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無阿彌陀佛的讀音及意思
覺悟有情的。皈依 歸命 這個意思。
2. 南無阿彌陀佛, 是誰
又作南無阿彌陀佛陀耶,譯曰歸命無量光覺,無量壽覺。歸命於無量壽覺及無量光覺也。
凈土門稱之為六字名號。歸命者,眾生一心仰賴阿彌陀佛,即眾生之信心也。無量壽覺或無量光覺者,佛助一切眾生行體成就也。蓋眾生之信心與阿彌陀佛助眾生之行體皆具足於此六字內。此謂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也。真言之口傳以此名號為陀羅尼,為金剛界五佛。
3. 怎麼理解善男信女阿彌陀佛
怎麼理解善男信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凈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 一、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慈心不殺:有慈悲心,不殺害一切眾生。在家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出家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三皈:皈依佛(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皈依法(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見)、皈依僧(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清凈心)。眾戒:眾多的戒條,最重要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是出家人,就改為不淫慾。菩提心:不但自己要覺悟,還要幫助眾生覺悟。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要勸別人學佛,幫助別人精進。
4. 關於阿彌陀佛
你說的不完全對。
過去成就如來者無其多廣,不可計量。
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下一個成就如來者。地點是指在我們這個地球,非是他處。現在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多天。
不要被其它不實之言迷惑。
不論是誰講,如講來講去,都不能讓大家知道這些基本真實之義,我真的都不知道,這些人到底在講什麼,要講什麼。最基本真實之義,都不能給大家講明白,這怎麼可以。
不知真實之義,真的就被迷信了。
5. 南無阿彌陀佛,是誰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即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經》記載:去此西方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不過,南無(na mo)是皈依於的意思。所以「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皈依阿彌陀佛,仰仗依靠阿彌陀佛願力智慧的加持和攝受。
6. "阿彌陀佛"成佛前是那裡的人
南無阿彌陀佛!
1 阿彌陀佛成佛以前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佛在《佛說無量壽經》上沒有明確說明是哪裡人,因為距今太久遠了,久遠到不是我們凡夫能想像到有多久。經中只是說在世自在王如來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放棄王位,出家修行,號為法藏,法藏比丘就是後來成就的阿彌陀佛。經中原文如下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2 關於佛的稱號問題,以上在《佛說無量壽經中》已經提到了有 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至於 佛祖 這個詞的由來我就不清楚了。為什麼大家都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因為阿彌陀佛成佛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有一個願,就是阿彌陀佛成佛後,十方無量世界,無量諸佛都稱揚贊嘆「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無量無邊世界諸佛也告訴無量眾生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諸佛都贊嘆這句聖號呢?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的結晶,有無量無邊妙用,最大的功效就是只要信願專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使一切眾生靠佛力當生超凡入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快速成佛。可以使每一個眾生都成佛,是佛法無量法門中最為簡單易行的成佛法門,所以得無量諸佛所贊嘆稱揚。
3 阿彌陀佛成佛距今,佛在經上講十劫。十劫是多長時間呢?也是超乎想像的漫長時間。
7. 阿彌托佛是什麼意思
【阿彌陀佛(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dpag-yas)】
意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為脅侍,在極樂凈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的偉大悲願。這是我國佛教界最熟稔的如來。
依據《無量壽經》所載,阿彌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國王,由於受到世自在佛的啟示,乃發起求無上道的願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間,曾發出四十八大願,誓願建立一個庄嚴的極樂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號的眾生。其中有三個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基於這些深宏的誓願,因此,在他成佛之後,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凈土佛國。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悲願至廣,慈心極深,其念佛法門又至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國,信仰彌陀法門的眾生為數極多。『家有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諺語,正是彌陀信仰普遍流傳的最佳說明。
◎附一∶〈阿彌陀佛〉(摘譯自《佛教大辭匯》)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據梵本所載,阿彌陀佛的梵文有兩種。其一,阿彌陀婆(Amita^bha),譯為無量光。Amita^bha系由形容詞的amita(無量的)與女性名詞a^bha^(光)結合而成。此中,amita的mi,語根為ma,意為『量』;在mi之後加上接尾語ta,則成為形容詞,意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無』或『不』語意的接頭語a,而成amita(無量)一詞。又『a^bha^』是在bha^(光耀)的語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頭語a^,其詞性屬女性名詞。但此處不是指無量的光明,而是當作有無量光明佛的名號,因此,將語根的母音的語尾a^縮成短音,而成男性名詞。其二,阿彌陀庾斯(Ami-ta^yus),譯為無量壽。Amita^yus系由形容詞amita與中性名詞a^yus(壽命)合成。據說a^yus的語根是具有呼吸之義的『an』,然而有人認為a^y的語根是ay(行),其後加上接尾語us,而成有『壽命』之義的中性名詞。羅什在譯《阿彌陀經》時,對此二者並不加以區別,都稱之為阿彌陀。
