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軍官服是什麼面料的
軍官服應該也有質量好的和質量一般的吧
好的面料的價格肯定貴
價格便宜的用的面料就差一點。
⑵ 中國軍裝常服軍官和士兵的區別
回答如下:
1、帽子不同:軍官服和士兵服本來就是有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在帽子。海軍軍官服的帽子是大圓帽,而海軍士兵服的帽子前端沒有圓形前端,後面有2根飄帶。
2、字體不同:士兵戴的無檐帽。通常為白色或藍色,帽檐為硬圈,其外表為黑色,前方一般標有文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水兵帽帽檐和飄帶的前方均標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字樣。帽檐的後方有兩條黑色的飄帶,有的飄帶上亦標有文字,有的飄帶上還印有勛章的綬帶等識別標志。
3、樣式不同:水兵(特指義務兵和士官)內衣穿的一直是海魂衫(陸軍、空軍士兵原來就是襯衣)和水兵服,而軍官則與陸軍、空軍、火箭軍一樣的解放軍制服(其中包括過去的65式軍裝和現在的07式軍裝),屬於全世界水兵的統一服裝(都有兩條海軍飄帶、樣式都大同小異)。
(2)軍官是穿料制服作戰嗎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七」式常服有軍官夏常服、冬常服,士兵夏常服、冬常服。
1、軍官夏常服,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上白下藏青色,空軍為上棕綠下藏青色。金屬製成的領花作為軍種符號。制式襯衣為獵裝式,開領,短袖,陸軍為米黃色,海軍為漂白色,空軍為月白色。
2、軍官冬常服,將校官冬常服顏色與夏常服相同,陸軍尉官為草綠色,海軍尉官為藏藍色,空軍尉官是上草綠下藏藍色。將官大衣,陸空軍為棕綠色,海軍為藏青色。尉官、士官大衣,陸空軍為草綠色,海軍為藏藍色。
3、士兵夏常服,陸軍士兵夏常服為草綠色,空軍士兵為上草綠下藏藍色,上衣為開領,四個貼袋。制式襯衣為開領,短袖。女士兵制式襯衣與女軍官制式襯衣相同。海軍士兵夏常服為上漂白下藏藍色,上衣是套頭式帶披肩水兵服,褲子為旁開口水兵褲。
4、士兵冬常服,其式樣與軍官冬常服基本相同。陸軍士兵冬常服為草綠色,空軍士兵為上草綠下藏藍色,海軍士兵為藏藍色。士兵大衣式樣與尉官大衣基本相同。軍士長、專業軍士、學員冬夏常服式樣與尉官相同,用料與士兵冬夏常服相同。
⑶ 軍官禮服怎麼穿
都有禮服了還不會穿?發制服的時候同時也發了著裝指南的,看來你不是軍人啊,不是軍人穿禮服是要被糾察糾的。
⑷ 請問空軍軍官與士官的服裝一樣嗎有什麼區別
三樓的,誰告訴你「領花……士兵是紅色的,軍官是金色的」?!你師娘么?
07軍服空軍軍官、士兵的軍服主要靠帽子和服飾來區別,面料的區別外表看不出來
軍官大檐帽是編織帶,有帽檐花,士兵大檐帽是皮革帶
軍官左胸是類似外軍勛表的資歷章右胸是胸標和姓名牌、襯衣右胸是胸標左胸是姓名牌,士兵左胸是國防服役章右胸是胸標
事實上官、兵領花也有區別但是很細微
因此,空軍軍官、士兵的軍服即使摘掉服飾也能有區別,因為衣服上預留的洞(魔術貼)位置不一樣
⑸ 07陸軍軍官冬常服與春秋常服的區別
一、包含種類不同
1、春秋常服,包括大檐帽、春秋服、襯衣、襪子、皮鞋和配套標志服飾。
2、冬常服,07軍官冬常服系列包括軍官冬常服、軍官常服大衣、內衣褲、毛上衣、毛褲,以及常服手套、圍巾、栽絨(皮)帽、冬襪、冬常服皮鞋,共11類52種。
二、材料不同
1、07陸軍軍官冬常服用料為毛滌緞背嗶嘰,此面料不易起球,解決了褲子的難題。
2、07陸軍軍官春秋常服採用毛滌混紡嗶嘰,抗皺著能力強。
三、結構不同
1、春秋常服加橫帶,腰身收緊,顯得體形修長;下擺開衩,解決了收腰後下擺起翹問題,適合東方人的體型特點。
2、軍官冬常服改為開領式,與現行冬常服的關領式相比,更加美觀莊重,符合制服發展趨勢。
四、褲兜數量不同
1、07陸軍軍官冬常服褲子在設計上只設計了兩個兜。
2、07陸軍軍官春秋常服有四個兜,包括兩個「屁兜」。
⑹ 電視劇中剛解放時解放軍的師一級軍官制服是毛料的嗎
不是
建國後首批制式軍服是50式軍服
50式軍服的服裝面料都使用平棉布。由於時間緊、生產能力有限,式樣也相對比較簡單,基本上只區分陸、海、空三個軍種,按軍官、士兵,男、女軍人,夏服、冬服,來設計製作。
⑺ 圖中的軍官穿的是什麼軍裝什麼軍銜
圖中的軍官是空軍上尉軍銜,穿的是空軍夏裝短袖常服。
⑻ 海軍里,為什麼軍官和士兵的軍裝不一樣
因為海軍的軍官服和士兵服本來就是有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在帽子。海軍軍官服的帽子是大圓帽,而海軍士兵服的帽子前端沒有圓形前端,後面有2根飄帶。
海軍士兵戴的無檐帽。通常為白色或藍色,帽檐為硬圈,其外表為黑色,前方一般標有文字;帽檐的後方有兩條黑色的飄帶,有的飄帶上亦標有文字,有的飄帶上還印有勛章的綬帶等識別標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水兵帽帽檐和飄帶的前方均標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字樣。
水兵(特指義務兵和士官)內衣穿的一直是海魂衫(陸軍、空軍士兵原來就是襯衣)和水兵服,屬於全世界水兵的統一服裝(都有兩條海軍飄帶、樣式都大同小異),而軍官則與陸軍、空軍、火箭軍一樣的解放軍制服(其中包括過去的65式軍裝和現在的07式軍裝)。
(8)軍官是穿料制服作戰嗎擴展閱讀:
海軍無檐水兵帽
19世紀初,無檐水兵帽取代了漆布水兵帽而風行於世界各國海軍。水兵帽無檐,主要是避免艦艇高速航行時帽檐兜風和使用觀察儀器時帽檐碰壞儀器;水兵帽的硬檐圈對水兵的頭部有保護作用,使他們不至於因海上顛簸而碰傷頭部;水兵帽的飄帶既可以做風向標使用,也可以用以系住帽子不使其脫落。
