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談話應注意什麼應注意談話的內容,一定要按照規定去談,不要超過規定的邊界。
B. 論述幼稚園制服產生的背景,內容與意義
一、開創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時期(1919-1928年)陳鶴琴先生1919年離美回國,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東南大學任教授,開始了對兒童心理與教育的科學實驗和研究。次年喜得長子陳一鳴,逐日對其身心發展進行周密的觀察、實驗和文字與攝影記錄.連續808天,對孩子的身體、動作、摸仿、暗示感受性、游戲、好奇心、懼怕、知識、言語、美感、思想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發表了系列關於兒童心理及教育的論文,並於1925年出版《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兩部著作。其中《家庭教育》一書論述了家庭教育的101條原則和教育孩子的具體方法,堪稱為一部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家教經典,陶行知先生發表書評《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稱著者"以科學的頭腦、母親的心腸做成此書,系近今中國出版教育專書中最有價值之著作。"1923年由東南大學教育科支持,起南京鼓樓幼稚園,試驗適合國情的中國化、科學化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雜志上發表"現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指出中國普通幼稚園當時大概有四種弊病:一是與環境的接觸太少,在游戲室的時間太多;二是功課太簡單;三是團體動作太多;四是沒有具體的目標。[1]1925年擴建鼓樓幼稚園園舍,邀請東南大學陸志韋等10人成立董事會,籌募資金,該園成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派助教張宗磷協助研究工作,至此我國第一所幼稚教育實驗中心誕生了。陳先生主持實驗幼稚園的課程、故事、讀法、設備和幼稚生應有的習慣和技能等,並與張宗麟合寫《一年來南京鼓樓幼稚園實驗概要》一文,由《新教育評論》發表。是年夏,主東南大學幼稚師范講習所,編寫的講稿《幼稚教育》圍繞"為什麼幼稚園""幼稚教育的目標、原則、課程"等同題,對中國化、科學化的幼稚園作了全面論述。1927年創我國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同時發表《我們的主張》一文,根據自己幼稚園的理論和實驗總結,提出適合我國國情和幼兒發展特點的15條園主張,其中涉及到適應國情、家園共宵、教育內容、幼稚園課程、教師素養、師幼關系、教法、設備、評價等方面的內容,這15條信條為當時中國的幼稚教育指明了道路,正如陳先生所言:"我們所主張的15條信條當然不是金科玉律盡善盡美,但從現在中國幼稚教育的情形來看,這15條信條也許是治病良方呢!"[2]是年,在《幼稚教育》上發表《幼稚教育之新趨勢》,根據世界幼稚教育發展的情況,提出幼稚教育發展的7種新趨勢:注重自由活動、注重戶外活動、釐定課程、規定標准、研究幼稚生心理、幼稚園與一年級應聯絡、蒙養園運動,[3]種新趨勢對當時我國幼稚教育的發展都有指導價值和意義。1928年,陳先生負責全國幼稚園課程標準的草擬和制定工作,5月與張宗麟合著《幼稚教育叢刊》,出版《幼稚園的讀法》《幼稚園的故事》《幼稚園的課程》和《幼稚園的設備》,同時,反對小學和幼稚園的分科教學法,提倡"整個教學法",主張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教給兒童。次年8月,陳先生負責編制的《幼稚園課程暫行標准》經中小學課程標准起草委員會審查通過,由教育部頒發在全國試行。該課程標准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幼稚教育總目標,第二部分為課程范圍,包括音樂、故事和兒歌、游戲、社會和自然、工作、靜息、餐點7個方面的內容,第三部分是教育方法,提出了17種教育方法及要點。該標准成為指導我國當時幼稚教育的綱領性文件.使我國的幼稚教育不再盲目仿效他人,它對推動我國幼稚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時期豐富的幼兒教育思想的產生,既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原因,也不可忽視陳先生的個人因素。從內因來說.陳先生1914年清華畢業赴美留學,考取的是庚子賠款獎學金,陳先生說:"清華大學經費來自美國退還的庚款,我游學美國也用的是庚款,庚款是什麼呢?還不是中國人民的民脂民膏!人民的脂膏栽培了我,我如何不感激呢!如何不思報答呢!"[4]他在啟程去美國之前,原本想學醫,在橫渡太平洋的郵船上,他改變了注意,認為要挽救病弱的中國,必須從教育人做起,而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兒童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他決定把一生獻給祖國的兒童教育事業,他的志向得到同舟赴美的陶行知先生的贊賞,後來兩人一起在哥侖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另一主要內因是陳先生對兒童無限的熱愛,正如陳先生所言:"我是喜歡兒童的,兒童也是喜歡我的",他呼籲全社會都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正是陳先生對兒童的這種純愛,才確定了他獻身兒童教育事業的人生志向。從外因來說,陳先生留美期間.師從克伯屈、孟祿、桑代克、羅格等知名教授,系統學習了美國的教育學說及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方法.對克伯屈採用的啟發式教學法,深感受益。回國後,正值"五四"新文化教育運動時期,他以親身經歷批判封建宗法制陳腐教育對兒童的束縛與殘害,針對當時中國的幼兒教育被外國教會所壟斷、全盤西洋化的現狀,疾呼:"幼稚教育抄襲西洋,不切合中華民族性,不適合中國國情,不能使中國兒童適應。"[5]加之回國後就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兒童心理學課程.對早期兒童心理發展作了連續而周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些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更堅定了他從幼兒教育人手,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中國化、科學化、民主化、大眾化的現代幼兒教育之路的決心。