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会动的帽子原文

会动的帽子原文

发布时间:2021-07-08 06:06:08

㈠ 《盼》原文

《盼》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 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 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真的吗?”妈妈问。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会动的帽子原文扩展阅读:

1、本文节选自铁凝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夜路》,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铁凝早期作品多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语言柔婉清新。如文中的“蕾蕾”,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从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她的纯真可爱,也正是这种纯真可爱,唤醒人们对于美好心灵的赞赏与追求。

㈡ 魔法师的帽子全文

魔法师的帽子

( 芬兰)托芙·杨松

杨松以生活在自由天地里的木民特洛尔为主人公,创作了系列童话。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这部《魔法师的帽子》(也译作《精灵帽》)。除此之外还有《彗星来到木民山谷》等。

《魔法师的帽子》创作于1948年。

木民是作家根据北欧民间童话传说中一种林中的妖精创造的童话形象。其形体如侏儒,生性善良。活跃在这本童话里的木民实际上是一群小孩子。木民谷也是童话作家创造出的永远保持和平的地方。在北欧,“木民”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童话人物。木民一家是互相体谅、帮助的人类理想社会的缩影,一个现代的乌托邦世界。

《魔法师的帽子》描述的是,一顶魔术师的帽子失落在木民谷,打破了木民谷居民的平静。木民在木民谷找到这顶高筒黑礼帽,捡回来的时候,没想到这是魔法师的帽子。这是一顶神通广大的帽子:当他们把它倒过来当字纸篓时,扔进去的蛋壳竟膨胀成五朵小云彩,小伙伴们就驾着云彩四处飞翔,八方飘游;小木民钻进帽子捉迷藏,出来就成了谁也认不出的怪物;魔帽能把一只被小木民诱捕来的小蚁狮变成一只小小的刺猬;流进帽子里的水会变成木莓汁;木民妈妈无意中把几株植物标本扔进了魔帽,枝条就以神奇的速度在妈妈睡觉时生长起来,最后像厚厚的绿毯子把木民家的房子裹了个严实。于是,木民家没门没窗,只是密密一大片野草野花。这些绿色的藤条还会开玩笑,把木民头上的帽子给卷起来,举到高处…… 不管什么东西,一到这顶帽子里,就会变成谁也想象不到的其它东西。这顶帽子让木民谷的居民们体验了许多闻所未闻的历险。例如,一个蛋壳扔进帽子,即刻变成了一朵云彩,小木民和他的朋友们就坐到云朵上四处飘游;一粒花籽儿飞进了帽子,它就疯长起来,使姆敏的家变成了一座密林……

“木民”童话系列想象丰富,在幽默的笔法后面隐藏着淡淡的忧伤,作品中人物性格鲜明。在这部童话中,出现的木民一家和其他人物,虽是妖精,其实他们具有“人”的特点。他们是些淘气的孩子,具有乐天的、爱冒险的孩子的特点。

㈢ 求英文原文

只有第三篇的原文,是大一英语的课文

A letter or telephone call comes from someone you have not met, and you find yourself imagining what the person looks like, putting a face to the hidden voice. Are you any good at this? Sometimes it is easy to get it wrong.
一个你从没有见过的人给你寄来一封信或打来一个电话,而你不知不觉地想象着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儿,赋予这个隐秘的声音一张面孔。这事儿你干得来吗?有时候是很容易搞错的。

A Valentine Story
Doug Bell
1 John Blanchard stood up from the bench, straightened his Army uniform, and studied the crowd of people making their way through Grand Central Station.
爱情故事
道格?贝尔
约翰?布兰查德从长凳上站起身来,整了整军装,留意着格兰德中央车站进出的人群。

2 He looked for the girl whose heart he knew, but whose face he didn't, the girl with the rose. His interest in her had begun twelve months before in a Florida library. Taking a book off the shelf he soon found himself absorbed, not by the words of the book, but by the notes penciled in the margin. The soft handwriting reflected a thoughtful soul and insightful mind.
他在寻找一位姑娘,一位佩带玫瑰的姑娘。他知其心,但不知其貌。十二个月前,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图书馆,他对她产生了兴趣。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很快便被吸引住了,不是被书的内容,而是被铅笔写的眉批。柔和的笔迹显示出其人多思善虑的心灵和富有洞察力的头脑。

