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旗袍製作工藝
旗袍——被稱為近代中國婦女「國服」。旗袍屬於上下連屬的衣服,基本要素為立領、窄袖、收腰、胸褶、下擺開衩、盤紐,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一度是中國婦女最主要的服裝。
旗袍原為滿族服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通常與長褲相配穿著,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風格。1644年滿族入關,滿族旗袍的許多元素漸為漢族婦女接受,遂發展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飾。
旗袍製作工藝如下:
(一)檢查裁片 在縫制前對面、里的裁片逐一檢查質量和數量,並依次放整齊。
(二)做縫制標記 可根據面料狀況及部位,選用做標記的方法:線丁、粉印、眼刀、針眼。
1.前片
省位、腰節位、開衩位、裝領缺口、紐扣位、裝拉鏈位、下擺貼邊。
2.後片
省位、腰節位、開衩位、裝拉鏈位、下擺貼邊。
3.袖片
袖口貼邊、袖山對位點。
(三)緝、燙省
1.緝省按縫制標記緝省,盡量與人體體型相吻合。
2.燙省高檔面料精加工省縫不燙倒,要從中間分燙,省尖不歪斜。中低檔面料省縫倒向中縫線。胸部燙出胖勢,腰節位拔開,使省縫平服不起吊。並針對面料特性選擇溫度,以及干燙或濕燙)。
(四)歸拔衣片
由於傳統旗袍結構線的特點。僅靠擺縫及收省難以達到合體目的,應通過歸拔工藝進一步造型,使衣片盡量與體型特徵相吻合。但是,由於面料原因有些面料歸拔效果不明顯,甚至有些面料耐熱性差不宜歸拔。
1.歸拔前衣片
(1)歸拔胸部及腹部。在乳峰點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胸部,使胸部隆起。如果腹部略有隆起,也可斜向拉拔。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時歸攏前腰部,使前片中線呈曲線形。
(2)歸拔擺縫。擺縫腰節拔開,歸到腰節處,擺縫臀部歸攏,使前身腰部均勻地吸進,臀部均勻隆起。
(3)歸拔肩縫部位。拔開前肩縫,使肩縫自然朝前彎曲,符合人體特徵。
2.歸拔後衣片
(1)歸拔背部及臀部。在背部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背部,使背部隆起。臀部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臀部,使臀部隆起。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時歸攏後腰部,使後片中線也呈曲線形。
(2)歸拔擺縫。擺縫腰節拔開,歸到腰節處,擺縫臀部歸攏,使後身腰部均勻地吸進,臀部均勻隆起。
(3)歸拔肩縫部位。歸攏後肩縫滿足凸出的肩胛部位的需要,也可以採用收肩省的方法來解決。
(4)歸拔袖窿部位。後袖窿弧線處稍作歸攏,使袖窿圓順不還口。
(五)敷牽帶
牽帶選用薄型有紡直絲黏合襯,寬1.2 cm左右,粘貼時凈縫居中,敷牽帶的松緊要符合歸拔要求。
(1)敷前片牽帶。前片牽帶敷在開襟一邊,開襟上口是斜絲綹容易還口,所以敷牽帶。開襟擺縫處從袖窿開始沿擺縫粘到拉鏈位以下1.2 cm處。
(2)敷後片牽帶。後片牽帶敷在擺縫處,從袖窿開始粘貼到開衩口,胸部及臀部牽帶略緊。
(六)滾邊
由於當前旗袍製作工藝不盡相同,因此不同部位的要求也不相同,其製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1.用暗線滾邊(傳統手工工藝,現在已不多用)
方法一:有夾里部位的毛縫滾邊
(1)將衣片毛縫折光,開衩處剪一眼刀至凈粉0.1 cm處。
(2)滾條與衣片正面相對,緝線0.4~0.5 cm。
(3)將滾條翻轉、翻足。
(4)將滾條包轉、包足。
(5)將滾條反面與大身繰牢,但不能繰到正面。
(6)將夾里蓋過繰線與滾條繰牢(該工序在復夾里中完成)。
方法二:無夾里部位的毛縫滾邊
(1)折轉衣片毛縫與緝滾條同方法一。
(2)衣片毛縫沿縫頭翻轉,翻足;滾條毛縫按滾邊寬度折光。
(3)將折光後的滾條包轉,包足。
(4)將滾條反面與大身繰牢,但不能繰到正面。
方法一、二的特點是:滾邊飽滿、完整、針跡無外露。
方法三:凈縫滾邊
注意:若面料易脫絲不要選擇該法滾邊。
特點:平薄、完整、細膩。
方法四:轉角處的凈縫滾邊
(1)滾條緝到轉角處應先折轉後緝線。注意應向擺縫方向折轉,不應向底邊方向折轉。
(2)將滾條翻轉、包足到反面。
2.用明線滾邊(機縫法)
一般滾邊部位為凈縫(現在該法採用較多)。
特點:速度快、效率高。
3.細鑲滾
(1)滾條邊折光。
(2)將滾條折光邊與衣片折光邊放齊,緝0.2 cm左右,使滾邊飽滿,呈圓形。
(3)將滾條翻轉、包足後,正面在漏落縫中用拱止口的針法將滾條固定。
特點:滾條特別窄,在0.2 cm左右,具有纖秀美。
4.滾嵌線(外嵌圓嵌法)
教材 第一章介紹外嵌線製作方法中,將嵌條內襯有線繩,因而呈圓形。
特點:嵌線窄,0.2 cm左右,線條舒展、飽滿、纖秀。因全部採用機縫法,所以效率高(現在採用較多)。
以上幾種滾邊方法可根據面料風格、厚薄、及審美特點合理選擇。
(七)合肩縫,裝袖
1.合肩縫
將前、後衣片正面相對,前片放上層,肩縫對齊,緝線0.8~1 cm,後肩縫靠近頸肩點1/3處略有吃勢。緝好後根據面料的厚薄燙分縫或倒縫。注意不得拉還肩縫。
2.裝袖
(1)袖口滾邊。方法與擺縫開衩處相同。
(2)抽袖山吃勢。方法同女襯衫。
