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金蓝黑裙子的科学解释
果壳网在第一时间推出国外专家的分析。
光透过晶状体进入眼睛,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一样的颜色。光线打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色素感光后通过神经连接将信号传入视觉中枢——在那里,大脑将这些信号处理成图像。尽管严格来说,这光是在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受限于光源的波长组成,但你犯不着担心,你的大脑会自动辨认射过去的光本来是什么颜色的,并将这个颜色从该物体的“真实”颜色中削去。“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舍弃掉有关光源的信息,而提取反射光的信息。”华盛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杰伊·内兹(Jay Neitz)说,“我研究彩色视觉的个体差异已经30年,这裙子是我见过最大的个体差异案例之一了。”(内兹看到的是白色和金色。)
通常情况下,这套系统运作得很好。然而这张照片的图像则触碰到了感官的边缘地带。这可能是因为人的大脑神经就是这么编码的。人眼已经进化为适合在日光下看清东西,但是日光的颜色会变化,其变化范围从黎明时的粉红色,到正午的蓝白色,而到黄昏时又变回了粉红色。威尔斯利学院研究颜色与视觉的神经科学家比维尔·康威(Bevil Conway)表示:“当你看见这张照片时,你的大脑正在根据日光矫正这种色差。所以如果人们认为光源是蓝色从而忽视蓝色的部分,则他们看到白色和金色;而如果他们忽视金色的部分,则他们看到蓝色和黑色。”
白金党的视杆细胞占优
而蓝黑党是视锥细胞占优
那么,就来听听国内的专家是怎么说的。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在以前就有过这样的讨论,只不过没有这次讨论的范围这么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说,这是不同个体的正常人眼视觉神经生理和心理物理适应的差异化感受。
视网膜感光细胞中包含两种细胞,分别叫做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对明觉和色觉比较敏感,意味着能够掌握明亮环境中的视物,负责色彩和细节。而视杆细胞对暗光比较敏感,意味着负责昏暗光线下的大体轮廓视物、对色觉不敏感。当光线接触到这两种细胞时,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相同环境下,如果两个人看同一件事物存在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在这一状态中,既有个体眼睛屈光结构光谱折射的细微差别和生活经验的差异,也有他们各自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兴奋程度优势不一样。“简单点来说,认定裙子是蓝黑相间的人,负责色彩的视锥细胞占了优势;而觉得裙子是白金相间的人,则是视杆细胞在其中占到了上风。”倪海龙说,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视觉现象,并不是一种病理性的,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差异性就觉得自己的眼睛有问题。
一会是白金,一会是蓝黑
因环境变化和视觉感知相互影响
如果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视觉也会发生变化。网友方女士的“立场”就非常不坚定,上午认为这条裙子是白金,下午就变成蓝黑了,后来仔细一看又回归到“白金党”。倪海龙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照背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所处地位会不一样,所以感知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外界环境变化和视觉感知相互影响。”他说,现在仅仅是看照片会这样,看到实物,每个人的感官也会有不同,只不过不会差这么多。“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的观点会不一样,看的环境和角度不一样,仁者见仁。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一个姑娘,有人觉得她漂亮,有人觉得她不够漂亮,甚至有人觉得她很难看,但是这些观点都不会影响这个姑娘的长相。”
“利用视觉的特点,设计这样一些的色彩图片是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好奇心的。”倪海龙说,在从医过程中,还没有遇上有病人因为分辨色彩和他人不一样来看病的,因为大家会根据个人经验和判断来看待任何事物。
另外,他还要强调一点,不管是“白金党”还是“蓝黑党”,这和色盲没有关系。色盲是感受相应颜色的视锥细胞的缺失,这是不一样的概念。“千万不要小题大做了!”
