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教僧人的衣服是怎样的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
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实,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饰,一般称为俗服。而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晋以后,四众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后,要求更加严格。
不论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样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的。
海青的颜色,一向是以青黑色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数名位崇高的出家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才能穿黄褐色的海青。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据场合和材料制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时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衣。“袈裟”是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等,因其颜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条及九条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条衣”。另外还有七条、五条,共有三种,称之为“三衣”。
二、纳衣:这是古时对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种统称,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纳衣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粪扫衣即拾取人家弃之不用与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缝纳而成的法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所穿,其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调的,而不能穿黄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
百衲衣是一种俗称,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够有能力穿着的,虽然佛教服饰分着几个种类,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Ⅱ 帽子种类有哪些僧人的帽子种类有哪些
职业装 帽子种类很多,按用途分,有风雪帽、雨帽、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睡帽、工作帽、旅游帽、礼帽等。 帽子种类很多,接使用对象和式样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少数民族帽、情侣帽、牛仔帽、水手帽、军帽、警帽、职业帽等。 帽子种类很多,按制作材料分,有皮帽、毡帽、毛呢帽、长毛绂帽、绒绒帽、草帽、竹斗笠等。 帽子种类很多,按款式特点分,有贝蕾帽、鸭舌帽、钟型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无边女帽、龙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头帽等等 和尚的帽子种类主要是紧随头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顶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风帽,俗称“观音兜”。济公和尚所戴那种前后起翘状如元宝的“芙蓉帽”,现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天冠、宝冠、毗卢冠等“法冠”,一般僧人不能戴,只有大法师在“放焰口”仪式或重大法会上才能戴。 这么多帽子种类不管哪一种类,一般帽子的大小以“号”来表示。帽子的标号部位是帽下口内圈,用皮尺测量帽下口内圈周长,所得数据即为帽号。“号”是以头围尺寸为基础制定的。帽的取号方法是用皮尺围量头部(过前额和头后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转动,此时的头部周长为头围尺寸。根据头围尺寸确定帽号。我国帽子的规格从46号开始,46~56号为童帽,55~60号为成人帽,60号以上为特大号帽。号间等差为1cm,组成系列。
Ⅲ 请问藏传佛教中 僧侣们身上穿的红色的衣服叫什麽名字
藏传佛教中几个大的宗教教派有其各自独特的教义思想,其内容庞杂繁复、精神玄妙,常人一般难以领会,但其服饰标志功能的准确发挥却能使一般俗众观其衣饰便知是哪一派僧人了。比如著名的宁玛派,严格遵循藏传佛教前弘期所传之密宗,得“宁玛”之名,意为古、旧。该派僧人皆穿红色僧服、戴红色僧帽,以红色区别于它派,故俗称红教。萨迦派也是一个带有色彩名称的派别,“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其传播者在后藏仲曲河谷有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过“白宫”,其寺庙也被称作萨迦寺,因为寺庙围墙上绘着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该派俗称花教。噶举派指传承持金刚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的派别,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格鲁派倡导僧人严守戒律故得此名,“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或善规”。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上述各大派别以服饰色彩强调其标志功用,既遵循了宗教仪规,又完成了易被民众接受的宗教现实化需要,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这是藏传佛教传播过程中的又一智慧举措。
Ⅳ 一般寺庙里的和尚穿的衣服叫什么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Ⅳ 藏传佛教僧人着装各有什么特色
在藏传佛教中,比较大的宗派有:宁玛派(俗称红教)、 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格鲁派 (俗称黄教)。
宁玛派是藏族地区早期出现的藏传佛教教派,该派僧人 穿红色袈裟、僧裙,戴红色僧帽,所以俗称“红教”。萨迦 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噶举派僧人一 般穿白色僧裙和上衣,所以俗称“白教”。格鲁派是在噶当 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在15世纪 时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现噶当派已不单独存在于藏族 地区。格鲁派的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
Ⅵ 和尚的衣服都叫什么啊
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睦锩媪泶┮恢殖7 庵殖7 蔷凸糯 兹说姆 奥约痈谋涞摹37 难丈 鞔 实墼 鞴娑ǎ 揿 顺7 韬稚 簿 死渡 勺谏 撕谏 G宕 院螅 挥惺裁垂俜焦娑ǎ 勺谒略鹤郧宄跫 侣墒χ匦撕螅 话闵 顺7 粕 C宓榉鸾掏教乇鸺纱┖谝拢 蛭 诿宓楣糯 幸恢中敖躺 舜┖谝拢 嘈蟹欠ㄖ 拢 罄囱闲薪 C刹亟掏揭布纱┖谏路 ?/ca>
Ⅶ 和尚的帽子学名叫什么
可以叫做僧帽,又称头袖、头巾、禅巾、菩萨巾。
下面一段文字有详细的介绍:
僧伽帽即僧帽。 宋 苏轼 《成伯家宴戏作》诗:“道士令严难继和,僧伽帽小却空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颩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
指比丘所用之帽子。又称头袖、头巾、禅巾、菩萨巾。根据《四分律》卷四十记载,佛陀听许比丘天寒头部寒冷头痛时,以毳或劫贝作裹头。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头。《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中说:“不得著帽为佛作礼。”又说,入室礼师之际,应当脱帽等礼节。
相传我国于南朝萧齐时代,宝志始冠布帽,后世遂称志公帽,而广用于禅林。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头巾”条下记载,头巾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
在日本佛教界,自古就使用头巾,相传桓武天皇曾赠缥帽给台密的最澄大师,故冠帽之习始自天台,其后广行于真言、净土诸宗之间。
这里参考网络知道,以前只知道有僧帽这个叫法...