(3)裝袖。方法同女襯衫。
(八)做夾里
1.夾里收省,合肩縫,裝袖夾里
將夾里省緝好,縫合肩縫夾里,再裝袖夾里。分別燙倒縫,省縫倒向中縫,肩縫向後身坐倒,燙平。
2.繰(或緝)下擺貼邊
將前後夾里擺縫對齊,底邊縫頭折光,用手針將夾里下擺貼邊繰牢,針距0.3 cm,或用機縫將下擺貼邊緝牢。夾里下擺比衣片下擺短1 cm。
(九)復夾里
1.復小襟夾里
小襟衣片與夾里正面相對,肩縫、領口比齊、放平,沿領口下端緝至小襟下口,然後將正面翻出燙平。若無夾里,小襟下口加貼邊。貼邊與衣片正面相疊,按所留縫份緝縫,貼邊略松,貼邊扣轉,翻正,拐角方正,坐進0.1 cm燙平,貼邊反面用手針繰牢。
2.復前片夾里
將大襟衣片與夾里反面相對,夾里在上,肩縫及開衩處眼刀對齊,擺平。將夾里大襟處及左右擺縫開衩處縫頭折光,蓋過滾邊緝線,手工繰牢,針距0.3 cm。若無夾里,大襟開襟部位加貼邊或滾邊。
3.復後片夾里
方法與復前片夾里相同。注意後片夾里擺縫開衩處留1 cm縫頭不繰牢。
(十)合擺縫、袖縫
1.合緝擺縫、袖縫
方法一:將前衣片套入後衣片中,前後衣片分別正面相對,反面向外,縫頭對齊,沿凈縫緝線。裝拉鏈一邊緝至拉鏈封口處。縫好後將衣片翻出,縫頭向後片坐倒。注意麵子、里子前後順序要放正確。
方法二:面子、里子分別緝縫,面子分縫,里子坐倒縫。
2.繰袖口夾里
將袖口夾里折光,蓋過滾邊緝線,繰牢。袖口縫合處將後袖縫頭修掉0.4 cm左右,用前袖縫折轉、包光、繰牢。
(十一)做領,裝領
1.做領面
(1)將凈領襯燙在領面的反面。
(2)將領面上口沿襯邊沿包轉。
(3)將滾條緝在領面上口,包轉、繰牢,並做好裝領對位標記。
2.裝領
(1)裝領面。領面與領口正面相對,領面在上,從左襟開始起針沿領襯下沿緝線。注意領子兩端要上足,各對位點准確,線條順直,左右對稱。
(2)裝領里。首先檢查領面裝好後領圈是否圓順、平服,若不圓順應及時修正,修正後復領里。將領里縫頭折光,復在領面反面繰牢。注意領里略緊於面子。
(十二)裝拉鏈
1.裝拉鏈
先將拉鏈裝在大襟衣片上,距大襟下端扣位5 cm左右(不裝該扣,可不留其距離)。注意裝後身拉鏈時,應把拉鏈夾在後片與小襟中間。裝配方法可參考裙裝隱形拉鏈方法。
2.繰夾里
把夾里毛縫扣光復上,蓋過緝線繰牢。
Ⅱ 清朝官服都採用哪些工藝
清代朝冠
清代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用於祭祀慶典的有朝冠;常朝禮見的有吉服冠;燕居時有常服冠;出行時有行冠,下雨時有雨冠等。每種冠制都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熏貂、黑狐。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皇子、親王、鎮國公等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依品級遞減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龍、熏貂、紫貂,依不同時間戴用。帽上亦綴紅色帽纓,帽頂是滿花金座,上銜一顆大珍珠。夏天的涼帽仍用玉草或藤竹絲編制,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帽頂同於冬天的吉服冠。常服冠的不同處是帽為紅絨結頂,俗稱算盤結,不加梁,其餘同於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其餘如常服冠。夏天以織藤竹絲為帽,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前面綴有一顆珍珠。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
「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①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初,花翎極為貴重,唯有功勛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賞戴。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灣功第一,沼封靖海侯,世襲不變。而施琅卻上疏辭卻侯爵,懇請依內大臣之例賜戴花翎。經部議,在外將軍、提督沒有給翎先例。最後,還是由康熙帝特別降旨賜戴。以世襲侯爵換取一翎,足見當時花翎之貴重。而「頂戴花翎」也就成為清代官員顯赫的標志。到清中葉以後,花翎逐漸貶值。道光、咸豐後,國家財政匱乏,為開辟財源,公開賣官鬻爵,只要捐者肯於出錢,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級的官銜,穿著相當的官服,榮耀門庭,欺壓地方。清代小說《紅樓夢》寫秦可卿死後,賈珍因賈蓉不過是個「黌〔hóng洪〕門監生」,寫在靈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兩銀子為賈蓉捐了個五品職銜的龍禁尉,使葬禮風光了許多(《紅樓夢》第十三回)。清初極為難得的翎枝,此時也明碼標價出售。開始是廣東洋商(專營對外貿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朝廷無可嘉獎,遂賞戴花翎。以後,海疆軍興,捐翎之風更盛,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5000兩。以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數目很少,捐者遂多。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時,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7000兩,藍翎4000兩。此時的頂戴花翎其實已變了味道。但其象徵榮譽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鴻章因辦洋務有功,慈禧賞他戴三眼花翎。