3 In the front of the book, he discovered the previous owner's name, Miss Hollis Maynell. With time and effort he located her address. She lived in New York City. He wrote her a letter introcing himself and inviting her to correspond. The next day he was shipped overseas for service in World War II.
在书的前页,他找到了前一位拥有人的姓名,霍利斯?梅奈尔小姐。他花了一番工夫和努力,找到了她的地址。她住在纽约市。他给她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并请她回复。第二天他被运往海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4 During the next year the two grew to know each other through the mail. Each letter was a seed falling on a fertile heart. A romance was budding. Blanchard requested a photograph, but she refused. She explained:"If your feeling for me has any reality, any honest basis, what I look like won't matter. Suppose I'm beautiful. I'd always be haunted by the feeling that you had been taking a chance on just that, and that kind of love would disgust me. Suppose I'm plain (and you must admit that this is more likely). Then I'd always fear that you were going on writing to me only because you were lonely and had no one else. No, don't ask for my picture. When you come to New York, you shall see me and then you shall make your decision. Remember, both of us are free to stop or to go on after that — whichever we choose..."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两人通过信件来往增进了了解。每一封信都如一颗种子撒入肥沃的心灵之土。浪漫的爱情之花就要绽开。布兰查德提出要一张照片,可她拒绝了。她解释道:“如果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诚心诚意的,那我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设想我美丽动人。我将会一直深感不安,惟恐你只是因为我的容貌就贸然与我相爱,而这种爱情令我憎恶。设想本人相貌平平(你得承认,这种可能性更大)。那我一直会担心,你和我保持通信仅仅是出于孤独寂寞,无人交谈。不,别索要照片。等你到了纽约,你会见到我,到时你可再作定夺。且记,见面后我俩都可以自由决定中止关系或继续交往 —— 无论你怎么选择......”

5 When the day finally came for him to return from Europe, they scheled their first meeting — 7:00 p.m. at Grand Central Station, New York. 他从欧洲回国的日子终于到了。他们安排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 晚上七点, 纽约格兰德中央车站。

6 "You'll recognize me," she wrote, "by the red rose I'll be wearing on my lapel." So, at 7:00 p.m. he was in the station looking for a girl who had filled such a special place in his life for the past 12 months, a girl he had never seen, yet whose written words had been with him and sustained him unfailingly.
“你会认出我的,” 她写道,“我会在衣襟上戴一朵红玫瑰。” 于是,晚上七点,他候在车站,寻找一位过去一年里在自己生活中占据了如此特殊地位的姑娘,一位素未谋面,但其文字伴随着他、始终支撑着他精神的姑娘。

7 I'll let Mr. Blanchard tell you what happened:
A young woman was coming toward me, her figure long and slim. He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delicate ears; her eyes were blue as flowers. Her lips and chin had a gentle firmness, and in her pale green suit she was like springtime come alive.
且让布兰查德先生告诉你接下来发生的事吧:
一位年轻的姑娘向我走来,她身材颀长纤细。一头卷曲的金发披在秀美的耳后;眼睛碧蓝,如花似玉。她的双唇和下颌线条柔和,却又柔中见刚,她身穿浅绿色套装,犹如春天一般生气盎然。

8 I started toward her, entirely forgetting to notice that she was not wearing a rose.
我朝她走去,完全忘了去看她有没有戴玫瑰花。

9 As I moved, a small, provocative smile curved her lips. "Going my way, sailor?" she murmured. Almost uncontrollably I made one step closer to her, and then I saw Hollis Maynell. She was standing almost directly behind the girl. A woman well past 40, she had graying hair pinned up under a worn hat.
我走过去时,她双唇绽开撩人的微笑。“和我同路吗,水兵?”她小声问道。我情不自禁,再向她走近一步。可就在这时,我看到了霍利斯?梅奈尔。她差不多就站在姑娘的正后面,早已年过四十,灰白的头发用卡子向上别着,头上带着一顶旧帽子。

10 She was more than a little overweight, her thick-ankled feet thrust into low-heeled shoes.
她体态臃肿,粗圆的脚踝上套着一双低跟鞋。

11 The girl in the green suit was walking quickly away. I felt as though I was split in two, so keen was my desire to follow her, and yet so deep was my longing for the woman whose spirit had truly companioned me and upheld my own.
穿着绿色套装的姑娘快步走开了。我觉得自己好像被分成了两半,一方面热切地想去追赶她,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望那一位以其心灵真诚陪伴我并成为我的精神支柱的女人。

12 And there she stood. Her pale, round face was gentle and sensible, her gray eyes had a warm and kindly glow. I did not hesitate.
她站在那儿,苍白的圆脸显得温柔理智,灰色的眼睛透出热情善良。我没有迟疑。

13 My fingers gripped the small worn blue leather of the book that was to identify me to her. This would not be love, but it would be something precious, something perhaps even better than love, a friendship for which I had been and must ever be grateful.
我手里紧握着那本小小的让她辨认我的蓝色羊皮面旧书。这不会是爱情,但将是某种珍贵的、或许比爱情更美妙的东西,一种我曾经感激,并将永远感激的友情。

14 I squared my shoulders and saluted and held out the book to the woman, even though while I spoke I felt choked by the bitterness of my disappointment. "I'm Lieutenant John Blanchard, and you must be Miss Maynell. I am so glad you could meet me; may I take you to dinner?"
我挺胸站立,敬了个礼,并举起手中的书好让那位女士看。不过在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失望的痛苦几乎使我哽咽。“我是约翰?布兰查德中尉,想必您就是梅奈尔小姐。很高兴您来见我。可否请您赏光吃饭?”

