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文化表演都有什麼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② 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白瑩霜最後死了嗎
當年《梅花烙》中的陳德容出來時,我深深地被她的美震撼了,上帝賦予了美女們驚心動魄的美,她有著江南女子的水靈,纖麗,精緻的五官,動人的眼神,吹彈可破的肌膚,粉雕玉琢的臉孔,直到現在,老媽記不住演員的名字,但是只要提起陳德容,我只要說就是有部戲中從樓上摔下來,你說非常好看的那個女的,老媽立刻長嘆就是她呀,怎麼拉芳這個廣告一點也沒有她以前的好看.我沒做聲,因為她現在確實不美了,現在的她---------飽受的是美貌逝去的批評。
記得那時候馬景濤是男主角,他一出來,我馬上用扇子遮住,醉心地等待著白吟霜的出現,她的一個眼波的流轉,一個輕顰淺笑都是那麼地多人魂魄.美就如清泉地在她身上盡情流淌.
或許是太驚人的美更容易凋謝,在水雲間中她仍然是是那麼美,但是陳紅的藍色旗袍的婀娜身姿更顯出一個女人極致的美麗,很多人也從這部當中發現了大陸的大號美女陳紅.
後來是一簾幽夢,她迅速地憔悴,宛如一夜枯萎的玫瑰,水靈的肌膚變成了乾燥憔悴,流轉的眼波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美,如此無情地棄她而去,而我卻不能忘記她曾經的怒放,幸在,梅花烙見證了她的美,曾經有無數看過這部戲的人見證過她的美。
③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哪些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漢字漢語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具體可參考:http://ke..com/view/40254.htm
④ 什麼叫海派呢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海的建築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造就了中西並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風格獨特的「世界建築博覽會」;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形成了本鄉本土的「申曲」(滬劇)與國劇京戲、越劇、淮劇等地方戲,以及來自域外的話劇、芭蕾舞等百花爭妍的「大聯袂」;上海的音樂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由鄉土氣息濃烈的「紫竹調」、「梅花三弄」,吹來了喜氣洋洋的「廣東音樂」、喧騰激越的「歡慶鑼鼓」、回腸盪氣的「二泉映月」,以及來自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上海的書畫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傳承、光大了傳統中國書畫的風骨,出現了被稱為「海派」的「海上畫派」,而且使發源於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來自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的油畫藝術在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的飲食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江浙、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僅保存並革新著傳統節慶、吉凶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並發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海派文化是在一種獨特的氛圍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是西化,一種商業化,在這兩種氛圍中形成了海派文化無比的包容,以實用和功利為准則,拿來就用,不怕「西化」,這使得只有在上海才可以看到中西、新舊、上下、雅俗之間混雜與兼容。在海派文化的形成中,有兩個地方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是號稱「十里洋場」的外灘;一是曾寄居眾多對現代文化產生深遠影響重量級文人的虹口,魯迅、茅盾、郭沫若、馮雪峰等曾在此居住和工作,一大批標志性的中國現代文學就誕生在這里,如果說外灘代表海派文化的商業文化,那虹口就醞釀著海派文化的生活與思想。海派文化林林總總,但海派的建築是所有文化中最為流傳和親近民眾的,看十里洋場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隱約可見昔日的商貿氣象;多侖路上的舊居名宅,見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鉤沉;山陰路上秋色梧桐掩映下的石庫門風情,映襯著中西合璧的新式里弄、文化別墅,顯得分外滄桑;溧陽路上的老洋房群,隱約中透析舊日名流往來紛至的景象,有衡山路的寧謐,而少了些燈紅酒綠的紛擾。得天獨厚的長三角位置、精英匯聚的互通有無、商業發達的經濟重心、較早開埠的歷史淵源,這一切都成為上海這座城市得以廣納、寬涵海內外一切文化,並融合、改造成為體現這座城市品格的標志性特色文化。 上海的「海派文化」,不僅使它能對世界各國的時尚文化作出「第一」反應,而且能快速發現世界學術文化、創意文化的前沿。