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身材豐滿的。臉型圓圓的,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和剪什麼樣的發型
過膝長裙 連衣裙吧~
1、夏天最適合穿波西米亞長裙了,隨便搭個小罩衣或小外套就不會顯胖了,胖瘦的MM都可以穿的噢~很顯高挑噢~
2、長裙的話還可以穿那種歐美襯衣版的,穿上去也是顯瘦,而且很有范,氣場十足噢~
3、也可以穿寬松點的連衣中裙,隨便配上一條打底襪,也是很顯瘦的噢~
4、喜歡T的話 可以穿一個長款的T,加一個特別點的打底褲~,讓別人的視線放在你褲子上,哈哈,很有用的噢~
5、要是上半身不是很胖的話,也可搭一個寬松點的襯衫,下身穿一個長款的包臀裙噢~,夏天很流行的噢~呵呵
6、也可以下身穿個高腰哈倫褲,上面隨便搭個寬松t或襯衫都行~
我覺得你留斜劉海拉直發!好看又可愛,因為一刀平的劉海為使圓臉變得短、更圓!斜劉海可以拉長臉部,而又不失可愛啊!我的一個表妹也是圓臉,她剪斜劉海,然後把頭發拉直,看起來又清純又可愛!
Ⅱ 可不可以將女裝的漢服分為:曲裾、直裾、襦裙、裋褐
其實最好分為:深衣,襦裙,短褐
長曲,直裾是深衣
小曲,齊胸,襖裙都是襦裙的一類
Ⅲ 助夢服飾的漢服是正的嗎
很正,因為漢服還沒什麼正品盜版的說法
Ⅳ 誰知道朝鮮族民俗的相關資料
朝鮮族語言與宗教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語在類型上和阿爾泰語系相近,有人主張入阿爾泰語系。朝鮮族文字以其簡潔明了著稱於世,是一種字母音節文字,以音節為單位進行標記,十分有利於學習掌握。朝鮮族文字總共只有24個字母,一會兒工夫就能掌握好。而且只要掌握這24個字母之間的相互關系,就可以讀寫所有的朝鮮族文字。朝鮮語的母音是音節的中心,輔音只有和母音結合才能構成文字;其輔音不僅可以在音節開頭與母音相拼,還可以在母音作為韻尾發音。
直到16世紀,朝鮮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還沒有正規的文字,文人墨客都是用漢字進行創作和交流的。在民間,也有以漢字表音朝鮮語的辦法,但由於這兩種語言無論在語系語法,還是在發音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很難真正流行起來。而現代朝鮮字母以數量少著稱。創制當初僅為28個,到現在又減少到24個,比被看作不能再少的英文字母還少2個。另外,朝鮮族文字各字母之間的對稱關系又進一步提高了百姓掌握的便於程度。朝鮮族文字字母之間充滿很多對稱關系,例如在母音中,有├就有┤,有┴就有┬,有—就有│。各輔音之間也有類似學聯系性,如┐與└,ロ與ㄖ,等等。這些字母不僅在外形上對稱,在發音上也有相應的對應關系。這使本已數量相當少的字母相互間都能連貫起來,學起來的確很容易。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
朝鮮族喪葬
呼倫貝爾的朝鮮族喪葬還有若干傳統儀式,大致有「襲 」、「殮」、「殯」等。「襲」即給死者凈身換新衣服。「殮」,即入棺,用白布、白絹 或麻繩捆屍3~7道後入棺,並用死者生前衣物或喜愛的東西填塞空隙,再封棺。之後,親朋好友前往吊喪。停靈有3天、5天、7天不等,也有停一兩天的。「殯」,即送葬, 一般由14人抬棺,棺兩邊各7人抬到墓地埋葬。喪主在自家立牌供奉。現在也有火葬的。
亡後實行「祭禮」,即直系親屬喪亡故後一連祭三年。周年祭稱「小喪」,兩周年祭稱「 大喪」,三周年祭稱「忌祀祭」,又稱「節祭」。
朝鮮族節日
中國朝鮮族傳統節日有元日(陰歷正月初一)、上元(陰歷五月十五)、燃燈節(陰歷四月初八)、重五(陰歷五月初五)、秋夕(陰歷八月十五)等以及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在每個節日都舉行相應的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元日,中老年男子進行拔河比賽,青少年到村外放風箏,中老年婦女擲骰,大姑娘小媳婦則跳跳板;村裡的「農樂隊」,個個頭戴花帽,臉罩假面具,身穿五顏六色的衣服,吹吹打打,翩翩起舞。
上元傍晚,人們紛紛登上高崗,等待望月。據說,誰先看到十五的月亮,這年誰就會交好運。當圓月升起之時,人們圍繞篝火一邊賞月,一邊敲鑼打鼓地起舞。望月結束,人們到橋上來回慢步,此謂「走橋」。傳說,正月十五走橋,可以治療腰腿痛病。
燃燈節:用柞木燒成木炭,壓成粉末,攙入咸鹽,用紙包成香腸狀,外面纏上細草繩。到了夜晚,綁在長桿上點燃,便會劈里啪啦作響,放出耀眼的火花。重五與秋夕,男人們進行摔跤比賽,婦女們進行跳板、鞦韆比賽。
朝鮮族一直十分重視兒童節。後又設有老人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老人節是陽歷8月15日,其他一些朝鮮族聚居區的老人節為陰歷9月9日。老人節一到,子女們為父母、長輩做新衣裳,給他們送禮品。老人節的晚上,幾代人共餐,向老人戴花敬酒。