二、廣泛開展教學實驗和研究,編寫各類兒童課本和讀物的時期(1928-1939年)經過陳先生和先輩們的共同努力,中國的幼兒教育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時從教會手中收回教育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陳先生憑著對祖國的滿腔熱情,對兒童的熱愛,受聘於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人教育處任處長.為的中國兒童學。在主持教育處工作11年期間.的6所小學都附設幼稚園,並在小學和幼稚園大力提倡各種教學實驗和教學研究活動,仍然關心幼稚教育的發展,編寫了系列適合兒童特點的各類兒童課本和課外讀物:1931年在《兒童教育》上發表《四年來中國之幼稚教育》,次年,與陶行知、張宗麟合著並出版《幼稚教育論文集》,編寫出版《幼稚園課本》16冊;1935年在《新聞報》上發表《對於兒童年實施後的宏願》,要求全民族、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教育兒童,為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奮斗;1937年7月,正值盧溝橋事件發生之時,中華兒童教育社在北平舉行第7屆年會,陳先生參加主席團討論學前兒童教育問題,堅持到會議結束才帶領南方與會同志繞道回滬,可見他對幼兒教育問題的關心和重視。是年,在《播音教育月刊》上發表《怎樣做父母》《怎樣教小孩》;1938年與鍾昭華合編出版《南京鼓樓幼稚園兒童生活寫真》。陳鶴琴先生認為,要使幼稚教育發展,必須發動和組織的人合作來做,他說:"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學進步,端在合作。""實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6]在這一思想主導下,他大力創兒童教育學術團體和刊物,20年代他發起組織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在此基礎上創建中華兒童教育社,到30年代發展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還主編《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等刊物,廣泛交流經驗,擴大宣傳,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幼兒教育在戰時的發展。三、活教育理論體系形成、較完整幼稚師范教育體系建立的時期(1939-1949年)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經濟上貧窮落後,老百姓一貧如洗,人民生活極其艱難,科學技術極不發達,教育也陷入陳舊腐敗、抄襲外國、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兒教育顯得尤為突出。對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銳地揭露:當時國內的幼稚園害了三種病,即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陳鶴琴先生面對舊教育的全盤西化、脫離實際、死讀書本的時弊,也嚴肅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國,抄來抄去到底弄不出什麼好的教育來。"陶行知先生曾把舊中國陳舊腐敗的教育概括為"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針對當時的這種教育現狀,陳先生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改變,他要下決心使這種腐敗的"死教育"變為"前進的、活潑的、有生氣的教育"。陳鶴琴先生青年時期受到歐美新教育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資產階級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這一進步教育運動抨擊當時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教學方法,反對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和對兒童活動的束縛.強調兒童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倡"做中學"的教學方法,提倡"實驗"的精神。陳先生十分贊賞這種觀點。他借鑒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確合理的部分,正如陳先生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對形成中國的活教育運動起了相當的影響。"[7]但是,陳先生的借鑒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國進行幼兒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指出:"要曉得我們的小孩子不是美國的小孩子,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環境與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與美國的國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在我們用起來未必都是優良的。""總之.幼稚園的設施,總應當處處以適應本國國情為主體,至於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採用,總以不違反國情為唯一條件。"[8]另外,陳先生對歐洲11國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決心在中國實驗活教育。1934年7月,陳鶴琴先生開始了長達7個月的歐洲教育考察,他參觀了許多新型的實驗學校,與各國的教育專家進行了教育問題的討論,對各國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這使他對"新教育"的源頭--歐洲新教育有了真實的感受,從中看到了現代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共同特性,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值得借鑒的。特別是各國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這給了陳先生很大的啟發,為他在中國實踐活教育指明了方向。