二、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樣反映了清代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清統治者是以騎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維持統治,鞏固政權,就要不忘這一根本。反映在服飾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勿忘祖制」為戒。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渝告諸王、貝勒:「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嗣後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餘悉令遵照國初定製,仍服朝衣。並欲使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清史稿·輿服志》)作為載入史冊的清代官服定製,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無大的變動。這是一套極為詳備、具體的規章,不許僭越違制,只准「依制著裝」。上自皇帝、後妃,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得按品級服用。
三、蟒袍
蟒袍,也叫「花衣」。蟒與龍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龍少去一爪,為四爪龍形。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員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如皇子蟒袍為金黃色,親王等為藍色或石青色,皆綉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級綉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黃色。八品以下無蟒。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四、黃馬褂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褂,是較受榮寵者的服裝。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褂,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的馬褂用金黃色。清代皇帝對「黃馬褂」格外重視,常以此賞賜勛臣及有軍功的高級武將和統兵的文官,被賞賜者也視此為極大的榮耀。賞賜黃馬褂也有「賞給黃馬褂」與「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是只限於賞賜的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不限於賞賜的一件。如乾隆時曾給提督段秀林賞穿黃馬褂。段秀林為官古北口,一次隨駕扈從熱河,乾隆帝召見時,見他須發皆白,便問他尚能騎射否?段秀林答:「騎射乃武臣之職也,年雖老,尚能跨鞍彎弧,為將士先。」乾隆帝遂在宮門前懸鵠一隻,令段試射。段秀林一箭中鵠,乾隆大喜。為獎勵其武功,便賞穿黃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榮耀者為數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鴻章等均蒙恩賞穿。
五、貴婦冠服
婦女服飾中的最高等級是皇後、皇太後,親王、郡王福晉(滿語「妻子」,譯為「夫人」),貝勒及鎮國公、輔國公夫人,公主、郡主等皇族貴婦,以及品官夫人等命婦的冠服。它與男服大體類似,只是冠飾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種。皇太後、皇後朝冠,極其富麗。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各貫一顆東珠,以金鳳相承接,冠周綴七隻金鳳,各飾九個東珠,一個貓睛石,21顆珍珠。後飾一隻金翟,翟尾垂珠,共有珍珠302顆。中間一個金銜青金石結,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二條明黃色條帶,末端綴寶石。皇後以下的皇族婦女及命婦的冠飾,依次遞減。嬪朝冠承以金翟,以青緞為帶。皇子福晉以下將金鳳改為金孔雀,也以數目多少及不同質量的珠寶區分等級。冠飾還有金約、耳環之類的飾物。金約是用來約發的,戴在冠下,這也是清代貴族婦女特有的冠飾。金約是一個鏤金圓箍,上面裝飾雲紋,並鑲有東珠、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耳飾,按清制規定:「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原來滿族婦女的傳統習俗是一耳戴三鉗,與漢族婦女的一耳一墜不同。就是說,滿族婦女小時即需在耳垂上扎三個小孔,戴三隻耳環,一個小小的耳垂負擔三隻耳環,其苦可知。而皇後耳飾的重負,無異於一種刑罰。但滿族統治者卻樂此不疲,一再強調,不許更改。乾隆皇帝特為此事下過詔渝:「旗婦一耳戴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徐珂《清稗類鈔》)。以至到民國時期,滿洲婦女中仍有沿此陋習的。