15 The woman's face broadened into a smile. "I don't know what this is about, son," she answered, "but the young lady in the green suit who just went by, she begged me to wear this rose on my coat. And she said if you were to ask me out to dinner, I should go and tell you that she is waiting for you in the big restaurant across the street. She said it was some kind of test!"
妇女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她回答说,“可是刚才走过去的那位穿绿色套装的姑娘,她央求我把这支玫瑰插在衣服上。她还说,要是你请我吃饭的话,我就告诉你,她就在街对面那个大饭店里等你。她说这是一种考验!”

16 It'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admire Miss Maynell's wisdom. The true nature of a heart is seen in its response to the unattractive.
梅奈尔小姐的智慧不难理解,也令人称奇。心灵的本质是从其对不美的事物的态度中反映出来的。

17 "Tell me whom you love," Houssaye wrote, "and I w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告诉我你所爱者是谁,”何赛写道,“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He hesitated. Was it better to leave them with their dreams of yesteryear rather than risk a rude awakening?
他迟疑着。是任由他俩各自追怀旧梦还是贸然将两人唤醒?

㈣ 正气歌原文

正气歌 (文天祥)
正气歌 并序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
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㈤ 被风吹走的帽子原文

《被风偷走的帽子》
作者:刘川北
让人犯愁的冬季一个不少准时准晌地来了。我家的灶屋,黑锅底透着锈红的冰渣,水缸裂了缝,结了冰,取水时需用铁锤凿开冰层。做熟饭,母亲往灶灰里放一块红砖,过半个时辰,取出,让我们搂着那块砖头取暖。这个笨办法是母亲的创新发明。可是,这仍然解决不了大问题。我们冷啊!像树巅一片枯萎的黄叶瑟缩颤抖不已。我的手冻了,脚冻了,特别是耳朵,裂了口子,灼心般地疼。脚冻了,母亲给我们的鞋子里垫上温暖而舒适的干草;手冻了,母亲用拆解的旧衣服做护手的棉筒。耳朵怎么办呢?

母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给我买上一顶棉帽。母亲想要的是那种有耷耳、里子披绒的棉帽。那年冬天,母亲就无数次说过:“要是有一顶棉帽就好了。”一顶棉帽对于一个穷人的家庭是奢侈的,母亲没有钱去买一顶棉帽。这事就搁着,一直到与冬天的再一次重逢。其实,那顶帽子并没有因为随后春天的来临,把母亲的愿望打消掉,相反,却像一粒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种子,经春历夏,更加枝繁叶茂起来。

母亲把攒下的零零毛毛和借来的布票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面带笑容,吩咐我说:“走,去买帽子。”到供销社有七八里地,母亲不空着手,背上竹筐,经过野地时,顺便拾些做饭的柴禾。我扯着母亲的衣角,高兴地随在后面。

母亲捧着棉帽走出来,瞅了瞅天边的阴云,愣了一下。她忽然觉察售货员似乎算错了账目,少找了钱。母亲迅速地把灰手帕盖在装满竹筐的柴禾上,棉帽轻轻放上去。母亲急转身,奔进了供销社。

母亲再次出来时,棉帽不翼而飞。

帽子的丢失让母亲大为震惊,喘着粗气大声斥责,帽子呢?咱们的帽子呢?你把它藏哪儿了?我胆怯地说不出话来。我一直蜷缩在竹筐旁边,我没有感觉到帽子是怎样长腿跑掉了,只知道一阵大风吹来,吹得脸麻麻的,我用衣襟护着自己的眼。

母亲喊我:“你撒尿去了?”我摇摇头。

“你一直在这?”我点点头。

“有人来过?”我不点头,也不摇头。我实在是记不起来了,疑惧地看着母亲扭曲变形的脸。

母亲疯了似的。

“谁拿了帽子……谁拿走我们的帽子……”

没有人应答。母亲见一个人问一个人,没有人知道那顶帽子的去处。母亲似乎觉察出什么——那顶帽子再也不会回来,帽子被人偷了。既然被人偷了,谁还肯拿出来归还它的主人呢?除非那人像母亲一样疯了。