關於水兵帽飄帶的來歷,在早期雖然主要是為了測試風向而設計的,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1805年,法國拿破崙軍隊入侵英國,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率領艦隊與法國艦隊激戰,打敗了拿破崙艦隊。戰中,納爾遜將軍重傷身亡。英國皇家海軍為他發喪時,全體水兵都在帽後綴上兩條黑紗,表示悼念和敬重。自此以後,英國海軍士兵帽就正式綴上了兩條黑色飄帶。由於飄帶所具有的測風和裝飾作用,逐漸為各國海軍所仿效。
⑼ 古代軍官穿戴特徵
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原始社會晚期以來,隨著民族部落的不斷兼並,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多時可達一萬三千人,如此龐大的軍隊,又是幾支部隊配合,如果沒有統一的服裝,指揮起來必定是十分困難,因此戎服開始出現。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擊潰了商紂王的軍隊,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銅台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西周初年開始實行「國人」當兵的制度。《周禮.春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周天子、諸侯的各種冕服,其中的韋弁服是為「兵事之服」。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是專用戎服。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以便於奔跑);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元前770年,周王室由於王位繼承的斗爭而引起了諸侯的叛變,他們聯合犬戎攻入鎬京(今西安),殺了幽王,滅了西周。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的長期戰亂年代,也是封建社會向奴隸社會全面過度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軍事裝備的製造技術進步很快。甲胄製造業已採用了類似今天的流水作業生產方法,且具有相當規模。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戰國後期,出現了鐵制鎧甲。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服開始採用深衣。深衣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衣服。黃河流域的不少諸侯國已經開始創建騎兵,騎兵的出現必然要改變服裝,於是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便成為了戎服。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秦代的軍戎服飾是至今資料最全面、最准確、最詳細的朝代。這要歸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飾有四類。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發髻。靴履也有四種,根據形象定名為高統靴、方口翹頭履、方口齊頭履、方口尖頭履。靴和履都用帶縛於腳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帶用皮革做成。帶用帶勾系接。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
秦代兵士鎧甲復原圖
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漢代以王莽新政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漢(又稱西漢)的軍戎服飾基本上沿襲秦制。鐵兵器經過戰國後期和秦代的發展,到西漢時已佔主要地位。西漢鎧甲全都是鍛鐵製成。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製,一條為絹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等樣式。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復雜,於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註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負羽則軍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於馬鞍、馬鐙的發明。
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
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魏晉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