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實驗過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幫助,他特別贊賞和佩服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陳先生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學"、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陳鶴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實驗本國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從內因來說,陳先生從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深有體會,即便清王朝被推翻,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教學方法仍很死板,學校活動的中心仍是老師,教材的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生活。陳先生說:"他們機械的、被動的被灌輸以有限的所謂知識食糧,而實際上它們卻難以消化--沒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只要他們讀和寫,而從不要求他們自己去想去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活教育植下種子,生根發芽,開出花朵。"[9]1940年陳先生赴重慶參加國民教育會議,途經桂林時給中山學校題詞:"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10]4月謝絕留在重慶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之職,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回到江西,邀集一批有志人士在泰和大嶺山上以"荒山辟樂園"的精神起了"扛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實驗"活教育",實現了由中國人自己培養幼教師資的宏願。其實.陳先生早在20年代就迫切的感到,要實現幼兒教育的中國化、科學化,不能靠外國教會控制幼教師資的訓練,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培訓師資。早在1928年他就提出《各省師范學校急需設幼稚科案》,建議"就環境適應之地,開設幼稚師范學校,或就各省之師范內,添設幼稚科,以培養專門人才,供給良好師資。"[11]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的創建就邁出了這第一步。是年,確定並實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即目的論;"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即課程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即方法論。"[12]1941年1月,陳先生主編的《活教育》月刊創刊,確定的刊物宗旨是:建設教育理論、輔導教師進修、提供具體教材、討論實際方法,並發表《活教育與死教育》一文。繼而發表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比較教學法;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替代教學法;注意環境、利用環境;分組學習,共同研究;教學游戲化;教學故事化;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精密觀察。[13]1942年,在《活教育》月刊上發表《活教育要怎樣實施》,總結子兩年來活教育實施的經驗,長.為的中國兒童學。在主持教育處工作11年期間.的6所小學都附設幼稚園,並在小學和幼稚園大力提倡各種教學實驗和教學研究活動,仍然關心幼稚教育的發展,編寫了系列適合兒童特點的各類兒童課本和課外讀物:1931年在《兒童教育》上發表《四年來中國之幼稚教育》,次年,與陶行知、張宗麟合著並出版《幼稚教育論文集》,編寫出版《幼稚園課本》16冊;1935年在《新聞報》上發表《對於兒童年實施後的宏願》,要求全民族、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教育兒童,為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奮斗;1937年7月,正值盧溝橋事件發生之時,中華兒童教育社在北平舉行第7屆年會,陳先生參加主席團討論學前兒童教育問題,堅持到會議結束才帶領南方與會同志繞道回滬,可見他對幼兒教育問題的關心和重視。是年,在《播音教育月刊》上發表《怎樣做父母》《怎樣教小孩》;1938年與鍾昭華合編出版《南京鼓樓幼稚園兒童生活寫真》。陳鶴琴先生認為,要使幼稚教育發展,必須發動和組織的人合作來做,他說:"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學進步,端在合作。""實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6]在這一思想主導下,他大力創兒童教育學術團體和刊物,20年代他發起組織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在此基礎上創建中華兒童教育社,到30年代發展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還主編《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等刊物,廣泛交流經驗,擴大宣傳,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幼兒教育在戰時的發展。三、活教育理論體系形成、較完整幼稚師范教育體系建立的時期(1939-1949年)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經濟上貧窮落後,老百姓一貧如洗,人民生活極其艱難,科學技術極不發達,教育也陷入陳舊腐敗、抄襲外國、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兒教育顯得尤為突出。