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由滿人的傳統服飾逐漸演化而來,已成為東方傳統文化的代表。女人一旦穿上旗袍,都會變的婀娜多姿,風韻十足。盡管好多人的形體並不是十分完美,但都能穿出不同的韻味,或者嫻靜,或者高貴、、、
所謂的唐裝大多數是絲綢面料,傳統花紋顏色以紅、黑、褐為主,盤雲扣立領或者斜襟。
❷ 唐裝和旗袍的由來
1、旗袍
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幫她們打扮哩。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2、「唐裝」的興盛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
❸ 唐裝、旗袍是不是漢服漢服和唐裝的區別是什麼
唐裝和旗袍都是漢服,它們都是漢服的一種,是經過了時代的演變,慢慢改良而來的。而漢服和唐裝是由很大區別的,像是兩個歷史不同、概念不同、文化也有所不同,這兩種服飾雖然都是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瑰寶,但是本質上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下面我來簡單介紹一下唐裝和旗袍,還有漢服和唐裝的區別:
唐裝是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泛指唐制漢服,它是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唐裝的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唐裝的代表代表服飾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其中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比較寬松;襦、襖有窄袖和長袖兩種而唐裝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它是一種服飾,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文化傳承。
❹ 漢服、唐裝與旗袍,究竟哪一種更能體現中國女性之美
相信大家對漢服,唐裝和旗袍都有一定的了解,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以及穿衣風格,所以相對來說,對於衣服的品種也有一定的差異,那麼,對於漢服,唐裝和旗袍來說,究竟哪一種更能體現中國女性之美呢?接下來就來具體說一說。
當然,其實漢服唐裝與旗袍對於不同的人穿上之後都有不同的美感,每個人也要根據自己的穿格以及合適度來進行相應的選擇,這樣子才能更好地展現出自己的身材以及風格的美感。
❺ 唐裝 華服 旗袍 漢服,各有什麼區別
漢服和唐裝旗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漢服是漢族服飾,特色是交領右衽。而唐裝旗袍是由滿族服飾演變過來的,特色是對襟立領盤扣。漢服的時代從三皇五帝到秦漢隋唐一直到明代,延續了幾千年。旗袍起源於滿族服飾,興盛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上海。旗袍是女裝,現在一般所說的唐裝是指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
❻ 旗袍 唐裝
唐裝一詞的出現應該從唐人一詞開始。唐朝時期中國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
隨著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東西交流得到廣泛發展,中華文明也由此傳到歐洲。歐
洲人稱中國人為唐人,這就是現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區都稱為唐人街的開始。因
此在海外唐人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中國人的服裝自然就是唐人的服裝了(唐裝
)。但西方人也只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優質絲綢,瓷器等精美製品和傳說中了解
中國。至於唐人的服飾(唐裝)到底是什麼樣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隨著時代的
變遷江山輪換,歷史到了滿清時期歐洲工業革命之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向海
外派出了眾多的傳教士(實為侵略前鋒),這時的歐洲才開始認識中國。隨著帝國
主義殖民地的擴張,中國也無以倖免。中國也才開始把眼光放眼海外,海外也才
真正的認識了中國,「真正」了解到中國人的服飾是什麼樣的。但這時的中國已
非當年的唐帝國了。洋人看到的唐人服裝(唐裝)也不是大唐帝國時的真正唐裝
了,他們看到的是滿清入關以來強行推行的滿清服裝(旗袍和馬褂),於是乎洋
人看來:「哦,這(旗袍和馬褂)就是唐人的服裝(唐裝)。」之後,國內崇洋
媚外的媒體也不加思考的原版引進「唐裝」一詞來稱呼旗袍和馬褂,直至現在到
處都在稱滿清裝為「唐裝」。
明白了唐裝一詞其實是唐人服裝(中國服裝)的簡稱之後,就明白了唐裝並不是現在所指的馬褂和旗袍。唐裝是一個大概念,他是指中國所有民族服裝的總稱,
