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帶枷鎖

旗袍帶枷鎖

發布時間:2025-07-21 16:07:23

『壹』 民國時期的服裝特點

民國時期的服裝特點有:男子服飾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而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1)旗袍帶枷鎖擴展閱讀:

  1. 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

  2.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

  3.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貳』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2)旗袍帶枷鎖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叄』 民國時期的服裝趨勢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新式學堂的興起,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民國服制》規定:「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黨禮服2種。

其中大禮服分書用、夜用2種,書用大禮服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禮服類似燕尾服,但後擺呈圓形,褲用西式長褲。

常禮服也分2種:一為西式,一為袍褂式,均為黑色,衣料採用國產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

女子禮服則只有1款:上用長與膝齊的對襟長衫,下用長裙;衫裙均加綉飾。

穿著禮服出席喪禮時,男子要在左腕纏上黑紗,女子則在胸前綴以黑紗結。

民國代表性服裝

1、中山裝

直立領,有四個貼袋,袋蓋倒山形筆蓋式,門襟五粒紐扣。這種服裝既是對西式服裝的模仿,吸收了西裝貼身、干練的優點,同時也加入了新的中國元素,如立領、貼袋、及五粒紐扣的設計增添了對稱、莊重的風格。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

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一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①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②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52閱讀

『肆』 民國時期服飾是怎麼樣的

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大類別。

男性服飾:從長馬褂到中山裝、西裝

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裙下不施綉紋,衣衫也比較樸素,這是民初女裝的時尚。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蓋腳。但是不久,旗袍的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

『伍』 隆裕太後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罪人,為何卻被稱為「女中堯舜」

隆裕太後被愛新覺羅家族視為罪人一般,但卻被北伐軍團叫做女中堯舜,其實太後如此弱女子,能夠獲得這么大的稱號,其實是因為她站出來,讀了那封清帝退位的詔書。打開了又一個新紀元。

電影《辛亥革命》里,這個退位橋段演繹得格外精彩,在內心百般糾結過後,她望著大殿上依舊慵懶昏聵的大臣們,眼中的怒火噴薄欲出,大喊一聲:「退位!」這也許是這個慘痛女人的命運了吧。

『陸』 清末女人衣著保守,為何民國女人卻很開放

中國歷史發展到清末至民國時期,已經從西方大幅引進了照相、彩繪及電影攝制技術,這也給後世留下了大量這一時期所拍攝的照片、電影短片,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物、廣告畫等,生動的展現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

我們看晚清時期的社會及人物影像,和民國時期的對比,往往會有一種感覺,清末的時候中國女人們穿的大多都是長袍及上衣下裙的襖裙,不管穿什麼,都很保守,全身上下只有臉和手露在外面,恨不得衣領將脖子都全部遮住了。這和中國封建歷史長期的女性保守觀念相符,歷史上大多數時間里,女人的衣著非常保守,如唐朝時期女性穿低胸裝的時代畢竟少見。

但再看民國時期的一些人物影像,露胳膊露腿的旗袍已經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普遍流行,成為民國文化的名片,還有很多廣告畫報、明星畫報、人物影像顯示,比露胳膊露腿更加暴露的衣著打扮大有人在,直接穿短褲、短裙、泳衣了!很多的穿著,即使在30年前20年前的中國,都不敢想像,今天回看過去,也會驚訝為何民國時期的女人就突然能這么開放?

當然,社會風氣的變化不是一日就能形成的,有個過程,其實在民國初期人們雖然在西風東漸的大趨勢下,逐漸摒棄了清朝固有的保守服侍,開始大量穿西裝、洋裙,但整體還是比較保守的,眼看衣著暴露的風氣漸起,1920年上海政府還發布公告,禁止衣著袒露,「招搖過市恬不為怪,時髦爭誇,成何體統。」如果女子穿著袒露,低胸露腿的,很可能還會被抓進監獄「閉門思過」。

但是政府的禁令也擋不住衣著觀念的更新,特別是當一些女權運動者將女性衣著的解放和革命聯系起來,認為女人的束胸就是一把枷鎖,革命要從解放自身做起,越來越多的女性積極響應,放棄使用傳統的束胸布,從里到外改穿更加開放暴露的西方服侍,民國露胳膊露腿的旗袍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催生的。

僅僅7年後,到1927年,民國政府也開始改口,倡導「天乳」,反對束胸,對於不執行放乳政策的,要進行罰款。為響應政府號召,名媛影星帶頭爭戴「義乳」,乳罩也在此時進入中國,很多人更是大膽穿泳裝。這就是是促使民國女人穿衣觀念和服飾走向開放的「天乳運動」,此後民國女人的觀念便越來越開放了。

與旗袍帶枷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旗袍帶枷鎖 瀏覽:851
植發後帶什麼樣的帽子好看 瀏覽:905
嚮往生活宋茜彪馬外套 瀏覽:161
身材很好的馬甲線照片 瀏覽:846
德甲帽子 瀏覽:727
沙色鞋配卡其色褲子好看 瀏覽:912
羽絨服有那幾種名 瀏覽:193
兒童長款衣配什麼鞋子 瀏覽:951
米白色棉襖配啥色的圍巾好看圖片 瀏覽:3
什麼牌的男士內褲好穿 瀏覽:531
女黑羽絨服搭配什麼褲子圖片大全 瀏覽:491
衣雙菊花怎麼織視頻 瀏覽:536
高中加厚男孩外套 瀏覽:465
85e定型少女文胸怎麼樣 瀏覽:550
男士睡衣冰絲批發 瀏覽:178
古代裙子如何畫的 瀏覽:720
粉色外套搭肉色套裙好看嗎 瀏覽:214
帽子如何用綵帶編辮子 瀏覽:32
近年什麼類型的女裝銷售最好 瀏覽:433
花白色衣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