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头顶带者小方帽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穆斯林人口目前已达两千多万。在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唐宋年间来华经商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十三世纪初,蒙古军西征他们征服了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国家之后,回师时迁移了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他们以驻军的形式,或以工匠、商人、学者的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当时社会称为“回回人"。他们与唐宋时期来学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共同成为回回民族的先民。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分融合的情况下形成了。居住在农村的回族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小手工业;居住在城镇的小商小贩居多,兼营饮食、珠宝玉器、皮毛加工。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人口约860馀万,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和西南地区的云南,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多。全国有一个回族自治区,两个回族自治州,十一个回族自治县。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族源,它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族人认为“团结”“联合"。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十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阿帕克和卓麻扎、哈密回王墓和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都是早期的伊斯兰建筑。维吾尔族穆斯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有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音乐舞蹈套曲《十二木卡姆》等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涌现出过许多杰出人物,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穆罕麦德·喀什噶尔、艾合买特·尤格纳克、阿卜杜热衣木·那扎尔、诺比提等,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维吾尔文化遗产。维吾尔族主要经营农业,对植棉、园艺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还擅长编织地毯、制作丝绸、绣小花帽、打制小刀等。
3.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萨克族自治州和阿尔泰地区,人口约120万。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较早,11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通晓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哈萨克族毛拉、学者。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字十分丰富,著名的叙事诗有《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萨里哈与萨曼》等,哈萨克族的主要代表乐器是二弦弹拔琴“冬不拉”。他们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也有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
4.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4万,他们以经营畜牧,兼管农业。柯尔克孜人民历史上具有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为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著名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的民间艺术精品。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绣花,制作花毯、壁挂等手工艺品。
5.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散居於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和塔城等地。乌孜别克族属於游牧民族,约於15世纪前后在中国定居。乌孜别克语是以阿拉伯语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於语言相通,使他们易於接受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人口约15万。他们绝大多数以事商业,在南疆的乌孜别克人的丝织技术很娴熟,北疆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牧业。
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唐代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几个使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的后裔,约於19世纪20-30年代陆续由中俄边境地区迁到新疆。他们中多数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们还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伊斯兰教育。塔塔尔族人口约5-6千人。在城市裏的塔塔尔人多经商或从事医务和文化教育工作,居住在农牧区的则经营农牧业,他们喜欢养蜂。塔塔尔人的文化素质较高,知识份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族中居於前列。他们擅长歌舞和烹饪。
7.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约3.3万。他们聚居於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境内。十一世纪他们的祖先信奉了什叶派伊斯兰教,至今他们仍遵循该派的教义。塔吉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在民间仍流传著波斯古典诗人菲尔道乌西的《王书》《沙赫那只》的片段。由於塔吉克人居住在高原上,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多与雄鹰有关。
8.东乡族 东乡族世代聚居於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现有人口37万。东乡族族源的主体是元朝时的色目人、也有回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成份。东乡族穆斯林的教派门宦较多,各派的主张和习惯渗透於东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东乡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表现英勇。东乡族的民间文字很丰富,有长篇叙事诗《米拉尕黑与马芝璐姑娘》、《葡萄蛾儿》等。他们和回族一样喜欢演唱"花儿"。
9.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约9万。他们的祖先是十三世纪居住在中亚撒马尔汗的西突厥乌古斯马部落萨鲁克人的一支。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对伊委纳》(骆驼戏)是表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到循化这一历程的传统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
10.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在甘肃临夏积石山保安、东乡、撤拉族自治县,人口约15万。他们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的穆斯林。大约在元末明初来青海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墓本相同。保安族主要经营农业,手工业,以打制"保安刀"为主。他们的服饰与西北回族的服饰相似。
在汉族、藏族、蒙古族和云南的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申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但人数不多,他们都是中国穆斯林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把伊斯兰数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混合在一起,使中国伊斯兰文化多姿多彩。
男子拜功的衣服有三件:长袍,下摆,头巾。完美这三件衣服在教法看来是:木四太(哈儿)不(受喜悦的)。意思就是说:即使没有戴头巾(代斯大类)做礼拜同样是许可的,并且丝毫不影响拜功的质量!同时,值得提及的是:广大中国回回所谓的帽子:号帽(所谓号,即标志也,意思就是戴上帽子就知道此人是回族),可以说和圣人日常所用的头巾(也做缠头,波斯语名:代斯大类)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要说戴号帽就是遵圣行,未免太过牵强!
中国人,一贯热衷于咬文嚼字,纠缠于盘根错节的细小问题,殊不知:本末倒置!类似帽子的事情还有:礼拜是否可以不穿袜子,殡礼拜是否可以不穿鞋,诸如此类。
《古兰》早已教导我们:最好的衣服是敬畏!帽子戴的多么端正,衣服穿的多么华丽,动作多么标准,这一切不过是外在的修为,于信仰而言,无实质帮助!
圣人*也说:安拉不看你们的外表和财富,安拉注重你们的内心和善行!
总而言之:关于礼拜能不能戴帽子这种类似的话题,只是观念上存在问题,在教法里没有分歧!务须将其列入教法问答的范畴!
——这样的回答好!