嬰兒生日節:朝鮮族嬰兒一周歲紀念日,是人們十分重視和講究的節日。嬰兒生日到來之際,嬰兒的媽媽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給孩子穿上一套精心製作的民族服裝(一般男子上著五色絲綢短襖,外加坎肩,女孩上身穿小巧玲瓏的短襖,襟垂飄帶,下著羅裙),然後把孩子抱到已准備好的生日桌前,讓嬰兒「過目」專門為他擺設的「涉獵物」。桌子上會擺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筆、書、小槍等等帶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客人到齊後,嬰兒的媽媽就叫孩子從桌上擺的五花八門的什物中隨便拿自己喜歡的中意之物。當孩子伸手從桌子上拿一樣東西時,客人們就歡騰起來,說一些祝興的話。有的地方還有老人給孩子脖子套上一團素白色線的習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線團那樣做一個潔白的人,能像長長的線那樣長命百歲。
洗頭節:陰歷六月十五日是朝鮮族的洗頭節。這一天被視為黃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邊洗頭,傳說用向東流的溪水洗頭是很吉利的。晚上,人們還要在家裡舉行洗頭宴,唱洗頭歌,然後全家老少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
「九•三」紀念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州慶日。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就在延邊建立了人民政權。同年11月,又將間島臨時政府改為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3月,成立延邊專區;1952年9月3日,撤銷延邊專區,成立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1955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決定撤銷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建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翌年12月,召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並決定每年9月3日為州慶紀念日。
朝鮮族民居
朝鮮族民居多為木構架承重的青瓦白牆建築,多無院落,外有長廊。朝鮮民居最主要的特點:一是門窗為推拉式,往往是門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二是家人和來客進門就上炕,鞋要脫在門口,以保持室內清潔。傢具都是推拉式壁櫥,靠牆而立,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日常各種活動都在炕上進行。在民族自治程度較高的鄉鎮,朝鮮族人民在住房方面仍保留著這一民居特點。
朝鮮族婚俗
姑娘和小伙的接觸傳話,需要一個「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讓媒人到女方家「看善」,與漢族的「相親」相似,如滿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張紙上寫著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時)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與之對「穹合」,所謂「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屬相是否相順而不相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經媒人通知男方家,說兩個人的「穹合」相對,男方可「擇日」確定舉行婚禮的日期並送彩禮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緞」、「紅緞」等。
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新郎一行人手捧用紅包巾包著的木雕大雁來到新娘家後,新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過去,然後把新郎讓進客房--「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紗帽,繫上冠帶,新娘頭上戴「簇頭里」,手戴「漢衫」走進樵禮廳舉行結婚儀式,結束後,新郎便開始「賞大桌」,即品嘗佳餚,由新娘家的客人和自家的親戚們陪同。行過樵禮儀式後,雙方便正式結為夫妻。