據《無量壽經》所述,於過去久遠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發無上道心,棄國出家,號為法藏。其後,彼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凈行,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其願文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發此願已,一向專志庄嚴凈土,其佛土距此十萬億剎,名為安樂。
關於阿彌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彌陀經疏鈔》卷三舉出八種∶
(1)《法華經》載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號為阿彌陀。
(2)《悲華經》載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為無諍念。彼於西方世界作佛,號為阿彌陀,國名安樂。
(3)《大乘方等總持經》載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凈命比丘總持十四億部經典,隨眾生意樂廣為說法。彼凈命比丘,即今之阿彌陀。
(4)《賢劫經》載雲雷吼如來時,有一王子名為凈福報眾音,曾供養彼雲雷吼如來。彼凈福報眾音王子,即今之阿彌陀。
(5)《賢劫經》又載金龍決光佛時,有一法師名為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時之法師,即今之阿彌陀。
(6)《觀佛三昧經》卷九載空王佛時,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彌陀佛。
(7)《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載獅子游戲金光如來時,有一國王名為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勝威王,即今之阿彌陀。
(8)《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為太子時,聞此念佛微妙法門,精進奉持。
關於阿彌陀佛的成佛因緣,除前文所舉者之外,經典中尚有多說。按,阿彌陀佛並未見於小乘經典中,然在其餘大乘經中,則屢有載及。
又,阿彌陀佛乃一切大乘經典所通說,故大乘諸宗無不言及,然其見解未必一致。總的說來,大抵可分為兩類。其一,以理性為主的唯心彌陀,己心凈土。其二,以事相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凈土,現在說法的彌陀。茲略述各宗所說如下∶
(1)法相宗∶《唯識論》卷十說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與諸佛應無分別。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及凡夫二乘所見的彌陀是變化身,地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亦即初地菩薩所見的彌陀佛,是坐於百寶蓮台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見,系千葉蓮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後得無漏智所變,為十地菩薩而現,其所居凈土,系凈居色究竟天。
如是,現一實身,凡聖不同見,應機而現種種身,是因眾生福力不同,而產生佛身粗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彌陀所現佛身為增上緣,凡聖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佛身,故所見佛身有粗妙之別。三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見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台、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舍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的佛身。以此佛身為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但地上菩薩非不能見地前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為正所見,兼見變化身。
(2)三論宗∶此宗亦談三種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應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實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報身,又名智法身、報佛、內應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與化身所合並,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報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別開為二身時,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廣大的佛身,又名外應身,是化度地上菩薩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變化身;此系為化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為修證之理,故不生不滅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為能證之智。因為是冥契所證之理的能證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論》說,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薩婆若譯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滅的實法。應化佛系法身應所化根機而現起的化他悲用,故為生滅無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體,非化他之佛身,故無說法。應化身系由本體而現起的化他佛身,有色聲,有宣說法門的悲用,故能對所化有情說法。
(3)華嚴宗∶據智儼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彌陀佛國,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彌陀佛土屬世界海攝,此系近引初機成信故。教境真實,佛國圓融、不可說故。若依三乘,西方凈土是實報處。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凈土、實報土、化凈土。化是報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凈土攝屬於世界海,以阿彌陀佛為蓮華藏庄嚴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為毗盧遮那的同體。
