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羊帽子知识介绍

羊帽子知识介绍

发布时间:2021-06-13 13:36:25

帽子的基本知识

1、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 例:他买了一顶帽子。 2、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例:批评应该切合实际,有内容,不要光扣大帽子。 帽子的选择 帽子有遮阳、装饰、增温和防护等作用。因此种类很多,选择亦有讲究。 首先要根据脸型选择合适的帽子。人的脸型主要有方型(国字脸)、圆型(圆脸)和尖型(尖脸)三种。 圆脸戴圆顶帽,就显得脸大、帽子小。如戴宽大的鸭舌帽就比较合适。尖脸的人戴了鸭舌帽就显得脸部上大下小,更显瘦削。因此戴圆顶帽比较合适。国字脸的人戴所有的帽子都比较合适。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身材来选择帽子。身高的人帽子宜大不宜小,否则给人头轻脚重的感觉。身矮的人则相反。个子 ,文字与灵魂共舞,让心随着字行飞向有你

② 羌族羊皮鼓的传统介绍

“羊皮鼓” 主要流传在嘉陵江上游的略阳县,是五十年代初由艺人马云秀、童连生首先演出的双人鼓舞。其前身是古老的羊角鼓舞。风格、节奏、动律仍保留了原来的面貌,但两位老艺人(小时从艺端公)规范了羊皮鼓的舞蹈语汇,删除了祭祀内容,使之成为娱乐性的表演节目。
羊皮鼓舞表演前,可在原地先打一通有固定套路的鼓点,既可酝酿情绪,又起着烘托气氛和招徕观众的作用。表演中,两人边击边舞,在“嘭、嘭”击鼓声和“嚓、嚓”摇环声中,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热烈、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另外在画面调度中,多突出了两人同进同退或面对面、背靠背的对转,或“推磨式”的同转共绕形式。
羊皮鼓的打法和鼓点的节奏变化丰富。目前,搜集到的有[硬三鞭]、[软三鞭]、[野鸡扑]、[偷点子]、[牛擦痒]等十多种。这些鼓点穿插在每个唱段与舞蹈衔接变化中,使表演者在统一的步伐、统一的动作中,调节了节奏气氛。由于表演具有即兴式的特点,表演者的技术娴熟程度和思想情绪变化将直接影响技巧的发挥。
羊皮鼓的唱腔多在舞蹈段落的间隙进行。其中既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亦有老艺人套用原曲调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目前,搜集到的曲谱有十多首,如[立五门]、[甲子]、[十大古人]、[学家子]、[还喜神]、[舞坛]、[猴子反天朝]、[四点红]、[十二花]等。其唱词多取材于道家俚语、历史故事、男女爱情和当地风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立五门]、[甲子]、[学家子]等唱腔里,蕴含着许多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内容。
羊皮鼓突出鼓的表演,它气氛热烈欢快,动作粗犷质朴,如“禳星辰”动作,就是在鼓点、唱腔、动作的有机结合中,表现出凛冽的气势。羊皮鼓在表演中,不仅给舞蹈提供了节奏,丰富了气氛,而且鼓点的击打更形成和衍化出许多独特的舞蹈语汇。当老艺人舞至兴奋时,常常搬出一条长木凳,摆在场地中心,艺人们围着长凳表演“躺凳”、“跳凳”、“踩凳”、“跨凳”等具有杂耍式的技巧。目前已搜集到的基本动作有“禳鼓”、“揉麻窝子”、“单腿跳”、“凤凰三点头”、“线筢子”、“禳星辰”、“勾腿跳”以及和木凳结合表演的一些技巧动作。其中,“禳鼓”是整个舞蹈的连接动作,它和“揉麻窝子”、“禳星辰”奠定了羊皮鼓舞的基本风格和动律。更加突出了脚的“走、跳”,胯的“扭、摆”和手中鼓的“推、摇”变化。 羊皮鼓舞的演员大都穿当地山民常穿的大襟长布衫,外套坎肩,系腰带,扎头帕,穿麻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由童连生、马云秀两位老艺人合演的羊皮鼓,多次参加省、地、县的各级民间艺术调演并获奖,使其至今活跃在民间。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马蹬村的“何家祖坟”是当地羌族何姓大家族的墓地。根据资料记载,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亲人们围坐一旁哭泣,然后转为以吟唱丧歌来寄托哀思,再继之以牵手顿足的舞蹈为祈求神灵保佑死者进入另一世界进行祝福。歌舞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将骨灰埋入地下为止。这种丧俗在《吕氏春秋·义尚》中有“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的记载,可为左证。在少数民族之中,羌族的“丧舞”和为祭祖所举行的传统祭祀舞蹈都极具特色。