母亲开始用最难听的话发泄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都是投向空中的炸雷。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只有母亲一个人在挣扎,母亲的脸像是藏了一只受了惊吓的小兽,不住地颤抖。母亲的嗓子哑了,喊声弱下去,剩下哭泣声和寒风纠缠着,撕扯着。吹乱的头发上沾满了草屑,衣襟上的扣子掉了,花裤带蛇一样地垂下来。母亲的那个样子俨然是得理不要命的泼妇。母亲是一个矮小瘦弱的女人,向来是温顺的,连说话都是慢声细语、小声小气,母亲异常的举止让我想到隐藏着的人性的另一面。后来,母亲回忆起这件事,也总是说,怎么会那个样子?她不会轻易地提到这件事,母亲是要忘记这件事。不轻易地提及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她已经把这件事遗忘。

围拢的人多了。大家疑虑母亲精神有毛病,有人建议掐人中,有人嚷着扇耳光,还有人提出送镇卫生所。母亲反抗着每一双伸过来的手。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有人喊,那不是帽子吗?

帽子静悄悄地躲在道坡子下面的灌木棵子旁边,无动于衷地仰着脸瞅着这一群人,也安然地瞅着母亲。母亲瘸着腿走出人群,下了道坡,拾起那顶帽子。母亲把帽子戴到我的头上,压了压帽顶,又正了正帽沿。背起竹筐,把我抱起来,谁也不理会,踏着人们的目光,渐渐走远。一路上,母亲搂着我,很紧很紧,仿佛我就是那顶容易被风偷走的帽子……

母亲没有陪伴我走完少年的时光,就急匆匆地一个人踏上了那条不归的旅程。有时候,我总是默默地想,如果母亲在,家会是别一番景象。但,那是怎样的景象,我又想像不出来。即使想了很多,即使梦了很多,都是徒劳,只是增加一份无奈的牵念。关于母亲的往事很多,独拿出这一件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清明节,在母亲坟旁,遍插柳枝,为母亲的坟培上新土,我还不会忘记折一顶纸帽,放在祭品边侧。我知道,母亲会在天堂惦念着儿女,她看到帽子,就收到了儿女们的来信,她就会放下悬着的一颗心,默默为儿女祈祷……

简介:
刘川北,出生于1973年11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文字见于《中华散文》《散文百家》《岁月》《读者》(原创版)《文学与人生》《华夏散文》等报刊。曾获河北散文名作奖,紫香槐散文大赛多个奖项,入选多个散文选本。

㈥ 《麦琪的礼物》的原文(中文的)!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的原文:

吉姆好像从恍惚之中醒来,把德拉紧紧地搂在怀里。现在,别着急,先让我们花个十秒钟从另一角度审慎地思索一下某些无关紧要的事。

房租每周八美元,或者一百万美元——那有什么差别呢?数学家或才子会给你错误的答案。麦琪带来了宝贵的礼物,但就是缺少了那件东西。这句晦涩的话,下文将有所交代。

吉姆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包,扔在桌上。

“别对我产生误会,德尔,”他说道,“无论剪发、修面,还是洗头,我以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降低一点点对我妻子的爱情。不过,你只要打开那包东西,就会明白刚才为什么是我楞头楞脑了。”

白皙的手指灵巧地解开绳子,打开纸包。紧接着是欣喜若狂的尖叫,哎呀!突然变成了女性神经质的泪水和哭泣,急需男主人千方百计的慰藉。

还是因为摆在桌上的梳子——全套梳子,包括两鬓用的,后面的,样样俱全。那是很久以前德拉在百老汇的一个橱窗里见过并羡慕得要死的东西。这些美妙的发梳,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其色彩正好同她失去的美发相匹配。

她明白,这套梳子实在太昂贵,对此,她仅仅是羡慕渴望,但从未想到过据为己有。现在,这一切居然属于她了,可惜那有资格佩戴这垂涎已久的装饰品的美丽长发已无影无踪了。

不过,她依然把发梳搂在胸前,过了好一阵子才抬起泪水迷蒙的双眼,微笑着说:“我的头发长得飞快,吉姆!”

随后,德拉活像一只被烫伤的小猫跳了起来,叫道,“喔!喔!”

吉姆还没有瞧见他的美丽的礼物哩。她急不可耐地把手掌摊开,伸到他面前,那没有知觉的贵重金属似乎闪现着她的欢快和热忱。

“漂亮吗,吉姆?我搜遍了全城才找到了它。现在,你每天可以看一百次时间了。把表给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样子。”

吉姆非但不按她的吩咐行事,反而倒在睡椅上,两手枕在头下,微微发笑。

“德尔,”他说,“让我们把圣诞礼物放在一边,保存一会儿吧。它们实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卖掉金表,换钱为你买了发梳。现在,你做肉排吧。”

正如诸位所知,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耶稣。他们发明送圣诞礼物这玩意儿。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如果碰上两样东西完全一样,可能还具有交换的权利。

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

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他们就是圣贤。

(6)会动的帽子原文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讲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丧母,在其少年时期,家道没落,15岁的他开始进入社会谋生,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任。