華嚴宗分佛土為二,一為國土海,一為世界海。國土海是不可說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說之土。此世界海有三類,一是蓮華藏庄嚴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無量雜類世界。若配於三生成佛,第三是見聞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證入生之凈土。蓮華藏界既是證入生之凈土,故與不可說果分同其體。故《五教章》卷三說(大正45·498b)∶『一蓮華藏庄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凈土攝於此主伴具足的蓮華藏海,阿彌陀佛與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同體。
(4)天台宗∶此宗認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橫豎一處。故彌陀之安養,雖難定何身何土,然皆為具縛凡夫生處。有晝夜六時之別,飯食經行之義,有聲聞緣覺,佛亦說三乘法。是故判彌陀凈土為應身應土。而《大乘同性經》所說的於凈土中成佛者,皆是報佛,是就斷無明的人所見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見。《觀經》第九觀所說的彌陀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是為達圓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別顯現的佛身。《大智度論》說西方世界出於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攝屬於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雖有三界但無四惡趣。
然此彌陀凈土與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彌陀凈土橫具四土,故修圓妙觀而生彼者通惑雖未盡,其身常拜實報身,得居實報土,此與生於諸佛同居土後,斷通惑,轉果報方住上土不同。諸佛同居土雖具四土,悉是豎四土,斷惑,轉報然後能入上三土。其有橫之義,但只是暫時依佛之加被力而見。故極樂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與常時見報佛,住報土者大異其趣。
又依智旭《梵網經玄義》及《小經要解》所述,四土橫豎之義俱約斷惑而說。所謂豎,是出同居土後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後入實報土等。橫則不移當處,自感見方便、實報、寂孕三土。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雖有橫之義,但於同居凈土中,大體有豎義無橫義,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處,全性起修之因緣唯彌陀有之。華嚴之秘藏、法華之極意唯在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其他如帶業往生,即得不退之說,如彌陀同居土、最勝無比之說,頗能發揮天台、四征微意。
(5)禪宗∶禪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以佛心傳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覺知。故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唯守本來面目,顯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惡因果之差別,安住無住空寂之心,若至無念無想,本來真性頓顯,稱為成佛。其本有圓成本來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為無量壽。即心即佛之宗義,心外不見佛。《六祖壇經》說(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寶志和尚以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慶往西方。但若偏於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禪意。因此,宗頤禪師作二十六行頌指贊西方。
(6)凈土宗∶曇鸞在《往生論注》中以二種法身論述彌陀佛身。二種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無相法身,是略門。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濟一切眾生的大悲無不相法身,是廣門。無相法身相即無不相法身,無不相法身成無相法身。故二法身,異而不分。此系廣略相入的佛身,故統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凈願心所庄嚴之身,其清凈義,是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為凈因所庄嚴的凈果,完成真實智慧的無為法身。所以,彌陀佛身是由清凈願心(四十八願)所庄嚴的廣略相入之清凈佛身,即二種法身。道綽在《安樂集》中說彌陀是報佛,極樂寶庄嚴國是報土,並說《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是在示現報身五相之一的隱沒相。而化身的彌陀是《鼓音聲經》所說的清泰國之彌陀,西方凈土的彌陀絕對是報身佛。善導更以酬行、酬願二義來論述『報』,並且以《大品般若》〈涅盤非化品〉的涅盤如化非化說,會通《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即涅盤性空如化,為新發意菩薩說非如化,是為了避免新發意菩薩產生驚怖。彌陀的入滅不入滅說同此。不入滅說如非化說,入滅說如如化說。如化不妨涅盤義,入滅說豈能害報之義。
◎附二∶〈十二光佛〉(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十二光佛,為贊嘆阿彌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種稱號。即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語出《無量壽經》卷上。
依《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之解釋,佛光不能計數故名無量;無緣不照故名無邊;無有人法能障故名無礙;非諸菩薩所及故名無對;光明自在而無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無貪善根而現,亦能除眾生貪濁之心故名清凈;從佛無嗔善根而生,能除眾生嗔恚戚心故名歡喜;光從佛無痴善根心起,復除眾生無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恆為照益故名不斷;光非諸二乘等所測度故名難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說故名無稱;佛光日夜恆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稱外,其它譯本及梵文在名稱、數目上又有不同的說法。如《大阿彌陀經》卷上及《平等覺經》卷一中,僅有光明經嘆語而不列佛名。《大乘無量壽庄嚴經》卷中、《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梵文《無量壽經》等,則各舉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頂首楞嚴經》、《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中,則以十二光佛為十二如來之別號,然此均是由《無量壽經》而來的一種轉說,屬後世之思想。