六、清代男服
一般男服有袍、褂、襖、衫、褲等。長袍,又稱旗袍,原是滿族衣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裝。清兵入關後,全國軍民在必須「剃發易服」的命令下,漢族也迅速改變了原來寬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這種長袍。旗袍於是成為全國統一的服式,成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裝。它可以做成單、夾、皮、棉,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旗袍的樣式為圓領、大襟、平袖、開褉。隨著社會的發展,旗袍也在演變,尤其是婦女的旗袍,變化較多。總的趨勢是更加符合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到民國時期,這種長袍仍是一些正式場合的服裝。與長袍配套穿著的是馬褂,罩於長袍之外,原是騎馬時常穿的一種外褂,因便於騎馬,故稱「馬褂」。其式為圓領,有開衩,有扣襻,長僅及腰。
馬褂亦有單、夾、皮、棉之分。滿族進關之初,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公元1723-1735年),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馬褂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其中一種叫得勝褂,對襟方袖,最初僅用於行裝,自從傅恆①征討大小金川回京後,喜愛它的便捷,平時經常穿著,隨即風行一時。翻毛皮馬褂,是達官貴人們的服裝。坎肩,或叫馬甲、背心,清代很時興。坎肩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而來,無領、無袖、對襟,穿脫方便,有的還套在長袍外面起裝飾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講究,式樣變化也多。「巴圖魯」坎肩,比較特殊。「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其式樣如南方的「一字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紐扣。當時在京師八旗子弟中甚為流行。後來在它兩邊的袴襤〔lán蘭〕處加上袖子,稱作「鷹膀」。
《紅樓夢》中寫賈寶玉與眾姐妹相約到蘆雪庭觀雪景,寶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狸皮襖,罩一件海龍小鷹膀褂子」(《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騎馬時常穿這種「鷹膀褂子」以顯威風。坎肩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至今仍是人們喜著的衣服。長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所穿的開兩衩。另有一種冬季穿的不開衩的長袍稱「一裹圓」,是市民百姓的服裝,官紳人家也常以它作為日常便服。清代服裝的顏色,比較豐富,民間除不準使用黃色、香色(介於黃、綠之間的顏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們的喜好和社會的時尚,各時期不同。清初,流行藍色,人們取其清淡、明快,於是天藍、寶藍等色受到人們喜愛,甚至影響到皇宮內院;乾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們愛其「紅火」,於是圍繞紅色的大紅、真紅、棗紅、粉紅等又成為男女老少服裝首選的顏色;乾隆末年,福康安①喜穿深絳色,人們爭相仿效,稱為「福色」。「福」既代表絳色,又蘊含福氣,人們願借「福」色衣獲得幸福,故絳色又風靡一時;至嘉慶(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絳色的深暗而追求鮮亮潔凈的淺灰、亮灰、銀灰等色彩。
