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嘉绒藏族
在地处川西北的大渡河上游沿岸及岷江源头一带,有着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和绵延千里的原始森林。这里耸立着当地人崇敬的嘉摩墨尔多圣山,它是藏区四大圣山之一,嘉绒勇士的后代就在此繁衍生息。
2. 什么是白色嘉绒
大渡河、岷江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村寨也建在了依山傍水的地方,从西藏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的士兵们,从此放弃了他们主要的谋生手段。
在嘉绒地区,由于山多坡陡,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牛耕方式。牦牛是这里重要的生产工具,深受当地藏民的崇敬。即使牦牛老了,人们也不忍心宰杀,一般都会养到老死或者最后放生。
下种的准备工作以一个村为单位,每家轮流下种,在开种前必须经过卜卦、测吉日和念经活动,选好日子后才能下地干活。
现在这里还沿用着古老的撒播法,必须由一位做了父亲的、有生育能力的男工来做撒种匠。人们称撒种匠为“土地神”,由“土地神”来播撒种子,这也预示着来年的庄稼必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嘉绒男子不仅能上山打猎下地干活,而且还是一群心灵手巧的手艺人。在这一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很多东西无法从外界获取。所以有的手艺人大到建房,小到做靴子、打首饰都能胜任。
尼玛是阿坝地区大藏乡的一位铁匠,但是他更出名的还是缝纫手艺。说到缝纫,在藏族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为客人缝衣服时,针尖只能向着自己,因为针尖向内才是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尼玛缝制的衣服以平时穿着的居多。由于这里的藏民主要从事农业,他们的服装和其他藏区有着一定的区别。
嘉绒男子的服装和其他藏区相比,变化不是很大。而妇女的服装则不同,在服饰和图案上融入了周边其他民族的许多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和其他藏区妇女雍容华贵的服饰相比,嘉绒妇女在装束上更讲求实用,她们的首饰明显少了许多。或许是在没有了长途跋涉的迁移之后,她们不需要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带在身上,因为她们毕竟拥有了固定的居所。
随着祖辈们的迁移,嘉绒藏族一代代地在这里居住下来,而他们原有的居住方式也在悄然转变。稳定的生活环境让他们逐渐放弃了游牧时所用的帐篷。
在这里,村寨都是依水而建,河里的石头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建房的主要材料。
石碉楼就是嘉绒藏族的住所。
这种石碉楼民房融居室和堡垒于一体。碉楼一般会有四五层,从三层起正面和两侧都有围廊,围廊的作用主要是便于农作物收割以后在这里自然晾干。
或许是因为很多人是从外面迁移进来的缘故,嘉绒藏族的民居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建筑特点。
在嘉绒藏族的建筑装饰上,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他们对白色的喜爱。这种喜爱源自他们的生活,也来自他们对自然的崇敬。
圣山上的皑皑白雪,神秘、庄严;天上飘动的白云,圣洁、美丽;白色,在他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看来,白色,是一种吉祥的色彩。
石碉楼的墙上用石灰或白泥画上了日月图案,与墙顶、门檐上的白石相呼应,加强了石碉楼的美感。在这里,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再一次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六七月间,在梭磨河峡谷,漫山遍野覆盖着绿装,草坪上开满了鲜花。经过春耕的一段紧张劳作之后,人们也可以松弛一下精神,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时光了。
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是嘉绒藏族的“看花节”。当地人称为“若木尼”,在藏语中“若木尼”是“到野外去集会享受大自然景色”的意思。
据说“看花节”源于本波教的山神崇拜。嘉绒藏族特别崇拜山神和水神。认为每一种自然物都有神灵,为了感谢上苍神灵赐予人间如此美好的天地,各村寨的人们都相约到山顶的“玛尼堆”前进行祭祀活动。这种集体性的煨桑祈愿活动,逐步演变成了现在以寻求欢乐为主的“看花节”。
“看花节”可谓是嘉绒藏族的饮食节,这几天每家都会把家里最好的食品、最好的咂酒带到看花节上尽情地享用。
看花节使青年男女们得到了更大解放,处处荡漾着他们的歌声和笑声。同时也是他们抒发爱情、寻求伴侣的大好时机。人们穿上了最好的衣服,佩带着最华贵的装饰品。跳起了优美豪放的锅庄,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秀美自然的怀抱中。
在这个快乐的时节,随着歌声的荡漾,忘却了一年劳作的辛苦,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希望。
3. 嘉绒藏族女人头帕的来历
一、嘉绒藏族服饰的演变与发展
嘉绒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资料分析,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能用线孔很小的骨针缝制衣服,并且有了骨梳及装饰品。[1]秦汉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畜牧和采集为辅的经济形式,麻布和兽皮是当时主要的服装原料,尽管麻线较粗,但已表明手工织物的存在[2]。史料记载:汉时的冉髋已成为这一地区较大的部落集团,“其人能作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羧之属”。[3]这说明当地的土著夷人不仅能编织麻布、鞣制毛皮。而且还能够制作各种毛类织物。到隋唐时,在族源上与汉代冉駹一脉相承的嘉良“以皮为帽,形圆如钵……衣多毛毼皮裘,全剥牛脚皮为靴。项系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这一段记载,从以帽为主体的头饰、服装材料以及身体的装饰多方面形象地描述了嘉良人的服饰习俗,虽未详言其制,但可以看出“裘褐”等的使用。