◎附三∶〈阿彌陀三十七號〉(摘譯自《佛教大辭匯》)
阿彌陀三十七號,指阿彌陀的三十七種德號。即無量光、真實明、無邊光、平等覺、無礙光、難思議、無對光、畢竟依、光炎王、大應供、清凈光、歡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無等等、廣大會、大心海、無上尊、平等力、大心力、無稱佛、婆伽婆、講堂、清凈大攝受、不可思議尊、道場樹、真無量、清凈樂、本願功德聚、清凈勛、功德藏、無極尊、南無不可思議光等三十七種。此系日僧親鸞於《凈土和贊》之初,依《贊阿彌陀偈》而列出者。其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光炎王、清凈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種德號,稱為十二光,阿彌陀由於有此光明,故有此德號。
◎附四∶〈阿彌陀三尊〉(編譯組)
阿彌陀三尊,指阿彌陀佛及其脅侍觀世音及大勢至。如《觀無量壽經》說(大正12·342c)∶『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關於脅侍菩薩的方位,一般以觀音在佛的左方,勢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華經》〈普門品〉的頌文中,觀音在彌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卷中及《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說右方是觀音,左方是勢至。《大陀羅尼集經》卷二說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觀音,左方是大勢至。而《觀無量壽經》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五說佛之左邊有一大蓮華,觀音坐於其上,佛右邊的蓮華上坐大勢至菩薩。這是因為觀音為悲之代表,即下化眾生之義,故置於左方;勢至代表智,意為上求菩提,故安於右方。
關於二脅侍的形像,觀音的寶冠中有化佛,勢至的寶冠中有寶瓶。自中古以來,一般是作觀音兩手持蓮台,勢至合掌。
◎附五∶〈阿彌陀大咒〉(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阿彌陀大咒,指阿彌陀佛的陀羅尼(dha^ran!i^)。出自《無量壽儀軌》。也稱為無量壽佛根本陀羅尼、阿彌陀如來根本陀羅尼或十甘露咒。為真言宗三陀羅尼(阿彌陀大咒、寶篋印陀羅尼、尊勝陀羅尼)之一。
茲列漢字音譯的阿彌陀大咒於後∶『曩謨、阿啰怛曩、怛羅夜耶、娜謨、阿哩野、彌多婆野、怛佗■跢夜、阿啰喝帝、三藐三菩馱耶、怛爾也他、唵、阿蜜■帝、阿蜜哩妒、納婆吠、阿蜜■多、三婆吠、阿蜜哩多、伽啰吠、阿蜜■多、悉帝、阿蜜■多、帝際、阿蜜■多、尾訖磷帝、阿蜜■多、尾伽磷多、■彌寧、阿蜜■多、哦哦曩、吉底伽齡、阿蜜■9a39多、懶弩、尾娑婆齡、薩■啰佗、婆馱寧、薩■、羯羅磨、訖禮舍、訖灑盈、迦齡婆婆訶。』
此咒之羅馬字讀音如次∶Namo ratnatraya^ya namah! a^rya^mita^bha^ya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tadyatha^ om% amr!ite amr!itodbhave amr!ita-sambhave amr!itagarbhe amr!itasiddhe amr!i-tateje amr!itavihr!im%te am%r!itavihr!im%tagamineamr!itagaganaki^rttikare(?)amr!itam%bhi-svare sarvarthasadhane sarvakarmakrama-s/asks!ayan%kare(?)svaha.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譯,如唐·不空譯《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二、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唐·實叉難陀譯《甘露陀羅尼咒》、失譯《阿彌陀佛說咒》等,亦皆載之。然其所載咒文長短不同。今所舉之咒,中有十句阿蜜多(amr!ta,意為甘露),故稱之為『十甘露真言』。
依《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所載,誦此阿彌陀咒一遍,即滅十惡四重五無間,一切罪障皆悉消滅。若有苾芻苾芻尼犯根本罪,誦七遍已,即時得還戒品。誦滿一萬遍,則獲得不廢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顯現於身中,皎潔圓明猶如凈月,臨命終時,見無量壽如來及無量俱胝菩薩眾來迎,即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證菩薩位。
◎附六∶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一章第一節(摘錄)
從大本《阿彌陀經》來看,阿彌陀佛凈土,在初期大乘的凈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成立一完善的凈土,作為救濟眾生,來生凈土者修道的道場。在選擇二百十億國土,結成二十四願以前,彌陀凈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來,如《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說(大正12·300c)∶『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後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
經中所說的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都不外乎這一根本意願的具體組合。阿彌陀佛的光明,勝過一切佛。佛的光明、名聞(稱),為十方無數佛國所稱譽,為十方諸天人民稱嘆,所以發願往生∶這是第二十四願。阿彌陀佛的特勝,從佛的光明、名聞而表達出來。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眾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釋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緣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傳說。阿彌陀凈土,是重視光明的利益眾生,而予以高度的贊揚。勝過一切佛,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以第十七願說∶『令我洞視(天眼通)、徹聽(天耳通)、飛行(神足通),十倍勝於諸佛。』十八願說∶『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也許這過於特出,不大適合『佛佛平等』的原則,所以這二願,其他譯本都刪略了。根本意願中的國土七寶所成,是第三願,《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沒有這一願。在凈土本願思想的發展中,著重於來生凈土者的功德。凈土思想的重點,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環境,而在乎凈土中的德行與進修,聖賢間和平的向道。
8. 請問 阿彌陀佛的 阿 字是念a、e還是O
這三種念法是都可以的,a,e,o這三種念法都是佛教界所認可的念法。
很多人總因為擔心「阿彌陀佛」的念法錯了,特別糾結,其實這是沒必要的。到底是念「a彌陀」還是念「e彌陀」,在「a」字和「e」字上搞的不亦樂乎。
