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清朝古代女子服饰,裙子前面有一条长长的布,还绣得很好看
这种叫做马面裙,汉族妇女有穿裙子的传统,起初清朝贵妇除了朝服的朝裙,一般穿旗袍是不穿裙子的(可以参看慈禧的老照片),晚清满汉衣服互相交流多了,满族妇女也开始流行穿汉族的裙子,马面裙就是其中一种,特点是裙子前后有平幅的裙门和裙背,两侧有褶,裙门和裙背可以刺绣各种纹饰(不是一片布,如果是单片,就是明朝命妇礼服中的蔽膝,会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镶嵌坠角。清朝礼服里是没有的,绣花部分其实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门)。
论理宫里的礼服是不含这种裙子的,晚清的格格们在家大概可以赶赶时髦,进宫是不可以穿的,你看婉容皇后的老照片是不是这样。还珠等清宫戏把裙子穿越了,是因为这样上面掐腰小马褂下面裙子的款式实在是很好看很显身材符合现代观众口味,而旗袍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腰身。清朝公主格格们穿照片上这样可爱的小短马褂,也要罩在没有腰身的长旗袍外面,当时汉族妇女才能穿短衫长裙,本来是歧视汉族,但是可惜冤枉了满族mm的身材啊,民国以后,旗袍大褂有了腰身,并渐渐缩短,露出裙子,后来成了裙褂的习惯款式,就像图上这样,其实是经过民国时期改良过的褂裙。楼主也不要失望,很好看就穿吧,别管古代人是不是穿过,现在就是个穿越的时代嘛。
② 明朝女子服饰什么样的
明朝妇女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命妇朝见皇后,礼见舅姑,丈夫及祭祀时的礼服,由凤冠,霞帔,大袖衫及褙子组成。
凤冠,霞帔 凤冠是一种以金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风。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霞帔是一种帔子,亦称“霞披”、“披帛”,其形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
背子 亦作褙子。背子样式继承宋代,到明代流行更广,基本样式同宋代,一般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族,庶民皆服用之。功用更为广泛,一般分为两式:凡对襟.大袖,通常为贵妇礼服;凡对襟.小袖,通常为普通妇女的便服。背子上的品级纹样,与霞帔基本相同,唯八九品背子,用摘枝团花,不用缠枝花纹。
比甲 即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本为元制,但北方妇女尤为喜爱,作为日常之服。从史料看,元代妇女穿比甲的不多,到明代中叶,才形成风气。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元史》记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马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水田衣 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
衣.裙 明代妇女虽无“时式妆“之说,但潮流风气也极多变,上衣和裙的长短贬抑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以江南秦淮曲中的装束为最,以淡雅朴素为尚,被认为是当时的世上装束。明代衣衫及领已有用纽扣者。
明代女装风格修长.窈窕,同样有着变化极丰富的的衣服样式
③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称,简单一些,像罗裙,襦裙之类的,最好还有描述,谢谢
1、汉朝的留仙裙—绉褶的裙,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
(3)明朝服装裙子前面挂一片叫什么扩展阅读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褶裙与它类似。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间已成传说。
石榴裙,其特点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华贵。
间色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千褶裙特指细裥女裙。以五色轻纱为之,周身折裥。裥多而密,故谓“千褶”,名称始于宋朝,也称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④ 古代裙子前有一块布是什么
不知道 你说的具体是什么样的布 最好有图片 裙子前面有很多种布的 清代的话是【凤尾裙】 彩色布条 作为装饰用还有【马面裙】看着像是前面有一块布 其实是绣上去的、
还有就是明朝命妇礼服中的【蔽膝】,会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镶嵌坠角。清朝礼服里是没有的,绣花部分其实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门,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
最好有图片 或者年代
⑤ 关于明朝女性服装
明朝服饰继承了宋元两代的式样,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继承于元代蒙古人的腰线袄。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披风、比甲及裙子等,明中期出现立领。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著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成年女性多戴狄髻,并于上面插上成套的饰物,称为头面。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最大差别在于明代的上衣并不束在裙外,这种款式称为袄裙。比如立领、宽衣大袖紧袖口与大褶裙装等,都是大明服饰的特色。劳动时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除传统的交领外,到明中后期还出现立领。裙子除继承前代的百褶裙、褶裥裙外,还出现了马面裙。裙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中期则多饰以膝襕,有刺绣、织金、烫金等形式的裙襕。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此时出现一种裙子,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间多挂上荷包、事件(小工具组合)等物品,装饰与实用性兼备。明代出现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称为水田衣,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与戏台上的“百衲衣”(又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⑥ 明朝服饰是对那个时代服饰统称,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样称呼他们呢
明朝的服饰主要是对于明朝这个时代的衣服来进行统称的,而关于明朝平时穿的衣服他还是会有比较多的称呼,所以在这个时间段的汉服,又称为明制汉服,也就是在明朝时期的衣服。像立领或者是盘领衣这些衣服,它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的称呼的。
并且明朝的男人他们很多都是穿非常宽大的长衣的,而且头上在头上会裹一种四方平定,金这种又叫裹头巾,这个是明朝人他们非常特有的一种服饰。而明朝的富婆他们经常穿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还有各种裙子。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富婆们穿的颜色大多都是大红大紫的,而一些比较普通的家庭的女性的衣服相对来说会比较淡一些,像桃红色这样的颜色。
⑦ 这个裙子前面的一长块布叫什么
清代的话是【凤尾裙】 彩色布条 作为装饰用还有【马面裙】看着像是前面有一块布 其实是绣上去的、
还有就是明朝命妇礼服中的【蔽膝】,会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镶嵌坠角。清朝礼服里是没有的,绣花部分其实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门,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
⑧ 明朝服饰的服饰分类
明朝服饰分类:
明代披风
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所绘“褙子”插图就是披风的样式。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衣襟缀有系带一对用以系结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纽扣进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谈绮》提到了披风的制作:“(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遵生八笺》更提到一种用小葫芦做成的披风纽扣:“(盆种小葫芦)形仅寸许,择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挂可观,霜后收干佩带,用为披风钮子。”
明代褙子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代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袄裙
明代上袄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裙衫是完全不一样的,明代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袄的领式很多,有交领、方领和竖领。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这是遵循古仪,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轻描淡绘,色极清雅,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此外,还有用绸缎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边镶以金线,称凤尾裙;又有一种,以整锻折以细道,称为百褶裙。
明代曳撒
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马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 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
⑨ 明朝皇后服装两肩的长带子叫什么
坠领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