当太阳把高大松拍树长长的影子缩到最短时,村寨里的男女和前来特为祭祀何家祖先的巫师们,跟随着何家主人陆续到达一片松柏围绕的墓地,并在林中的坟茔前供放好各类祭品后,便等待着祭祀“时辰”的到来。
只听得羊皮单鼓的一阵作响,一队由手拿雕有神仙头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戴着放置圣物帽子的巫师为首开路,紧跟其后的是头戴金丝猴头,羌语称作“休匹儿”猴皮帽,手拿挂有鹰爪等避邪物“板铃”的大巫师、敲打着羌语称“日卜”羊皮单鼓、挥舞棍棒类法器的六、七位巫师组成的队伍,从松柏林外蹦跳而来。他们踏着咚咚作响的羊皮单鼓和板铃响声,跳起了《金丝猴舞》。头戴金丝猴头帽的巫师在自己作舞的同时,还负责指挥其他巫师在仪式过程中表演各种舞蹈的方向和应做的次数。这些巫师每人的舞姿并不相同,有的边挥动法器边向各个方向弓腰屈背地祭拜;有的轮流替换着左右腿做前后蹦跳、有的却在原地左旋右转……,似乎是在表演着各自的“单人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所有巫师唯一一致的是,每人口中都用不停念唱的咒语和经文伴陪自己的舞动。
在羌族的祭祖仪式中,有大巫师必须头戴金丝猴头皮帽,并同时敲打羊皮单鼓的特殊习俗,而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着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为根据。
据说,很早以前,羌族是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当时已十分年迈的祖师爷为了把从天神那里得来的各种经文和有关人间衣食住行的所有学问,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记录并保存在一卷卷桦树皮上,准备传给羌族的后代。这一年的春天,祖师爷生怕这些桦树皮经卷受潮,便拿出来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晒。竟不知何时跑来一只山羊,把所有的桦树皮经卷统统嚼吃饱餐后逃遁而去。等祖师爷午后来收取经卷时,发现所有经卷竟全部丢失而大惊失色,四处寻觅也不得踪影而急得拍胸顿足、悲痛欲绝。这时一只金丝猴从高高的树上爬了下来,告诉祖师爷它曾看见一只山羊吃掉经卷的经过。从此后,祖师爷便下决心要在他的有生之年,不管花费多大心血也要寻找到这只罪恶的山羊。后来,经历了千辛万苦在金丝猴的引路和协助下,终于找到了这只罪恶的山羊。祖师爷为了惩罚这只山羊,把宰杀后的山羊皮制成了祭神用的单鼓“日卜”,使它永世遭受羌族后代的鞭笞。从此以后,每当祖师爷敲打单鼓时,眼前就会出现写在桦树皮上的经文字句。为了使这些宝贵的经文永远不会再度丢失,祖师爷背下所有的经文,并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授给后代巫师,而再不使用文字,因此羌族至今只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而没有了文字。同时,为了感谢金丝猴引路找寻到山羊,使羌族后代通过古老经文而倍受五大天神保佑的功德,便在金丝猴死后将它的头部和皮制成了帽子,装饰上可以驱邪镇魔的小铜镜、海螺等法器,作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崇拜之物。
以后每当祭祖时,大巫师必须头戴金丝猴头帽,其位置安排在紧跟“克里米娃子”神杖之后,以此来表示人们对金丝猴的崇敬,并通过它来为巫师引路与神灵相通。而且,巫师们所表演的舞蹈,正是讲述了“在金丝猴帮助下如何寻找到罪恶山羊”的故事。
敲打羊皮鼓作舞,是巫师们作法时的“专利”。除祭祖时巫师敲打羊皮鼓、跳“金丝猴寻找罪恶山羊”舞蹈外,再要领略“羊皮鼓舞”的风姿,就非梭磨河上游理县木卡乡的《布拉兹》所莫属了。
闻名方圆百里的木卡乡羊皮鼓舞《布拉兹》,也属于“巫舞”之列,必须由真正掌握十六卷经文和所有法式技能,具备一定医药、星象知识,能主持传统的祭祀仪式的巫师才能表演。这类巫师被当地羌民称作“释比”。
羌寨各家如要“请愿”、“还愿”或驱鬼逐疫,就要聘请“释比”来跳羊皮鼓舞《布拉兹》。巫师的人数和规模,根据各家经济能力而定。“释比”所作的各种法事中,“羊皮抓鼓”是不可缺少的法器,同时也是“释比”跳《布拉兹》时唯一的伴奏乐器。理县木卡乡最著名的两位“释比”不但是一对兄弟,而且所合跳的《布拉兹》,舞姿之优美、风韵之潇洒,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
只见,两位身着湖蓝色右襟长袍,腰系白色麻制百褶裙,头缠白色包头的“释比”,在手击羊皮抓鼓的咚咚作响下轻盈起舞。整个舞蹈过程中,他们神情专注如入无人之境,舞姿轻盈飘逸、刚健沉稳。二人齐舞时,张驰有序,如行云流水;对舞中,婀娜多姿,似彩蝶双飞。全部舞蹈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复杂而多变的动作。他们干净利落的动作随羊皮鼓节奏的加快而丝毫不乱分寸。舞姿的和谐完美、一招一式的准确到位与贯穿其中古朴、无华与内在的神韵,不能不令人们对他们功底的深厚发出赞叹,这是任何专业舞人所难以达到和所能体现的。

