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男的戴的那个叫方巾
Ⅱ 明朝官员帽子两边的东西叫什么
王上
Ⅲ 明朝不同阶层人的服装名称
大明王朝,是中国市民气息最浓厚的一个朝代。从现今流传的明代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明代的服饰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水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古代女子的美容,十分强调含蓄,重视内在修养,“浓纤得衷,修短合度”一直成为美容的典范。
明代虽然审美观已较为宽泛,但中和、适度的美还是最受推崇。在体型上,“丰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视。
明代开始,扣子大量运用,材质有金属、玉石等。有扣的对襟长衫,是明代妇女的常服。
明代男子多穿青布直裰,头戴四方平定巾,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四方平定巾之前,还有一种六瓣,或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名“六合一统帽”,也称六合巾、“小帽”,多用六片罗帛拼成,相传为明太祖所制。《枣林杂俎》:“秦时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即取“六合一统”之意,故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归一。因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征意义,故也是由政府规定令全国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于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时也常戴。此帽本来是仆役所戴,但是因为戴起来方便,所以就流行起来,这就是清朝“瓜皮帽”的前身。
明代帝后百官服制:
冕服: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
朝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系统。
褘衣:为皇后受删、谒庙、朝会时穿着。
翟衣:为皇后的第二礼服。
礼服:品官命妇的大礼服。
Ⅳ 求明朝羽林卫的详细介绍~
我只知道是皇帝的护驾亲军,明初的亲军上十二卫有羽林,永乐年间成了二十四卫,也有羽林。
Ⅳ 明朝服饰的具体介绍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襦裙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此图为襦、裙(出土实物)。
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露羞。
明万历有翼三眼龙、对襟、窄袖藏式洒线绣龙袍(出土实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类。
明代官吏常服
本图为一品官补服图及乌纱帽。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http://www.ah315.cn/display.asp?keyno=956
Ⅵ 清代男人与明代男人帽子有什么区别
(一)皇帝
1.衮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二)文武官员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
2.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
3.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视事穿常服。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洪武六年规定一、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龙(蟒),许用金绣。
(三)明代的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类稿》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杨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太祖问他戴的是什么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听了大喜,就让众戴之。明初有一种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的网巾,网口上下用帛包边,长有二玉或金属小圈,二边各系小绳交穿于二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七修类稿》说明太祖到神乐观,见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之,答是网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为道官,并取网巾颁告天下,使人无贵贱皆带之。明朝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多先戴网巾起约发作用。天启时,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为“懒收网”。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头,余幅后垂,为燕居之饰。纯阳巾,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以八仙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名之。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明朝民间最流行的是瓜皮帽,当时称六合一统帽或小帽,是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枣林杂记》说,隆庆时,嘉善丁清做句容县令,他的父亲告诫他说:“你们这些戴纱帽的人说好,我不信,当差的说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蓝衫)的读书人说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说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顶只许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这种帽子,材料用纱、缎、倭绒、羽绫,一般用丝绦结顶,讲究的用金银线结顶,也有用玉顶或红珊瑚顶的。遇丧事,帽顶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民间仍有人戴的。从造型来看,与三国时曹操所创的恰帽一脉相承,曹因当时天下荒乱,资材匮乏,所以拟古皮弁式样,裁缣帛以为恰,合于简易随时之义。瓜皮帽款式则稍有改进。
软帽:为一块圆形布帛作帽顶,下缝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后垂双带,广州东山梅花村明戴缙墓曾出土此种软帽。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乌纱帽:是用乌纱制作的圆顶官帽,东晋宫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贵臣多穿黄色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后渐行于民间。唐代风行折上巾,乌纱帽渐废。明朝采晚唐、明代幞头形式制乌纱帽为百官公服,上海卢湾区明潘氏墓曾有乌纱帽实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帝所戴翼善冠,则是唐代乌纱折上巾的发展。
烟墩帽:直檐而顶稍细,上缀金蟒或珠玉帽顶。冬用鹤绒或纻丝、绉、纱制作,夏用马尾结成,内臣所戴,四川阳城明墓有戴烟墩帽俑出土。
边鼓帽:是一种长尖顶带檐的圆帽,元代遗制,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仆役等常戴,明嘉靖时极流行,清代亦常见。