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內部激烈的斗爭,引發了殘酷的大混戰。經過長期兼並,司馬氏在滅吳後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晉惠帝時又爆發了「八王之亂」,出現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這一時期頻繁的戰爭,雖然促使戰略戰術得到發展,但給社會經濟生產造成的破壞卻極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裝備方面與漢代相比並沒有明顯的進步。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冠飾主要有武冠、鶡冠、卻敵冠、樊噲冠、幘、幅布和帢等。軍人一般都穿圓頭靴,靴尖不起翹。鎧甲和戎服外均束帶。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這個時期的武器裝備生產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鎧甲方面,不但種類多樣,而且質量和製造技術也很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兩當鎧,「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保護頭部的有兜鍪、胄、盔等。南北朝時期,很多帝王都是胡人、羯人,其軍隊也以胡人為主,他們的服飾文化被帶進了中原地區,因此南北朝時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僅樣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飾,而且因武官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飾上有了更明顯的區別。裲襠衫是當時最突出的,武官在裲襠衫外披上與兩當甲形制完全相同的布制或革制兩當,作為武官的公事制服,一直使用到唐代。短袖襦也是這一時期主要使用的戎服,小袖口,前開襟,大翻領,單、棉都有。戎服褲基本沿襲東晉樣式,一般是大口褲,褲腳在膝下用帶扎住。冠飾以平巾幘、帽為普遍。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另外,一說明光鎧的護心鏡系用漢代的「日光鏡」(銘曰「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此說不可信。
隋代(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代之後又一個短命的,但是統一的封建王朝。由於建國時間短,在沒有完成各種政治經濟變革之前就已被推翻,因此很多方面還基本沿襲著南北朝的舊制,軍戎服飾也是如此。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胄甲。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都對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武官的專門戎服為缺胯衫,綉有各種紋飾。士兵的戎服用兩種,一種是盤領窄袍,另一種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沒有綉紋飾,頭戴折上巾,唐代稱襆頭,晚唐時襆頭已變成無須系裹,隨時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還時興在襆頭外包一塊紅色或白色的羅帕。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唐代也出現過一些新的戎服,短後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後期出現了一種「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圓型圍於腰間,其作用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唐代武將好穿長勒短勒烏皮靴,靴頭尖而起翹。但著朝服、常服時也穿鞋頭有雲頭裝飾的履或麻鞋。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五代十國從建立後起前後約50年,政權更迭,朝令夕改,因此在服飾等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措施。這些措施被奉為宋室治軍的家法而代代相傳,一開始頗有成效,但經過後來幾位庸帝的濫意發揮,使宋軍出現了冗兵、積弱和對外戰爭每戰必敗的嚴重局面。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終於被迫逃亡。南渡之後,南朝小朝廷一直處於孱弱狀態,根本無心顧及軍備生產,鎧甲製造處於落後停滯狀態。造成鎧甲停滯的另一原因,是火葯的發明。南宋時火葯的殺傷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鎧甲在戰爭中的防禦作用越來越小,盡管以後還使用了數百年,但它已不象以前那樣受到重視了。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礎上經過改變形成的。宋朝的軍隊有禁軍和廂軍兩大部分,禁軍是皇家正規軍,廂軍是地方州縣軍,這兩種軍隊的戎服具有一定的差別。禁軍九品以上的將校軍官,通常有三種服飾:朝服、公服和時服。朝服和公服的用途與唐代相同,時服是皇帝每年按季節不同,賞賜給近侍和文武官員的時令服飾。宋代軍隊的普通士兵作戰時只有衣甲,頭上戴的是皮蒞子。
遼(公元907年至1125年)
遼(公元907年至1125年)遼是由契丹貴族耶律氏建立的,與北宋長期對峙,後為金所滅。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已使用了鐵甲,遼朝的戎服分為兩類,一類為契丹服,一類為漢服。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公元1115年至1234年)
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1115年滅遼後又乘勝南下,於1126年攻入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迫使宋室南渡,以後便與南宋對峙了百年左右,終於被成吉思汗所滅。金代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公元1032年至1227年)
