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看圖猜成語有一個人穿著白旗袍仰著頭被風吹著
玉樹臨風
形容人風度瀟灑,秀美多姿。亦作「臨風玉樹」。
求採納啊啊啊
② 由楊恭如主演的《風吹雲動星不動》里,她穿的那種旗袍叫什麼名字
唐式花樣正裝旗袍。
③ 你怎麼看待旗袍這種東西
旗袍是衣裳連屬的,穿旗袍講究的是,自有一股風流態度。裊裊娉婷,佳人傾城,穿旗袍首要根據自身的身材特點。我本人就是脖子長,腰身窄,手臂肥肥噠,大腿有點粗,小腿還算長,平時太加菲貓了就有小腹贅肉,所以我自己設計的旗袍基本都會保有立領,做半月袖,並且在膝蓋上面開叉。
④ 吹葫蘆絲風箏誤可以穿旗袍嗎
當然可以,而且很搭。曲風與著裝和諧搭配,有助於表演的效果。
⑤ 穿旗袍時,迎面大風吹來怎麼應對
穿旗袍時,迎面大風吹來怎麼應對?
旗袍一般都是修身的
再大的風也不會把它吹起來。
如果是那種高開叉的話
你害怕風把你裙擺吹起的話
也可以暫時蹲著
等大風過後再繼續前行也是可以的。
⑥ 求一首歌的名字
歌曲gēqǔ(英文:song)
歌曲是綜合的藝術體裁,包含音樂性與文學性。歌曲的變化反映時代的變遷,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記憶和感受。歌曲所具有的極高的審美價值,完全
可以起到修復人類心靈的作用。歌曲帶給人們的是全方位的藝術享受,優美的旋律使人能夠產生高尚的想法,豐富人類的感情,促進他們理解人類情感的深邃內涵,達到心靈的和
諧以及與自然的契合。
歌曲上有歌詞,由人聲演唱的一種音樂,可以有樂器伴奏,也可以沒有樂器伴奏,單獨由人聲演唱。可以由一個人獨唱,也可以多人齊唱,或多人多聲部重唱或合唱。
由於歌曲分類的依據不同,各類歌曲的稱謂大很繁雜。中國歌曲常見的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按演唱形式分類:齊唱、獨唱、重唱、對唱、合唱;
2.
按音色特點分類:男聲、女聲、童聲、混聲、高音、中音、低音;
3.
按演唱方法分類:通俗歌曲、藝術歌曲、民族歌曲;
4.
按形成年代分類:古代歌曲、近代歌曲、現代歌曲;
5.
按歌詞內容分類:敘事歌曲、諷刺歌曲、詼諧歌曲、愛情歌曲、風光歌曲、贊頌歌曲等;
6.
按結構特點分類:聯唱、套曲、組歌、小唱等;
7.
按節奏特點分類:進行曲、圓舞曲、搖滾歌曲、迪斯科歌曲等;
8.
按演唱群體分類:工人歌曲、部隊歌曲、農村歌曲、青年歌曲、兒童歌曲等;
9.
按功能特點分類:隊列歌曲、勞動歌曲、舞蹈歌曲、廣告歌曲、教育歌曲等;
10.
按歌曲出處分類:電影歌曲、電視歌曲、歌劇選曲等;
11.
按情緒特點分類:抒情歌曲、輕歌曲、勁歌、柔情歌曲等。
12.
按演唱者的數量分類:兩重唱、四重唱、小組唱、大合唱等;
13.
按稱謂不同分類:革命歌曲、歷史歌曲、群眾歌曲、流行歌曲、校園歌曲、鄉村歌曲、草原歌曲、原生態歌曲、彈唱歌曲、改編歌曲、填詞歌曲、金曲、新潮歌曲等。
通過不同的歌曲來給其取出來的名字。一個事物的公眾意識中的代碼,可以發音不同,但是事物本身一般大同小異。
⑦ 《旗袍美探》炸出馬伊琍的中年油膩,她演技到底如何
喜歡一個演員和客觀評價她,是兩回事。我們不能因為偏愛馬伊琍,就對她的演技缺陷視而不見。
1976年出生的馬伊琍,如今44歲了,妥妥的中年女演員!回望出道這24年來,馬伊琍的代表作屈指可數,能在觀眾心裡留下印記的角色,更加不多。
很多人認識馬伊琍,從《還珠格格》第三部的夏紫薇開始,接棒林心如,紫薇的口音變了、氣質依舊。
我認識馬伊琍,其實更早一些。
1996年,內地第一部偶像劇《真空愛情記錄》播出,高曙光、陳龍、保劍鋒、馬伊琍,均在其中!