瓦楞帽: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马尾编结。嘉靖初生员戴之,后民间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说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传。
奓(zhà音乍)檐帽:为圆帽顶,帽檐外奓如钹笠,可以遮阳的帽子,《事物绀珠》说圆帽,是元世祖出猎时因日光射目,以树叶置帽前,其后雍古剌拉氏用毡片置帽子前后,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乐图、宪宗行乐图画帝王便服,也戴这种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须),用莎草皮编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大帽:明太祖见生员在烈日中上班,就赐遮阴帽,形如烟墩帽而有帽檐。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毡笠:帽形尖圆而有帽顶,卷帽檐前高后低,为游牧民族传统帽式。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鞑帽:用皮缝成瓜皮帽形,帽顶挂兽皮为饰,帽檐缘毛皮出锋,此亦游牧民族传统帽式。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方顶笠子:明代农民许戴笠子,多劈细竹篾作胎,外罩马尾漆纱罗,元代笠子帽作方顶式,蒙古族中层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谱》所画制墨工人都戴此种笠子。
明代巾帽种类繁多,官服冠帽,传承唐宋遗制而形制更趋繁丽,一般巾帽则常保持元蒙状貌,因其造型简约而适用。
Ⅶ 明朝文官服饰上有“飞禽".武将服饰上有”走兽“,这说明什么
应该选A,鄙视那些复制过来的答案。应为这四个答案中首先排除的是C.体现君臣平等关系。这个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能的,包括现在的天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后再看B.加强思想统治的结果。总体上来说明朝的思想还是挺开放的,不像清朝那么严酷的文字狱。弘治年间,大臣们都敢达到对皇帝针风相对的地步.动则有百官上谏大场面出现,礼孝方面抓住皇帝的小辫子不放的人大有人在。皇帝火了杀了谁,被杀的更是名扬海外成为大大的忠臣。而且还出现了像王守仁这样的心学的代表是不可能禁锢人们的思想的以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B也被排除。D.大一统的需要。这个跟B的答案有点相似,要想大一统就要禁锢别人的思想,比如独尊儒家这样的,在明朝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所以这个也被舍弃。所以选A,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比较暴戾的君主,施行中央集权,废宰相,权分六部,把以前那么多朝代手握重权的宰相废除了,肯定会把臣子当奴仆使唤。
Ⅷ 明朝中各级官员的官服,官帽有什么区
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一品常服:头饰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3,金翟1,口衔珠结。鬓边珠翠花2,小珠翠梳1双,金云头连三钗1,金压鬓双头钗2,金脑梳1,金簪2,金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都用金。衣服为长袄、长裙,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长袄镶紫或绿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纹。
二品礼
服,除特髻上少1只金翟鸟口衔珠结外,与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与一品同。
三品礼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1,后鬓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纹。钑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衔珠结。长袄,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纹,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纹,余同二品。四品礼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只金孔雀,此外与三品同。四品常服与三品同。
五品礼服:特髻上银镀金
鸳鸯4,口衔珠结。正面珠翠鸳鸯1,小珠铺翠云喜花3朵,后鬓翠鸳鸯1,银镀金云头连三钗1,小珠帘梳1,镀金银簪2,小珠梳环1双。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施云霞鸳鸯纹。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3,镀金银鸳鸯2,挑珠牌。鬓边小珠翠花2朵,云头连三钗1,梳1,压鬓双头钗2,镀金簪2,银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皆银镀金。衣服为镶边绣云霞鸳鸯纹长袄,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礼服:首饰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雀4,口衔珠结。正面银镀金练雀1,小朱翠花4朵,后鬓翠梭毬1,翠练雀2,翠梳4,银云头连三钗1,珠缘翠帘梳1,银簪2。衣服绫或罗、绸、绢大袖衫,绣云霞练雀纹霞帔,钑花银坠子。褙子上施云霞练雀纹,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3,又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镯钏皆用银。衣服为有边长袄,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看带,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礼服:首饰为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3,又银间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1,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2,银间镀金脑梳1,银间镀金簪2。衣服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褙子绣摘枝团花。及襟侧镶边绣缠枝花长袄,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网: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其实,乌纱帽是古代一种官帽,首先产生于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有,它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Ⅸ 明朝官服上的飞禽走兽图案 表示什么,是否与大一统有关,还是表示君臣是主仆关系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擞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 ,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Ⅹ 明朝有没有人叫羽仲林
明朝有没人叫雨中宁的这个我们通话历史资料可以查询得到确实有这个人的名字地而家非常多的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假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