清代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這可能與滿族的習俗有關。帽有禮帽與便帽。禮帽分暖帽與涼帽兩類。暖帽用於寒冷季節,是緞子或呢絨、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四周捲起約二寸寬的帽檐,依天氣冷暖分別鑲以毛皮或呢絨。涼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涼帽是用竹、藤絲編織的。便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呈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或黑絲線編的結子。為區別前後,帽檐正中釘有一塊明顯的標志叫做「帽正」的。貴族富紳多用珍珠、翡翠、貓兒眼等名貴珠玉寶石,一般人就用銀片、料器之類。八旗子弟為求美觀,有的在帽疙瘩上掛一縷叫做「紅縵」的一尺多長的紅絲繩穗子。這種形制,也有變化。咸豐(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為一般人所不取,為圖方便,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迭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的氈帽,也沿襲前代式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菩薩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著便服時穿鞋,著公服時穿靴。靴多用黑緞製作,尖頭。清制規定,只有官員著朝服才許用方頭靴。
七、女服
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滿族婦女的長袍,圓領、大襟,袖口平大,長可掩足。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貴族婦女的長袍,多用團龍、團蟒的紋飾,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絛或彩牙兒。滿族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在袖裡的下半截,彩綉以各種與袖面絕不相同顏色的花紋,將它挽出來,以顯示另種風致和美觀。領與袍分離,是清代初期旗袍的又一特色。婦女穿旗袍時也需戴領子。這是一條迭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上,一頭掖在大襟里,一頭垂下,如一條圍巾。至同治、光緒時期(公元1862-1908年),逐漸出現帶領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領子。領的高低也在不斷變化。民國以後,已經沒有不帶領的袍、褂了。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一旗袍了。
八、清代滿族女服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後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較寬,中間細圓,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鑿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底」。
鞋面多為緞制,綉有花樣,鞋底塗白粉,富貴人家婦女還在鞋跟周圍鑲嵌寶石。這種鞋底極為堅固,往往鞋已破毀,而底仍可再用。新婦及年輕婦女穿著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歲時開始用高底。清代後期,著長袍穿花盆底鞋,已成為清宮中的禮服。漢族婦女的服裝較男服變化為少,一般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作用類似男褂,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裝有低領,有的點綴著各式珠寶。裡面為上襖下裙。裙子初期還保存明代遺風,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以後隨時代推移,裙式也不斷發展,創制不少新式裙樣,如一種「彈墨裙」,也叫「墨花裙」,是在淺色綢緞上用彈墨工藝印出黑色小花,色調素雅,很受婦女喜愛。以後也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還有一種在裙下端綉滿水紋的,裙隨人體行動,折閃有致,異常美觀。
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時興的「魚鱗百褶裙」,是對傳統百褶裙的發展,即在裙子折襇之間用絲線交叉串聯,裙在展開時猶如魚鱗一般,新穎多彩。裙、衫的長短搭配也時有變化。清初時仍沿襲明嘉靖以來的遺風,上衣較長,裙子露出較短,不遮雙足;晚清以後,衣與裙漸短,衣長至胯,裙在腳面以上;辛亥革命後,變化更大,尤其知識婦女多著圓翹小襖,配以長褶裙,顏色協調,顯得端莊大方,清秀淡雅。清代後期,南方又流行過不束裙而著長褲,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綉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多鑲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毳毛露在外面,叫「出鋒」。清代中期以後,婦女冬季流行披斗蓬,還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雲肩的。
九、梳妝