西夏是由黨項羌貴族拓跛氏建立的多民族王國。北宋初因與宋發生矛盾轉而臣事遼。1227年為成吉思汗所滅。西夏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
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國,被各部尊稱為成吉思汗。在1218年至1258年的四十年間,數次率軍遠征,先滅西遼、花刺子摸、金等國,攻陷巴格達和達(大)馬士革等城,使蒙古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汗國。從1236年起,蒙古開始對南宋發起進攻。這期間,忽必烈於1271年即帝位,改國號為元,於1279年滅了南宋,嗣後又出兵日本、安南、緬甸、占城和爪哇,兵鋒遍及東南亞。元朝之所以能東征西討,依靠的是一支強大的軍隊,蒙古主力軍全部是騎兵,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而且還配有火器,尤為突出的是甲胄。甲身全部用網甲製成,外表用銅鐵絲綴滿甲片,內層用牛皮為襯,製作十分精巧。元代的戎服在建國之初無論將帥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飾——質孫服。蒙古式戎服的冠是帽和笠。蒙古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政權,爭取漢族上層人士、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漢法。定都北京後,朝廷制定百官的禮服、公服,大都採用漢制。公服與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式樣。平時一般都穿靴。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元末爆發的紅巾軍大起義,使元朝的統治走向了崩潰。明朝建立之初就重視發展軍工生產,提高火器和鎧甲製造的水平,不斷加強國防力量。明代的甲胄絕大多數是用鋼鐵製造的,技術十分先進,種類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歷史上最完備的,而軍戎服飾的等級差別也最明顯。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種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賜服。除常服使用較普遍外,其餘三種都屬於宮廷服飾,不屬戎服范圍。穿常服時要戴烏紗帽,常服和賜服雖也不屬於戎服范圍,但常服作為武官的品級制度經常要穿戴。明代軍人在穿戎服時,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為紅笠軍帽。冠有忠靜冠、小冠等。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明代的下級軍人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清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11世紀時曾建立金朝,16世紀後期,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兩年後公開反明,開始了與明朝的戰爭。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軍在吳三桂的配合下入關鎮壓了農民起義軍,並消滅了南明政權和抗清力量,統一全國,建立了清皇朝。在康熙統治時期的中國,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長期與明朝進行戰爭,清軍不但學會了使用火器,而且掌握了從歐洲引進的槍、炮等近代兵器,特別是兵器的生產,無論是技術性能,還是數量品種,都達到了歷史高峰。火器的日益發達使鎧甲越來越不受重視,因此清代的鎧甲在前期還用於作戰,中期以後純粹成了擺設,只有在閱兵典禮上有時還使用,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盔在清代重新改稱胄,胄分官胄、隨侍胄、兵胄幾種。清代中後期鎧甲廢棄不用後,戎服成了軍隊的唯一服飾。戎服都是滿族衣裳。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蟒服、補服、行袍等幾種服飾。補服如明代的常服,以胸背上的補子區分文武官的品級。行袍為武官的戎服,其形制與蟒服相同。官服的冠飾與袍服一樣,文武相同。士兵的戎服要簡單的多,上身穿對襟無領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長寬口褲,上衣外面一般還要罩一件馬褂。士兵的冠飾有暖帽、涼帽、頭巾和氈帽等幾種。清軍的軍官一般穿靴,士兵穿雙梁鞋或如意頭鞋。清代的腰帶有朝帶、吉服帶、常服帶、行帶等幾種。清代中後期,由於久無戰事,天下太平,統治集團上層日益驕奢淫逸起來,再加上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封建意識作崇,居然堅持「騎術乃滿洲之根本」的愚蠢政策,放棄對現代科學技術和兵器的研製,使國防力量迅速衰弱。當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清帝國的大門時,滿清軍隊幾乎無還手之力。中國成了西方的半殖民地,幾千年來的文化和科學優勢喪失殆盡。在這種情況下,滿清統治集團中出現的「洋務派」,倡導按照西方軍隊的樣式編練新軍,這些新軍的建制和訓練、武器和裝備、兵種和軍服都參照歐洲各國。新軍軍服雖然仍然參雜很多舊色戎服,但無疑是中國近代軍服的開始。舊式戎服從歷史舞台上完全消失,則是在滿清皇朝被推翻以後。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