同時順勢借勢,進一步放開眼界,著眼於世界先進文化的前沿,大膽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形成一種兼容各種優秀文化和學術派別的文化格局。相信上海迷離的風情,上海異為豐富的建築天際線便是海派文化最為精湛的存在。海派文化肇始於中國畫,亦起源於京劇,作為藝術流派濫觴後,漫開至電影、小說、美術教育等領域和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核心基礎概念。海派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而融匯吳越(江浙)文化的地域文化精華,吸納消化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吸納百川、精於求變。海派文化一直在一段時間內是帶有一種所謂資產階級性的消遣情調的意味的,改革開放後,許多小資情調其實派生於此。不可否認,隨著商業的復甦,以應酬為核心要義的海派文化重新占據了一個高度(這里的應酬既無「京派官酬」的貶義也沒有「海派商酬」的貶義),它只是一個相對文藝喜好者的中性詞,每個人可以因為自己的角度與立場不同給出許多不同的解。90年代末2000年初曾從事房地產策劃業,公館一名詞的濫殤,沉渣浮泛,語言只是時代的外衣,窮根究己,本身就有其海派文化根結的追溯。這種糾結,實在是一種文化的潛伏。而表象是咖啡、音符、紅酒、藝術諸種名詞碎片和優雅、悠閑、經典、懷舊諸如此類的形容詞意象,個人淺以為:海派文化緣起及發展:1843年五口通商以後開埠,上海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結合老上海的本土文化,慢慢形成獨特的文化流派,為了與「京派」、「杭派」、「港派」相區分,名曰:海派,這種提法普遍出現於上世紀20年代。這種城市精神上的自我認同,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確立的,也正是這種自我認同成就了獨特的海派文化。1843年之後,開始形成;20世紀三十年代,隨著 「東方巴黎」地位的確立,上海成為中國最時尚、最具魅力的大都會,海派文化也隨之達到了一個高峰;解放後至1980年代,上海做為工業中心和經濟中心稱雄國內;20世紀90年代後,上海再度復興,作為城市精神的海派文化再度煥發出炫目的光彩。海派文化的經典元素:海派建築:中西融合的石庫門建築、老式新式里弄、西方別墅與東方園林融合的花園洋房、外灘萬國博覽會等。海派藝術:張愛玲的小說,海派書法(以昌碩大師為代表),爵士樂(中國第一個爵士樂隊傑米·金),海派油畫(中國油畫發源地)。海派服裝:旗袍,中西服飾的完美結合。海派生活:到百樂門舞台廳跳交誼舞,住在花園洋房和古庫門,聽留聲機里傳出的周璇的歌聲,去大光明電影院里的好萊塢最新電影,喝可口可樂和法國白蘭地。海派商業:南京路,中華商業第一街,以前稱為「十里洋場」,中國商業朝聖地,淮海路的高檔品牌商店。海派公園:靜安公園的江南山水與西式園林的結合,復興公園法式風情與娛樂文化的結合,世紀公園的現代城市意象。海派文化的核心價值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面海臨江的優越地理位置,決定了上海的胸襟寬廣,而國外列強主導時期,客觀上更加強了這種開放性,並作為傳統植入城市神經。所以,上海比中國任何一座城市,更加容易接受外來文化,不分省區,更不分國別,滬劇、越劇、昆劇、京劇、話劇、歌劇、音樂劇、情景劇、黃梅戲、爵士樂、拉丁舞、HIG-HOP,各有各的市場。同時,上海是座標准移民城市,寧波人、廣東人、江蘇人、江西人、山東人、安徽人等雲集,英國人、日本人、法國人、美國人、白俄人、猶太人,各種膚色雜處。過去如此,現在更如此,400萬外地外國人聚居於此。多元化——正是海派的最大特徵。接軌國際,時尚洋氣:目前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有兩個,一是北京,一是上海。北京的國際化更大因素來自首都的政治意義,因為北京同時也是最富中國傳統色彩的城市。而上海,天然就是國際化都市,不僅是現在,100年前亦如此,因此,國際性的思維、視野、習慣已深入城市肌體。所以,一直以來,海派文化是離中國傳統距離最遠的一種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上海跟國外比跟國內的距離更近。在上海的馬路上,看到老頭吃冰激淋千萬別大驚小怪,因為他從小就這么吃大的,老克勒們的品位,讓人欽佩。如果說北京是東方皇室,那麼上海更像西方貴族。1930年代,好萊塢的最新電影只需一周就會出現在上海的電影院里,連日本人都要趕過來先睹為快。這種與國際時尚同步的能力一貫如此。同樣的衣服,上海的女孩子穿上就是洋氣,而在其它城市的人的身上就沒那種味兒,這是長期環境熏陶的結果。上海,這座東方巴黎一直都是中國的時尚之都。變革創新,敢為人先:自從海派文化形成之後,可以說,上海一直保持著中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這是因為海派文化具有不斷從外部汲取養分,並不斷根據處自己的需要進行融匯、變革和創新,從而具備了自我調節功能,總能夠與時代最先進的文化同步。比如,萬灘是那個時代世界范圍內少見的優秀建築群,現在的小陸家嘴同樣是當今全球最漂亮的建築群之一。爵士樂、交誼舞、摩天大樓、磁懸浮,太多的創新讓中國其它城市只有艷羨的份。因此,無論是20世紀三十年代,還是現在,上海都是中國最具活力、最具國際性的大都會。精緻唯美,注重細節:有人說上海人「精明不高明」,雖然不完全對,但也說明了上海人在「精」上的執著:精打細算、精明能幹、精益求精。長期的商業化、持續的經濟繁榮、規范的社會秩序,使城市像一座精密的鍾表一樣,絲絲入扣。海派文化很講究細節,石庫門的建築飾件、干凈平整的衣角褲線、一段籬笆編的圍牆、一絲不亂的發型、上海牌手錶等,都體現了上海人精益求精的生活態度。在財力許可的范圍,內凡事追求完美。上海是一座盛產白領和小資的城市,他們的生活觀也正是這座城市的性格。
⑤ 中國的四大國粹是什麼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是什麼