包括各個民族和各個時期。不只是旗袍和馬褂,還應該包括漢服、回服、蒙古服
、彝族服等等中國歷代以來56個民族所有服裝的總稱。滿清裝只是唐裝的一部份
,絕不是唐裝的全部。同樣,漢服雖然是唐裝的主要組成部份,但漢服也只是唐
裝的一部份,絕不是唐裝的全部。
另外我們要復興漢服,但絕不容忍借復興漢服(傳統文化)之名行大漢族主義
之實,復興漢服不能以抑制其它少數民族服飾為條件和前提。現在漢網論壇里
已經有一股強烈的大漢族主義風氣,只許提漢服,幾乎到了絕對不能提其它
少數民族服裝的地步,尤其是滿族服飾,這股風氣如果不有效遏制,長久下去
必為民族團結埋下隱患。
❼ 旗袍就是唐裝么
漢服:就是漢民族的服飾,在滿清被易服之前,漢人幾千年的服飾都叫漢服。
唐裝:正確稱呼是「唐人裝」,是本來是外國人對唐人(華人)的服飾的稱呼,被引入回來。其實就是旗袍。和唐代一點關系都沒有。真正的唐裝就是唐代的漢服而已。
旗袍:旗人(滿族)的民族服飾。但是清代時候,漢人的旗袍和滿人的旗袍還是又差別的。滿人的旗袍是連身的,看宮廷戲就知道,而漢人的旗袍保留了漢服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例如《橘子紅了》。
❽ 唐裝華服旗袍漢服,各有什麼區別
現在我們說的唐裝一般是指民國時期由滿族的旗裝改良成的衣服,特徵為對襟盤扣(還有一種釋義是唐代的服裝,不過用的很少)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而旗袍、唐裝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代表不了漢族),二者概念不可混淆。
❾ 旗袍和唐裝是漢族的服飾嗎
不屬於漢族但也不屬於滿族屬於中華民族。。其實旗人的馬褂原先是無領式的有也是用的假領而且滿人也沒有所謂的旗袍滿人的叫女式長袍。清中期到清末漢人在旗裝馬褂等服飾的基礎上裝上明朝服飾明立領中的立領元素經過多次改良才有的產物(而明立領的前身則是漢服深衣中的深交領其實也是一種立領)。滿人的服飾原本是沒有立領的,唐裝、旗袍這種立領起源弧形高領,旗裝、馬褂等服飾到了清中期特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漢人在圓領旗裝、馬褂等服飾的基礎上變為一寸多高的立領這種領子源於明朝服飾明立領,這種領子在清末被漢族新興的弧形高領(弧形立領)代替,從而形成了旗袍,這種弧形領子即後世俗稱的旗袍領的鼻祖。滿族服飾雖也是布扣但不是布紐他們的紐子是用的珠紐。而且皇家的用珍珠做紐子,平民老百姓用的是類似於佛珠哪種紐子,而旗袍唐裝用的是布紐。清後期漢人將自己穿的馬褂旗裝長袍等服飾恢復漢族紐子的同時又與滿族布扣融合就形成了這種滿不滿漢不漢的布紐盤扣 。民國時期孫中山為了驅逐韃虜,不能讓中華民族重蹈覆轍不準中國人穿民族服飾,為了中華民族(五族)走向共和所以實行斷發易服,當時只有5個民族屬於中國也就是過去稱的五族,也就是滿漢藏蒙回現在這5個民族除了蒙古族都已經演變了很多民族。當年孫中山為了五族走向共和,決定讓5個民族統一穿一樣的服飾因為漢服只能代表漢族所以讓5個民族穿一樣的服飾代表中國5個民族走向共和,也就是現在的中山裝旗袍唐裝等等改良的立領服飾,後來少數民族將自己民族特色比如滾邊花色加入唐裝里,不同民族滾邊圖案就不一樣,。。馬褂旗裝歷史,清朝前期是沒有立領的,清朝中期加了立領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唐裝和旗袍,現在蒙古服飾和各大少數民族服飾也出現了立領,民國時期讓全國人民不準穿滿族服飾,統統穿旗袍唐裝,所以後來中國大部分民族都是立領服飾。。五族裡的漢:包括現在的漢族,以及西南、華南的少數民族如苗族、白族、壯族等。過去一般都把西南的少數民族當作漢人的分支。
五族裡的藏:包括現在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這幾個民族其實生活習慣和語言都差不多的。
五族裡的滿:解放前的滿族定義比現在大得多,除了現在的滿族以外還有東北的錫伯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日本佔領東北的時候,這些民族的人戶口都算作滿族。
蒙:基本上和現在沒變化
回:包括現在的回族,以及西北地區所有信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保安族等。都被孫中山斷發易服化了。解放後這些民族都演變成了多個民族...
朝鮮族、俄羅斯族這些外來民族舊時一般都被當作僑民,有中國國籍的叫做「歸化族」(歸化就是入籍的意思,這個詞韓國、日本現在還在用,你加入日本國籍就叫「歸化」),除了日本佔領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的時候,把朝鮮族算做「滿洲國人」(反正都是日本人的地盤)
後來出現56個民族無非是一些人想謀求點優待而已。。。
❿ 請分別解釋一下漢服,唐裝,旗袍
漢服:就是漢民族的服飾,在滿清被易服之前,漢人幾千年的服飾都叫漢服。
唐裝:正確稱呼是「唐人裝」,是本來是外國人對唐人(華人)的服飾的稱呼,被引入回來。其實就是旗袍。和唐代一點關系都沒有。真正的唐裝就是唐代的漢服而已。
旗袍:旗人(滿族)的民族服飾。但是清代時候,漢人的旗袍和滿人的旗袍還是又差別的。滿人的旗袍是連身的,看宮廷戲就知道,而漢人的旗袍保留了漢服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例如《橘子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