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較多,孩童時期,與男孩相差無幾。《紅樓夢》描述賈母八旬大壽時的排場,「邢夫人王夫人帶領尤氏鳳姐並族中幾個媳婦,兩溜雁翅,站在賈母身後侍立,……台下一色十二個未留頭的小丫頭,都是小廝打扮,垂手侍候」(《紅樓夢》第七十一回)。這未留頭的小丫頭就是男裝打扮的女孩子。女孩成年後,方才蓄發挽小抓髻於額前,或梳一條辮子垂於腦後。已婚婦女多綰髻,有綰至頭頂的大盤頭,額前起鬅〔péng朋〕的鬅頭,還有架子頭。「兩把頭」是滿族婦女的典型發式。這種發式,使脖頸挺直,不得隨意扭動,以此顯得端莊穩重。梳這種發髻者多為上層婦女。一般滿族婦女多梳如意頭,即在頭頂左右橫梳兩個平髻,似如意橫於腦後。勞動婦女,只簡單地將頭發綰至頂心盤髻了事。以後受漢髻影響,有的將發髻梳成扁平狀,俗稱「一字頭」。清末,這種發髻越增越高,有如牌樓,名「大拉翅」。漢族婦女的發髻首飾,清初大體沿用明代式樣,以後變化逐漸增多。清中葉,模仿滿族宮女發式,以高髻為尚。將頭發分為兩把,俗稱「叉子頭」。又有的在腦後垂下一綹頭發,修成兩個尖角,名「燕尾式」。後來還流行過圓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樣。此外,還有許多假髻,什幺蝴蝶、羅漢、雙飛燕、八面觀音等等。清末,又有蘇州厥、巴巴頭、連環髻、麻花等式樣。年輕女孩多梳蚌珠頭,或左右空心如兩翅樣的發式,或只梳辮垂於腦後。以後梳辮漸漸普及,成為中青年婦女的主要發式。頭飾,北方婦女冬季多用「昭君套」,是用貂皮製作覆於額上的。《紅樓夢》中寫劉姥姥見到「那鳳姐家常帶(戴)著紫貂昭君套,圍著那攢珠勒子」(《紅樓夢》第六回),就是這種打扮。江南一帶還時興戴勒子,上綴珠翠,或綉花朵,套於額上掩及耳間。髻上飾物還有簪,用金、銀、珠玉、翡翠等製作,有的做成鳳形而下垂珠翠,有如古代的步搖。還有的做成各種花形,行走時輕微搖動,華麗而動人。
Ⅲ 明代絲織工藝明錦紋樣中的雲龍鳳鶴類有哪些紋樣特色
明錦紋樣豐富多彩,雲龍鳳鶴類比重大、變化多。雲紋有「四合雲」如意形組合,「七巧雲」、「魚形雲」又稱「魚妝」、「海水江涯雲」兼水波變化,「樹形雲」、「花形雲」等。龍紋由牛頭貓耳、蝦目、獅鼻、驢口、蛇身、鷹爪、魚尾等構成。有「雲龍」、「行龍」、「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鳳紋有「雲鳳」、「翔鳳」、「丹鳳朝陽」、「鳳穿花枝」等。鶴紋有「雲鶴」、「團鶴」、「松鶴延年」等。
Ⅳ 龍鳳旗袍的鼎盛時期是上世紀多少年代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原先是清代旗人的服飾。直到清末民初,旗袍仍然帶有鮮明的京派文化色彩。
彼時的旗袍大都寬大平直,並不太講究腰身的曲線,且內著長褲,旗女袍服其實是外套,強調防寒、遮體,其審美意味是傳統而含蓄的。
直到1840年上海開埠,華洋並處、五方雜居,開放而追求個性的西方文化與江南細致含蓄的本土文化結合,形成了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熏陶下,西式裁剪結構與中式精細零部件裝飾元素完美融合,造就了「海派旗袍」的獨特風韻,這種「中西合璧」的改良式旗袍兼具東方韻味,又能展示女性的嫵媚和個性,因此隨著女權意識的覺醒,一時間盛行全國。
上世紀30年代,無疑是海派旗袍最鼎盛的黃金時代。從十里洋場的摩登女郎,到書香學堂的女生以及上流社會的名媛,對旗袍都追崇有加。「當時人人鍾情穿旗袍,女性的服飾都以旗袍為主。」
龍鳳旗袍的創始人朱林清,即在1936年創辦了「朱順興」中式服裝店。
清乾隆末年,上海出現專做中式服裝的「蘇廣成衣鋪」,以蘇州的精湛技藝和廣州的新穎衣式而著名。至1920年代,「蘇廣成衣鋪」已遍及上海,最多時有2000多家,成衣匠達4萬餘人。朱林清就出身蘇廣成衣鋪。從打雜工開始,朱林清逐漸掌握了各道裁剪工序,成為一名出色的裁縫師傅,並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派旗袍製作工藝和風格。除此之外,朱林清學習海外服飾的裁、縫工藝,並將西方剪裁工藝運用到海派旗袍之中,如今所見的旗袍樣式多出自當時的「朱順興」。
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大膽創新的風格,朱林清製作的旗袍,成為上流社會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徵,「朱順興」的名號開始享譽上海灘~
Ⅳ 旗袍的工藝有哪些
據我所知:裁剪是最重要的,裁剪得當對事件旗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緊接著就是精緻的做工,純手工的盤扣,以及完工後的整燙!可別小看整燙這一工序哦,可是重要的很,否則前面的一切努力都白搭。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得選一塊適合的布料喲。
Ⅵ 旗袍怎麼做的
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Ⅶ 手工龍鳳褂用什麼材料
為了力求圖案對稱,手工統一,一套龍鳳褂的刺綉必須由同一人完成。綉娘不能有手汗,以免沾污布料。縫制一套裙褂需時四個月至一年不等。由經驗豐富的綉娘進行操作,憑借一手精湛技藝,一針一線都傾注了她們對細節的極端注重與耐心 。金銀線綉得越密,工藝越復雜,裙褂也就越值錢。按照密度高低和圖樣的不同,裙褂分為龍鳳褂、小五福、中五福、大五福、褂後、褂皇這六個等級。一套接近100%密度的『褂皇』,在行內起價至少要4萬元。」
褂皇:接近100%的密度,也叫「密地」,邊位綉有龍鳳
褂後:95%的密度,邊位綉上了龍鳳
