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1)八十年代孩子穿的校服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2. 什麼老相冊有九十年代初中生穿校服的圖片
你好,一般這類相片會出現在,圖書館,老學校的展覽館,還有報社
3. 80年代90年代00年代,你最喜歡幾零後的校服
80年代,90年代,00年後,現在的校服越來越漂亮了,應該是00後的校服,最好看
4. 中國建國時兒童的衣著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2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3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5. 為什麼八十年代中學男生竟然穿短褲的比例竟然高到了90%以上這比例實在太高了
八十年代的初中生,那是70年代的人,就是六幾年生的,那個時候群眾普遍還沒有對時尚的敏感,衣服講得是舒服、便清洗方便。所以短褲對那個時候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而且那個年代對時尚的追求就是大部分人穿什麼,什麼就是時尚。既然比例高,那麼不穿短褲的人就會有種與時代脫節、不合群的感覺。燙發、寬肩、小腳褲在90年代不是也很流行么,道理一樣啊。
現在的女生不但要看服裝的款式,還要看自己的體型。應試教育讓學生從早到晚在書桌前,體型都是上窄下寬,大部分女生都有腿粗的煩惱,自然不會把腿露出來。
為什麼要把現在的女生和從前的男生比呢?穿短褲和害羞有什麼關系。女生可以穿裙子啊,男生又不可以,所以男生只能穿短褲。
女生不穿短褲的理由有很多的。穿短褲的話,要塗防曬霜吧,要除腿毛吧,大腿粗小腿粗都不行,穿了顯腿短不行。
男生要塗防曬嗎,要除腿毛嗎,會嫌棄自己腿粗嗎,會嫌棄自己腿不修長嗎。
而且,在女生糾結裙子長短的時候,短褲???
短褲這種玩意是當代女生冬天穿的
6. 八十年代究竟是什麼學校的學生要天天穿校服
基本上都 要吧,不太清楚
7. 七八十年代的孩子都穿什麼樣的衣服
冬天是用的確卡布料或呢龍布料做的西裝或者喇叭褲,夏天是用的確良布料開絲米布料做的青果頷上衣(青果頷上衣是女孩子穿的)或喇叭褲。那時候最流行這兩種布料。
8. 八十年代的校服是怎樣的
冬裝運動服=太空服夏裝運動服=志願者服秋天的禮服=打工服,工作服西裝。丑到無語夏裝裙子帶你回到八十年代惠州衛校的校服是五十年來從未改變過的 還行
9. 80年代的校服和90年代的校服你更喜歡哪一個年代的校服
80年代的校服和90年代的校服都有屬於各自的風格。相對而言,90年代的校服是更加的好看。
10. 20世紀80年代的孩子一年換多少次新衣
無論是在哪一個年代,每個人都希望春節能過得熱鬧又喜慶。時光飛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年貨上的花銷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年味是中國人復雜感情的融合與交織,略顯瑣碎的儀式里傳遞著脈脈溫情。買年貨可以說是超越消費行為的一種精神運動
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在年夜飯的餐桌前,常常會回憶起往年的春節,或許有的人會想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雙白邊布鞋和軍綠衣褲;或許有的人會想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攥著副食本排隊買帶魚的情景;或許有的人會想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擺滿雞鴨魚肉蝦的年夜飯餐桌,甚至還會有人想起買了彩電的那個春節,揣上手機的那個春節,搬進新居的那個春節和買了汽車的那個春節……
20世紀60、70年憑票購物的年代
那時候買啥都得憑票,過年也不例外,那時人們最開心的事就是年三十排隊買回家一個大豬頭,大約有10斤左右,夠當時一家六口人吃好幾天的。一般人家除了買個豬頭,還會買一兩斤的小碎肉,即使是碎肉,也得去合作社排半天隊才能買到。
那時候置辦年貨算是一年當中普通家庭最大的一筆開銷。到了70年代末期,對肉開始挑剔了,開始買一塊多錢一斤的五花肉、精瘦肉。
年貨費用:10斤豬頭1個,約6元;豬碎肉2斤,約1.2元;青菜數斤,約10元;糖2斤,1元;瓜子2斤,約1元;4套新衣服,4元;鞭炮2掛,約1元;散酒2斤,1.2元;煙1條,1.4元;合計:26.8元。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物質開始豐富起來,魚和肉都可以比較方便地購買了。單位也會分一些肉、瓜子、水果之類的。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為家人置辦一套新衣服,給孩子買些水果糖,送禮一般送煙酒、點心和水果。那時候花500元左右就可以過個好年。
進入80年代中期,中國的物資豐富了,人們手裡有了一些錢,吃飯、穿衣不再犯愁。除夕時十幾口子人圍坐在大圓桌前吃年夜飯,桌上擺得滿滿當當,特別熱鬧。過年的時候有雞鴨魚肉吃了,而且給家裡的每個成員都置辦新衣服,小孩子還有壓歲錢,一般給10元、20元,多的也就50元,大年三十的晚上還有煙花放……那時候過年的禮物還是很傳統,也就是糖、餅干、水果之類。
自從有了春節聯歡晚會,每到過年看春晚是全家人最期待的時刻,那會兒,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是80年代一景兒。
此外,那個時候過年求吉利圖喜慶,貼春聯,大拜年,都有新特色。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檯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