其實,「阿」完全按照自己的習慣來念就行~但是一定要糾結一個讀音的話,從梵文格式還是念「a彌陀佛」。念「a」也可以,念「e」也可以,反正你念「a」,念「e」,阿彌陀佛都知道你不是念其他的人,如來悉知悉見,沒有問題。在佛教凈土法門的角度來看,這個並不耽誤往生極樂凈土。
(8)阿彌爾女裝擴展閱讀:
「阿彌陀」的意思是無量壽、無量光,阿彌陀佛又被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在梵文中,「阿」是一個否定性的這樣的一個指稱,就是「無」的意思,「空」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所以講起來就是無量。
由於古代大德「信達雅」的佛教翻譯原則,阿彌陀佛仍採用音譯,而沒有廣泛的流行意譯。歐美佛教也將阿彌陀佛佛號音譯為「Amitabha」。
因為在佛教密宗認為,『阿』字乃一切語言、文字之根本,含有不生義、空義、有義等多種意義,其中特別重視不生、本、初之義,謂一切萬物本來即已存在,且呈現其本來面目。
若以密教立場來看,此即為大日如來之自內證。故大日經疏卷二、卷六、卷七解釋阿字時,謂阿字乃諸法之體性、萬法能生之根源。
密宗認為,若行者能體得阿字本不生之理,即可如實了知自心之本源,而得如來之一切智,自身亦與大日如來不二。所以古德音譯阿彌陀佛也有其緣由、深意,因為阿彌陀佛是密教蓮花部本尊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彌陀佛
9. 阿彌陀佛的詳細介紹
一、 阿彌陀佛簡介:本段內容參考《佛光大辭典》
梵名Amita -buddha ,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另有梵名Amitayus ,音譯阿彌多廋,意譯無量壽;梵名Amita^bha ,音譯阿彌多婆、阿彌嚲皤,意譯無量光。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凈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十萬億指十惡業並非真實距離,意思是造十惡業就離極樂世界越來越遠,西方也不是真實的方向,西方是指安穩、安養的意思),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凈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
關於阿彌陀佛,阿字之讀音若依據我國辭典則為e音,若純系依據梵文原音則為a音,其實無論念什麼音,都不能離開「老實念佛,放下妄執」如是才能與佛相應這才是真正的彌陀之音。佛弟子當團結一致,共同為整體佛教的興盛而努力。
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於密教,以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種子為逳(hri^h!),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其種子為筟(sam!),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之蓮花。
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本段內容參考慧律法師《凈土聖賢錄易解》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導師也,梵語「阿彌陀」,中文稱「無量」,因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號阿彌陀,按《無量壽經》之記載:在過去久遠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時代的世界中,有一個國王聽聞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後,內心充滿愉悅喜樂,發起趨向無上菩提正覺的真實向道之心。放棄國土捐舍王位,出家作沙門,名為「法藏」。恭敬前往世自在王佛處所,請求佛陀開示說法,當時世自在王佛,為法藏比丘廣泛地說出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及其世界中天、人之善惡行為,國土之粗劣惡濁或善妙殊勝,並應法藏比丘之願,將所有國土的情況全部顯現給他看。
當時法藏比丘,聽聞佛所說的庄嚴清凈國土,並且承佛的大威神力而都親眼目睹之後,起發了無上殊勝的願力。此時法藏比丘心地清凈寂然安定,心意無所執著。以長達五劫的時間,思惟修習選擇攝取了庄嚴佛國利益眾生的清凈行願,如是思惟修習之後,親往世自在王佛處所,稟白佛陀:『唯願世尊不舍慈悲傾聽思察,如是我所發的誓願,今日應當完全地表露說明:(略)
當時法藏比丘說完此四十八大願之後,大地普遍六種震動,天空落下殊勝妙華,空中傳出音聲贊嘆:『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我們從凈土三經中,獲悉西方有一尊偉大的阿彌陀佛,和那裡有一個無比庄嚴、清凈、美妙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的美妙,天下沒有一個詞兒足以用來形容它,它就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九願所說的那樣: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由於極樂世界之美,就連具有天眼的人都不能盡說其美妙,所以,我們現在從凈土三經中去看極樂世界,所看到的只是億萬分之一而已。換句話說,只是一個粗略的認識。盡管如此,已足以令人稱羨、驚嘆不已了!
●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慳貪是餓鬼的因,嗔恚是地獄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極樂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自然俱足,根本無貪;全國都是菩薩諸上善人,互相愛護,根本無嗔。一切眾生,恆聞妙法,心開意解,根本無痴。因無貪嗔痴的惡因,故無三惡道。
●也沒有婦女。極樂世界是一個絕對清凈平等的世界,人人六根清凈,無有愛欲情事,而且人人的身形樣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具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故無有婦女。
●極樂世界,廣大無邊,就是十方無量世界的眾生一齊往生到那裡去,也不會有人滿之患。
●氣候溫和。沒有四季、寒暑、陰雨的變化,永遠是那麼涼爽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地勢平坦。世間的地有崇山峻嶺,也有萬丈深淵,那是世人的心不平,故地不平;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凈平等,因心平故地亦平。
●黃金為地。實際是七寶為地,黃金為七寶之首,舉其首已攝其餘矣。七寶者,金、銀、琉璃(青色寶)、玻璃(水晶)、硨磲(青白色寶)、赤珠(赤色寶)、瑪瑙。世間也有七寶,但都是些凡品,若以之與極樂世界的極品相比,簡直天淵之別。
●有宮殿樓閣。其宮殿樓閣非常的奇特,能隨人之意而大、而小,可在地上,也可浮於空中,全由一寶、二寶乃至七寶自然而成,其富麗堂皇更勝過六欲天主之天宮百千萬倍,那是往生之諸上善人的居處,也是大家聚會講經說法的地方。剛剛往生的人,先在蓮胞之中靜修,等到花開時,證得法身,就可進住樓閣了。
●有色樹。在樓閣外面的空地上,有一行行排列得很整齊的色樹。所謂色樹,即由一寶乃至七寶和合而成的色彩繽紛的樹。其樹有的高一百由旬(由旬有大中小三種,大由旬約八十里,中由旬約六十里,小由句約四十里),有的一千由旬。樹的上空還彌覆著由金縷珍珠百千雜寶所結成的羅網,美觀極了!最神奇的是,這些色樹,微風吹來,就如百千種樂器,同時演奏,令人想起三寶的功德而念佛、念法、念僧(其所念之三寶乃自性三寶,非我們所念之住持三寶)。
●樹現佛剎。極樂世界的色樹,還能在樹與樹之間映現十方佛國庄嚴美好的人、事與物,讓觀賞的人好像在鏡子里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樣清楚。
