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巾上有一个装饰品,似乎成了晚明的标配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剧里明代官员的帽子上还是出现了帽正。
这里出现的帽正就是百分百错误的。万字巾上有装饰品是允许的,甚至最开始的四方平定巾上,考虑到晚明的士人追求潮流,也有可能在上面做点手脚,搞点装饰品,但是,这里明代官员的帽子上有这个就是百分百错误的了。
剧照中官员帽子其实是错误的
不过,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依然是我心中的神剧。
总体来说,它的服饰还原比较出色,电影的构图也比较符合我对晚明的想象。诗人有诗人的样子,妓女有妓女的样子,官员有官员的样子。
每一帧画面都很美,每一个角色都铿锵有力。甚至每一个服饰都有一些考究。不是说它很完美,而是在不完美的古装电影市场上,尤其是明代或者你可以说是晚明题材的电影上,它绝对诚意十足。
它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至今没有哪一部同题材的电影能更上一层楼。服饰和晚明的意境之美,在这部电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很可惜,电影描绘的是明清易代时的场景,不久之后清军就进驻了南京,男主角钱谦益也就带着一批官僚和文人投降了:
《柳如是》中描绘的清军入关
在这之后,画面变得更加单调,晚明奢华多样的服饰之美也没有了。
继之而来的是一片沧桑无力之感。
头发没了,还要多种多样的帽子做什么呢?
❷ 明朝官员帽子两边的东西叫什么
王上
❸ 请问明代男的戴在头上的帽子叫什么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个叫方巾
❹ 古代商人头上戴的圆形帽子叫什么
是瓜皮帽吗?
瓜皮帽为创立于明朝、流行于清朝的一种男式帽子。相传来源为明太祖所创的六合帽,取六和一统、天下归一之意。在清朝广为流行。分成六瓣,半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无檐、窄檐或包有装饰窄边,多为黑色的绸、呢绒或纱制做。顶上可饰有各种颜色和材料的结子,前面钉饰物以辨别前后。
❺ 明朝中各级官员的官服,官帽有什么区
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一品常服:头饰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3,金翟1,口衔珠结。鬓边珠翠花2,小珠翠梳1双,金云头连三钗1,金压鬓双头钗2,金脑梳1,金簪2,金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都用金。衣服为长袄、长裙,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长袄镶紫或绿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纹。
二品礼
服,除特髻上少1只金翟鸟口衔珠结外,与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与一品同。
三品礼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1,后鬓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纹。钑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衔珠结。长袄,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纹,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纹,余同二品。四品礼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只金孔雀,此外与三品同。四品常服与三品同。
五品礼服:特髻上银镀金
鸳鸯4,口衔珠结。正面珠翠鸳鸯1,小珠铺翠云喜花3朵,后鬓翠鸳鸯1,银镀金云头连三钗1,小珠帘梳1,镀金银簪2,小珠梳环1双。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施云霞鸳鸯纹。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3,镀金银鸳鸯2,挑珠牌。鬓边小珠翠花2朵,云头连三钗1,梳1,压鬓双头钗2,镀金簪2,银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皆银镀金。衣服为镶边绣云霞鸳鸯纹长袄,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礼服:首饰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雀4,口衔珠结。正面银镀金练雀1,小朱翠花4朵,后鬓翠梭毬1,翠练雀2,翠梳4,银云头连三钗1,珠缘翠帘梳1,银簪2。衣服绫或罗、绸、绢大袖衫,绣云霞练雀纹霞帔,钑花银坠子。褙子上施云霞练雀纹,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3,又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镯钏皆用银。衣服为有边长袄,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看带,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礼服:首饰为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3,又银间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1,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2,银间镀金脑梳1,银间镀金簪2。衣服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褙子绣摘枝团花。及襟侧镶边绣缠枝花长袄,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网: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其实,乌纱帽是古代一种官帽,首先产生于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有,它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❻ 明代人 穿什么