他做过药房学徒,当过牧羊工,在银行做过出纳和会计的工作,在土地局当过办事员。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独自一人在社会中闯荡使年幼的欧·亨利过早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在底层社会生活的他不仅要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心,而且上层社会的剥夺与压榨更让他的生活穷困潦倒。生活在底层生活的欧·亨利自觉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纽约四百多万贫民的代表。

作者的生存环境与所处的阶层在《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级以及生活的艰苦与辛酸也是欧·亨利的个人写照。

19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垄断正在急剧发展,企业和工厂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加大了对工人的压榨,社会的贫富悬殊越来严重,而作家欧·亨利的妻子正是在这一时期去世的,经济能力较差的欧·亨利与妻子艾斯蒂斯相识于一次舞会并相爱。

但是艾斯蒂斯的家人十分反对,艾斯蒂斯最终不顾家人的意见与欧·亨利结为了夫妻,尽管日子艰辛但却幸福甜蜜,后期欧·亨利由于被怀疑拖欠银行一笔钱而离开病重的妻子,到乡下避难,直至妻子去世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麦琪的礼物》是对妻子的愧疚与思念的见证。

在创作动力源泉上来源于对美国底层社会生活的解剖和反映,尤其是对于美国贫富悬殊的一种揭露,并将这与爱情、亲情以及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联系起来,尤其是在作品的整体艺术表达中,这些都源于欧·亨利对妻子的缅怀。

欧·亨利以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困苦生活中的美好爱情为主题。对当时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和辛辣的讽刺,对广大人民群众悲苦人生挣扎中的互相关心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患难之中见真情的美好爱情加以了赞颂。

它生生不息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情节中展示,注重故事中人物的行动,从而揭示出主人公勇于奉献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之间可歌可泣的纯朴爱情。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可以变得微不足道。虽然最终彼此的礼物对于对方而言已失去使用价值,但是德拉和吉姆却得到了人世间比礼物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无价的爱。

㈦ 《被风偷走的帽子》的原文是什么

《被风偷走的帽子》

让人犯愁的冬季一个不少准时准晌地来了。我家的灶屋,黑锅底透着锈红的冰渣,水缸裂了缝,结了冰,取水时需用铁锤凿开冰层。做熟饭,母亲往灶灰里放一块红砖,过半个时辰,取出,让我们搂着那块砖头取暖。这个笨办法是母亲的创新发明。可是,这仍然解决不了大问题。我们冷啊!像树巅一片枯萎的黄叶瑟缩颤抖不已。我的手冻了,脚冻了,特别是耳朵,裂了口子,灼心般地疼。脚冻了,母亲给我们的鞋子里垫上温暖而舒适的干草;手冻了,母亲用拆解的旧衣服做护手的棉筒。耳朵怎么办呢?

母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给我买上一顶棉帽。母亲想要的是那种有耷耳、里子披绒的棉帽。那年冬天,母亲就无数次说过:“要是有一顶棉帽就好了。”一顶棉帽对于一个穷人的家庭是奢侈的,母亲没有钱去买一顶棉帽。这事就搁着,一直到与冬天的再一次重逢。其实,那顶帽子并没有因为随后春天的来临,把母亲的愿望打消掉,相反,却像一粒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种子,经春历夏,更加枝繁叶茂起来。

母亲把攒下的零零毛毛和借来的布票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面带笑容,吩咐我说:“走,去买帽子。”到供销社有七八里地,母亲不空着手,背上竹筐,经过野地时,顺便拾些做饭的柴禾。我扯着母亲的衣角,高兴地随在后面。

母亲捧着棉帽走出来,瞅了瞅天边的阴云,愣了一下。她忽然觉察售货员似乎算错了账目,少找了钱。母亲迅速地把灰手帕盖在装满竹筐的柴禾上,棉帽轻轻放上去。母亲急转身,奔进了供销社。

母亲再次出来时,棉帽不翼而飞。

帽子的丢失让母亲大为震惊,喘着粗气大声斥责,帽子呢?咱们的帽子呢?你把它藏哪儿了?我胆怯地说不出话来。我一直蜷缩在竹筐旁边,我没有感觉到帽子是怎样长腿跑掉了,只知道一阵大风吹来,吹得脸麻麻的,我用衣襟护着自己的眼。

母亲喊我:“你撒尿去了?”我摇摇头。

“你一直在这?”我点点头。

“有人来过?”我不点头,也不摇头。我实在是记不起来了,疑惧地看着母亲扭曲变形的脸,母亲疯了似的。

“谁拿了帽子……谁拿走我们的帽子……”