●有七寶池。有無數由七寶所成的水池,其面積由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般,而且皆以金沙鋪地,不同我們這里全是砂石污泥。
●有八功德水。在無數的七寶池中,還盛滿了具有八種不可思議妙用的水:一、澄凈,非常澄清潔凈,一點雜質也沒有;二、清冷,即清凈涼冷,永遠保持同樣的溫度;三、甘美,即甘甜味美,非常可口;四、輕軟,即水的性質輕浮柔軟;五、潤澤,即滋潤滑澤,有益身心;六、安和,即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七、除患,即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可以除飢;八、增益,即喝了這種水,或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善根。除此之外,其水還有三種的特色:一、隨意,即水能隨人之意,或增,或減,或冷,或暖;二、說法,即當池水往復激盪時,能發妙音,宣講妙法;三、進道,即入水浴已,使人道業猛進。
●有寶花。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在八功德水之上,有著無量無數『微妙香潔』的蓮花。微者,七寶所成,此方絕無;妙者,其色無量,又能放光:香者,異香遠聞,四時不散;潔者,出自德水,體至潔凈。其花大小不一,由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這是因為念佛的眾生有勤怠之分,故蓮花便有大小之別。這些蓮花,就是我們將來往生之花胎,誰在此世界信佛念佛,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即長出蓮花一朵,上標其名,將來往生時,即在此蓮花中化生。極樂世界的一切景物均不生不滅,惟獨蓮花變化無常,如人念佛努力,七寶池中的蓮花就愈念愈大,如改信其他法門,或停止完全不念,此花即隨之而枯萎,可見它沒有一定的形狀,變化而有,唯心所現。
●有珍禽。極樂世界尚有百千種奇妙雜色之鳥。鳥屬畜生,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哪來這許多的鳥呢?原來這些鳥兒都是阿彌陀佛欲使法音不停宣流,而以不思議神力變化出來的。這些化鳥到處發出柔和優雅的聲音,宣講人人心中所欲聽到的佛法,實在微妙極了!阿彌陀佛變諸鳥,蓮宗九祖蕅益大師說:『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所謂『無不具』,即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不造』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常作天樂。極樂世界,時常天樂鳴空,隨各人之意願而聽到自己所喜歡的音樂。
●天花繽紛。那裡還晝夜不停地從天空飄落曼陀羅等眾妙天花,又天花一著地,不須灑掃,自動消失,世間那有此等美事?
●極樂世界,下從地起,上至虛空,一切萬物,皆放光明,不但人有光,連七寶、宮殿、樓閣、寶池、色樹、蓮花等等都放光,故極樂世界,不須日月,自然光明。
●極樂世界,不但是一個光明的世界,而且是一個極其芬芳的世界,因為那裡的一切,都是無量寶香和合而成的,所以在在彌漫香氣,處處散發芬芳。
●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不善的事,連不善的名字都聽不到,這是因為那裡的人、事和物,無不盡善盡美的緣故。
●又極樂世界,處處皆有花台,上坐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諸行人,說微妙法,所以那裡的人,不但隨時都可以見到佛菩薩,還可以隨時聽聞到妙法,這是娑婆眾生所夢寐以求的事啊!
像這樣一個美妙絕倫的世界,可以說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畢竟它是阿彌陀佛集十方諸佛剎土之美好於一身的佛國,自然樣樣皆奇特稀有,與眾不同了!
除此之外,佛教向來強調『因果』,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了願,後經無量阿僧只劫修諸功德,以不思議願力、功德所成就的凈土,因此它極符合『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所以,它絕對不是無中生有的、純屬虛構的神話故事。
若問極樂世界為何要如此之庄嚴美好?答案是:佛願如此。佛要未往生者,生稀有想,棲神凈域,一心念佛,求生其國;若已生者,一切俱足,不作他想,一心求道,直至成佛。
有人或還會問:極樂世界的眾生,六根所對之境,一一無非樂受,豈不妨礙道心?答案是:這就是極樂世界之妙,其處眾生雖受諸樂,但無有樂想,常在寂靜之中,這是彌陀願力加持所致。彌陀第十二願里說:『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即是說,往生的人,六根已不入六塵,所以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也因此雖受諸樂,並不妨道。
相信還有人會追究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贊譽,極樂世界,無比庄嚴;但世上到底有誰見過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呢?於此我們要舉幾個實例,以證明見過的人很多:
(一)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講《觀無量壽佛經》,當講完經時,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皆親眼見到法相庄嚴的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還清清楚楚的見到極樂世界無比美妙的勝境。
(二)凈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曾三次見過阿彌陀佛,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與經上所說完全一樣。
(三)古今中外,許多念佛有成就的人,都能在現生見到佛和極樂世界,有的在定中見,有的在夢中見,更多的是在臨終時見佛親來接引,而且西方的勝境,分明在目前。
世人能見佛見菩薩,確有其事,但有緣乃見,無緣則視而不見。中國國父孫中山,於民國五年,與諸同志游浙江普陀,在佛頂山親見觀世音菩薩現金身,問同游諸人,大家都說沒有看見。回來後他寫了一篇『游普陀志奇』,以記其事。他是基督徒,若不是親見,絕沒有理由捏造故事來為佛教的佛菩薩作宣傳的。
讀了凈土三經,我們獲悉,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土,亦即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或銀河系之外。
今年(二○○○)年初,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觀測中心撰寫報告指出,『不明飛行物體』(UFO)與外星人沒有任何關系。其論據是:雖然地球以外可能有高度文明的星體,但他們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也有四點三光年之遠,即使乘坐每秒高達一百公里的高速太空船飛來地球,也要飛一萬二千八百年。除非外星人是不死身,而太空船的燃料供應可源源不絕,否則難以進行漫長太空之旅。
由這則科學報告,不禁令人聯想:佛經說,我們在此土一發心念佛,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立即長出蓮花一朵。又念佛人,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一彈指間,即至極樂世界。這樣的速度,比光速還快不知幾千萬倍,這有可能嗎?