这与高寒的自然环境和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是先民们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同时,从中还可看出部族社会出现了阶级差别,并且在服饰上有了明显区别。需要指出的是,秦汉以后嘉绒这一地区还分布着从西北迁徙来的氐羌部落。[4]外来的氐羌人进入后与当地土著的夷系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交融和影响,故前述的服饰特征中也有着与羌人的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服饰变化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古夷服饰元素奠定了嘉绒服饰传承基础。即便在今天仍然能够从服饰上看到嘉绒藏族与夷人后裔彝语支民族的彝族之间的源渊关系。①(注:嘉绒藏族和彝语支民族传统服饰具有三个主要相似特征:百褶裙、头帕和披毡。详见石硕教授《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213页。)这可能也是嘉绒女性服饰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藏族地区服饰的主要原因。二是服饰差异已逐渐成为区分不同部族集团或族群以及同一社会群体内部等级、身份的标志,且服饰特征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嘉绒先民以金为饰、尚黑,而吐蕃重瑟珠、贵红色。
唐初随着吐蕃兴起并不断东进,诸夷、氐、羌部落先后皆为之所役,使过去处于分散状态的部落连结成为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经过200余年的唐蕃交战,处于川西北地区的部落不断受到吐蕃文化的同化,并最终融合为藏族。在这一过程中,男子服饰逐步与其他藏区服饰相一致,而女子服饰却与藏族主流服饰存在较大差别。也就是说,男子服饰受到吐蕃影响“藏”化更为明显,而女子服饰则较多地保留了本土风格,如辫发盘头、着百褶裙、披毡、贵黑。当然,嘉绒女子的服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吐蕃服饰的浸染,与主流藏族服饰也有着共同的元素和特征,如:冬季服装为宽袍、大襟,系腰带,佩戴嘎乌、绿松石饰品等。这种变化,与当年吐蕃与唐打仗时大批士兵驻留该地并与诸羌部落融合的历史事实是密切相关的。嘉绒作为藏族的一个边缘族群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服饰也在长期的民族分合、交融以及众多部族文化的交流后逐渐形成了与藏族主流服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服饰特征。正如戴平先生指出的一样,“一旦民族形成后,它的服饰也基本定格,形成了本民族独特款式”。[5]在这过程中,嘉绒受吐蕃文化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力度大、范围广。这突出地表现在服装的穿着习惯、装饰类型以及与服饰相关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都受到同化,形成了“藏”式的风格。因而,隋唐时期是嘉绒藏族服饰发展变迁的一个关键时期。
随着吐蕃王朝崩溃,嘉绒地区复又分裂为多个以吐蕃部落为主体的割据政权。中原王朝实行羁縻政策,随俗而治,开设互市,促进贸易。吐蕃部落及其割据政权与东部的汉地之间发生了以茶马贸易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联系。嘉绒地区是藏区东部茶马互市的集散地,茶马互市使内地的茶及绢锦广泛地进入嘉绒人民的生活。其中,衣料布疋占有很大比重,明代在茂州年销棉布1万匹以上,威州也在万匹左右。[6]绸缎主要销往藏族的上层人士,如土司、头人及寺庙活佛等,而窄布为川中遂宁、安岳等地手工产品,经久耐用,深受农牧区人民欢迎。此外,各部落首领(土司)可通过“岁输贡赋”获得不少赐予,绢帛占的份量较大。在民间,藏汉人民之间生活用品类的物物交换更是经常而大量的。通过茶马互市和朝贡及民间物资交换,汉地布疋织锦日渐成为嘉绒人民生活的需求品,使嘉绒藏族服饰的衣料及其色泽等发生了变化,大大地丰富了嘉绒服饰文化。
清朝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嘉绒服饰特色更加鲜明,地域风格越来越显著。入清以后中央加强了对嘉绒地区的统治,特别是杂谷事件和金川战役之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这种统治方式加强了汉藏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土设屯,使嘉绒地区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汉民大量迁入,人口增加,使得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服装面料除传统的兽皮、氆氇、毪布等外,已能够制作较细的胡麻布和绒毛织品。来自汉区的绸缎、棉布广泛进入老百姓生活。随着与汉、羌、彝民族的交往,嘉绒吸收了外来民族的先进技术经验,丰富了嘉绒民间工艺,使嘉绒传统服饰更为华丽多彩。
由于嘉绒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周边民族的接触程度不同,清代嘉绒各地的服饰显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乾隆年间傅恒编撰的《皇清职贡图》及清后期的《绥靖屯志》、《章谷屯志略》等方志都详细生动地记录了嘉绒地区之间的服饰差异特征。威茂瓦寺、杂谷等处,“其民衣服与内地相似”,妇女挽髻裹头巾,长衣褶裙;大小金川男子椎髻蚝帽,短衣褶裙,身佩双刀,妇女“以黄牛毛续发作辫盘之,珊瑚为簪,短衣革带,长裙跣足”。革什咱(属今丹巴)男子戴羊皮帽,短衣短裙,外披毛褐,“番妇发绾双髻,插铁簪长尺许,短衣长裙,颇习耕织”。木坪男子剃发留辫,戴圆顶斗笠,穿长衣披红偏衫,女子双辫盘额前,“著大领短衣,细褶长裙,拖绣带”。
清代,随着清王朝对嘉绒地区封建统治的加强和藏、汉、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汶川、理县及小金部分住在谷地、城镇附近的嘉绒藏族,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服饰呈现“汉化”倾向也是清时期重要的特征。《绥靖屯志》载:“富者多着袜及薄底平鞋,渐遵汉制矣,贫者则否……其寨首士兵,多从汉制,见汉官执礼甚恭,首戴白毡有盘帽,如汉人草帽样微小……头人则着汉服”[7]。由于上层头人的影响。汉族服饰逐步传播到民间。女子服饰上衣改得短小紧身,斜襟也如汉式。金川一带妇女“如汉人之汗衣,窄袖,长仅及腰,贫富皆同”[8]。《四川通志》嘉庆(卷98)亦载,五屯(杂谷脑、乾堡寨、上盂董、下孟董、九子寨)“屯弁兵等服饰俱与内地相同”,妇女穿短衣长裙,发结细辫,头裹花帕,耳带大环,男务耕猎,女织麻布毪子[9]。另外,男子头缠青布或胡皱帕,留独辫,头戴瓜皮帽的汉族装扮在嘉绒地区皆有出现。