⑵ 抖音上那个裙子到底是什么颜色 这是个什么原理
原理:光透过晶状体进入眼睛,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一样的颜色。光线打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色素感光后通过神经连接将信号传入视觉中枢。在那里,大脑将这些信号处理成图像。
尽管严格来说,这光是在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受限于光源的波长组成,但你犯不着担心,你的大脑会自动辨认射过去的光本来是什么颜色的,并将这个颜色从该物体的“真实”颜色中削去。
“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舍弃掉有关光源的信息,而提取反射光的信息。”华盛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杰伊·内兹(Jay Neitz)说,“我研究彩色视觉的个体差异已经30年,这裙子是我见过最大的个体差异案例之一了。”
相关信息
Neitz博士认为我们看到不同颜色的裙子与我们的年龄有关,年纪越大对蓝色越不敏感。这也许能解释为何他看到了白色而他的学生看到了蓝色。
另外一个假设是这与光线有关。人类具备一种名为“色彩恒常性”的技能,这意味着不论在明亮还是在昏暗的光线下,人们看到的红色总是红的。但如果光线有颜色,那么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
Neitz博士解释道:“如果我进入一间单纯以红光照明的房间,那么白色就会反射掉所有的红光。但如果我同时拿着一个红色的物品,那么它也会反射红光,那么我就会猜测这个物品是白色的,即便在正常光线下也如此,但它实际上是红色的。我曾有过一辆红色的大众汽车。我开车外出时外面很黑,我进入车里之后,我旁边一辆车里的人打开了刹车灯。我的车被刹车灯照射到之后,看上去就像白色。”
这与这张图片发生的情况很相似:这张照片的拍摄环境中带有蓝光,这令你的大脑认为裙子是白色的。这在情理之中。不合理的是为何有些人的大脑认为裙子是蓝色而有些人认为它是白色的。
⑶ 同一条裙子看出不同颜色 是因为色盲吗
这种情况考虑这条裙子是复色的,光线不同,角度不同,所以颜色的效果也不同。
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
⑷ 为什么一条裙子有的人看的颜色不同
说明裙子里含的颜色元素比较多,都是近似哪个颜色,但又不完全是,所以每个人分辨的时候,参考值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⑸ 为什么同一张裙子的图片不同人看出不同颜色
电脑显示器问题或者对颜色认知不同,比如玫红有些人说是紫色
⑹ 一条裙子为何会被不同人被看出两组相反的颜色
这张图造成的差异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原因也只能从视觉成像的原理上去推理。首先要明确的是光线的不同,色彩饱和度的不同,都会对色彩的认知造成影响,在排除这些影响之外,同一个显示器上的同一张图片看成不同的颜色,也是有可能的。
眼睛感知光和颜色,主要是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起作用,视锥细胞的个头比较大,视杆细胞的个头比较小。它们都位于黄斑区。在两种细胞接受到光线和颜色的信息后,视色素会进行不同的组合,呈现不同的颜色在视网膜上成像。这些“化学反应”会最终形成电位的变化,这种“电活动”由神经系统传递到脑部,然后由大脑来形成“心理颜色”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颜色。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比例不一样、功能有高低,我们最初‘看’到的颜色就会有差异,之后大脑读取的过程也会产生差异。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人群看到的色彩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差别不大,而当色彩并不那么饱和处在临界点上时,“读取”颜色出现完全不同的两派也是有可能的。
“白金派”夜视能力会比较差,这点推论并不能成立:
首先要了解的是两种视觉细胞的工作原理。视锥细胞主要在光线比较强的时候工作,同时具有感知光线和辨别色彩的能力,而视杆细胞主要在光线暗的时候工作,只能感知光线,不能辨别色彩。因此如果这条裙子现实中是蓝黑相间的颜色的话,那么讲“蓝黑派”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功能要好一些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反过来的一个结论“白金派”夜视能力差就没道理了。因为在暗处工作的是不能辨别色彩的视杆细胞,辨别色彩失误只能推论到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无关,所以“蓝黑”和“白金”之争无法和夜视能力挂上钩。
⑺ 一条裙子为何会被不同人被看出两组相反的颜色
一条裙子仅从照片判断的话,既可以是白金也可以是黑蓝。甚至可以是蓝棕,蓝金等。争议之所以大,是因为人们会觉得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能拍出这张照片,区别只在于脑海想象中的光环境不同。白金党认为场景逆光,白色的泛蓝仅仅是阴影被环境光染蓝而已。蓝黑党认为场景中充斥着黄光。建立白金衣服的模型:两种截然不同的衣服,在不同的脑补光环境下,几乎可以得到同一张照片。大家要理解的是,现实中这条裙子可能是蓝黑的,但是拍照的时候白平衡不是很好,非常偏黄。这是对比图,左边是均匀光,右边是头顶光,可以看到色差,但是其实说良心话已经算比较接近了,模拟做到这个份上,大伙互相理解。蓝黑党或白金党试试能不能看出对方的感受来。我的这个实验不是在模拟这次失败的摄影,而是在尝试“可视化”人脑认知这张色彩暧昧的照片的色彩和光环境的过程。同样的两个颜色,可以被大脑解读为背光面的白金,也可以被解读为黄光影响下的蓝黑。甚至蓝金,蓝棕。总之都对。有点像一个方程式有两个解。答出其中之一都给分,切换党能拿满分。总结,真的不是“我活了这么多年居然是色盲”,也不是什么“看出白金的人视杆细胞不好使”,也不是“说蓝黑的都是睁眼说瞎话”,也不是“我不停的切换是不是要疯了”。
⑻ 看字说颜色和左右脑有什么关系么
左脑司文字,右脑主颜色;能顺利说出颜色表明右脑为惯用脑。
⑼ 为什么同一件衣服不用人会看出完全不同的两种颜色
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灯光和摄影角度不同,照片颜色有差异;第二,可能是色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