對此,蕅益大師在其著名的《彌陀要解》里,有很精彩的問答如下: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
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即了,見無先後。
如還不明白,請再看凈空長老對此段文字的解釋:『此疑西方與此地距離遙遠,何能即達。大乘經講十法界均是心性變現之物,心性是能變,十方諸佛剎土是所變。能變的心性無量無邊,所變的剎土也是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距我們娑婆世界,佛說只有十萬億佛土,若比無量心性乃是很短的距離。所以經上說,念佛人往生西方在一彈指間就到達了。阿彌陀佛也是我們自性之內的阿彌陀佛,絕非自性外還有一個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再加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威神加持接引,往生有何困難。又如以一面鏡子照外面山水,不會近的先照,遠的後照,鏡中景物,實無遠近。諸佛菩薩盡虛空遍法界,想到那裡立刻即到那裡,《華嚴經》將此事說得清楚,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能契入這種情況,若無妄想分別執著則遠近大小都沒有了。』
一言以蔽之,我們的心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而極樂世界雖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實未離於法界,亦即未離於自心。所以,極樂世界,看似遙遠,但往生乃剎那間事。
四、十方贊譽的阿彌陀佛
佛教界自古就流傳一句話: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於此我們要補充一句:不念無量壽經,不知彌陀偉大!《無量壽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中,專門介紹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的三部經典之一,另兩部為《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
此經又被尊為『凈土第一經』,因它乃凈土三經之中心。又佛宣稱,在他此次的度生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總共一萬二千年)中,此經乃最後才滅的經,亦即一切經法都滅了,尚留它住世多一百年,以度有緣之人。由此可見其威力之強及影響之遠了!
就在這部震古爍今的經典里,佛很詳細的敘述阿彌陀佛如何由人成佛,以及如何創造極樂世界的偉大事跡。
那是在過去無量數劫以前,是在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代。當時有一國王,即妙喜國的世饒王,常去聽佛講經說法,聽了以後,不但歡喜,而且理解,隨即發起無上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舍棄國家、王位,皈投在世自在王佛座前,出家為僧,法號叫做法藏比丘。
這位法藏比丘,卓而不群,胸懷大志,人家頂多為社會、為國家或為民族著想而已,而他卻是為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著想。他眼見芸芸眾生,業障深重,福慧淺薄,加之生命又很短促,即使發心修道,也是障道的惡緣多,助道的善緣少,甭說成佛,就是想跳出三界,脫離六道輪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他時常都在心中想:要如何才能幫助這些眾生脫離茫茫苦海?如何才能使眾生早日成佛?
類似問題,終日纏繞心頭,終於有一天,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那就是:自己必須先成為一位十方都贊譽的佛,以便吸引十方無量眾生的注目;並要建立一個美妙絕倫的世界,以便一切眾生都樂意往生;同時還要有一個絕妙的修行法門,以便十方眾生萬修萬人去。
答案是找到了,但不知要怎樣做才能成為一位十方都贊譽的佛?和哪一種國土最美好?哪一種法門最微妙?於是他去請教老師世自在王佛,他向佛稟白:『我想成佛,乃想成為一位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佛!同時希望我將來的佛國,也是一個超越十方諸佛剎土的凈土!請問像我這樣的心願能實現嗎?』
聽了這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心聲,世自在王佛對他說:『譬如一望無際的海水,如果有人用斗去量,經過很多劫的長時間,海水尚且可以量盡。只要人的意志堅定,至心求道,加上不斷的努力,就連成佛都不成問題,還有什麼心願不能兌現的呢?』
佛的話給了他極大的鼓勵,於是他跪在佛面前:『請佛慈悲垂示十方諸佛美好的凈土,以及庄嚴凈土之法,我聽了一定如教修行。』佛感其至誠,就為他詳細的開示各種的修行方法,並為他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境界。不僅如此,還以不思議自在神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的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身歷其境。資質超卓、絕頂聰明的法藏比丘,即將所見到的諸佛剎土,選其『勝』而舍其『劣』,發現其中西方凈土,最為殊勝,於是決定在西方建立一個新的世界;又將所聽到的各種修行方法,舍其『難』而選其『易』,發現其中持名念佛一法,第一方便,於是決定以之作為自己將來普度眾生的無上法寶。這樣的精挑細選,去蕪存菁,再加上自己的精心設計,總共經歷了五劫長的時間,才完成構思其心目中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凈土。