不過,馬伊琍真正走紅並不是在96年,而是在07年。《奮斗》中夏琳一角,才是馬伊琍走紅的真正推手。
趙寶剛用城市快節奏和速食愛情,把佟大為、文章、李小璐、王珞丹、朱雨辰和馬伊琍,一起捧紅了。那年,馬伊琍已經31歲了!
有些演員走紅靠演技,有些人,靠運氣!我認為馬伊琍這一波人里,多數靠的是運氣。
《我的前半生》,我全程無快進的看了兩遍。我眼前的馬伊琍就是編劇筆下的羅子君,又颯又立!
這部劇是馬伊琍遭遇婚姻危機後,接手的第一部戲,不論出於對劇本的信任,還是借羅子君回應大眾的獵奇心理也好,馬伊琍的選擇是對的。
只是,從那以後馬伊琍似乎再也沒有遇到適合她的角色,市場競爭激烈,或許也是馬伊琍飢不擇食的原因之一。
⑧ 為什麼說風把旗袍吹起的場景最性感
感覺旗袍本身就看起來腿部的位置若隱若現。如果被風吹起來了,就能看到小腿到大腿的位置,這樣讓人感覺像是經常被包裹的一個東西,突然褪去了外殼吧
⑨ 旗袍在台灣有個別名叫什麼
沒聽過其他別名,老一輩也都稱旗袍
台灣
台灣早期華人女人和男人流行穿旗袍和長衫。女人穿旗袍是因為為了平權,表示男人能用的東西女人也能用。
旗袍在台灣流行3次。第一次是起源於1919年日本總督田健治郎在台灣推行「同化政策」,要求台灣人放棄漢族的意識和文化,直接導致台籍菁英份子的反彈,發展出台灣首次的「新文化運動」。展現在服飾上的即是在30年代風行一時的單件式旗袍[13][14]。
第二次是在日本戰敗後,台灣光復初期。僅管在物質條件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台灣的婦女仍把嫁妝的衣服修改成旗袍,來表達對台灣光復的慶賀[15][16][17]。然而這一時期的旗袍熱為時短暫,在228事件發生後即迅速地消退,在事件期間更發生過著旗袍和中山裝者遇襲。[18]
陳誠夫人譚祥於1961年7月訪問美國時,以旗袍示人
第三次是1950年代至60年代,隨著政府遷台的大量外省軍民帶來了第三次的旗袍風潮。在影視歌星、選美小姐、以至於上層社會的官夫人的帶動下,歷時十年始漸漸消退。[19]。
由於中共在1949年後打壓旗袍文化,所以旗袍文化得以在台灣保留。 [20]反對聲音卻於白色恐怖中被沉息。[21]
1950年代,李敖在台灣大學就讀時,因為穿長袍被稱為「長袍怪」。蔣中正終身喜著長袍和軍裝,而宋美齡姐妹公開場合永遠旗袍示人。據稱蔣中正曾因兒媳不穿旗袍而拒絕見面。[22]
1970年代經濟起飛以來,旗袍服飾在台灣亦獲青睞。中華民國外交部曾要求較為鄭重的外交場合穿旗袍或套裝。但近年來因為本土化運動以及上述法律廢止的關系,現在已取消。
1990年代後,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及西方文化薰陶,目前民間之年輕女性,平時和正式場合幾乎著洋裝,官方亦是一樣,再加上台灣本土意識高漲,著旗袍或改良旗袍的人已相當罕見,幾乎在公眾視線前消失。
2010年代後,偶時在春節過年的氛圍上,電視主播會身著旗袍亮相報導,例如:東森主播陳海茵[23]、非凡主播朱芳君[24]。
維基網路
⑩ 這個旗袍叫什麼名字
旗袍的款式千變外化,簡介如下:
領型: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等
開襟:斜襟、
中開襟、半圓襟等
扣型: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單色扣、雙色扣、單滾邊、
還有:雙滾邊等
袖型: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
還有: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等
擺型:寬擺、直擺、
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鋸齒擺等
滾邊:雙滾、單滾
找不到圖,你自己試試對應起來
應該是大喇叭袖,領子我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