③ 羊的知识

羊的网络知识:
羊是羊亚科的统称,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是人类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是羊毛的主要来源。
羊的趣味说明:
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因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又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羊可承载艺术。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遗存中活灵活现,荦荦大观。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成为人们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可代表美丽。汉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乃古人实用主义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
羊可充作美食。“鱼”和“羊”结合便成“鲜”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浅,不禁让我等垂涎欲滴。
“羊”字孕育文化。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羊曾陪伴英雄。据《汉书·苏武传》,汉中郎将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背汉妄为,扣留苏武并遣其牧羝羊(公羊)于北海之滨,并扬言“羝乳乃得归”。苏武与羊群为伴,手执汉节,饿吞草籽,渴饮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19年后单于回心转意,苏武才得返长安,受封典属国,留下千古佳话。
羊可启发智慧。据《战国策·楚策四》载,楚怀王听信张仪花言巧语,入秦而被囚禁。襄王即位,不思进取。良臣庄辛进言而不纳,便避走于赵。不久,郢都被秦所据。襄王悔,寻见庄辛。庄辛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来鼓励襄王应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用于此处,既通俗易懂,又言简意赅。
羊可象征安泰。古语有“三羊开泰”之说。考“三羊开泰”本应作“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以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对“三阳开泰”的另一种解释为:11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此乃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12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因此,旧时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而“羊”与“阳”同音,久之便讹为“三羊开泰”。后人附会出“三只大角羊聚立于一处”之特定造型,成为妇孺皆知的吉亨之象。
羊可体现正义。因羊在古人心目中拥有的正直、美好形象,久之便将其神话为正义的象征。据王充《论衡·是应》,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此羊对嫌犯“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极为灵验。至战国时,秦楚等国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之冠服,以示庄严神圣。此独角羊名“獬豸”,作为秉公执法的象征,其形象一直用作历代执法者官服图案,直至清末。
羊性素喜清洁。羊愿居于干燥整洁之处,饥餐青草,渴饮清泉,洁身自好,远离污秽。不像某些畜类,终日嬉戏于泥淖之中,饮溺餐矢,藏污纳垢,顾盼自得,不以为耻。
羊虽娴静优雅,人见人爱,却亦小有缺憾,即反抗性差,斗争精神欠缺。即使是被宰杀,亦只低吟一声,便引颈就戮。颇不似猪,虽不能逃命,却愿引吭高“歌”,尽其所能,声嘶力竭,气冲霄汉。猪羊相异至此,其中必有缘由。据民间传说,猪、羊皆因被人宰杀而心中不平,且萌生与上帝(老天爷)讨还公道之念。羊动作轻盈,脚下生风,先得接见。上帝听罢莞尔笑曰:“猪羊猪羊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尔等终日无所事事,专靠人类饲养,却不许人类食尔等之肉,则要尔等何用?尔等应予理解。回去转告胖猪先生,其应泰然处之,不必再劳前来。”羊闻此言,虽仍感悲哀,但思来想去,却觉合乎情理。无可奈何之余,只得打道回府。遇胖猪于途中,只见其气喘吁吁,步履维艰。羊将上帝之言转达。猪心中忿忿,仍觉不公。羊将其强拉硬拽,拖回住所。此后,羊面对屠刀只有叹息;而猪因思想不通,便大喊大叫,直至气绝。