清末民初,嘉绒藏族的服饰在形制结构上逐步趋于一致。男子普遍着大领袍或衫,拴腰带,冬天加羊皮袄;女子穿马甲、长衫、褶裙、花腰带,冷天外加褂子。男蓄发辫,妇女顶头帕。在服装配色、衣料、腰带以及头帕大小、色调、饰品等方而不同地区又有差别。近汉地区或商业集镇,男子留满族发辫,头上包青布帕子或毛巾,着长衫,打裹脚,脚穿草鞋。而偏僻的山区和牧区服饰则宽袍长袖,腰束革带,佩戴藏刀。衣料多为本地的氆氇、毪布、胡麻布等。土司和头人用的则是外地货如哔叽、呢、布和绸等。盛装比日常装繁复、精美,衣料多用绸缎、平绒等制成,衣襟处还镶上水獭皮、豹皮,纽扣用银铜等制成,发辫上要套各种金银制成的发圈,项戴珠串,胸花、嘎乌等[10]。这一时期,服饰在生活中仍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如三十岁以上妇女才能穿白褶裙,女子头帕具有区示婚姻状况的功能。
解放以后,随着土司制度的废除和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推行,藏族地区社会生产关系及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审美观念打扮自己,而不受千百年来以服饰“昭名分、辨等威”的传统习俗的制约。特别是1954年嘉绒被识别为藏族以后,嘉绒服饰强化了作为文化特征的差异,女性服饰形象成为区别于其他藏族族群的主要特征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统称为“番”的各地嘉绒藏族逐渐形成了小区域(寨、村、县)的服饰认同。女子传统服装样式变化不大,头饰变化各地有异,装饰更加多样化,服饰对个体人生的象征意义开始弱化。虽然受到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各地嘉绒服饰已不同程度的汉化,但从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来看,嘉绒传统服饰仍是大多数嘉绒群众喜穿的服装,只是服装款式和风格又有一些变化,“志书记载的上穿短褂,下穿白褶长裙的装束现在已看不到了”[11],传统服饰在衣料、制作上越来越成品化、现代化、多样化,样式趋向简约、方便,在日常生活中,青年男女更多的是将传统服装与中西成品制服搭配使用。
目前,嘉绒藏族妇女服饰的一致性,表现在方形头帕和前后两片围裙上,当地人称“三片式”。其他部分如服装样式、头帕色彩及绣花图案等则表现出地方性细节差异。因此,依据这些差异特点,可以把嘉绒服饰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类型,如丹巴、马尔康、理县为代表的三个区域等[12]。以丹巴为嘉绒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一般头顶青色绣花吊穗头帕,外着深褐长衫,冬天披方形披风,内穿锦缎上衣,下着白褶长裙,腰前后还各系一条黑色围腰。马尔康一带服饰明显受到安多牧区服饰影响,编细辫,腰系革带并佩饰华丽。岷江河谷的嘉绒藏族受到羌族习俗影响,平时喜穿长衫,系围腰,冬天穿羊皮褂等。
4. 藏族服饰的服饰文化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腰带,除了腰带之外,西藏藏族妇女的邦典也极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欢戴帽,多为毡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称之为藏靴。藏族人的饰品以发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为主。
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
哈达是藏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品,也是西藏最常见的一种礼仪用品,主要功能在于表达祈福、尊敬、友谊、真诚。哈达的质地、规格、颜色、长短有所不同,织造哈达的用料,以往多为生丝或麻,近些年来用人造纤维织造的渐多。哈达的折叠方式,因档次、用项的不同,也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征圣洁、真挚、坦诚,所以常见的哈达多为白色。此外,还有以蓝、白、黄、绿、红五色分别织就的五彩哈达,各有寓意,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分别表示蓝天、白云、江河、神灵、大地。
藏区服装饰品的款式、种类数不胜数,千姿百态。最能表现藏族服装特色的款式是藏袍。这种袍服男女老少都穿,长身,皮筒包面镶边,既无口袋,也无纽扣。平日里男袍多为素色,镶以宽大黑边,节日盛装则要穿有彩色镶边的;女袍边饰更为艳丽。最有代表性的镶边所采用的质料是一种毛织物,色彩和图案很讲究,特别是牧民的藏袍镶边,常用蓝、绿、紫、青、橙、黄、米等色竖条纹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黄、红、绿、紫色条纹,而且常常大胆使用红配绿、白配黑、红配蓝、黄配紫等互补色,有时候还要在强烈的对比中夹以金银线,那种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藏族女子的首饰非常丰富,她们用珠宝、金银、象牙、玉器作首饰,比较有特色的是头顶上的“巴珠”,发辫上装饰的银币,胸前挂的护身佛盒“嘎乌”,以及腰上佩的长串金属币、腰刀、火镰盒子等。年青女子梳两条辫子,并用鲜艳的毛线掺辫盘头;牧区的女子会梳很多的小辫子披在背部,有的辫梢互相交织成辫网,有的在辫子上加挂10厘米宽的缀有玛瑙、珠宝、玉器的饰带。不同地区的女装形式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的藏女穿着各种颜色的长衫,外套镶边的黑色坎肩,配长裤;有些地区的女子穿对襟无扣长坎肩;有些地区的女袍用宽布条、豹皮,氆氇等装饰袍裾,其边饰有宽有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些地区的女子穿短衣和长裙。藏女通常还会在前面围一块色彩对比强烈的氆氇围裙,称为“帮垫”。
已发现的藏族服饰类型已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但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大都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藏族服饰多姿多彩,其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搭配和构图上。每逢文艺表演和节庆活动,各式色彩明艳的藏族服饰都会成为焦点;而藏族民众日常的服装则以蓝色、白色为主,配之以艳丽的腰带或花边。在牧区,藏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给人以“慈善”、“爱抚”的联想。此外,藏族服饰还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强烈的颜色,配色大胆而精巧。