在這五劫的長時中,他一面構思,一面修行,同時還集結了許多庄嚴其凈土和幫助一切眾生修證佛果的大願。此時他又回去見佛,向佛作一個修行的報告。他稟告佛:『我已成功構思我的美妙凈土!同時也已成功清凈之行了!』由他後面的這一句話,證明他此時已修到心不起分別、已證入無所執的清凈境界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以清凈心為因,將來所證的果報國土,一定也庄嚴、清凈。佛見他修行已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就無限欣喜的吩咐他道:『你現在可以具體的宣布,你那普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的大願了!』
於是法藏比丘即在佛前,在大眾之中,發下他那冠絕古今、膾炙人口的四十八大願
他的願,願願庄嚴凈土,願願濟度眾生。並在每發一願之後皆說:『若不爾者,誓不成佛。』這是展現他誓要每一願皆兌現的決心。他這樣是踏著古來諸佛的步伐前進。古來諸佛,無不先立大願,後依願起行。因為:立大願是立大志,立了大志才有大行,有了大行才會有大成就,當願行圓滿之日,即是成佛之時。職是之故,法藏比丘在發願後,對修行更加精進,生生世世,不管生在何處,也不管是何身分,他都一本初衷,勇猛精進地修行,常以四事(衣服、卧具、飲食、醫葯)供養一切諸佛和眾生,並廣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自利利他,福慧雙修。他就是這樣的在無央數劫的長時中,成功的積累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今天,法藏比丘已經『願行圓滿』而成佛了!據《阿彌陀經》說,他成佛以來,已有十劫,佛號『阿彌陀』,其美妙絕倫的國土名『極樂』,地點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離此十萬億佛土。法藏比丘在未成佛以前,便已是一位『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誓給一切眾生安樂,願拔一切眾生痛苦的最偉大人物!成佛之後,更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所以他所成就的國土,為一切往生者提供最完善的生活環境、最完美的修行道場,和他親自教導眾生修行,使人人都能一生成佛;尤其他的萬德洪名,能令聞者、念者,無不獲得絕大利益!蓋『阿彌陀』三字,乃『無量』之義,他的壽命、光明、智慧、功德、神通、道力、慈悲、相好......等等,無一不無量,故我們可以稱他為『無量壽佛』,也可以稱他為『無量光佛』。
實際上,十方三世諸佛,哪一位不也是樣樣皆無量呢?可見『阿彌陀』這一個稱號,也是十方諸佛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即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即一切啊!
根據中國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的說法,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可以分成三方面:一、攝法身願(包括第13、15、17三願);二、攝凈土願(包括第42、43兩願);三、攝眾生願(包括其餘之四十三願)。從比例上來看,我們就不難發現,『攝受眾生』才是四十八願的主要內容,此亦顯示,阿彌陀佛發願要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目的是為了救度眾生,他要一切眾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人人都跟他一樣,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樣樣皆無量、圓滿。世人由佛這種偉大的『願』,而認識到他才是真正的『救世主』,是一切眾生的救度者,故此人人皆以無比虔誠的心,敬仰他、皈依他,希望能得到他偉大的願力加持,在此生中,了生死、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所以佛教界還流傳著一句『家家彌陀佛』的話,那就是家家戶戶都有人念『阿彌陀佛』的意思,由此亦可見世人對其崇拜敬仰之一斑。
也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對眾生的關注太廣了,對世人的慈悲太切了,所以古德有偈贊曰: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站在理(體)上講,佛佛道同,法法平等。佛與佛的道法既平等,則其果位亦平等,我們切不可妄生分別心,以為佛位有等級之別,那就大錯特錯了;但站在事(相)上言,阿彌陀佛九品度眾生,與眾生所結的緣最深最廣,勝過十方諸佛,又他的極樂世界,廣博庄嚴,超越十方諸佛凈土,的的確確阿彌陀第一啊!阿彌陀佛的偉大,就連十方諸佛亦都同聲贊揚,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在《無量壽經》里說: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又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說: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你看,佛不但放光利樂一切有情,還『攝取不舍』一切念佛眾生,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啊!你能不死心塌地的皈依他嗎?
我們今天既知阿彌陀佛放光注照一切眾生,攝取不舍一切念佛眾生,相應的,就應該時時憶佛念佛,以便我們的心與佛的心,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正如陽光雖然普照大地,一視同仁,不分彼此,但也要您決心從陰暗的角落裡走出來,方能接觸到它的光明和溫暖一樣。
此外,阿彌陀佛,由人成佛,創造世界,其事跡還給世人帶來幾個非常明晰的訊息:
1、佛教常說:一切眾生,本具佛性,皆可成佛。阿彌陀佛由人修行成佛,便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
2、十方佛國凈土,是可以隨人的心力、願力而創造的,正如《維摩經》所說:『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3、法藏比丘既可憑其願力功德成就極樂世界和普度眾生,而我們也可藉著憶佛念佛的願力功德,往生西方,見佛成佛。
這樣的訊息,才是全人類的真正福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