没有人应答。母亲见一个人问一个人,没有人知道那顶帽子的去处。母亲似乎觉察出什么——那顶帽子再也不会回来,帽子被人偷了。既然被人偷了,谁还肯拿出来归还它的主人呢?除非那人像母亲一样疯了。

母亲开始用最难听的话发泄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都是投向空中的炸雷。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只有母亲一个人在挣扎,母亲的脸像是藏了一只受了惊吓的小兽,不住地颤抖。母亲的嗓子哑了,喊声弱下去,剩下哭泣声和寒风纠缠着,撕扯着。吹乱的头发上沾满了草屑,衣襟上的扣子掉了,花裤带蛇一样地垂下来。母亲的那个样子俨然是得理不要命的泼妇。母亲是一个矮小瘦弱的女人,向来是温顺的,连说话都是慢声细语、小声小气,母亲异常的举止让我想到隐藏着的人性的另一面。后来,母亲回忆起这件事,也总是说,怎么会那个样子?她不会轻易地提到这件事,母亲是要忘记这件事。不轻易地提及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她已经把这件事遗忘。

围拢的人多了。大家疑虑母亲精神有毛病,有人建议掐人中,有人嚷着扇耳光,还有人提出送镇卫生所。母亲反抗着每一双伸过来的手。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有人喊,那不是帽子吗?

帽子静悄悄地躲在道坡子下面的灌木棵子旁边,无动于衷地仰着脸瞅着这一群人,也安然地瞅着母亲。母亲瘸着腿走出人群,下了道坡,拾起那顶帽子。母亲把帽子戴到我的头上,压了压帽顶,又正了正帽沿。背起竹筐,把我抱起来,谁也不理会,踏着人们的目光,渐渐走远。一路上,母亲搂着我,很紧很紧,仿佛我就是那顶容易被风偷走的帽子……

母亲没有陪伴我走完少年的时光,就急匆匆地一个人踏上了那条不归的旅程。有时候,我总是默默地想,如果母亲在,家会是别一番景象。但,那是怎样的景象,我又想像不出来。即使想了很多,即使梦了很多,都是徒劳,只是增加一份无奈的牵念。关于母亲的往事很多,独拿出这一件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清明节,在母亲坟旁,遍插柳枝,为母亲的坟培上新土,我还不会忘记折一顶纸帽,放在祭品边侧。我知道,母亲会在天堂惦念着儿女,她看到帽子,就收到了儿女们的来信,她就会放下悬着的一颗心,默默为儿女祈祷……

㈧ 幼儿故事《会打喷嚏的帽子》全文

全文:

我的家里有一位老爷爷。老爷爷有一顶奇怪的帽子。他朝帽子吹一口气,里面就会变出许多好吃的东西来,有糖果、蛋糕、苹果……

“嗨!把这顶奇怪的帽子偷来,该有多好!”

这话谁说的?嗯,是几只耗子说的。晚上,他们就悄悄地溜到老爷爷家里去了。

老爷爷正睡觉呢,那顶奇怪的帽子,没放在柜子里,也没放在箱子里,在哪里呢?就盖在老爷爷的脸上。

“好呐,我看还是叫小耗子去偷最合适,他个子小,脚步又轻。”大耗子挤挤小眼睛说。

“吱……”小耗子害怕得尖叫起来,“我不去!我怕‘呼噜’,你们没听见,奇怪的帽子里藏着一个呼噜,它叫起来,地板窗户都会动的,吓人!”

可不是,老爷爷在打呼噜,呼噜呼噜,像打雷似的。大耗子叫黑耗子去偷,黑耗子不敢;叫灰耗子偷,灰耗子也不敢;反正叫谁去偷,谁都说“不敢”。

出处:出自幼儿故事《会打喷嚏的帽子》作者不详。

(8)会动的帽子原文扩展阅读:

相关故事:

另一则幼儿故事:七彩蛇的房子。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有一幢白色的小房子。白色的房子里住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白蛇。

不久,小白蛇的朋友们也来到了这里,它们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盖起了一幢幢小房子。

一天,小白蛇出门去看望它的朋友们。

小猪的房子是粉红色的。粉红色的房子里有粉红色的窗帘、床单、沙发、桌布和粉红色的镜框。

红狐狸的房子是橙色的。橙色的房子里有橙色的花瓶,里面插着橙色的鲜花,橙色的篮子里装着橙色的橘子。

大黄猫的房子是金黄色的,院子里种着金黄色的向日葵,金黄色的向日葵引来了金黄色的蝴蝶。

小青蛙的房子是绿色的。绿房子的窗外有棵绿色的大树,翠绿的小鸟在绿色的大树上唱歌,小小的蚂蚱在绿色的草地上跳舞。

大乌龟的房子是蓝色的。蓝蓝的房子旁有蓝蓝的池塘,池塘里开着蓝蓝的睡莲,游着蓝蓝的鱼。

小老鼠的房子是紫色的。紫色的豌豆花开了,小老鼠戴着紫色的帽子,在花园里看书。



㈨ 幻想家里的会动的帽子读后感

1、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2、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
3、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4、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5、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6、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7、选择材料(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8、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9、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㈩ 父亲戴帽子原文

