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服装知识 > 汉代冬装是什么

汉代冬装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28 08:53:20

1. 汉代丝履有哪些形式

汉代丝履有歧头,圆头等形式,歧头为方履,鞋头分叉,贵族妇女多着歧头履,鞋面多用刺绣装饰。革履,即牛皮靴,为冬装,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双汉代牛皮靴。木履,以木为之,底施二齿,可能为雨天行走,便于清冼。一般平民着平底布鞋,以葛麻布为之。

2. 古代冬装 描写

--、》内着一浅蓝湖水镶紫长裙,外衬一月牙白锦织琵琶襟大褂,腰间轻束一淡粉嵌钻坠流苏腰带。

--、》在裙摆及袖口衬了些银丝滚边,不时还绣着多多朱砂梅,远远望去,煞是好看

--、》三千青丝绾一简单流苏发髻,上方戴一蓉紫玄黑扁方,坠浅黄流苏,后方镶一景泰蓝流苏发绾。

--、》双耳坠一对紫玉流苏耳环,皓腕之上配着一对银质手镯,抬手间银镯碰撞发出悦耳之声。

--、》手中攥一浅紫丝帕,丝帕上绣有山水之图,随着女子的走动,那帕子上的流水好似真实的一般,涓涓流动。

--、》那一双雾眸顾盼生辉,有着似有若无的哀愁,让人忍不住的怜惜。只不过,哀愁之后,隐藏着一层常人看不懂的坚强。

--、》但见佳人浅笑嫣然,莲步轻移,身段妖娆婀娜。迈着浅浅的莲花碎步,朝着殿中走去,直至看见上方之人,才是微微福身,言

3. 关于汉朝古代服装的颜色特点

汉朝尚火德,所以服装主红色和黑色。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汉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官吏佩绶制度。佩绶又称印绶,所谓“绶”就是官印上的丝带。

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绶是赤黄色,侯王的佩绶是深红色,诸国贵人、相国的佩绶是绿色,公、侯、将军的佩绶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绶分别是青色、黑色、黄色。在汉朝官场里印绶及其色彩是官阶的重要标志。

普通老百姓的服饰色彩只能用复色,如茶褐色、黄棕色、棕色、灰色、银灰色和粉绿色。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3)汉代冬装是什么扩展阅读:

汉代人喜欢鲜艳的色彩。在洛阳发现的几座汉墓壁画里的人物服饰和汉墓出土的一些陶俑的服饰,总体上女子服色较男子的服色更加丰富鲜艳。虽年代久远,但本色鲜亮依稀可见。

在汉代长达四百年的统治中,曾分别崇尚水德、土德、火德,衣服也以尊尚的不同,分别以黑色、黄色、红色为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入,汉朝人在服装上展示出开放的气势,开始注意色彩搭配的鲜艳,展现审美和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朝服饰

4. 服装历史变化(简洁说明)

服装面料的发展,引导着服装潮流的变迁,也创造了服饰文化的历史。自有人类以来,兽皮和树叶便成为御寒遮体之物,这就是最早的服装面料。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对生存环境的逐步了解,渐渐从自然界中提取更多的面料用于制衣御寒,即现在所称的天然纤维原料——棉、毛、丝、麻等。用麻织布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棉花的使用则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我国是著名的丝绸发源地,据《诗经》、《礼仪》等古书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已有了绫、罗等丝织物。大约在2300年前“制丝”技术已日趋较成熟,不仅广泛应用和盛行于当时的中国,还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与此同时,出现了织物染色,《吕氏春秋》中言“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可见当时的染色工匠和染坊已有一定的水平。 服装面料的发展,经历了非常缓慢的历史过程,直到19世纪中下叶产业革命才使服装及其面料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在继续使用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面料的同时,又创造了许多自然界所没有的服装面料,人造纤维长丝便是最早出现的人工制造面料,从此,各种新型的服装面料不断涌现,速度很快,开始和推动了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化学纤维发展从英国1905年正式投产第一家粘胶纤维厂起,到1925年已成功地生产了粘胶短纤维。而合成纤维的诞生则始于美国杜邦公司在1938年制造的尼龙纤维,到1950年,又一种腈纶纤维在美国宣布成功,三年后,涤纶纤维再告投放市场。仅短短的几十年间,化学纤维已从无到有,并进一步发展为与棉、毛等天然纤维在消费领域里平分秋色,从而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纺织服装原料的结构格局。 纵观服装面料的发展、演变过程,可谓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记录仪,科学技术进步的量度计。

5.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的衣服根据朝代不同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西汉:曲裾深衣、襦裙
东汉:直裾深衣
唐代:襦裙(分为高腰襦裙,交领襦裙,对襟襦裙)
宋代:背子
明代:襦裙
清代:旗装

6. 汉服的种类

一、汉服的定义

汉服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二、汉服的种类

1、【曲裾】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6)汉代冬装是什么扩展阅读

汉服基本礼仪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参考资料:网络-汉服

7. 古代女子服饰从内到外都是哪几层每层是什么名称

以汉服为例,从里到外有三层,分别是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7)汉代冬装是什么扩展阅读:

汉服的文化内涵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

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

8. 古代的冬装是什么样的

数九寒冬之际,现代人有羽绒服等各种各样的冬装御寒。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裘”字可见,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来御寒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裘,皮衣也。”古人还称“裘”为“皮裘”、“裘衣”、“毛裘”、“毳裘”、“卉裘”、“亵裘”、“英裘”、“羔裘”、“狐裘”、“貂裘”、“吉光裘”。

与汉代冬装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补丁的旧裤子图片 浏览:438
冠军的帽子大概多少钱 浏览:533
挂裤子有什么道具 浏览:589
杨紫戴帽子的照片 浏览:214
灰衣服黑裤子白鞋 浏览:800
怎么能少得了一条孕妇打底裤 浏览:678
发现4正时皮带多少公里换 浏览:55
xl是二尺几的裤子 浏览:906
英文睡衣派对邀请函怎么画 浏览:766
外套男装班服 浏览:174
古驰棒球外套 浏览:923
粉色牛仔外套怎么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513
wow紫色裤子 浏览:456
男生衬衫记个绳子 浏览:39
领带结与衬衫搭配 浏览:195
帽服卫衣外面穿什么外套 浏览:727
胖人旗袍搞笑图片 浏览:511
女生呢子外套搭长裙好看吗 浏览:548
旗袍秀画片 浏览:313
手绘可爱帽子图片大全 浏览: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