麻布做的,缎子,蚕丝做的等料子
明代男子喜用巾帽。这个时期的头巾和汉魏的有所不同,一般都被缝制成固定的形状,使用时只要往头上一戴即可,无需系裏。在江南等地,常设有盔帽店铺,专门出售现成的巾帽。据统计,在明代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过数十种款式的巾帽,用时视身份而异。其中以网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统帽最为流行。
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的网罩。古代男子与妇女一样,也梳发髻,为了不使发髻散垂,明代男子特用网巾包裹发髻。这种网巾通常以黑色的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也有用绢布制作的。平常家居时所用的网巾可以露在外面,外出则必须再戴上巾帽子,否则会被视为失礼。网巾产生於洪武初年。它的出现,据说与明太祖有关。明代郎英《七修类稿》记称:“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於灯下结网巾。问曰:“此物何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於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网巾的造型如同鱼网,网口用布帛作边,俗谓“边子”。边子旁缀有用金属制成的小圈,圈内贯以绳带,绳带收紧,即可约发。在网巾的上口,也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孔,用绳带系栓,名曰“一统山河”。天启年间,形制变异,一般多省去上口的绳带,只束下口,名曰“懒收网”。明亡之后,因剃发蓄辫令的实行,其制被废。然仍有人热衷於此。据《画网巾先生传》记称,清兵入关以后,有遗民携仆从二人,因为不改明朝服饰,被逮捕入狱,随即被褫去网巾衣冠。主人对仆从说道:“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曹国破即死,岂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於是三人相互对画,每天如此,最后壮烈而死。
纯阳巾是明代隐士、道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屠隆《起居器服笺》:“唐巾之制去汉式不远,前折较后旁少窄三四方,顶角少方;有纯阳巾亦佳,两傍制玉圈,右缀一玉瓶,可以簪花,外此者非山人所取。”说的就是这种头巾。相传“纯阳祖师”吕洞宾成仙之前常载此巾,故以为名,亦称“吕祖巾”。《三才图会》记云:“纯阳巾...颇类汉、唐二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於后。曰‘纯阳’者,以仙名
万子巾出现明代以前,一般多用於庶民。《京本通俗小说‧错斩进宁》中就有这方面记载。其制上濶下窄,形如万字,因以为名。明初被规定为教坊司官吏之服,后广施於各类教师,尤以武艺教头最为常用。如《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三回:“那李贵诨名,号为山东夜叉,头载万字巾,脑后补匾金环,身穿紫窄衫,销金裹肚。”《水浒传》中的武士也常载此巾。田艺蘅《留青日礼》:“万字巾,...上濶而下狭,形如万字。
四方平定巾也称方巾,又称四角方巾。它是明朝职官和儒生所戴的一种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也出现在明太祖时,相传明初儒生杨维桢入见太祖,戴著此巾上殿,太祖觉得巾式奇异,问其巾名,杨氏谄謏道:“此四方平定巾也。”太祖听后极为高兴,乃颁式天下,并规定为儒士、生员及监生等人的专用头巾。由於其形制简便,戴著适宜,也为官吏所用,但只限於家居时所戴。戴著这种便帽,服装的穿著可比较随便,不像其他服饰规定那麼严格。到了明末,随著服装制度的衍变,这种巾帽的形式也有几次较大的变化。如叶梦珠《阅世纪》记“其便服自职官大僚而下至生员,俱戴四角方巾,其后巾式时改,或高或低,或方或偏,或仿晋、唐,或从时制,总非士林,莫敢服矣。其非绅士而巾服或於绅士者,必缙绅子弟也。不然,则医生、星士、相士也。”我们从传世的明代士人画中,能看到不少方巾的款式。
❼ 明朝官帽有哪些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
三、襆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❽ 古代大侠带的那种带纱布的那种帽子叫什么
斗笠 dǒu lì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胜地,
斗笠
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十分受人欢迎。许多家庭,往往在墙上挂上一斗笠作为装饰,亦赏心悦目。
2制作材料编辑
斗笠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古诗文中,故常蓑笠并用,“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唐·储光羲《牧童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