父亲出身在50年代,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我了解的很少,我只知道父亲兄弟三人,大伯和叔叔都有工作只有父亲务农,在我的家乡二儿子要留在父母身边尽孝,这也就不足为奇了。父亲没读过多少书,只认识简单的一些字。说起他的童年,他会说:“那个时候日子太苦了,到学校去,连一只铅笔也买不起,今天没有这个明天没有那个,最后被老师骂的再也不敢去学校了!”父亲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是惯常的的笑容,好像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从他的脸上看不出内心是否起过波澜。
父亲年轻的时候头发浓密而乌黑,却从来舍不得让自己的头发见见阳光——他一直戴着帽子。 父亲说最初戴帽子是因为十多岁的时候替生产队赶马车,整夜整夜的在路上需要一顶帽子御寒。戴惯帽子之后就不能摘下了,不管多热的天,摘下帽子就感觉头顶冷飕飕的。小时候我与父亲很亲近,常常坐在他的膝盖上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或者故意的扔出很远,然后用手揪父亲的头发,常年藏在帽子下的头发温暖而柔软,像父亲脸上的笑容。懂事之后我也曾试图劝父亲摘掉帽子,让他黑亮的头发得以见天日,可是每次都熬不过半天父亲便又将帽子戴了回去。
我记事的时候虽然已经“包干到户”很多年,我们却依然家徒四壁。父亲常年戴一顶洗的发白的蓝色中山帽,要走亲戚的时候父亲会把帽子摘下来让母亲洗洗干净。夏天帽子晒在火辣的阳光下半天就干了,可是冬天就比较麻烦,母亲晚上临睡前帮他洗了帽子挂在火炉旁边,半夜还要起来翻弄好几次。那时候一顶帽子不会超过两块钱,可父亲无论怎么省都省不出一顶帽子来。
有一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吃光了,父亲带我赶着驴车去十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庄借粮食。父亲坐在车辕上赶车,我坐在后面。父亲跟我讲起他替生产队赶车时候的事。那时候的马车多是进山拉煤,往返一趟要三四天,夜晚在路上不能睡觉,特别是冬天的夜晚非常难熬,实在冷得不行了就停下马车,在附近找些荒草干柴点着了取暖。所幸一切都匮乏的时代漫山遍野却不缺可以取暖的荒草干柴。父亲说这些的时候眼睛望向远处眼神缥缈,好像一切都随他的记忆,穿越时空回到了很久以前。我从车里站起来扶着父亲的肩膀,他头上的帽子因为多年的风吹日晒和洗涤,像他讲述的故事一样带着岁月泛白的痕迹,与帽子下面露出的他的黑发极不相称。注意到我的举动,父亲回过神来,却又说:“那时候我过得是好日子,一天2斤粮票,还给记工分,别人吃窝窝头,我吃的是白面烙饼。”语气里带着一点自豪,末了又带出一点凄迷。
后来开始流行鸭舌帽(那个时候“万元户”正在兴起,大家又将这种帽子称之为“万元户帽”),五块钱一顶,父亲很想买一顶,却总是觉得一顶帽子没有家里柴米油盐重要,也没有儿子说媳妇、女儿读书重要。这样拖了很久,几乎街上都是清一色的鸭舌帽,很难再看到中山帽了,父亲才狠下心为自己买了一顶新帽子。我清楚的记得那个下午,我放学回家,一顶深灰色的鸭舌帽戴在父亲的头上,我指着他说:”新帽子!”他蹲下身子将帽子摘下来戴到了我头上,像举行一个庄严的仪式,他说:“来,丫头也戴戴万元户的帽子!”他脸上的笑容在闪光,好像戴上那顶帽子就真能成了万元户,事实上是父亲的日子没有因为一顶帽子而变新,一切都还是旧样子。
哥哥结婚那年,父亲又为自己买了一顶新帽子,毕竟娶儿媳妇是顶大的一件喜事。哥哥婚礼前一天晚上突然下雪了 ,父亲彻夜未眠,请人搭帐篷,搬桌椅,料理一切,第二天新帽子下是一双布满血丝的双眼。雪一直没有停下,厚的没过我的膝盖。新媳妇接进家门后,去邻居家接我回来吃饭的父亲,在路上拉着我的手说:“结婚的日子下雪是个好兆头,将来你哥哥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他疲惫的声音里跳跃着期盼,雪一片片落下来,落在他的新帽子上,像是一种无声的回答。