四大國粹:武術、中醫、京劇、書法。
關於戲曲的源頭,有諸多說法,比如原始祭祀歌舞、周朝以來的宮廷倡優滑稽戲(大家可能都聽過優孟衣冠的故事)、唐代興起的敘事文學說唱藝術,等。但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戲曲是借鑒了這所有的藝術形式雜糅發展而成。
真正可稱為成熟的戲曲形式的,要到宋代。
在中國的北方,由於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勾欄瓦舍這樣的表演場所,在這種促進中形成了成熟的戲曲形式,稱為宋雜劇。
與此同時,在南方,運用當地的民間歌謠,吸收宋人詞調來演唱故事,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戲曲形式。叫做南戲,也稱南曲或戲文。
在以後的發展中,這兩種戲曲形式不斷交融發展,最終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戲曲。
⑥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1] 、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漢字漢語
漢字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唯一一種使用至今,並仍然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漢字作為表意(語素)文字的傑出代表,獨霸世界文字之林半邊天(另一半是各種字母、表音文字)。
漢字及其所記錄的漢語,精妙絕倫,其藝術性蓋諸文字之冠。產生了古典格律詩、對聯、字謎、測字算卦等世間僅有的藝術。
少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聯、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
漢字的一筆一劃,無不體現祖先們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所謂中國哲學,在漢字的構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春聯、倒「福」字,到「招財進寶」,以及「福祿壽」字畫,還有洞房裡火紅的「囍」字,靈堂前肅穆的「奠」字,漢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與文化。
漢字維系中華一統數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種漢字,交流無礙。今天的人們仍可閱讀秦簡漢帛、唐碑宋貼,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跡。
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儒、道、佛、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
動物植物
龍、鳳、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
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佛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國五嶽:華山、恆山、衡山、嵩山、泰山。
上古道家修仙聖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現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
佛教現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
⑦ 劉濤曬出自己的旗袍劇照,氣質絕佳,你還知道哪些旗袍美人
在劉濤曬出了自己旗袍的劇照之後,讓我們看到真的是美艷動人,讓很多人值得關注的是娛樂圈中的女明星在駕馭各種旗袍造型的時候都非常的漂亮,而且類似倪妮、馬伊俐、宋軼等女明星。大家都知道,倪妮在金陵十三釵中所飾演的玉墨穿著旗袍的造型,真的讓很多人都覺得非常的驚艷,讓我們看到即使過去了這么久,她這樣的造型就在大家的心中有很多的構畫。
而對於宋軼我們都知道,在偽裝者中她飾演的於曼麗這樣的一個角色,也有一些旗袍的造型,讓很多人值得關注到的是她,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旗袍美人。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簡直有一種勾魂攝魄的感覺,而且值得大家關注的是她在這其中的每一步都是搖曳生姿,簡直走到了大家的心中,同時也讓我們關注到在中國旗袍其實不僅僅是民國時期的一種象徵,更多的是大家在發現美的時候帶來的一種魅力。
⑧ 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易經應該是中國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源,中原文明之根,伏羲氏根椐天文知識,結繩記事創立八卦提出陰陽學說,周文王繼承發展八卦相互演進推出六十四卦,到了孔子時代,孔子又註解八卦的說辭,易經經歷了上古,中古,近代三個階段的演變逐漸完善。中國文化沿著這一脈絡發展,陰陽理論存在生活方方面面。中華文化講究中庸,包容,和諧共生,不激不勵,不卑不亢。中華文化才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⑨ 求陪旗袍走秀的笛子曲。謝謝
賽爾號,大的成交放大環境模擬