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广泛运用于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和戒指。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可以说是藏族服饰中的点睛之笔。
“藏彝走廊”上存在一条裙子文化带,从岷江流域的白马藏族、大渡河畔的嘉绒藏族、雅砻江支流鲜水河边的藏族走婚部落扎坝人、金沙江河谷的纳西族、怒江边上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以及生活在大渡河和雅砻江下游的凉山彝族妇女都喜欢穿裙子,百变灵动的霓裳裙影,一年四季都不会缺少,加上巧妙的搭配方法,裙之美、人之美、女性之美、生活之美全部展现。随着现代纺织工业产品的发展与普及,“藏彝走廊”里的裙子越来越艳丽,款式也日趋丰富。
藏族服饰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女子带一种华贵的头饰,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个形似“人”字的饰物,将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头顶,当中是珠璎顶髻,披散在身后的一股股小辫,缀满金银、珠玉、珊瑚、宝石。这在古代,是只有贵族才能够配戴的头饰。藏族所有的女性都要做头部的装饰,使自己显得更加美丽、气派、有福气。这在多、卫、康三地是共同的特点。由于头饰复杂,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女性的前胸或后背。
5. 嘉绒藏族的历史由来
嘉绒藏族女人头帕是由嘉绒藏族服饰的演变与发展而来
嘉绒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资料分析,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能用线孔很小的骨针缝制衣服,并且有了骨梳及装饰品。
秦汉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畜牧和采集为辅的经济形式,麻布和兽皮是当时主要的服装原料,尽管麻线较粗,但已表明手工织物的存在。
史料记载:汉时的冉髋已成为这一地区较大的部落集团,“其人能作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羧之属”。
这说明当地的土著夷人不仅能编织麻布、鞣制毛皮。而且还能够制作各种毛类织物。到隋唐时,在族源上与汉代冉駹一脉相承的嘉良“以皮为帽,形圆如钵……衣多毛毼皮裘,全剥牛脚皮为靴。项系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这一段记载,从以帽为主体的头。
6. 图片中的女孩穿的什么民族的服装
这是康巴服饰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康巴服装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口当闹;我虽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我虽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一、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 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藏族服装服饰的起源和形成,往往是与生存功利目的和审美观念交织在一起的,但首先是功利目的。服饰的形成,主要是先民们为了能在广阔的空间活动时,用来抵御严寒,遮隔日晒雨淋和风沙袭击的。这就是藏族服饰缘起的实用功利。功利目的先于审美意识,而人类最初的审美对象往往又是实用对象,或者是生产中的工具,或者是所猎获的动物。如磨制石器、骨角器、衣物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 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 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笄有5 件,均为骨质,等身细长,通体磨光,剖面呈圆形,上端雕成重叠的蘑菇状。磺有6 件,分石磺和骨磺两类。环有5 件,均系大理石制成,其剖面不甚固定,有扁平椭圆形、圆形、三棱形之分,均仅残存一段。珠有10 颗,质料有大理石、硬玉、粘土岩、骨等。形状多样,有圆形、扁圆形、管形、葡萄形等,但其上均有一穿孔。分为圆珠、管珠和葡萄珠三类。项饰有两串,每串出土时均集中在一处,有长方形珠和管状珠两种。长方形珠系粘土岩制成,管状珠系鸟类腿骨片制成。镯一件,由两个半圆骨筒组成,一个半圆形骨筒上有六孔,另一个骨筒上残存二孔。贝饰10 件,均系贝,上有穿孔。牌饰10 件,系用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骨片制成。其上有穿孔,或刻有横槽,或刻有花纹。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还出土了陶纺轮和骨针。在一件陶罐的底部发现了织物的印痕,每平方厘米面积内就有经、纬线各8 根,在青海乐都柳弯的半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同类的遗物出土。可见在石器时代,藏族远古先民已能编织纺织物并已穿上了缝制的衣服。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3 千年左右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有十分相似之处,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辫子松散披肩(今藏族地区仍有此发型) ,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 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欢、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 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应是当地民族的服饰习俗,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了。 