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民國旗袍下穿的什麼

民國旗袍下穿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1-11-17 04:03:29

1. 民國時期,女人經常穿著旗袍,那旗袍裡面穿內褲內衣嗎什麼樣的內褲內衣

民國初期女性穿的是肚兜或者馬甲搭胸。後期到裹胸,然後最後洋文化傳入,女性開始穿戴義乳也就是內衣不過這已經是很久以後了

2. 民國時期的女人旗袍內穿的什麼內衣

肚兜。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綉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綉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綉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肚兜(dù dōu ),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系於腰間。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還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稱謂。
肚兜的藝術以刺綉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綉、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婦女只為情人、丈夫或兒子綉肚兜;她們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純色(多為紅色)布料做成,略加花邊裝飾而已。綉給情人的肚兜多以戲曲、神話、傳說中之愛情故事為題材以示意;為兒童綉的則以虎、虎吃五毒、蓮(連)生貴子等護生、繁衍主題為內容。肚兜、虎頭鞋、虎頭帽、虎形圍嘴、各種神靈的護生耳枕和布玩具,構成了圍繞生命生殖繁衍主題的配套藝術表現。也可以說是圍繞新生命的成長,或者說是圍繞人生三大禮儀——生、婚、喪中第一個大項目而創作,在民間藝術中形成特殊的領域,很值得繼續研究。

3. 民國長衫下面一般穿什麼鞋子

民國以前,涵江老百姓大多穿「漢裝」(漢族傳統的服裝,俗叫「本地衫」)。

民國時,官紳、富豪人家多穿長衫,迎賓、赴會或參加慶典大禮時外罩「馬褂」。公務人員、教師,男的以穿長衫、中山裝(即中山服)為主,少數穿西裝;女的以穿旗袍或藍色短衫配黑色褶裙為主。男學生穿黑色學生裝,念初中的是黃色童子軍裝,高中是軍訓服裝;女學生穿藍衫黑褲。群眾則穿本地人設計的「本地衫」———男的上衣中間對襟布鈕;女的右開襟布鈕,左為一小塊內衣。「本地衫」所用的鈕,是用小布條縫制的。褲是褲襠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褲頭。小孩子穿的多為開襠褲。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季以棉布為主,包括外來的機織棉布和手織的「土家布」。夏季以薴布(俗叫「夏布」)為主。官紳、富豪人家有名貴的綾、羅、綢、緞、嗶吱、花達呢、香雲和毛織品。貧富之間差別很大。布色隨季節而定,男的以白、黑、灰、藍色為主,女的增加紅、綠、黃等色。婦女愛穿花衫和紅衫,紅衫有水紅、桃紅和大紅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區別。過去逢年過節和喜慶日子,婦女多穿紅衫。寡婦在未再嫁之前,有不穿紅衫的習俗。

民國時期的成衣業,是個體手工經營的一個行業,俗叫「做衣裳」、「衣裳師傅」、「衣裳店」。除這種小店外,婦女的衣服,往往是家庭能手婦女的副業,尤其富有人家的嫁妝,多是向她們定做的。

全鎮開設的成衣店,先後有四、五十家,多分布在宮下、鑒前、樓下、保尾等地的小街大巷。在民國初期,規模較大的,有王祥泉、建亞等家。至20世紀30年代,又有福州人開設的華新、益海、華興等家,他們多是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的。

開設成衣店的,自己都是會剪裁的,規模較大的,還雇有幫手(俗稱「半師傅」)和帶有學徒,故一般多為三、四人;還有單人店、夫妻店的。(所謂「半師傅」,一般是指沒有負責剪裁的,只是做一些縫紉而已。他們的待遇:每月工資,多的為銀元七、八元,少的為三、四元。其伙食是由店主供應的。)

成衣店所裁縫的衣服,大都以「本地衫」和「中山裝」為主,每套衣服的加工費為銀元三、四角。老人死者的壽衣(俗叫「老衣」),其加工費高一些。福州人所開的成衣店,有洋服部製作西裝。

當時,一年中,只有逢年過節、或冬季、或喜慶之時,才是旺季;其餘都是淡季。造成淡季的主要原因:一、群眾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自己裁縫的,是半自給自足社會生活的寫照;二、莆陽民風淳樸節儉,大多數群眾的生活都很貧困,所穿的衣服,往往是「縫縫補補又一年」;三、富家婚娶嫁妝,大多是請師傅到家裡裁縫的。

4. 民國時期的旗袍

長衫 長袍馬掛

5. 民國旗袍女性穿什麼內衣的呢

民國時已經有胸罩了

6. 民國女生旗袍外面的褂子那時叫什麼名字啊

那個不叫褂子,叫比甲,從明朝開始就是漢族婦女的日常穿著,滿清入關以後,命令改變了男人的服飾,但是婦女的穿著基本上還是老樣子,沒有什麼大的改動。

7. 民國時期長衫裡面的打底衫是什麼

用一塊兒綿布

8. 民國旗袍很是流行,但衣服兩邊都開叉,這是有何緣故

旗袍衣服開叉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是為了突出女性的性感美麗也就是曲線美,還有就是因為旗袍來源於滿族,當時女子要騎馬的話衣服開叉於其上馬背。

旗袍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沉澱,為什麼旗袍兩邊開叉的傳統卻依然保持著,一者是騎馬射箭的要求,二者其兩邊開叉的設計顯示了東方女性含蓄而不失優雅的美,同時也向西方展現了我中華旗袍的無限魅力。三者也是我國對傳統文明的繼承與發展。據說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方便女性上廁所的問題。

旗袍是我國比較具有鮮明特色的一種獨特服飾,不僅受到我國人民的愛戴,外國人也十分喜愛,如果你身材很好的話,你也可以試試著穿一下旗袍。

9. 民國的時候中國女子穿旗袍的話旗袍裡面穿什麼

穿肚兜

10. 民國時期女人們旗袍里穿的是褲襪還是絲襪

絲襪。

民國時期褲襪還沒有出現,所以,旗袍里應該是穿的絲襪。

20世紀60年代,英國設計師瑪麗·奎恩設計的超短裙風靡全球。裙子越來越短,高筒襪相形見絀,吊帶襪被拋棄。襪子與內褲成為一體,連褲襪誕生。它的舒適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對它寵愛有加,這一款型經久不衰。同長襪一樣,連褲襪材質很多,有棉質、尼龍、天鵝絨、包芯絲、羊毛混紡等。通常為絲襪。

(10)民國旗袍下穿的什麼擴展閱讀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

旗袍與西式外套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

與民國旗袍下穿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般黑色褲子都會掉色嗎 瀏覽:645
請收起你的馬甲 瀏覽:339
米色褲子為什麼會褪色 瀏覽:154
一歲小女孩冬天的帽子圖片大全 瀏覽:681
校服學生妹野戰 瀏覽:362
武漢多福商城有大碼女裝嗎 瀏覽:234
在外國穿旗袍視頻 瀏覽:816
高腰衣配什麼 瀏覽:322
zara2019女式羽絨服 瀏覽:61
衣搭牛仔襯衫圖片 瀏覽:784
孩子經常放屁拉褲子 瀏覽:519
雅鹿羽絨服加盟熱線 瀏覽:818
如何用絲巾穿出時尚感 瀏覽:786
襯衫質量排名 瀏覽:354
怎樣洗羽絨服沒水印 瀏覽:469
西裝外套配伴娘裙 瀏覽:524
男裝外套京東 瀏覽:765
愛在春天第幾集白牧丹送小蝶旗袍 瀏覽:207
長款黑色夾克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839
風衣女的文章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