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思路:寫作的時候抓住動作描寫,神態描寫,把人物的形象刻畫生動。
「鄧奶奶七十多歲了……給周總理補睡衣。鄧奶奶熟練的打結……」「一位年輕的女護士捧著周總理的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均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讀到這里,我的眼睛也濕潤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為新中國的誕生、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了多大的貢獻呀!
周總理穿什麼樣的睡衣穿不起?穿什麼樣的睡衣不應該?可他偏穿補了又補的破睡衣。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了又想,覺得周總理是想把節省下來的錢用在國家建設上,用在人民生活上吧!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呀!周總理作為國家領導人,生活好了,仍補破睡衣,穿破睡衣,也許是要告訴人們:「艱苦樸素是共產黨人的本色,奢侈浪費不是共產黨人應該做的。」
想到這里,我羞愧萬分,因為我總認為勤儉節約是以前的事,今天生活好了就可以講吃講穿……我想,這是老一代革命家將艱苦樸素的優良品質一直帶到了今天。「像周總理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1)睡衣補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時的周公旦。史稱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意思是吃一頓飯和洗一次澡時都要中斷幾次接待來訪者。
毛澤東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亞子時講到周總理,也引此典故說:「周公確有吐握之勞。」到了「文革」期間,周恩來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留法時結識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於1968年到北京時,向周恩來提出的一個要求便是,希望他能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兩小時。回答卻是———「我做不到。」
其實周恩來何嘗不需要休息,他曾說過:「我不能坐,一坐下就會睡著。」面對紛繁的國事和別人無法代勞的難事,他又事必躬親。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開始擴散,但是據辦公記錄統計,仍有半數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時以上。
㈡ 我去老師家補課,她穿睡衣,真空,怎麼辦
心靜自然涼,淡定,不要去想不該想的,不要去看不該看的,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尊重老師,尊重現實
㈢ 周總理的睡衣
周總理的睡衣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花鏡,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了線,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啊。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包。這個綉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總理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窯洞,從重慶紅岩,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周總理十九歲赴日本留學行前,曾題「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並賦詩言救國之大志: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提起周恩來這個光輝的名字,億萬人民都會從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歷史功績豐碑永樹,人格風范更是中外稱頌。周恩來是徹底的「無產者」,沒有留下兒女,也沒有留下遺骨,卻在無數後人心中留下了應永遠效法的崇高榜樣。
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恩來就因堅韌耐勞被黨內同志稱為「革命隊伍里的一頭駱駝」。他自己卻說:「不,我只是一隻小毛驢。」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時的周公旦。史稱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意思是吃一頓飯和洗一次澡時都要中斷幾次接待來訪者。毛澤東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亞子時講到周總理,也引此典故說:「周公確有吐握之勞。」到了「文革」期間,周恩來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留法時結識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於1968年到北京時,向周恩來提出的一個要求便是,希望他能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兩小時。回答卻是———「我做不到。」
其實周恩來何嘗不需要休息,他曾說過:「我不能坐,一坐下就會睡著。」面對紛繁的國事和別人無法代勞的難事,他又事必躬親。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開始擴散,但是據辦公記錄統計,仍有半數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時以上。
㈣ 誰知道周恩來總理生活儉朴的故事,比如吃穿等方面,我們應該從周總理身上學習哪些東西呢
在那艱苦的年代,人民的生活十分艱難,總理帶頭過著簡朴的生活。他的睡衣補了又補,一條毛毯也是補訂疊補訂。我們從他的身上可以學到:身先士卒,以身作者,艱苦奮斗,堅韌不拔.......
㈤ 睡衣的扣子在和室友逗玩的時候崩掉了3個,找不到了,都是學生黨,不想買一個新睡衣,怎麼修補扣子
去附近服裝店買三個扣子,價格不貴,很容易配到的
㈥ 鄧奶奶給周總理補睡衣時的神態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老花鏡,安詳地坐在沙發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塊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線了,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哪!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笸籮。笸籮里放著剪刀、線團、布頭和針線包。這個綉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總理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的窯洞,從重慶的紅岩,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㈦ 黃山溫泉穿紅色睡衣補給泡溫泉嗎
你既然是內部員工,為什麼還要提這種問題?你在裡面上班都不知道別人怎麼知道?
㈧ 穿破了的無法修補的非常喜歡的睡衣要怎麼處理
買一套一樣的新的就行啦
㈨ 什麼是一件打補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陳列著兩樣引人注目的東西:一樣是兩件睡衣,一樣是一雙拖鞋。兩件睡衣,毛主席已經穿了好多年了,線開了,縫一縫再穿;破了,就用布補起來。也不知縫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員趁毛主席休息之機,給他換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時,毛主席發現睡衣被換了,很不高興地問:「我原來的那件睡衣呢?給我搞到哪裡去了?」
工作人員支支吾吾地不肯說,毛主席更不高興了:「快給我找回來,哪個叫你們換了的!」工作人員見勢不妙,趕緊把換走的舊睡衣又拿了回來。
毛主席接過舊睡衣,邊穿邊說:「習慣了,還是這件睡衣好穿。」
結果,這兩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員把它們作為陳列品收藏時,特地數了數上面的補丁:一件上有67個,一件上有59個。
毛主席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個洞,鞋面也開線了。工作人員幾次要給扔了,毛主席總是不讓,說修一修還可以穿。工作人員只好拿到外面去修。修鞋師傅看了都直犯難:「都壞成這個樣子了,還怎麼修哇!」
盡管這樣,毛主席還是不叫扔。工作人員只好自己用針線縫一縫,再擺在毛主席的床下。
像周恩來、毛澤東這樣的偉人,他們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決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幾十年的革命生涯鍛煉出來的。幾十年來,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才使中國革命從勝利邁向勝利。他們也深知這是一個好傳統,所以才堅持不懈。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偉大人物的偉大胸懷,也自覺地投身於艱苦奮斗創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