踩麻袋和推木雁 ——朝鮮族婚俗
朝鮮族婚禮形式較多,各不相同。在結婚古俗中以踩麻袋和推木雁比較有趣。在結婚這一天,新郎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騎馬來到新娘家。女方在新郎下馬的地方放一條麻袋,麻袋裡裝的稻穀之類的糧食,新郎下馬時第一腳必須踩在這個麻袋上,意味著將來新郎新娘婚後稻穀滿倉,生活富裕,表現了民以食為天的思想。
新郎到新娘家之後,被引到「新郎房」前院,地上鋪有席或者毯子。當伴娘把系有白綢布墜子的扇子交給新郎,把木製雁放在新郎面前時,新郎要行一次禮,然後跪下來用右手握扇,用扇推雁,一直將雁推到「新郎房」台階為止。推雁時如不小心,把雁推翻,說明新郎不機靈,蠢笨。新娘家鋪席時往往有人在席子暗處搞些名堂,想讓新郎把雁推翻。所以新郎推雁時往往假裝用扇子推,實際用手推,以免推倒,但不能讓人家看出來。推完雁,進「新郎房」就坐。吃過飯,新娘和新郎一起向父母與親戚行禮告別,新郎騎馬前行,新娘坐轎隨行。朝鮮族在婚禮上為何要讓新郎推木雁,說法比較多,有一種說法很流行,據說,雁一生只配偶一次,以後形影不離,不管是雄還是雌,如一方先死,另一方不再配偶。在婚禮上推木雁,象徵著愛情忠貞不渝,白頭到老。
文化藝術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鮮族歌曲具有旋律流暢、婉轉、明朗的特點。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也有特點。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朝鮮族服飾
朝鮮族比較喜愛穿白色服裝,習慣上稱「白衣同胞」或「白衣民族」。服裝的特點是上衣斜 襟,無紐扣,以 長布帶系結。男裝,有上衣(則高利),外加坎肩兒,下穿肥大的褲子(稱巴吉),還穿罩衣( 長、短袍),分單、夾、棉三種。女裝,襖,樣式同男裝上衣,不同處是衣短到胸,襖帶下長過膝;裙,有長裙、短裙、筒裙、摺裙等式樣,還有外出穿的長袍。女襖常用鮮艷的藍、紫、紫紅、大紅、粉紅色布鑲邊,如袖口、領子、襖帶、前襟邊上鑲著不同顏色布邊,穿這 種服裝既保持民族傳統,又體現出現代審美觀點。老年婦女喜歡白色、灰色和黑色服裝,中年婦女喜愛穿長裙,姑娘和少婦則喜歡色彩鮮艷的綢緞、絲、紗,五彩繽紛,體現朝鮮民族性格開朗,象徵美好的未來。童裝,其式樣與成人的基本相同,只是做得符合兒童的生活特點,並從服裝上顯示出兒童天真爛漫的性格。
帽子和鞋,現在男子多戴呢料的禮帽或前進帽,婦女慣用白毛巾或白布包頭。鞋,早年穿的 船形革履、木履、草鞋,今已不見,現在男女夏季多穿船形橡膠鞋,其他鞋靴同兄弟民族一樣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小學。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校。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朝鮮族禁忌
在朝鮮族民間日常生活中曾有過很多禁忌,其中包括禁言、禁食、禁看、禁觸、禁顧等內容;把這些內容亦可分類為生育禁忌(含懷孕期禁忌和分娩前後禁忌)、婚姻禁忌、喪禮與祭禮禁忌、建房和搬遷禁忌、種田禁忌、信仰禁忌等等。例如在生育禁忌中,孕婦禁用有豁口的瓢、碗飲水,孕婦忌吃雞肉,怕產後無奶汁。在婚姻禁忌中,同一個祖宗傳下來的同姓男女之間不能婚配,此為「同姓同本不婚」;同一個祖宗傳下來的異姓男女之間不能通婚,此謂「異姓同本不婚」;不能與姑表親、姨表親通婚,此為「近親禁婚」;家有喪事,在一年內不能成婚,此謂「有喪禁婚」等。在喪禮與祭禮禁忌中,泥鰍、鱔魚等沒有鱗的魚,因其形狀像龍,不能用作祭祀食品;在舉行神祭(三年以內的祭祀稱為魂祭,三年後的祭祀稱為神祭)時,湯菜里不能撒辣椒面;祭桌上不能擺狗肉;馬口魚不能上祭桌,因為馬口魚的下唇形同「山」字,山是神靈居住之地。在建房和搬遷禁忌中,房屋正面要開闊,忌諱與山峰恰好相對;搬家時,要選擇吉日和普通日,避開凶日(農歷每月的7、17、27日為吉日,9、19、10、20日為普通日,其他為凶日)。在種田禁忌中,大田播種日期分為伸日和縮日(農歷每月的1至5、11至15、21至25日為伸日,其他為縮日),選在伸日播種,莊稼長得好。另外,在紅白喜事日,不殺狗等等。朝鮮族的各種禁忌習俗,大部分已經廢棄,但有一些仍延續至今
Ⅳ 古代漢服女裝男裝名字圖片,越多越好。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
菊紋上裳
流彩暗花雲錦裙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