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古代帽子玉器挂件

古代帽子玉器挂件

发布时间:2021-08-03 05:08:53

1. 古代玉器种类大全讲解

古代玉器种类大全:

一、玉礼器

帝王及部落酋长、巫师在祭拜天地、神灵、祖先时,都要使用专门的玉器来行“礼”。

玉礼器中最典型的就是“六礼器”,简称“六器”:璧、琮、圭 、璋、琥、璜。

其标准颜色和用途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赤璋礼南、白琥礼西、玄璜礼北。

其它玉礼器还有,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时用的打击乐器玉磬,记录祭词、礼文用的玉册,祈求风雨用的玉珑等。

二、玉瑞器

《说文解字》云:“瑞,以玉为信也。”并解释:玉器用于礼神时称为礼器,用于“人持”作为信物时,称为瑞器,且“瑞为圭璧璋琮之总称”。

就是说,古代帝王将相士大夫,用所持或所佩的不同的玉器作为信物,来区别官阶,这类玉器叫玉瑞器。

玉瑞器中最典型的就是“六瑞器”,六瑞器是将六礼器中的圭在形状上作四种改变,并把璧在纹饰上作两种改变,而成六种瑞器给六种官员使用。

《周礼、春宫、大宗伯》云:“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可见,六瑞器虽然源于六礼器中的两种,但它们的功能完全不同。六瑞器通常不简称,故六器专指六礼器。其它的玉瑞器还有笏(音hu),上朝用的手板。

《礼记》云:“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

文中“球”就是美玉,其意是:皇帝用美玉笏,诸侯用象牙笏,大夫用鱼皮包裹装饰的竹笏。还有翎管、朝珠等。

三、玉玺

用玉刻制的印章叫玉印,皇帝和皇后用的玉印叫玉玺。

四、玉仪仗器

在举行迎宾、征战、酒宴、婚丧等盛大活动时,常使用玉制的仪仗器,如:玉斧,玉戈、玉戚、玉刀、玉钺等。

五、玉佩饰器——无论男女,用于全身身佩戴的,都归为佩饰器,如:

玉瑷:环状,肉(玉质部份)大于好(中空圆部份)。

玉环:环状,肉小于好。

玉镯:环圈状。

玉玦:环状,留缺口。

玉如意:灵芝头状,有柄。

玉佩:玉佩可雕的内容十分广泛,神物、动物、植物均可。

玉板指:射箭时套在手指上起保护作用,高古玉中称玉蹀。

玉带勾:扣腰带之用。

玉串珠:用玉珠或玉片串成,戴于项上胸前。

玉簪、玉笄:盘头发用。

六、玉摆设器和手玩器

比佩饰器形体大,只能摆放观赏或把持手玩的,归为摆设器和手玩件,如:玉山子、玉壶、玉瓶、玉屏、玉香熏、玉花插、玉人、玉动物等。

七、玉生活器

生活中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器皿,如:玉碗、玉筷、玉壶、玉杯、玉羽觞、玉尊、玉洗等。

2. 古代官帽子前面正中间有一块东西,那是叫什么

应该是配合官位等级装饰所用。
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554892.htm

本人查找多方资料均为发现有关 lz 所说的 官帽“凸起”为何物,故以为乃是饰物而。
以下有各朝代(文化时期)的官帽,lz可细看,如有发现 敬请告知,本也很好奇此为何物,隐约记得 乌纱帽 前端正中有一凸起扣状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3. 关于古代衣着和者饰品的名称

1.首饰类:金丝香木嵌蝉玉珠 一色宫妆千叶攒金牡丹首饰 玲珑点翠草头虫镶珠银簪 累丝珠钗 宝蓝点翠珠钗 碧玉滕花玉佩 云脚珍珠卷须簪
烧蓝镶金花细 红翡翠滴珠耳环 赤金嵌翡翠滴珠护甲 赤金凤尾玛瑙流苏 赤金宝钗花细 景泰蓝红珊瑚耳环 溜银喜鹊珠花 金累丝托镶茄形坠角儿 镂金菱花嵌翡翠粒护甲 银凤镂花长簪 白银缠丝双扣镯 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
2.服饰类:金罗蹙鸾华服 绯罗蹙金刺五凤吉服 玫瑰红蹙金双层广绫长尾鸾袍 木兰青双绣缎裳 桂子绿齐胸瑞锦襦裙 翠蓝马面裙 粉霞锦绶藕丝罗裳 累珠叠纱粉霞茜裙 青缎掐花对襟外裳 五色锦盘金彩绣绫裙 玫瑰紫牡丹花纹锦长衣 曳地飞鸟描花长裙 藤青曳罗靡子长裙 铁锈红撒亮金刻丝蟹爪菊花宫装 烟霞银罗花绡纱长衣 莲青色夹金线绣百子榴花缎袍 晚烟霞紫绫子如意云纹衫 镜花绫披帛 玉色绣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纹束衣 锦茜红明花抹胸