据史载:“东女国, (康巴一带) 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辫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形象都穿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康巴汉子服饰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一件彩陶靴,通高1116 厘米,底长1413 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并普遍穿用的长统靴子,并有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至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的一种以矿质赭石色(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 涂擦面部,以起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美饰面容,并兼具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妇女的头发梳很高且尖凸,称为“堆髻”,后世妇女发型中的“卜殊”同此发型也有渊源关系。 康巴乡城服饰
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许多国家、民族的服饰文化优势,这就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东女部,今昌都地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一般男子技发,妇女编辫,男女都用彩色赭面。
党项,是一个纯游牧民族,服饰习俗中头戴乌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藏东康巴牧区藏族服饰类似。此外青海地区的吐谷浑,贵妇人披锦花,戴金花冠,女发型为辫发披后,饰有珠贝、珊瑚,这一类服饰与今康巴藏族妇女服饰大致相同。以上这些远古服装服饰表现特征应是今天藏族,尤其是东部康巴地区藏族服饰的最初母型。 二、康巴服饰的类型
康巴服饰是藏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灿烂花朵。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其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其腰带举足轻重,式样不拘一格,也是藏装最显著的特征。而宽大超长,日当衣服夜当被,既可遮风避雨保暖,又可装物当坐垫的一衣多用性,又与康巴游牧民族生存环境、高寒的气候和质朴的生活相适应。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他们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衬与和谐,其运用最多的红、黄、蓝、绿、白、黑,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征意蕴,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现的直观表征:他们认为蓝、白、绿、红、黄五彩是菩萨的服装,蓝色代表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河流,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大地。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装饰也是康巴藏族服饰的一大艺术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务实的审美价值观念。另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生动物材质自然美所形成的质朴、天然之趣,更使康巴服饰充赢着一种与大自然博大胸怀相依相衬的雄浑气魄和钟灵神韵。
康巴服饰中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明显,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地域风格。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
康北农牧区盛装,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呢藏片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彩绸衬衣、锦缎袄褂。
康南农区女盛装,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左右胸襟处镶以红、黄、绿、藏青、金丝绒三角形,双袖肘处镶红布,袖边镶绿布,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公热”,裙边镶红色羊毛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除了华贵的服装,还以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黄琥珀(密腊) 等作头饰、胸饰、腰饰、手饰,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木雅地区服饰,妇女以顶戴袋状帽,将帽沿一侧内叠扣于头上,上沿额伸出头额前,宽至两鬓,长约30 公分的袋状帽箭垂于脑后,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编发辫缠盘于帽上。男着原生白皮板羊皮袍,头戴整条狐狸帽为特点。
嘉绒地区服饰,则以女头顶披绣花头帕,是以长方形黑金丝绒底绣花头帕对折,戴于头上,额前伸出约数公分,脑后下披至后颈,宽至两鬓,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辫发盘于帕上,辫子套各式辫饰。外披披风,内穿锦缎上衣,下着五彩白褶裙,腰系丝织或绸质彩色花腰带,男戴金丝帽,足穿彩靴为凤彩。嘉绒地区服饰还受羌族习俗的影响,生活俗装普遍穿长衫,以蓝黑色为主,下身系围腰,腰扎宽大彩带,冬天穿羊皮褂或羊毛织成的无领服等。