對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銳地揭露:當時國內的幼稚園害了三種病,即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陳鶴琴先生面對舊教育的全盤西化、脫離實際、死讀書本的時弊,也嚴肅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國,抄來抄去到底弄不出什麼好的教育來。"陶行知先生曾把舊中國陳舊腐敗的教育概括為"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針對當時的這種教育現狀,陳先生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改變,他要下決心使這種腐敗的"死教育"變為"前進的、活潑的、有生氣的教育"。陳鶴琴先生青年時期受到歐美新教育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資產階級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這一進步教育運動抨擊當時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教學方法,反對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和對兒童活動的束縛.強調兒童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倡"做中學"的教學方法,提倡"實驗"的精神。陳先生十分贊賞這種觀點。他借鑒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確合理的部分,正如陳先生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對形成中國的活教育運動起了相當的影響。"[7]但是,陳先生的借鑒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國進行幼兒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指出:"要曉得我們的小孩子不是美國的小孩子,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環境與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與美國的國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在我們用起來未必都是優良的。""總之.幼稚園的設施,總應當處處以適應本國國情為主體,至於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採用,總以不違反國情為唯一條件。"[8]另外,陳先生對歐洲11國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決心在中國實驗活教育。1934年7月,陳鶴琴先生開始了長達7個月的歐洲教育考察,他參觀了許多新型的實驗學校,與各國的教育專家進行了教育問題的討論,對各國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這使他對"新教育"的源頭--歐洲新教育有了真實的感受,從中看到了現代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共同特性,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值得借鑒的。特別是各國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這給了陳先生很大的啟發,為他在中國實踐活教育指明了方向。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實驗過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幫助,他特別贊賞和佩服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陳先生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學"、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陳鶴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實驗本國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從內因來說,陳先生從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深有體會,即便清王朝被推翻,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教學方法仍很死板,學校活動的中心仍是老師,教材的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生活。陳先生說:"他們機械的、被動的被灌輸以有限的所謂知識食糧,而實際上它們卻難以消化--沒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只要他們讀和寫,而從不要求他們自己去想去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活教育植下種子,生根發芽,開出花朵。"[9]1940年陳先生赴重慶參加國民教育會議,途經桂林時給中山學校題詞:"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10]4月謝絕留在重慶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之職,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回到江西,邀集一批有志人士在泰和大嶺山上以"荒山辟樂園"的精神起了"扛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實驗"活教育",實現了由中國人自己培養幼教師資的宏願。其實.陳先生早在20年代就迫切的感到,要實現幼兒教育的中國化、科學化,不能靠外國教會控制幼教師資的訓練,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培訓師資。早在1928年他就提出《各省師范學校急需設幼稚科案》,建議"就環境適應之地,開設幼稚師范學校,或就各省之師范內,添設幼稚科,以培養專門人才,供給良好師資。"[11]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的創建就邁出了這第一步。