大五福:90%密度
中五福:80%密度
小五福:40%-50%密度
龍鳳褂是一針一針縫制的,是很傳統的工藝,不管歲月流逝、時間更替,當你再一次看到婚禮時的龍鳳褂,那份份甜滋滋的幸福永遠不變。裙褂在中國人心目中,有一個無可替代的位置,在眾多的晚輩心目中,依然保持兒女結婚必需衣著裙褂出門,才夠面子。金銀線為褂中的精品,全手工綉的金銀線褂是古代富家小姐出嫁才能夠穿上的嫁衣。結婚當日,穿上裙褂,戴上金器的一刻,尊貴絕對值得。穿婚紗出門,是不會有這種感覺的。穿裙褂並不在於其設計,而是其背後的寓意,婚後女性作為妻子的角色──相夫教子。婚禮當日,旗袍、裙褂等能突顯中國古典女性美的傳統服飾,配襯金器最為大方得體,「嫁得好」就是長輩對自己兒女的最大心願和祝福。古時女子出嫁以褂裙為主要之禮服 , 裙褂的意義象徵兒女成群 ( 與裙同音 ) ,綉上龍鳳圖案的褂裙是皇室成員才可穿著,其意義代表著龍鳳呈祥 ( 呈祥與情長同音 ) , 包含著永結同心 , 同諧白首之吉祥語。 金銀線龍鳳褂是一針一線綉上,蘊含無限的祝福,而且精緻手工的事物永遠歷久常新,日後再翻看也不會過時。
Ⅷ 團茶的龍鳳團茶製作工藝
最開始,經過初步加工壓成的餅茶有很濃的青草味。人們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去其青氣。但仍存苦澀味,於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於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Ⅸ 旗袍怎麼做啊
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1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2
二) 旗袍的花鈕裝飾
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鈕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
3
三) 其它裝飾
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各種質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裝飾,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顯示高貴、典雅。
END
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項
1
一)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
二)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3
三)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4
四)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
五)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
六)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END
旗袍的縫制工藝
1
一)款式簡介
2
二)衣片歸拔
1、 前衣片歸拔——把前片從中心線處折疊,正面相對,擺平置於燙床上,把側縫中腰處拔開,臀部歸直,使衣片的曲線與人體型曲線相符。
2、 後衣處歸拔——把後衣正面相對在中心線處折疊,放在案扳上,把側腰中腰處拔開,後中腰處歸縮,側縫臀部的凸勢進行歸縮處理,餘量推到臀部,再把後袖籠略歸一下,把凸勢推向背處,推出肩胛凸勢。
3、 衣袖片歸拔——把袖片按正面對折,由側縫向袖中歸燙,把凸勢推向手臂處。
3
三)貼牽條
牽條的作用:牽條起牽製作用,防止拉伸變形。對於一些輕薄面料,牽條還起著減少縫口起皺的作用。
牽條的用途:服裝中凡是容易拉伸變形的部位都應敷上牽條,如袋口、駁口線、領口線、袖窿、門襟止口等。敷牽條時,一般要略拉緊一點敷上,特別是易拉伸的部位。
1、 側縫貼牽條
衣片歸拔後,為了保證側縫曲線的穩定性,需在前後衣片側縫沿縫份粘貼直紗牽條。
2、 襟邊貼牽條
END
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
旗袍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圓襟
首先裁好1~1.2cm寬的直紋牽條,然後將牽條粘於大襟邊的縫份上,當粘貼到下半彎處時,將牽條稍拉緊使大襟邊容縮約1cm,燙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會走樣,容縮後的大襟完成後效果較貼體。如圖1所示。
2
2)方襟
將已裁剪好的直紋牽條粘於大襟邊縫份處,粘至轉角位剪斷牽條。然後再繼續粘貼彎曲的部分,並在下半部份容縮1cm,再把長出的1cm牽條剪齊。如圖2所示。
注意:牽條粘貼至彎曲部位時需剪若干個剪口,以便轉彎處粘貼平服。
3
3)直襟
牽條粘貼至大襟1/3處開始拉緊牽條容縮大襟邊約1cm
END
女旗袍打版規格
成品規格:160/86
衣長:60,胸圍:94(加放常量),肩寬:39,領圍:38,肩寬:24(這些數據根據實際情況來)
外形概述前,後均片有公主分割線, 省前面中間開襟釘紐扣6粒. 側縫腰節處收腰.,袖口壓2.5---3厘米的貼邊.