哥哥有了自己的新生活,我还在读小学,家里的生活因为哥哥娶亲而变得更加拮据。父亲的新帽子一直放在柜子里,走亲戚或者出去办事才会拿出来戴一次,平时他依旧戴着那顶洗的看不出颜色的鸭舌帽。那几年为了还清哥哥娶亲欠的钱以及支付我的学费,父亲几乎整日奔波在外,凡是能挣钱的事都得出去做,修路、下矿、淘金,他希望的新生活没有为他换上一顶新的帽子,反而让他的头顶头发慢慢变得稀疏。我上初三那一年的暑假,出去勤工俭学,半个月时间里,每天工作九个小时,回到住处已经累的筋疲力竭,我无法想象父亲在矿井里的生活。拿到钱之后,第一件事是给父亲买一顶新帽子。当父亲接过我递上的新帽子和剩余的钱时,他没有戴上新帽子,而是把头上的帽子帽檐往下拉了拉,我看不见他的表情。
父亲一直的期望是我能考上中专院校(那个时候的中专是分配工作的)吃上国家饭,他也一次次的暗示我,如果上不了中专就只能在家劳动了。中考我以几分之差落榜,最终没能按父亲的期望走过那根“独木桥”。当学校老师在父亲面前说不让我上学就可惜了的时候,父亲只是沉默着,或者苦笑着。老师的思想工作和我的眼泪都败给没钱的事实,没有为我争取来继续求学的机会。那段日子与父亲在一起我总感觉我的天空飘着乌云,压得很低,压得父亲的帽檐总是遮着眼睛不敢与我对视。
后来我辗转离开家乡,一年回一两次家,每次回去父亲还是戴那顶帽子,只是帽子摘下来的时候,头顶的头发已经寥寥无几了。帽子下的那张脸日趋衰老,额头和眼角的皱纹轻易的就掩藏了他一生的故事。父亲很少再讲起他的过往了,与人聊天,若我在场定然会说起那时候,没能让我好好读书,定然会说起当时条件是如何不允许。我能从他的话语里听出深深的愧疚和歉意,每当这时我就笑着说:“那时候如果你让我上学,我可能还过不上这样的日子呢,现在我可以工作读书两不误了!”而父亲总是摇摇头,吐出一个拖着长长尾音的“唉!”
前几日,父亲来乌市看我,火车到站是早上六点多,先生开车去接父亲,我在家陪女儿。女儿醒来第一句话是:“妈妈,外公来了么?我刚梦见他来了,我还问外公好了!“我诧异,女儿出生之后和父亲就见过一次面,那时候她才六个月大,定然不会记得父亲的样子。”是吗?那你梦见的外公长什么样子?“我笑着问。“妈妈,你别笑,我真的梦见了,外公戴着帽子!”我不语,也许女儿这么多年一直看父亲抱着她的照片,心中还是有些印象的。父亲来了之后,向来见到生人胆怯的女儿居然第一时间迎上去说:“外公好!”我赶紧拉过女儿问:“梦到的外公跟你看到的外公一样吗?””其他都一样,就是帽子不一样!“女儿笃定的说。我看看父亲,忍不住笑了,父亲戴了一顶大红色的太阳帽,显得他那黑黝黝的脸庞更加的黑,但是也更加有精神了。我把女儿的话转告于父亲的时候,父亲有些难为情的说:“年纪大了,头顶头发也掉光了,过完年我就买了顶红色帽子戴上了。”后面的话欲言又止,我知道父亲的意思,红色帽子当然是取鸿运当头之意。
父亲的帽子从他十多岁开始,伴他走过了半个世纪,每一顶帽子都写满故事,好多故事就像那些旧帽子一样被掩埋在时光长河里不知所终,却总有那么几个故事伫立在生命之路上,任岁月亮出风霜刀剑它自岿然不动。

与会动的帽子原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从别人裤子底下钻过 浏览:828
手工男士围巾花样图片大全 浏览:118
黑色长外套配什么好看图片 浏览:486
冬天男士马丁靴配什么裤子 浏览:188
棋盘格男士围巾织多少针 浏览:815
黑色短袖搭配米色外套 浏览:488
羽绒服填充羽暖和嘛 浏览:800
抖音骑马的裤子 浏览:915
大一精致大四穿睡衣出门 浏览:503
偷别人的帽子戴好吗 浏览:768
户外徒步鞋搭配裤子 浏览:412
棒球服风衣好看吗 浏览:83
薛之谦同款衣 浏览:317
美女裤子掉了让男生帮她穿 浏览:891
冬款短旗袍 浏览:44
王丽坤橙色外套 浏览:802
银座商城女装招聘信息 浏览:813
为什么裤子容易磨光 浏览:360
外套的外笔顺怎么写呀 浏览:95
长款风衣配喇叭裤 浏览: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