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佛教法衣袈裟帽子

佛教法衣袈裟帽子

发布时间:2021-06-10 17:28:28

❶ 佛教中的袈裟有何含义

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迦罗沙曳。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❷ 佛教法衣的简介

按佛教戒律避免用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和绯红紫绿碧五间色, 只用若青(铜锈色)、若黑(淤泥色)、若木兰(赤中带黑色)等“三如法色”。从色取名,叫作袈裟。袈裟在中国,大多用近似黑色的布制作,因此名身着僧衣的僧人之缁衣,称僧界为缁林。自唐代武则天开始,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以示宠贵,因而沿成大红袈裟。僧人说法和举行隆重仪式时,还多穿用金襕衣(金缕织成的袈裟,胸部绣“吉祥海云相”卍字)。佛教对袈裟提出种种名称。如由相衣,指布条纵横交错缝制出田字形;百衲衣,原指应取被人遗弃的破碎布片缝纳而成;莲花衣,象征不为污泥所染。

❸ 法衣的佛教法衣

僧尼所穿着的衣服。如法衣、应法衣之意。原为三衣或袈裟的别名,但到后世,则泛指凡僧尼所穿,合乎各地教团规定的衣服。又称僧衣。《心地观经》卷五谓法衣有十殊胜处,并云(大正3·314a)︰‘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着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盘界。’
在印度,袈裟有九条、七条、五条三种,称之为三衣;比丘尼则另加僧祇支、裙之类。佛教北传后,为抵御寒气,始穿用厚重的衣服,或穿内衣;佛教传入中国,又有偏衫产生。偏衫与裙缝合即为直缀。据说偏衫乃北魏宫人见僧袒露一肘,觉得不雅,于是将僧祇支加上偏袖成为两袖,或说是只支加上覆肩而成的。
关于法衣之颜色,本来是禁用五正色及五间色,不问新旧都应用坏色。即指染成青、黄、紫、绯等色的法衣,《文殊师利问经》卷上〈世间戒品〉云(大正14·496c)︰‘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萨有几种色衣?(中略)佛告文殊师利︰不大赤色、不大黄、不大黑、不大白,清净如法色,三法服及以余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捣成。’
又依《舍利弗问经》载,昙无德部穿赤衣,摩诃僧祇部穿黄衣,弥沙塞部穿青衣,萨婆多部穿皂衣,迦叶部穿木兰衣。或谓坏色是指青、黑、木兰三种。上述五部的衣色也是坏色的一种,并不属于正色或间色。《僧史略》卷上云(大正54·237c )︰
‘案汉魏之世,出家者多着赤布僧伽梨,盖以西土无丝织物,又尚木兰色拜乾陀色故,服布而染赤然也,则西方服色亦随部类不同。(中略)着赤布者乃昙无德僧先到汉土耳。(中略)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拜部幽州则尚黑色。若服黑色,最为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
后世通行的法衣大略有三种,即(1)律衣,以木兰色的麻或棉布作成,最符合戒律的规定;(2)黑衣,是用黑色的麻、棉布或绢布所作的直缀;(3)色衣,指一般僧尼在法会时所穿的华丽法衣。
[参考资料]《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下;《法苑珠林》卷三十五〈法服篇〉;《释氏要览》卷上;《佛像标帜义图说》。

❹ 佛教中的袈裟,究竟有何含义

袈裟是佛陀亲自制订的出家人法衣。割截缝制,又称福田衣,谓见袈裟如见佛,礼拜供养得种福田。袈裟分三种:五条衣,又称安陀会,为劳动作务时穿着;七条衣,又称郁多罗僧,上殿诵经时穿着;九~二十五条衣,叫大衣,又称僧伽梨,是僧人礼服,会见重要宾客及举行重大法会时穿着。

❺ 为什么和尚要穿袈裟啊!

袈裟一词是梵文Kasdya的译音,也可写作"迦裟",意译即"坏的颜色"。这是一种佛教僧尼的法衣,因僧衣避免使用青、黄、赤、白、黑等"正色",而用似黑似青、似兰等不正之色故此得名,又称缁衣。据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四"竺僧度答杨苔华书"记载:"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晔哗之色,不与易也。"可见袈裟是以多块零碎布片缝缀而成,直领敞袖,穿着时覆住左膊,掩于右掖;另外在右肩下拖一圆环,用以扣搭