康巴牧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饰粗犷的五色布、呢料条纹或“雍宗”、日月等图案纹装饰,夏装则常以轻、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呢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上镶彩虹氆氇尼花边,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栽羊毛的袍、裤、衣等。男戴宽沿白毡帽,女梳百辫,戴羊皮帽,耳、项、胸、腰、背、腕、手佩各种用金、银、珠玉、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闻名遐迩的康巴汉子的服饰,则以昌都、德格一带男装为典型,其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大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外套藏袍以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等制成,边上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氆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潇洒自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插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之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粗犷英武。
康巴女装: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 根的习惯,而那曲的扎到120 —150 根, 安多的则可少至70 —80 根) ,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 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服装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总体上讲,昌都、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著标志。
康南稻城姑娘服饰
康巴特有着装,此类着装是康巴地区特有的以实用为主的服装样式,其材料多为原生兽皮板或手工家织毛织品。质地厚实,色彩简洁,款式新韵独特,具有自然、质朴、厚重的视觉效果而别具一格。
褂,有多质地和款式,皮褂,劳动护身兼防风寒用。以整张兽皮制成,男女均穿。各地型制略有区别。大致有长皮褂:前开襟、圆领、塔肩、无袖、宽腰、摆齐膝、肩摆沿成自然毛边。男性多以熊、岩驴等厚型皮板作料,妇女多以羚羊、山羊等软皮板作料。长毪毡褂:基本形制同皮褂,不同之处是长袖。质地以综黑色毪子或薄毡为料,领袖襟摆均滚红边。亦有盛装用褂,款式不同之处是高领、无袖、统腰,以上等彩花氆氇细毪子、藏片等为料,色彩绚丽,多见于康南农区。
披风,防风寒雨雪用,质地有毡披、毪披之别。毡披:前开襟、平领。无袖敞腰。展开后呈半圆形。摆齐膝以下,领口有系带,沿肩饰黑色云纹布制花边。原白羊毛毡为底料,常见于牧区。毪披:以四方形毪子为基本形体,无领无袖,上角近领处嵌以领花、系带,下边近摆处垂有长穗,以染色细毪子为料,常见于农区。
裙,主要有两种型制。百折裙:折皱平整有序、折皱约有五十至六十不等,多则达108 道之吉祥数,长齐脚背,以各色彩花氆氇或锦缎拼缝,亦有黑色绵布、平绒等为面料的,为康南农区特有盛装。围裙:多见于嘉绒生活女装,形制为四方形裙面、前后腰各一幅,后幅大于前幅,长齐脚踝,配织花腰带,裙角有丝线绣纹,质料多为卡其、平绒等软薄型,以黑色为多,庄重大方。 三、康巴服装佩饰
服装佩饰是服饰文化中的华彩部份。如同大海中的浪涛,草原上的格桑花朵,更像天空中的片片彩霞。藏族的服装佩饰工艺品中绝大部分是以金银珠宝为主。这与藏族人的生活环境有关,艰苦的物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理想美的向往和宗教信仰的强烈追求。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占很大的比例。正因为如此,牧民们十分重视着装的佩饰,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徒。一个比较富有的牧女,着装佩饰的价值往往超过万元,以至十多万元,个别富裕者甚至达到百余万元,这是一家数代人经过艰辛积累的全部财富。每逢佳节或喜庆的日子,牧民们都喜欢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家传所有的装饰品佩戴出来。这既是对财富的炫耀,又是一种精神美的展示。
由于藏族人笃信佛教,因而装饰品的造型和图案也具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味。名贵而玄秘的九眼宝石、象牙佛珠、珊瑚项链、象牙圈、密蜡宝石、金护身盒,右旋海螺等,从中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神灵的祈祷、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追求。这种把理想、信仰、财富、文化、审美熔为一体的服饰艺术,是藏族服装佩饰工艺的一大显著特色。
康巴地区的藏族服装佩饰工艺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如昌都的金银佩器、甘孜白玉河坡、新龙等民间所产的各类藏刀、佩饰等。从金银制品的造型变化,单元图案组织的巧妙,到制作工艺的精湛,无不显示出康巴地区能工巧匠们的娴熟技艺和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体现出了康巴服装佩饰工艺的璀灿。由于康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藏汉往来的枢纽地带,藏汉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康巴服装佩饰工艺品既有着浓郁的藏族本土风格特色,又兼收并蓄了汉族工艺品的长处,风采独具。这些金银制品不仅制作巧妙,装饰精致,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金银制品上所表现的富有朝气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如日月造型、“朗久旺丹”图案、“雍宗”图符、“吉祥八宝”图案(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fa轮、胜利幢、宝瓶、金鱼) 等。这类具有深刻象征内涵的宗教图案,经过民间艺人们的匠心处理,使单纯的图案,不仅纹样构成变化丰富,装饰性浓厚,而且注入了世俗化的意味。逐渐成为藏民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喜闻乐见的服装佩饰纹样。 康巴服饰的佩饰丰富多彩,门类齐全,款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康巴嘉绒姑娘服饰