中国大部分“伊玛目”在领拜时、用白沙布或是头巾缠绕在头上,把这种做法称为圣行(السنة )这是历史上通讯落后、语言的障碍造成的。这是波斯人(伊朗人)的风俗习惯 。我们的贵圣(愿主赐他福、安)头上搭的头巾是披在后背和两肩上的,并没有将头巾缠绕在头上。因此它不是圣行 。 证据后附 。 伊斯兰教最早是由伊朗人传入中国的。因此我们长用的一些宗教用语都是伊朗语。例如:乎达,阿訇,邦克,阿布代斯,乃玛子,邦目达,撇什尼,迪格尔,萨目,胡夫坦等,都是伊朗话 。这些话大部分穆斯林懂 。可是要用阿拉伯语说出来、有些伊玛目(领拜人)都听不懂 。因此我们把伊朗的风俗、误认成圣行并不奇怪 。 另我在阿拉伯五个国家学习,工作了十八年,没见过一个阿拉伯人像伊朗人那样把头巾缠绕在头上礼拜 。只见过阿富汗人、巴给斯坦人、印度的穆斯林、东南亚的穆斯林用头巾把头缠起来 。仿照伊朗、或是其它国家穆林的着装、只要不违犯伊斯兰教规、那也没什么过。但是你不能无根据、将它说成“ 圣行 ” 。 下面将各大圣训集有关“贵圣”戴头巾的原文抄录给大家以便查证:六大圣训合订本:穆斯林圣训集904页【3312】艾卜达吾德圣训集1520页【4077】乃萨尼益圣训集2429页【5348】依卜努马杰圣训集2692页【3587】塔吉圣训集第一册169页第一行、哈来瓦尼益传述:我听门弟子、جعفر 的太爷说:我的确看到“安拉”的使者在讲台上搭着黑头巾,他将头巾的两端垂在自己的两肩上。
数年前在西北的时候,我带着一个亲戚的小孩去一个礼拜寺做主麻,刚做完两拜庆贺拜,身后有人一声大喝:“小孩,怎么不戴帽子?!”我回头一看,是一位老人,一脸的诧异和惊奇。我温和地说:“他才七岁,来学习做礼拜的。”我当然不便说戴帽子与否与礼拜成坏无关之类的话。那位老人虽然惊异未定,但也似乎若有所思,不再说什么。我想,这不能怪那位老人,因为曾几何时,在穆斯林的观念中,礼拜中戴帽子(哪怕是小孩)成了头等大事,而大批穆斯林子弟不来礼拜似乎不是什么问题。西北的许多地方,即使不礼拜,也不允许脱帽;阿訇、曼拉(学生)和哈吉不戴帽子几乎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但他们的人格怎样,品位如何,很少有人关心。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犯了重罪的人,赴刑场时“郑重其事”地戴上一顶白帽,不知是显示其“悲壮”呢,还是希望白帽在真主那里替自己说情呢?
Ⅲ 马来西亚男士穆斯林帽子怎么戴,它的形状怎么弄
船帽的话,两个尖对脑门儿和后脑勺,不要横着
Ⅳ 穆斯林戴帽子 穆斯林为什么戴帽子
中东地区环境关系,从古代就戴帽子来遮阳,伊斯兰教慢慢将这一点发展为了教派传统之一
Ⅳ 回族人戴的小帽子叫什么
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样式因教派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六角尖顶帽,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Ⅵ 为什么穆斯林要带头巾
一、信仰伊斯兰﹐服从真主的命令。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说﹕“先知啊!你应当对你的妻子﹑你的女儿和信士们的妇女说﹕她们应当用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这样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而不受侵犯。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6)穆斯林头上的帽子怎么戴的扩展阅读:
一、伊斯兰与基督教、佛教被人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二、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道教、犹太教、印度教等宗教。
三、打开一些历史读物,常常会写到伊斯兰诞生于公元七世纪,由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所创立,西方就曾经有人据此将伊斯兰称为“穆罕默德教”。
四、但这遭到了穆斯林强烈的反对,因为穆斯林们认为,他们信奉的宗教并不是穆罕默德创立的。
五、而是早在穆罕默德之前的千百万年,早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神论真理。
Ⅶ 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什么都带个白帽子
宁夏被国外友人誉为中国的“穆斯林省”和“伊斯兰教省”。在宁夏的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回族同胞,因此,一进入宁夏,就会感受到浓烈的穆斯林风情,尤其在银川市就能看到很多戴白布帽子的人,这是回族的标志之一。白色,被穆斯林视为最圣洁的颜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又有了改进,宁夏川区及其城镇的回族妇女都以白色护土帽和彩色头巾代替了过去的盖头,使回族聚居区色彩斑烂,美化了回族人民的生活。
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进行宗教的活动场所,实质上它 又是穆斯林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艺术的集中 表现地。
Ⅷ 穆斯林帽子怎么戴这么小的帽子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
帽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直接戴的,只要合适的话就掉不下来。
Ⅸ 穆斯林戴白帽子的步骤及图片,
没有步骤,网上搜索回族图片
Ⅹ 伊斯兰的头巾怎么戴
伊斯兰的头巾戴法:用别针把盖头中间扣上;把左边头巾的尾端拉到头部后面,然后扣上;将其余的扣在左肩。
伊斯兰教中妇女的头巾,它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头巾不仅仅是穆斯林妇女的服饰之一,它更是一种信仰的标志,对造物主的敬畏。
穆斯林是“伊斯兰”一词的派生名词,意为“顺从真主者”,“实现和平者”。“伊斯兰”的意思是顺从真主,实现和平,那么信仰伊斯兰宗教的人,就要成为“顺从真主的人”、“实现和平的人”。
穆斯林应遵守伊斯兰教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例如,伊斯兰教提倡诚实和廉虚,认为诚实使人行善,善行引导人上天国,谎言使人行恶,恶行使人入火狱。伊斯兰教律禁止撒谎、爽约、隐瞒、诬蔑、作伪证、谗言等。
教律还规定,同他人谈话时不能看不起对方而别转脸去,走路时不能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伊斯兰教提倡语言文明、优美,规定说话要低声,待人和颜悦色,切忌粗暴,不能对人讥讽、攻击、以诨名相称、以恶语排谤。
伊斯兰教还提倡宽恕、公正、排解纠纷,禁正怒、妒忌、背后非议、刺探、恶意猜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