽子王重新回到清朝刚开国的时候的地位。虽然号称铁帽子王,但是清朝朝廷对他们管理的非常严格,一向是有错必罚,所以很多的人都受到了处理,而随着清朝逐渐的落寞,革命不断地爆发,民国逐渐取代了落后的清朝,铁帽子王也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④ 从古至今的帽子有哪些
人的外在美除了谈及外貌、身材、举止、气质等固有特性外,服装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优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古代巾的遗留。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 把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实际它便是中国最早的帽子。后来,四角帽逐渐改为向左右延伸出两个长角,由此演变成乌纱帽。左右伸出的两角在脑后交叉,又发展成武官的头盔。不仅中国有古老的帽子发展史,国外在古时也将帽子当作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早期的罗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标志,奴隶们只能头顶块儿布来遮天度日。
到了中世纪,帽子的等级观念更是明晰:破产者戴黄色的帽子;国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纸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级的差别,但仍有职业的划分,如律师帽、护士帽、军帽、警帽、博士帽等。还有某些特制的帽子,如十八世纪的法国,一名叫科来姆的厨师,为招揽顾客,在自己的头上戴了顶高高的白帽,引得众人的好奇,后来它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厨师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厨师的等级越高。
帽子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发明了。如中国成语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全部。
冠产生之后,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它的形式大体已与帽式相类。冠还得与头帕配合,卑贱者只能戴头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顶头帕。这种冠制一直影响到明代。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服中又有乌纱帽。"冕"比"冠"出现要早,一般指封建帝王专用的"冕",在皇子继承皇位时才加"冕"。劳动者只能戴头巾,主要用来揩汗,以后当作帽子裹头。
中国的帽子有其民族特色,在古代,辽金人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和礼帽、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土族的毡帽、蒙古族的狐皮帽等。日常生活中,帽子还有防寒保暖、装饰打扮的作用。
⑤ 帽子的发展史
人们对帽子这种很表面化的配饰一直很迷恋。据说在20世纪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犹如向人宣称“我是不正经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时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翻阅帽子发展的历史,从最早的宽得不能再宽的式样,到花卉、标本鸟、水果篮——什么东西都可以往上“堆”,帽子往高空发展,而不是打横出现。
1917年,钟形帽问世,这种帽檐挡住一只眼睛的设计,风靡一时,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时髦从眉毛开始”一说。
到了1930年代,超现实主义与帽子纠缠一起,头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转搁在头顶的夸张设计,都是当时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物资贫乏,帽子的款式趋向实用而缺乏创意,但到了1947年,迪奥的天才大手笔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时尚系列又叫“花冠线条”,以一朵向上的花朵为基础勾勒成而得名,细腰大摆裙再加一顶灯罩式宽帽成为那个年代最经典和有品味的装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现,使宽檐软边帽和平顶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现人造纤维、塔夫绸、法兰绒,以及艳丽的羽毛。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克琳的出现,使无边平顶小筒形帽成为50年代的时尚宠儿,而后,带面纱和织物衬里的帽子在一股怀旧热潮下,亦风行一时。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渐衰退,帽子很快成为正式场合或有实际需要时才使用的饰物,霸权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数像英国王太后和戴安娜王妃,一直对帽子情有独钟。
谁想到,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明星效应促进了戴帽风气,另外,像StephenJones和PhilipTreacy等女帽设计大师的出现,也把帽子带回时尚潮流的舞台。
⑥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个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征了什么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即满语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戴单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头、二、三、四等侍卫及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銮仪卫等满员五品以上、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戴单眼花翎,翎根缀蓝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玺、珐琅、瓷等质材制成的翎管内,缀于冠后。双眼和三眼翎,就是拿两个和三个孔雀尾羽后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连接而成。蓝翎是用鹖羽制成,蓝色无翎斑,故名蓝翎。染蓝翎是用靛蓝染天鹅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红笠上植染蓝翎为饰,贵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于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为贵,但康熙时,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赐五眼花翎;后福文襄公立大功,曾获四眼花翎,属于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赐射箭者,也给花翎,但无冠顶,名“空花翎”。清末汉人中李鸿章曾获戴三眼花翎,赐云龙补服。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获赏戴双眼花翎。当时汉人获封爵赐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抚衔者都得赏赐,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亲郡王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赏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议处。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夏朝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馀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红绒结顶,不加梁,馀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馀俱如常服冠。夏织藤竹丝为之,红纱里缘。上缀朱氂。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顶崇,前檐深;夏顶平,前檐敞。皆明黄色,月白缎里。毡及油绸、羽缎惟其时。
⑦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古代皇帝的帽子:冕旒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古代头部服饰的介绍
1、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2、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3、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⑧ 古代的帽子和现代帽子样子
官帽,是中国、朝鲜、东宁、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种帽子,属乌纱帽的一种,最开始是由展脚幞头演变而成。宋元时代,“乌纱帽”一名泛指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即乌帽,尚未成为官帽的专称,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更变成专指官帽,并演变成了官员职位的代名词。
[1]得官者,戴乌纱,失官者,被称之谓“丢乌纱帽”。[2]其内型用铁丝编织而成,成为硬壳,后部高而隆起,内衬黑纱,外涂缯纱(缯是一种丝织品),涂黑漆,外型多为圆头,前有一折,并饰以玉胜(以示明洁)。
明代官帽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官乌纱帽由幞头帽子外施纱涂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圆翅等。是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圆顶,分上下二阶,左右各插一个帽翅。官帽的别称乌纱帽常被人喻为官位的代称。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
戴乌纱帽的常服,多与补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制:凡官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作为官服。在团领衫外束腰带,亦作为公服使用。[3]同时又规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允许继续戴乌纱帽,而因事罢官者,则服饰与百姓一样,不允许再戴乌纱帽。
[4]明初乌纱帽尚未高耸,而至中叶,则风气大变。如正德时兵部尚书王敞,“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为‘三高先生’。
⑨ 帽子的由来或者历史
一、帽子
据史书《玉篇》记载: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由此可见,巾原是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由于自然界中风沙、酷热,寒流对人类的袭击,人们将巾从颈部逐渐裹到了头上。在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为帽子的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帽子逐渐具有装饰人体的美观功能。在历代服饰的演变中,衣冠配套构成了中国传统衣着风尚的一大特点。
二、历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着端庄体面的成语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强调了“冠”在服饰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谓的“冠冕”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官吏们戴的礼帽。古代的冠并不象今天的帽子,将头顶全郎盖住,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线系在领下,并打结固定住。古代的男子,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戴冠,戴冠时,要首先举行矗冠礼”,以表示成年的开始。
“冕”的出现要早于“冠”。 “冕”的顶部,有一块长形冕板,前低后高,称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彩线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视。冕旒的数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区别贵贱尊卑的标志。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于发髻相系。另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珠宝遮耳,称为“充耳”。表示不听信谗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们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继位时,也要进行加冕(见图l—1)。
现在人们的衣着习惯,以脱帽表示礼貌。而在我国古代,脱帽则是无礼冒犯的举动。 “脱帽露顶王公前”,这在当时是很失体统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服饰配套。在历代的礼制中就讲究一个人的衣帽要整齐,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都要搭配合体,特别是对头上戴的“冠”非常重视,把“冠”放在服饰中的首位,认为“冠”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千姿百态的服饰中,如果忽视帽子的配套,那么,即使址精关绝伦的服装,也会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饰结构上,衣冠一体,不可分割,已构成我国传统的服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