3.器具类:攒金丝海兽葡萄纹缎盒 银白点朱流霞花盏 缠枝牡丹翠叶熏炉 青花底琉璃花樽 青鹤瓷九转顶炉 攒金丝弹花软枕

4. 古代有什么有名的玉佩

1、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唐代李白的《古风》中提到“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意思是虽然三度献给楚王,但宝玉被弃置不采用。

据战国时期,刘向考订的《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周国有砥厄,宋有结绿,梁国有悬愁,楚国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2、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蓝田是葱岭玉的别名,也被误以为是西安的蓝田玉。

(4)古代帽子玉器挂件扩展阅读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

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介面,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

5. 古代帽正可以当挂件佩戴吗

你好,古代的帽正可以当挂件佩戴的,如果你特别喜欢这个东西,可以当做挂件来佩戴。

6. 玉蝉适合做吊坠吗

玉蝉适合做吊坠。
在中国,蝉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能够预知未来、知晓过去。且蝉的生命力超强,能够生生不息,蝉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爬上熟知名叫,在天气渐凉的时候脱去禅壳钻入土里修养,如此的周而复始,永远不会消失。故人们将玉蝉放入已逝去的人们的口中,希望能够复活或者灵魂的保持,现代人雕刻的禅挂件的寓意有着生命力、健康、长寿的寓意。
蝉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只食用露水的昆,每天忍受的是潮湿阴暗的环境,但是在如今坏的环境中蝉能够脱壳而出,孕育新的生命。寓意人们生艰苦的生活中也能够为了理想奋斗,面对各种困难破茧而出,希望佩戴玉蝉玉器的人拥有坚毅、乐观的精神。
除了上面说的禅挂件的寓意外,在古代蝉还是很重要的葬玉之一,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葬玉文化就已经开始,从那时开始人们就开始将玉蝉放在已故者的口中,在古代玉蝉有三种用途,一是镶在帽子上作为一种高级装饰,二是用绳子穿好后佩戴在身上,三就是作为陪葬物品。

7. 帽子上玉石绿色很小二百年前的值多少

绿色的应指翡翠玉了,在清朝盛行帽上钉上银制小挂件,玛瑙片,及翠玉.多数为小孩,老太帽上有钉此类特征的东西,它没有二百年,最多一百年多点.价值看玉的质地,颜色,雕工,大小来定价.有人可把小件用黄金包起来,做挂件及手指上戒子.

8.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有何讲究

古代男子佩戴玉器与服饰制度关系不大,但与礼仪制度密切相关而且,正是礼仪制度,才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梵琴诗中的“美玉”是指对玉的仰慕或对文字的仰慕古人对玉的喜爱不是因为玉的价值,而是因为玉的品质因此,古语有云:“君子无理,玉不归身”。

玉盘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吉祥如意、长寿福寿、世家富贵、平安平安、事业发展、除恶等,其中吉祥如意图案最多但也有很多客人不明白,也不明白,所以简单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式。

相比之下,它的审美功能总是很弱的这与现代女性玉器的功能有很大不同女性玉器纹饰根本没有道德功能,而是以审美功能和鉴赏功能为主要功能,鉴赏功能和审美功能始终共同发挥作用。