发式:男子发饰有披肩式长发、自然式卷发、普通式短发等。其中犹以英雄结式盘发为康巴男子独有发型。此为以黑色丝线或牛毛与发合编发辫,辫端加编红色丝线,左向缠盘于头,使红丝穗垂于额侧。盛大节日跳锅庄时,男子辫发中还加红、黄、绿等绸布,再将粗长的彩辫盘于头上,形成硕大的盘头。辫股上套象牙圈、戒形银质嵌珠发;而妇女发式,有细密多辫披于肩后,在腰身后用红色或彩色丝线束为一把扎在腰带内的多辫式。有用红丝线、毛线或五彩丝线、毛线编独辫或双辫,然后盘于头上或头帕上等。
头饰:男女皆喜用象牙圈、戒指形银质嵌珠和银质圆形式饰件为辫饰。妇女则用绿松石、琥珀、银泡等作头饰。尤以妇女头饰最为典型。
牧区妇女头饰。材质名贵,质地华丽,色彩斑澜,形式多样,有在额上或头顶处佩戴大枚琥珀或镶珠银盘,呈一点式样式。有头顶及两鬓对称佩戴嵌珠银盘,呈三角式样式。有头顶、后脑两鬓各佩戴一枚黄色琥珀或嵌珠银盘,呈梅花式样式。头饰中还有专门的以皮革或红呢制成宽长的垫带,上面缀满银泡、银盘花或黄色琥珀、红珊瑚的头饰带。这种头饰带有仅从前额经头顶、后脑及腰后戴一根头饰带的。也有再从额际两侧经双鬓、双肩于腰际戴二根头饰带,呈三根头饰带的,还有以红珊瑚珠,绿松石编串成环状帽饰的。也有以象牙、红珊瑚珠、珊瑚树、琥珀、绿松石编串成盔状帽饰的。在佩戴头饰带的同时,双鬓还悬挂红珊瑚、绿松石串珠。
康北农区妇女头饰较简略。仅用小型银盘花和少量红珊瑚、琥珀装饰。多用绿松石珠装饰双鬓细辫子。
康南农区妇女若不戴头帕或不盘发辫的,则多以细密多辫垂于身后,发辫右边编90 根,左边辫140 根,然后用獐皮条将发辫分别串编成左右两片,左片先朝头顶用右片覆盖成方形,称“扎得”,再将双鬓散发各编三根细辫。两耳角上各挂四根珊瑚枝。额前梳齐眉流海。还有将一对大枚琥珀或银盘花左右对称佩戴于头部呈双角状或头顶仅佩戴一枚琥珀或银花呈独角状。还有用银丝缠发辫,盘头时正好把银辫置于头前。耳饰:男子有环形银质大耳环。灯笼形银质嵌珊瑚大耳环。妇女耳环有金、银质环形、灯笼形嵌珠、龙头形嵌珠耳环等。项饰:妇女有金、银质、嵌珠宝的各种型制、花色的领花。
胸饰:男子用猫眼石、红珊瑚等珠宝串起的项链。铜、银质錾花镀金“呷乌”(护身盒) 。妇女有各色珠宝项链;银质项盒、银项链。此外,还喜佩戴各种护身饰物,如: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的像章、装有祈愿文或咒语、魔符图案的方形缎制护身包;红色或黄色的丝、绸、毛线编织的吉祥结;被民间称为“天降铁”或“雷铁”的玄密佩饰物,经高僧活佛加持被视为具神秘咒力的念珠等。
手饰:男子皆有金银质双龙头、单龙头、麻花形手镯。有象牙手镯。妇女还有各种玉石手镯。男女皆有金银质嵌珠宝戒指。男子还有象牙板指环,各种玉石板指环。
腰饰:男子腰饰主要有火镰袋、皮包、腰盒、吊刀、长腰刀、腰带式钱包等。妇女腰饰主要有雕花银包腰带、皮包、腰盒。各式针线盒、奶桶钩、小吊刀、银链等。
背饰:妇女们的专用品,常与头饰相连,多为条形红色皮底、缎底或黑金丝绒底上从头至腰依次排列琥珀、珊瑚、银泡饰、银元、藏洋等作为装饰。在黑色的发辫上特别突出,更加强了女性柔美娟丽、婀娜多姿的线条美。
尾饰:男女服饰中最具风采的部份,多以宽大绚丽的红、黄、绿、兰绸布呢绒扎腰间后从腰后垂悬至脚下,妇女一般为单色,男子则多色,形成如同鸟尾状的装饰,在手舞足蹈之时,或微风吹拂下,女则大有轻盈飘飞如仙女升空之态,男者则如五彩缤纷的彩虹绕身,眼花缭乱,又如草原雄鹰展翅翱翔苍穹,令人心驰神往。
康巴藏族从男人到女人通身的佩饰,真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这些斑驳陆离的服饰工艺品,观之无不使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由此也可窥见康巴藏人对美的多方面、多层次、高水准的精神追求和习俗贯制。
四、康巴各地服饰文化风采
乡城服饰:在康南的乡城、稻城、得荣一带,由于临近云南纳西族地区,其服饰也受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乡城女子连衣裙被其他藏区称为风装,形成于文成公主进藏时期,由纳西族妇女穿的齐膝围裙演变而成。风装左右胸襟分别镶有红、黄、绿、藏青、黑金丝绒五块三角形布料,分别代表: 福寿、土地、先知、牲畜、财产。背部嵌一块绣有吉祥图案的“公热”,一般为绿色;下连后部有无数褶皱的十字花氆氇呢彩裙。风装用料讲究,以手织氆氇为上品,妇女头饰亦别具一格,将头发辫成上百根小辫后,横向编织成网状,再披戴在头上,两耳角上分挂四根红珊瑚枝,更加显得光彩照人,在藏区实属少见。
乡城男子服饰与整个藏区男式服饰融为一体,也用水獭、虎豹皮等包装得华贵大方,配上刀枪更显威风凛凛,刚毅雄强。稻城服饰:有自身地方的特点,女子背部从头上低垂腰肩的发辫多达百根,且投入精工制作的十字花氆氇尼裙袍,裙袍腰间皱褶达四五十条,发辫间挂上珊瑚珠,琥珀、玉石,以及金银饰品,姑娘们前额上留有一份齐眉留海短发,古色古香。
男装服饰多为原生白氆氇料作成,给人一种简洁、坦荡、清爽之感。但最具特色的当属整张狐皮栓挤而成的狐皮帽,其栓挤形式的造型十分考究,整体给人以自然、质朴之美的精神享受。
昌都德格服饰:德格人极重服饰。男装以华贵庄重为特点,头盘发,且戴红丝宽帽,耳饰金银大耳环,其上镶挂九眼石或珊瑚,身着水獭、豹皮为饰的长袖袍,手带象牙圈或金银手镯,指套缕花白金戒指,胸佩银制“嘎乌”,腰系长彩带,佩长刀,背猎枪,足蹬藏靴,更显粗犷剽悍的英姿。
女子服饰重华丽,以各色红丝线加粗长大辫,头戴象牙、蜜蜡、珊瑚,颈部佩宝石串珠,头背札佩银制的饼铃,腰挂精巧小藏刀,加佩玲珑精致的针线盒、奶钩等吊饰,加之领袖镶饰极具民族色彩的花边图案,更具女性飘逸、秀美、潇洒的风采。
白玉服饰:妇女特别重头饰,额着一颗黄色琥珀,中嵌一粒红珊瑚,具有鲜明的个性,显示姑娘柔美多姿、落落大方的美貌神态和康巴姑娘健美、灵秀的英姿。白玉男子服饰则集农区、牧区服饰之精华于一身,表现了康巴汉子挺拔粗犷、阳刚豪放的特点。
石渠服饰:在康巴首屈一指,男儿穿着似雄鹰展翅般宽大矮健的镶虎豹皮宽边长袍,着红色长袖衬衣,腰后饰数条彩虹般绚丽飘撒的五彩腰带,头戴圆柱形高顶红色丝蔓帽,脚蹬高筒皮靴,腰插长剑,背挎钢枪,一派男子汉儿勇健刚强、英武潇洒之态。女子着装富贵端庄,长袍喜用紫红色氆氇呢,襟边饰宽大水獭皮组嵌图案,以金丝缎条边点缀,着挑红色长水袖衬衣,头披长辫,头、颈、胸、腰、耳、腕饰金银珠玉佩饰,服饰之豪华,作工之精细,令人叹服。
7. 藏族传统服饰从传统到现在是如何演变的
藏文化博大精深,璀灿夺目,是人类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服饰文化以她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成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藏族文物中,可以看到藏族服饰现存最久远的实物资料,这些文物中有片饰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真实再现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的衣着样式,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是藏族服饰文化的源头。