Ⅷ 僧人的衣服 僧侣的衣服是怎样的 新浪佛学
僧侣与俗人从外形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剃发染衣”。僧衣、光头是人们区分僧、俗的第一标准,僧侣的衣服主要是“三衣”。
发式
佛教规定,僧人的头发,无论是男是女,自出家之时就要剃光。之后,每半个月就要剃一次,最长不能超过两个月,称“净发”。受戒的僧人,在头顶还要用线香烫出香疤,受沙弥戒时在头顶烫三个香疤,受比丘戒时在头顶烫12个香疤。
袈裟
佛教衣服对颜色、式样、裁剪方法和用料都有严格的规定。佛教认为,僧人的衣着要体现断除一切欲望,超越凡心的目的。所以,佛教崇尚的衣服偏偏是被世俗社会所轻贱抛弃的。
佛教僧人的衣服统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义为“不正色、坏色”。佛教认为,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是正色,袈裟所指的“不正色、坏色”就是破坏了正色的颜色。这些颜色通常指以下三种:铜青色,类似于青褐色;泥色,又称皂色、苍褐色;木兰色,指赤黑色。这三种颜色被称为“法色”,是僧服区别于俗人衣服的颜色。
从僧人衣服的来源上讲,主要有五种:(1)有施主衣,是指有名有姓的施主所送之衣服;(2)无施主衣,是指不明姓名的施主所送之衣服;(3)往还衣,指死人生前用过的衣服;(4)死人衣;(5)粪扫衣,指别人丢弃的破衣碎布。
在古代印度,人们把被火烧过、牛嚼过、鼠咬过及死人的衣服视同粪秽之物。僧人们拣回这些衣服,经过洗涤缝补再用,就称粪扫衣。这些破衣碎布的来源主要是:道路弃衣、河边弃衣、破碎衣、蚁穿破衣、垃圾堆衣。因此,僧衣又称衲衣、五衲衣、百衲衣等。僧人自称“老衲”也因此而来。
三衣
从衣服功能或形状上来分,僧衣又分为三种,这就是三衣。
一、僧伽梨,即大衣。在我国又称祖衣、杂碎衣等。大衣是僧人在升堂说法、出入王宫、降伏外道等正式场合所穿的衣服,由9至25条碎布缝合而成。
二、郁多罗僧,即中衣。因是用七条布缝合而成,故又称为七衣。僧人在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自我反省及一切集合僧众办事的场合都穿这种衣服,所以又叫上着衣、中价衣、入众衣等。
三、安陀会,即小衣。五条布缝合而成,故称五条衣。僧人在寺中的日常劳作、打扫卫生或者就寝时,穿这种衣服,所以又称内衣、中宿衣、下衣、杂住衣等。
三衣是僧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服装,三衣的制作不仅有严格规定,而且使用也有一定之规。僧人要把三衣等同于自己的皮肤一样,要倍加爱护,时刻不能离身。
如果人、衣相离,那就是犯戒;外出时,不穿三衣就进入村庄,按戒律要进行处罚;大衣是三衣中最高级的,不能随便穿用。
《十诵律》上说:穿大衣时,不能沾染石头、泥土、草木等;扫地时不能穿;不能把大衣铺在床铺座位上;不能脚踩大衣;不能把大衣拖在地上。穿着时,如果附近有水源,应该冼干净手脚,用树木叶子掸拭灰尘,再穿大衣。七条衣属中等僧衣,应在干净的地方穿。五条衣是最低级的僧衣,日常活动中无论何时何处都可随意穿着。
相关阅读:僧服也需美观方便 改良僧服是对还是错?
历史上,无论在颜色上还是样式上,僧服都有过多次改革,直到民国时期,太虚大师还曾出于现实需要对僧服进行改良。由于太虚大师改良的僧服,或长或短,或衬或外,式样不拘泥于传统僧装,大方而随意,制作上更为省料省工,受到出家人甚至在家人的喜爱,从而形成今天我们常见的“太虚服”。
衣服所具有的功能,除了遮体及取暖以外,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功用。在家人的衣服是这样,僧服也是如此。在普通僧服中,短褂的正身与袖子是用一整块布裁出来的,它们之间没有做连接处理,因此,这种短褂穿出来,袖窝部位会显得有些繁琐累赘,而不是简洁合体;短褂的正身和袖子也都非常宽松。惟善法师改良后的短褂,不仅像西服一样为短褂加了垫肩,而且对衣服整体都进行了“减肥”,穿起来更为合体。“佛教反对奢侈、反对华丽,但不代表不讲究美观。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衣服的审美以及式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僧服也一样。”惟善法师说。
但是,经过改良的僧服穿在惟善法师身上,让人们不禁耳目一新:简洁大方,儒雅而不失僧人本色。但是,人们,尤其是出家人,对此事的反应却颇有不同。
Ⅸ 藏传佛教格鲁派戴什么颜色的帽子
格鲁派戴的是黄色的帽子。
格鲁派汉语译出来叫做善律派,创始人是尊者宗喀巴大师。因为过去严持戒律的僧人带黄色的帽子,所以格鲁派僧人也都是黄色的帽子因此又叫做黄帽系。也就是我们汉族人说的黄教,其实称为黄教是极不准确的,应该尊重的称之为格鲁派。
Ⅹ 佛学常识:佛教出家僧人穿什么衣服
佛学院是佛教为了培养出家僧人的学校,在中国大陆只有出家人可以上。高级佛学院是佛教协会办的,中级佛学院是大的寺院开办的。楼上说出家后仍可取妻生子,这是错误的!虽说法律没规定出家僧人不可以娶妻成家,但是现在的宗教部门都不允许,出家人都要通过资格认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婚姻状况,如果结婚了就要被开除僧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