9. 清朝男子帽子上的那小块玉叫什么

看电视剧,清朝官员的帽子顶上都有一颗挺显眼的玉石珠子,有红色的、蓝色的、透明的、不透明的,还有的不是玉石珠子,而是一个金疙瘩,这些就是所谓的“顶子”,这是清代官员不同级别的象征,在帽子上的一个主要标志。
清朝的官员其官帽分冬夏两种,夏天戴的叫凉帽,样子像一把小伞,冬天戴的叫暖帽,圆顶周围有一圈向斜上方立起的沿子。无论凉帽,还是暖帽,圆顶上都少不了这颗“顶子”,什么级别的官,用什么材质的“顶子”是大有讲究的。
按清制规定,一品官的顶子是红宝石,二品官为红珊瑚,三品官为蓝宝石,四品官为青金石,五品官为水晶,六品官为砗磲,七品、八品、九品都是金子,区别是七品为素金顶,也就是没有花纹,而八品的金顶子上有阴文镂刻的花纹,九则为阳文镂刻的花纹。一品、二品都是红色,红色即为高官,“拿别人的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这句话就是从这儿来的。
从这几年播出的电视剧看,大多数剧中官员工“顶子”均不合规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品、二品不分,要么都是红色透明,估计是彩色玻璃珠,要么就是鲜红鲜红的,很可能是涂了漆的一颗木头球。

10. 古代头饰、首饰、衣饰都有哪些

古代妇女头饰 ,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参考书目:

《仪礼·士冠礼》《仪礼·士昏礼》《礼记·内则》《西京杂记》《后汉书·舆服志》

《中华古今注·钗子》《释名·释首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天工开物·玉》《旧唐书·舆服志》《汉语大辞典》《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

图片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部分资料来自汉服网。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征。皇帝要带皇冠,大臣的官帽业各有品级,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样,按照品级,对号入座;武官的头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勋的多少和权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样也有差别。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带帽子的,都是用布束发而已。

不仅身份,就连年龄也可以显示在中国古代的头饰上。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岁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带帽子就是成年的标志,可见中国古代对帽子的重视。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服饰的发展史:

旧石器初期
野兽毛皮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为有宫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旧石器晚期
有骨针并用之缝纫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华服饰文化史之开端)

新石器时代
葛麻布
新疆楼兰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时代
蚕丝
山西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

表2:中国服饰的构成形式

构成形式
种类
解释或特点
使用朝代、场合

款式[1]
衣领
服装端首,接近人的脸面,是服装的关键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领、交领、曲领、圆领、斜领、直领等。
方领:先秦的深衣、汉代的儒服

斜领:唐代的僧侣、隐士逸人。

曲领: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开启交合处
商周时期

衣袖
服装的出手处,其款是变化往往由服装本身的用途而定。
农民、樵夫:小袖

贵族:大袖

骑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长袖

衣裾
服装的下摆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视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长裾。
曲裾:秦始皇时代

直裾、燕裾:汉初女装

长裾:汉魏六朝

质料[2]
葛麻[3]
硬挺、凉爽、好的吸湿性能
新石器时代

丝帛[4]
清柔滑爽、高雅华丽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棉布
滑爽透气
汉魏

裘皮
质地厚实,多作为冬衣
商周

毛料
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多用於贵族衣物。
青海都兰周代遗址

色彩
矿物提取
如朱砂、赭石、石黄、扁青、石绿等,俗称「石染」。
旧石器时代:染色行为[5]

商周服装:以彩色为主[6]

汉代服装:黄色和紫色。

晋六朝服装:白色为主,

唐朝服装:红色为主。

植物提炼
如茜草、苏枋、槴子、槐花、荩草、靛青等,俗称「草染」

上衣[8]
深衣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曲裾[9]。
当作便服。

詹褕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直裾[10]
当作便服。


长衣的一种。即交领、襟叠压、相交而下。
当作冬衣。


大袖单衣,以轻薄纱罗为之。仅用单层,不用衬里。
形制简便,夏季穿著。


短衣,长度约在腰间部位。
当作衬衣或外衣。


短衣,介於袍、襦之间,较袍为短,较襦为常。
当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称「半袖」。
当作便服。

裤裳

由两片布帛制成,前后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缝细。
遮羞。

蔽膝
遮挡大腿的服饰。仅有前片,没有后片。
遮挡大腿[11],类似今日的围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并只有一片,穿时由前围后,背部只留一道缝隙。
妇女家居服。


两只裤管,没有裤腰和裤裆。
保护胫部、有御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最初以兽皮制成,纺织品出现后,即以布制作。
足部的保暖。


鞋子的统称。
保护足部。


木底之鞋。亦称「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绳子编成,组织紧密,质地坚韧,穿著轻便,以芒草为材料,故称「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以皮制作。
多为贵族之履。