藏服
藏族服饰虽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但仍以其典雅大方、款式独特,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特别是在旅游业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藏族服饰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受到重视。服装质料更加现代多样、结构变得简约而方便,服饰搭配也更随意,穿着时有的只在外面套上嘉绒标志性的“三片”(头帕、前后围各一片)。
藏族服饰带有自身文化丰富且具多元文化特点,嘉绒服饰的变迁过程本身即是一个汉藏文化渗透融合的过程。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其服饰的创新和变革既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也应是适应社会变化的主动接受。
8. 急!请问这件嘉绒藏族红色的面料是什么,戴着的配饰是什么
戴的有:红珊瑚项链、琥珀项链,衣服的面料我们藏语叫“郭捷”。汉语就不知道了
9. 嘉绒藏族的介绍
嘉绒在甘孜州丹巴县、康定县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藏族是吐蕃人东侵时期吐蕃驻军及移民和下象雄土著长期融合形成的一个民族。在西藏的藏族人眼里他们是藏族原始四大姓氏扎氏的后代。嘉绒人一直到1954年都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民族,从民国初年直到1953年前的文献都将嘉绒地区的民族称为“嘉绒族”。1950年代初期,中央民族学院还设有“嘉绒族研究班”,创制了嘉绒拼音文字,记录当地的民间故事。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对全国各民族进行识别中,从地域、文化、历史渊源、血统、语言和宗教诸多方面考证调查,识别原“嘉绒族”其实是古老藏族的一支系。1954年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将“嘉绒族”识别为藏族,从此,为方便称呼便叫称“嘉绒藏族”,正如世居康巴地区的叫“康巴藏族”,世居安多地区的就叫“安多藏族”。
10. 藏族到底有多少支系
嘉绒藏族即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其它,藏族人对这一地区叫"戎区',意为农区.嘉绒藏族信奉的宗教为苯波教,即苯教,该教历史悠久,有藏文史籍称“没有王前,先有苯教,没有王法之前,先有苯教之法”。苯教是一种原始的释物教。它所崇拜的对象是世间一切万物,如天、地、日、月、土、石、山、水、星辰、雷电、草木,飞禽、走兽等等。总之苯波教是一个多神的教派,认为神灵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教徒日常念诵“俺嘛之嘛地萨来德”八字真言,寺院义务由喇嘛主持,但可娶妻生子,不必常年住寺。
他们世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由于地理环境封闭、交通闭塞和经济相对滞后,传统文化形态保存完整,民族风情更具原始、古朴和神秘的特色。这里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厚厚的文化积淀。
嘉绒藏族很重视节日庆典,即使服装也分为劳动服装和节日穿戴的锅庄服。劳动时穿的多为毪衫,一种以牛、羊毛捻成的细线来自已缝制的衣服,与汉族的长衫相仿,下摆开衩高,方便劳作,颜色为牛、羊毛的本色。节日男式服装,由纯白的羊毛细线织成,布料和做工均较考究。一套服装的制成往往需要二至三年时I 可,每逢节日盛会.男人们还要配戴首饰,头戴孤皮帽子,胸挂嘎鸟(小佛兔内装有护身佛和经包),腰系黄色腰带,脚穿牛皮靴。妇女节日盛装一般是白褂子,白裙子。头顶黑色湖皱帕,帕边绣有花边,顶盘有银质、铜版、镀银,形状如六角徽章,有精美花纹,并嵌有珊瑚等宝物。妇女腰系湖皱腰带,并系有宽边花带子,脚穿牛皮靴。
嘉绒藏族也能歌善舞,有谚语为证,“不会唱歌的是头托牛,不会跳舞的是根木头”。小金嘉绒歌舞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成体,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锅庄歌曲、劳动歌曲、情歌、民俗歌等。重大喜庆活动跳锅庄时唱的歌曲尤为典型,迎宾或重大场合时的大锅庄,歌声高亢、肃穆、庄重,无任何乐器伴奏,在籍火旁由德高望重的长者领舞。长者手持响铃,围圈共舞,节奏由快到慢,渐入佳境,人数不限。少者数十,多者几百,品着咂酒,盛装而舞,通宵达旦。
饮食方面,嘉绒藏族以荞麦为主食,青棵、豌豆、胡豆、土豆为辅,喝酥油茶、藏瓜汤,吃圆根酸菜。“烧馍馍”颇具特色,这种食品主要由小麦面、青裸面、玉来面制成,节日中还画有太阳、月亮、星辰等花纹,做好形状后放入青杠柴火灰中烧熟后食用,特点为泡、酥,脆、香,备受称赞。
嘉绒藏族的住宅独具特色,石木结构,片石砌就,平顶式碉房是嘉绒藏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平面呈长方形和近方形,高数米至十余米不等,层数最常见的是三至四层。底层作畜圈,二层作厨房、粮食和工具等的库房和住房,三层设经堂、住房、杂物库房等,有四层者则以第三层作住房。房前空地作晒坝.也有的房项层子后半部建房,前半部作晒坝。房背为平顶夯土屋面。房项转角处作尖角耸立,法角上置白石代表自然界诸伸.后墙顶中部建一个梯形台状空心石塔,塔腹放置个陶罐.罐内盛装青裸、小麦等粮食作为敬献天神、祖先神的供品。罐口盖以石板,上置大白石一颗和小白石若干代表最高天神及天界其他神灵。各层窗户窗檐上方及门稠上方亦置放小白石若干代表自然界诸神。二层以上各层开大小不等的窗及观察射击孔数个。
嘉绒藏族地处云南,过去属于藏区的边远区,离藏族主要聚集区较远,所以,语言和风俗习惯上保留藏族原始语言和风俗.据语言学家分析嘉绒语里仍然保留吐蕃时期古藏文的发音和词汇.
据上所述嘉绒藏族语言、风俗、信仰各方对比分析,嘉绒藏族完全是藏族支系。现在嘉绒藏族歌曲在整个藏区相当流星。
若楼上所说其语言跟藏语差距很大,就是照藏语看,藏族人也是把他们作为外族人看待的,那么汉族也分上海、广东、四川等单一的民族来分了!
“就是照藏语看,藏族人也是把他们作为外族人看待的”-------默语?
嘉绒人就是“戎”这种洋人-------默语?(说瞎话还不如悄悄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