❻ 袈裟到底是什么衣服是法衣吗 是什么来历谁发明的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种类,主要的凡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称为“三衣”。把它们分别介绍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着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❼ 佛教僧人的衣服是怎样的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
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实,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饰,一般称为俗服。而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晋以后,四众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后,要求更加严格。
不论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样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的。
海青的颜色,一向是以青黑色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数名位崇高的出家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才能穿黄褐色的海青。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据场合和材料制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时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衣。“袈裟”是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等,因其颜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条及九条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条衣”。另外还有七条、五条,共有三种,称之为“三衣”。
二、纳衣:这是古时对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种统称,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纳衣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粪扫衣即拾取人家弃之不用与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缝纳而成的法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所穿,其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调的,而不能穿黄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
百衲衣是一种俗称,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够有能力穿着的,虽然佛教服饰分着几个种类,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❽ 在我国汉传佛教中,僧人的着装有什么规定

顶礼楼上 阿弥陀佛

❾ 宗教服的佛教法衣

佛教出家人的服装。俗称僧衣。法衣意即符合佛法之衣,包括制衣和听衣。制衣传为释迦牟尼所规定,由受过具足戒(大戒)的比丘(男僧)和比丘尼(女僧)穿用;听衣传为佛陀听许弟子穿用的一切服装。按佛教戒律避免用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和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用若青(铜锈色)、若黑(淤泥色)、若木兰(赤中带黑色)等“三如法色”。从色取名,叫作袈裟。袈裟在中国,大多用近似黑色的布制作,因此名身着僧衣的僧人之缁衣,称僧界为缁林。自唐代武则天开始,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以示宠贵,因而沿成大红袈裟。僧人说法和举行隆重仪式时,还多穿用金襕衣(金缕织成的袈裟,胸部绣“吉祥海云相”卍字)。佛教对袈裟提出种种名称。如由相衣,指布条纵横交错缝制出田字形;百衲衣,原指应取被人遗弃的破碎布片缝纳而成;莲花衣,象征不为污泥所染。

❿ 苦行僧的衣着或者帽子有什么特别地说法么

【三衣】
梵语tri^n!i ci^vara^n!i,巴利语 ti^n!i ci^vara^n!i。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即:(一) 僧伽梨(梵Sam!gha^ti ,巴同),即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正装衣,上街托钵时,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梵uttara^san%ga ,巴同),即上衣、中价衣,又称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用,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梵antarva^sa ,巴antarava^saka ),即中衣、中宿衣、内衣、五条衣。为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之贴身衣。

以上皆规定以坏色(梵kas!a^ya )制成,故又称为袈裟。中日二国,三衣日趋形式化,而有各种袈裟之制作,惟有七条、五条袈裟等仍是依照印度法衣之规定制成。比丘尼在此三衣之外,尚有穿在三衣里面之左肩与两腋之僧只支(梵sam!kaks!ika^ ,巴san%kacchika ,覆肩衣),以及覆于腰部之厥修罗(梵kusu^la ,下裙),合

称为比丘尼五衣。后逐渐亦准许比丘如此穿着。

三衣之制法,规定颇详细。即将一整块布,切割成长短不一之小布片,纵的缝合之后,再以规定之条数作横的缝合。由此种裁剪样式观之,亦称为田相。此一制法,因部派不同,细节上亦有差异。我国与日本之制法趋向华美化,仅在裁割方法上沿袭旧规。由于其制作特殊,故不为其他地方所采用。穿着此种衣服,可令人舍弃欲望,且不虞被盗。另有不按规定裁制者,称为缦衣。他人丢弃之秽布洗净后所缝制之衣,称为粪扫衣(梵pa^m!su -ku^la ,衲衣)。此外,尚有以弃置于坟墓、包裹尸体,及被老鼠咬过之旧衣布料所制成者。

与佛教法衣袈裟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士粉色大衣配什么内搭裤子 浏览:711
情趣长网纱睡衣 浏览:366
修身短外套小西装罢色 浏览:349
男士卡其色夹克配裤子好看吗 浏览:520
女式马甲背心内 浏览:159
女装上衣服夏装无袖 浏览:746
苏州做旗袍最好的地方 浏览:649
最贵好看的皇帝帽子 浏览:678
粗长黑的颜色的裤子好看图片欣赏 浏览:492
穿裙子内衣肩带会露出来怎么办 浏览:324
豆种翡翠衣吊坠图片 浏览:95
皮卡堂去春游女装包括什么 浏览:429
男生健身裤子 浏览:305
仿旗袍婚礼妈妈装 浏览:507
森马夏装裙子品牌及商品 浏览:732
优衣库童装格子衬衫小红书 浏览:315
男装春夏装睡衣 浏览:861
中老年翻领长袖纯棉t恤 浏览:97
制服丝袜vip 浏览:280
新买的衣放冰箱 浏览: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