表4: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项目
服装
起始朝代
穿著规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绢单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仪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丝履。。

宋:帽衫[19]。

明清:结婚礼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缁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汉代妇女嫁衣:袍制

汉末魏初嫁女:纱縠蒙住脸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罗帽,身穿蓝布直缀。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红衣。

治丧
丧服
周朝
丧服分为五等[26]。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穿著不同丧服。

中国平民服饰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间男女穿衣,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此种限制主要来自於两个方面:一是禁忌礼俗;二是法规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衣服、饮食、起居、交通、生产、婚嫁、丧葬等一切领域,都有禁忌习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规范人们的道德,限制人们的行为,其核心内容是祛凶纳吉,它要求人们躲避邪恶,以免遭受神灵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禁忌礼俗带有较浓的迷信色彩,但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千百年来,辗转传播,以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表六:服装穿著禁忌种类[27]:

项目
原因
文献记载

忌穿白衣
丧服多用白色,故被视为不祥之徵。
《晋书‧五行志》:「魏武帝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干宝以为素,凶丧之象也。」

忌穿凉杉
凉衫形像丧服。
《宋史‧舆服志》:「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杉,甚非美观,而以交际、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绿帽
1.典卖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为人们所不齿。
《国宪家猷》中有记载。

2.为罪人所戴。

《封氏闻见》:「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另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

3.为娼优所戴。
《典故纪闻》:「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忌衣带打死结
打死结专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结,被视为凶事之兆。

衣服衣料
自汉以来,庶民阶层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后汉书‧孝安帝本纪》:「旧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务崇节约,…而小人无虑,不图长久,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著珠机,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处?」
南朝陈宣帝:令庶人以上,皆准著棉绸、圆绫、纱、绢绡、葛及不一等,其余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绫、螺、縠及五色线靴、线履。

辽道宗:禁庶民服驼尼、锦绮及水濑裘。

金世宗:服袘绸、捐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

元仁宗:定庶人只许服暗花紵丝、绸绫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许服绸、绢、素纱。

清康熙:禁军民人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貂皮、狐皮等。

衣服颜色
许多颜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关於百姓服装所用颜色,亦规定在律令中。
汉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绿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蓝、黄、紫撮晕花样。

明太祖:禁民间妇人李服用骨、鸦青等色。

清雍正:军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黄色衣服
汉末张角率领农民揭竿起事,用黄布裹头。

隋文帝时,著黄袍临朝,以后历朝遵行不改,故黄色为御用服色,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上身边重臣,亦不准用。
唐高宗:明确规定,「臣民不许著黄」。

明太祖:颁服饰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黄」。

金世宗:每年颁服饰禁令,并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国爆发之初,即将红黄二色规定为「天朝贵重之色」,诸王头巾及士兵号衣,皆以红黄二色为之,各地:「非为天国将士,一律不准用红黄二色。」

服装纹样
关於纹样上,有些纹饰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规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举。
南朝梁武帝:令纹锦不得以仙人、鸟兽之形为饰。

唐代宗:禁民间绣盘龙、对凤、麒麟、狮子等花式。

辽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龙之纹。

宋仁宗:令民间毋得以牙鱼、飞鱼、若龙形者为纹。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准服五爪二角之龙纹及凤纹。

元惠宗:禁服麒麟、鸾凤、白兔、飞鱼、大云花等。

与古代帽子玉器挂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穿睡衣出去散步 浏览:628
织围巾多少钱 浏览:135
女童冬季帽子围巾 浏览:937
男士风衣选啥颜色好看 浏览:254
孕妇穿拉链裤子 浏览:468
宽松背带裤配棕色外套好看吗 浏览:340
男人如何戴领带 浏览:495
中学生夏季裤子男 浏览:94
120斤164cm穿什么码的裤子 浏览:735
株洲棉衣批发市场吗 浏览:187
旗袍上面有个鸳鸯是什么意思 浏览:95
160cm男生穿几码裤子 浏览:822
衣全英文术语 浏览:341
织衣如何把两边接起来 浏览:447
手绘校服头像女生头像背影 浏览:597
女短装运动上衣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479
淘宝哪家有卖小个子睡衣的 浏览:705
丝巾如何绑在鞋上 浏览:278
如何去除羊衫上的机油味 浏览:391
女装大佬养成计划表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