制圖公式 前片: 前中線 首先畫出的基礎直線
上平線 垂直於前中線
下平線 按衣長規格平行於上平線
止口線 取1.5厘米,由前中線量進
袖籠深線@/10+胸圍/10-1厘米(包含橫胸省)
腰節線 @/4
橫領寬 2領圍/10-0.5
直領深 2領圍/10+1(也可加深1厘米)
肩寬 肩寬/2-0.2
肩斜 22度
胸圍大 胸圍/4+0.5
胸寬 1.5胸圍/10+3
腰節收1.5厘米
下擺大1.5厘米
起翹1.5厘米
前腰省大2.7厘米
橫胸省 2.8厘米
胸高點 胸高:@/10+胸圍/10+1
胸距 :胸圍/10
延長上平線,袖籠深線,腰節線,下平線衣長降低0.7
橫領寬:2領圍/10-0.4
直領深:橫/3
肩寬:肩寬/2+0.3
肩斜:20度
胸圍大:胸圍/4-0.5
背寬:1.5
胸圍/10+3.5
腰節收1.5厘米,
下擺放1.5厘米,後側縫起翹1.5厘米,後中起翹 0.7厘米.
後腰省大3.3
備注:收省的大小可根據人體胸腰差和穿著的習慣進行適當的分配及調整
短袖制圖公式
先量取前,後袖肥的長度
上平線 下平線
袖中線: 袖長袖山高:袖肥/4+(3--4厘米)
袖肥大:前袖肥大=前袖肥-1(斜量)
後袖肥大=後袖肥-0.5(斜量)
袖口大:比總袖肥大兩邊各小2---3厘米.
如果覺得好的話請採納中國飾品網吧
Ⅹ 旗袍工藝總結怎麼寫
具體工藝
1.打線釘:前片、前側片、掛面、駁線、串口線、袋位、腰節線、扣位、袖標點、底邊、後片、後中線、後叉位、底擺折邊線、腋下片、底擺折邊線、袖大片、袖口線、袖肘線、裝袖點、袖大片、袖口線。
2.做胸襯:收省、組合、歸拔、冷卻定型。
3.前片工藝:收省、組合側片、前片推門(歸拔工藝)、做大袋、做手巾袋、裡布收省、掛面工藝、開里袋、復胸襯、復牽帶、復掛面、扳止口。
4.後片工藝:緝合後背中線、歸拔後片、劈後背縫、拉袖籠牽條、作背開叉、做後片裡布。
5.擺縫工藝:縫合里子擺縫、面布擺縫、滴針、做貼邊。
6.肩縫工藝:定扎肩縫、緝合肩縫、歸拔肩縫、定扎肩縫。
7.做袖、裝領工藝:做領里、做領面、縫合領止口、縫合掛面、領面串口線、縫合前片、領里串口線、面與衣身領圈縫合、領里與衣領圈縫合、做領缺角。
8.做袖、裝袖工藝:拔歸袖大片、縫合內袖縫、拔歸內袖縫、扣燙袖貼邊、做袖叉、縫合外袖縫、收袖山吃勢、做袖裡綢、定扎袖子、緝袖子、裝彈袖棉、扎燙袖子
9.鎖扣眼、釘鈕扣。
10.整燙。
要是單做你一件,加急的話,不管是大服裝生產廠還是個體店面,一天差不多。 自己改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