⑩ 政治:請列舉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和陝西傳統民俗文化內容。。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Y、鋤頭。★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諸子百家★: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墨家(墨子、《墨子》、兼愛)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雜家(呂不韋)農家(《呂氏春秋》)小說家 兵家 醫家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千金方》★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老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2.中國傳統文化一覽表-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皮影、武術-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樂器(箏、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石獅、飛天、太極-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唐裝(漢族盤領袍)、唐巾、深衣(漢族男裝)、襦裙(漢族女裝)、直裰(漢族男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滿族)、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泥人麵塑、鋤頭、束發戴冠(漢族)、清朝大辮子(滿族)、苗族銀飾(苗族)、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漢字、數字8、6、4-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陝西傳統民俗文化
風俗 生日 家中成員生日,全家吃面條,稱「長壽面」。今更重視兒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備辦生日蛋糕、生日燭。小朋友亦攜禮品來慶賀,主家則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兒園小夥伴。 做壽 老人做壽,外甥與女婿都要送厚禮,其中必有長壽面、壽桃、壽糕、紅燭。昔時富貴人家,壽桃高達一米多,上插米塑戲曲人物,配以壽屏、壽嶂。壽堂上,禮品列陳,紅燭高燒,敬過祖宗神祗,晚輩按輩份跪拜祝壽,送上壽面,壽翁壽婆分「壽錢」。而後親友前來祝壽。 送五福 永嘉楠溪江兩岸有送五福祝壽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綉上五隻蝙蝠,以蝠諧福,稱為「五福拜壽」、五幅系指長壽、富有、康寧、積德、善終。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關中地區的民間習俗。臘月初五,將大豆、小豆、綠豆、紅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別物代替)等 5 種豆子放入鍋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須要吃後有餘。以此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吉慶有餘。吃五豆在冬至過後,此時晝漸長、夜漸短。因此吃五豆還帶有節令性變化的含義。吃五豆的風俗至今在農村尚流行。 做百日 做百日是西安關中地區習俗,分為新生兒百日和亡人百日。新生兒百日是為時滿百天的嬰兒舉行慶賀祝福的禮儀,也叫慶百日。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滿百天時舉行的悼念儀式。在此之前,蒙喪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時間,每七日祭弔一次。屆時兒女都要在死者墳前和家裡的神位、靈屋前進行燒香、焚紙、拾魂等儀式。百日這天,死者的主要親友和鄰里都要前來參加祭祀活動,並將放在神位前的靈屋拿到墳前燒化。蒙喪家這天要宴請賓客,以示謝忱。做百日之後,死者家屬即轉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四時風俗: 春節,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遺。上元晝作社虎、柳木腿諸戲,夜則張燈作竹馬、龍燈、紙船備戲,金鼓喧闐,舉國若狂,然亦古難禮之遺。二月二日,剖正月獻神之蒸餅炒麵食之,謂可避蠍。三月三日佩甘遂,謂不生瘡。夏節,四月朔,戴皂莢芽,謂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饋遺,捻五色線系小兒手足腕,入雄黃於酒飲之,謂可避五毒。秋節,七月七日,縛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設香燭,以棗粟各物向月獻之,調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親戚以棗 糕新柿相饋,士人登高。冬節,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師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黨,名為"臘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圓餅、飴糖獻廚內,焚紙印灶神像,謂之送灶,除夕焚紙印馬,謂之"接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