是年,確定並實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即目的論;"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即課程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即方法論。"[12]1941年1月,陳先生主編的《活教育》月刊創刊,確定的刊物宗旨是:建設教育理論、輔導教師進修、提供具體教材、討論實際方法,並發表《活教育與死教育》一文。繼而發表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比較教學法;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替代教學法;注意環境、利用環境;分組學習,共同研究;教學游戲化;教學故事化;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精密觀察。[13]1942年,在《活教育》月刊上發表《活教育要怎樣實施》,總結子兩年來活教育實施的經驗,教育內涵、提高教育效率案》《建議根據專業學習,讓幼教幹部歸隊,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案》。陳先生雖從政,但熱愛、關心幼教事業之心依然強烈。1979年,陳先生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小組發言中講到:"這次我借出席五屆二次政協會議之機,提出了三點提案:1.在全國各省市恢復或建立幼兒師范學校,以培養幼教師資。2在全國各省市高等師范學校恢復或建立幼兒園和實驗小學,作為進行科學實驗取得系統經驗的場所。3.設立兒童玩具、教具、設備的研究室和實驗工廠。這三點提案,經提案審查委員會審查已建議國務院交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19]是年11月在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被推選為名譽理事長,並發表講話,講話就開展幼兒教育科學研究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第一,要對於作為幼兒教育基礎的兒童心理作全面、系統、切實的科學實驗;第二,要重視幼兒家庭教育的科學實驗;第三,對幼兒園的教育應進行系統、深入的科學實驗與研究,要好示範性幼兒園;第四,必須重視和解決幼教玩具、教具的科學實驗和製造,這是一個極為迫切的重大問題。"陳鶴琴先生的三個提案和幾點建議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981年,年近90的陳先生還為"六一"國際兒童節題詞:"一切為兒童、一切為教育、一切為四化。"同年11月,為浙江《幼兒教育》創刊題詞:"熱愛、了解和研究兒童,教育他們使之勝過前人。"這既是對一切從事幼兒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諄諄教誨,也體現了陳先生熱愛兒童、關心兒童教育事業的摯熱情懷。縱覽陳鶴琴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兒童教育事業奉獻的一生,為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盡瘁的一生,繼承、弘揚和發展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為新時期我國幼兒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獻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C. 日本檢查官制服的模式(需圖。高分)
http://images.google.cn/imgres?imgurl=http://ny.libertytimes.com/2006/New/Feb/5/DA_1_%255B1%255D.Breakfast.jpg&imgrefurl=http://ny.libertytimes.com/2006/New/Feb/5/index.htm&h=222&w=380&sz=25&hl=zh-CN&start=17&um=1&tbnid=05t12HGxi1ZdpM:&tbnh=72&tbnw=123&prev=/images%3Fq%3D%25E6%2597%25A5%25E6%259C%25AC%25E6%25A3%2580%25E6%259F%25A5%25E5%25AE%2598%26ndsp%3D21%26svnum%3D10%26um%3D1%26hl%3Dzh-CN%26newwindow%3D1%26client%3Dfirefox-a%26rls%3Dcom.google:zh-CN:official%26sa%3DN
D. 酒店制服的制服文化
中國的酒店文化源於行旅文化,只有行旅文化產生了物化了的旅店業,才具備了酒店制服發育的土壤。我國的酒店業隨經濟的長足發展而趨於完善與規范,酒店文化也日趨豐富,已經不僅僅是原來意義上的「住宿.餐飲」文化,她不僅是一個地區經濟水平和物質生活的反映,更是人們追求精神文明,提高物質生活質量的反映。現代酒店文化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和廣泛,如:風土文化.飲食文化.風俗人情等等,而酒店制服與這些都休戚相關。「服裝是文化的表徵,服裝是思想的形象」,人們的著裝品位,反映了他們的個性.氣質和文化修養,表現出人們不同的文化歸屬,著就是所謂的「服飾文化」。酒店服飾內容的繁多,全面形成了酒店制服的多樣性,不僅是服飾文化的一種表現,而且也成為酒店文化和酒店整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體現了員工崗位的識別功能,更體現了企業精神,能把制服的實用性.藝術性和企業精神融合在一起。酒店制服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其職業范圍:大到國際社會.國家形象.禮儀尺度,小到企業形象和精神。
E. 電影制服劇情介紹
《制服》講述的是一起扣人心弦的連環謀殺案,在城中連續發生了兩起專門殺害女性並將屍體變裝的驚天案件,而且手法相似,漆黑的夜裡,被打扮成護士的艷屍驚現廢棄醫院,被害人也皆是上流社會的名媛,該案件驚動了當地人民,名流界更是人心惶惶,在多方壓力下警方派出了沉穩機智的警探方有為(任達華飾)專門負責此案。刑警隊長方友為(任達華 飾)和部下抽絲剝繭展開調查,就在他們苦苦尋覓線索時,類似兇案接連發生,引起了極大恐慌。面對變態兇手的公開挑釁,警方展開了周密的調查。方有為通過調查發現美女收藏家周瑾(徐若瑄飾)將可能成為兇犯的第三個目標,於是對其進行了重點保護。可外表柔美的周瑾總是讓人感覺神秘異常,在著重保護下周瑾還是被兇犯布下的迷魂陷阱中給劫走,方有為是否能戰勝這個在暗處似乎一切盡在掌握的兇犯呢?在最後一刻是否能救出周瑾?而兇犯專挑名媛下手究竟又是為何?但當真凶浮出水面,看似塵埃落定時,方友為卻發現,原來一切並非看起來那麼簡單,故事的背後,原來還藏著另一重真相……......