④ 有谁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帽子,图片和文字介绍,谢了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⑤ 高分悬赏:学习帽子行业的相关知识

这个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工厂的主要产品,因为帽子分很多种,从做工看,有棒球帽(也叫布帽),材料有多种,纯棉,涤棉,毛涤,网眼等等;有机织提花,纱线有晴纶,毛晴混纺,纯毛,棉,甚至有羊绒。还有手工钩针,棒针等等。不知道你朋友经手的产品的是哪一类。每一款都需要用至少1-2年的时间才能略知一二。至于海外流行,那就更难说了,颜色,面料,款式,新技术等等层出不穷。从用途看有运动帽,礼帽,职业帽等等。本人2002年开始各种帽子(主要是运动帽)的出口,过了这么多年也只是知道点皮毛而已。如果知道你朋友是做哪一种,我可以和他探讨,共同学习一下的。

⑥ 怎样织美羊羊帽子

材料:

自己的兔毛共计:2两(含小围巾重量)还没拍哦

工具:3.5MM 2.5MM钩针 细针用来钩耳朵和蝴蝶结的 缝针

针法:长针萝卜丝 中长针萝卜丝 和短针萝卜丝

说明:毛茸茸的是反面来的,后面做了松紧带子。。

萝卜丝钩法图片

⑦ 帽子羊羔毛成份…聚酯纤维100%

肯定是聚酯纤维的,肯定没有棉麻毛这些天然料子好啦

⑧ 喜羊羊帽子

什么

与羊帽子知识介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花花公子爸爸外套 浏览:605
如何将外套衣服改小 浏览:379
男士牛仔外套搭配知乎 浏览:475
春天能穿棉马甲吗 浏览:522
冬线裙子搭配图片大全 浏览:796
衬衫牛仔的绝妙搭配 浏览:63
孕妇裤怎么变成普通裤子 浏览:914
碎花上衣搭配裙子图片 浏览:118
男士衬衫紧身还是宽松好 浏览:573
圆帽子里子怎么做 浏览:479
牛仔外套发黄能洗掉吗 浏览:455
品牌男士卫衣多少钱 浏览:406
黑色的线适合织什么围巾 浏览:722
日本有个叫什么熊的女装 浏览:951
女装饬饬是什么意思 浏览:140
脑袋大的男生穿什么裤子 浏览:710
男生紫色卫衣可以配卡其色裤子吗 浏览:718
矮个子如何搭配长风衣 浏览:632
穿旗袍下面要穿什么 浏览:847
白衬衫搭配什么颜色的裙子 浏览: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