F. 三項制服是指
不是制服的一種種類。
G. 什麼是制式服裝
1、制服是指一群相同團體的人所穿著的服裝,用以辨識從事各個職業或不同團體的成員,像學生、軍隊、醫師、護士和警察等職業的人經常穿著制服。
2、在人類文明早期,像宗教的神職人員已經開始穿著起了制度以表明他們的身份,直到現在,某些宗教的(像佛教和天主教)神職人員依然穿著著特殊的服裝以表明自己的身份。
3、有些職業的制服是全世界統一樣式,例如飛機駕駛員的制服及海軍制服等。
4、有一些地方的學校,例如亞洲的一些國家,會要求學生穿著校服上學。
(7)制服講標內容擴展閱讀:
軍裝採用的是一種制式服裝,透過一個國家、一個時期軍服的質地、顏色和款式,不僅可以品出時代的審美,同時可以讀出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內容。
世界上的軍裝多數是綠色的,但在許多情況下,自然背景並非綠色,這就要求根據當時當地的背景條件、靈活合理選擇服裝顏色。
軍裝每次設計、更新時都要進行大量的測量、實驗工作。設計「84」式軍裝時,就曾經收集了27個國家的軍服樣品,對海陸空三軍的83個團、15000名不同體型戰士進行了實地測量。
「07」式軍服同樣也進行了大量的測量、實驗。據介紹,新軍裝是在駐港部隊軍裝基礎上改裝而來,「這主要是考慮到與國際接軌」。
H. 南航的制服有怎樣的意義
中國南方航空空中乘務員(空姐)的制服正式啟用於2006年,為南航歷史上的第四套制服。 這套制服由法國設計師Stephane Soh(史提浦·蘇)設計,內容包括夏裝、春秋裝、冬季大衣和圍裙多個款式,品種包括西裝、襯衣、馬甲、褲子、外套、風衣等。這套制服的製作面料均由日本和義大利進口,每套服裝的製作費用約為7000元人民幣。制服採用兩種基調色,其中,乘務長為天青藍色,乘務員為玫粉紅色。
I. 酒店制服房工作有那些內容
1、內容
(一) 制服員嚴格遵守制服的發放、更換規定。
(二) 每天必須做好更換制服的准備工作。
(三) 制服按各部門進行依序編號,衣服的上架必須整齊有序,定期進行檢查,以防室內潮濕等影響。
(四) 制服員每天必須檢查制服的洗滌、熨燙質量、不合格的重新處理,並且作好記錄。
(五) 每天對制服的掉扣、破損、開線、修改的作好記錄,並以最快的速度修補好。
(六) 嚴格遵守酒店制服借用制度,酒店員工因特殊情況需要借用制服,必須由本部門經理簽字,同時經客房部經理簽字方可借用。
(七) 新員工入職,制服員發制服需憑行政人事部填寫的制服發放單發放,制服員須作好記錄,並留發放單的第二聯歸制服員保管。
(八) 對辭職員工,必須做好衣服的回收工作,同時制服房的經手人須簽名確認。
(九) 不定期對庫存所有的制服進行整理、擺放檢查、如有發霉、發黃的需及時送洗。
(十) 每月底必須對所有的制服盤點一次。
2、制服收發
a) 制服員將制服交換表填寫並對衣物進行檢查並記錄需修補的制服。
b) 襯衫、廚房雜項物品(包括廚衣、圍裙、三角巾、等)分類送洗滌公司,由接受人當面清點及簽名。
c) 在指定時間將臟制服交允洗滌公司工人,由接受人當面清點及簽名。
3、制服存放
a) 員工因工作原因造成制服損壞、由所屬部門負責人簽名證實,方能報銷及補發制服、人為損壞制服者必須照價賠償。
b) 如員工在更衣室或其他地方遺失制服、須先向保安部申請調查屬實,憑保安部負責人簽署和蓋章的證明方能報銷和補發制服。否則報失制服者必須照價賠償。
4、制服房日常管理制度:
1) 不遲到、不早退、終於職守。
2) 遵守酒店各項規章制度。
3) 誠實勤懇,不弄虛作價,嚴禁私自挪用飯店布草、衣物及其他公共財物,杜絕偷竊行為。
4) 團結友愛、密切合作、不損人利己。
5) 尊敬領導、服從上級的工作安排,積極扎實地完成各項工作。
6) 嚴格遵守各項安全措施,保持高度警惕。
7) 保持布草房清潔衛生,愛護設備和家私。
8) 多提合理化建議,積極參與管理。
(9)制服講標內容擴展閱讀:
制服的換洗:
1、員工將臟的工服由部門統一收取送至洗衣房。
2、洗衣房對於掉扣或有破損的工服進行補扣和縫補。
3、各部門送衣人員與洗衣房做送洗交接點數。
4、根據工服的洗滌方式分類處理。
5、洗前應做預去污處理,再根據不同面料特性分別進行乾洗或水洗,手洗或機洗。
6、水洗後的工服根據面料進行烘乾或晾乾。
7、在熨燙前應對工服進行檢查,發現有不幹凈的重新處理,燙後檢查熨燙質量。
8、若有問題的應再燙或再洗處理,同時,檢查工服的完整程度。包括紐扣、鉤子、拉鏈等是否完好,有破損的,應挑出交給縫補工縫補。
9、最後檢查交數,由各部門人員領回。
J. 官服的制服詳解
5000年的服飾花色繁多,變化萬千,數不勝數,應從哪裡說起呢?我們就從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成為貫穿數千年來禮儀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員禮服談起。 商周時期的禮服,代表當時最高級的服飾式樣。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緊口、領子緣有寬邊,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當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腳上穿各種質料制的鞋子。頭上戴的,是貴族男子專用的冕、冠、弁等「頭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要加穿各種獸皮製成的皮裘。貴族的禮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色的狐裘,極為珍貴。貴族們為顯示禮儀,就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 西周宗法禮儀制度的形成,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用不同的服飾。 周代的帝王禮服由袞、冕、黻、帶、裳、幅、舄、衡等服飾組成。袞,是繪制上或刺綉有各種圖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頂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懸掛的長方形織物。帶,指用皮革製作或絲線編織的腰帶。裳,是下身穿的長裙。幅,又叫邪幅是纏在腿上的布帶。舄,是金線和紅線編織的厚底鞋。衡,是用來固定冠冕的頭飾。
帝王禮服的裝飾品和專用花紋,大概也是從周代開始有了具體規定。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如有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這些花紋,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諸侯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 宋朝統一全國後,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頒布了新的服飾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梁數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
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並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別品級。 宋代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頭上的襆頭。唐代的軟襆頭在宋代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腦後有兩根直尺一樣的腳,水平伸出。開始較短,後來越伸越長,甚至有一丈長。至於低級吏員和皂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腳向上彎起的交腳襆頭。
遼國在北方與北宋並峙,所以遼國的官員服制就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遼代官員分南北兩班,太後和北班契丹大臣們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飾,而國王和南班漢族大臣們使用漢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後晉服式。它由圓領長袍、玉帶和褲、靴所組成。
繼遼國之後在北方興起的金國,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這種制度較多吸收了唐宋時代漢族帝王官員服飾的特點,只是比較簡單一些。皇帝的祭祀禮服採用通天冠、絳紗袍;朝服是淡黃袍,腰束烏犀帶。官員們的朝服為紅色大袖羅衣、紅羅裙、戴進賢冠;公服採用襕衫。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
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經規定了一種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烏紗弁帽、玄色袍、玉帶和白襪黑履組成。
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綉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清規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補子為清代繼續沿用,圖案內容大體一致,但改為單禽。各品級略有區別,通常是,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代相比,清代的補子相對較小,前後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後片則一整片,主要原因是清代補服為外褂,形制是對襟的原因。一般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