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伊斯蘭教軍隊制服

伊斯蘭教軍隊制服

發布時間:2021-06-06 04:34:56

① 伊斯蘭革命,70萬皇家軍隊為何沒放一槍一炮

在伊斯蘭革命時,伊朗已經內憂外患,所以在國家沒有命令的情況下,70萬皇家軍隊沒放一槍一炮。不僅僅是士兵反抗了,非常多許多高級軍官也已經崩潰,高級軍官的崩潰使得整個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所以確實在沒放一槍一炮情況之下伊斯蘭革命成功。


如果當時在伊斯蘭革命的時候,這些軍官到士兵看著自己國家滅亡的時候,可以誓死抵抗的話,其實也不必這樣,這些是這些士兵和軍官都是伊斯蘭教徒,他們其實在革命的時候也不要成為伊斯蘭的叛徒。

② 傳說中伊斯蘭教傳的戰士

哈薩辛宗教兄弟會
哈薩辛派是中古時期活躍於阿富汗至敘利亞山區的一個穆斯林異端教派,它以秘密暗殺聞名於世。其成員是穆斯林中右翼教派的激進主義分子組成的刺客集團,他們用古來波斯相傳的一些暗殺技術令十字軍將士或其他教派的人談虎色變,組織嚴密,形式詭秘。
阿薩辛派屬於伊斯蘭教亦思馬因派(Ismaili)的支系尼查里派(Nizari)的異端。他們可以因為各種不同的政治或宗教目的而受雇於人,是一個激進好戰的組織。他們被認為活躍在西元第八世紀到第十四世紀。這個神秘主義的秘密組織專門對阿拔斯王朝的精英們進行恐怖主義式的大膽處決或政治性的暗殺。英文「assassin(暗殺)」的字源就是由此而來。他們這個教派稱為al-da'wa al-jadīda ,意思是「新的教義」。並以阿拉伯語發音fidā'ī自稱為fedayeen,意思是「准備好為某個理由犧牲的人」。該派以「新的宣傳者」自稱,故史學家稱為新伊斯瑪儀派。西方學者稱阿薩辛派(Assassins)。

刺客信條玩過沒?就是這個組織的

③ 同為伊斯蘭教,為何遜尼派軍隊戰力不值一提,什葉派卻非常強悍

主要是因為遜尼派軍隊的地理位置要比什葉派好的多。還由於非常富裕可以獲得歐美國家非常多的經濟援助,所以並不會把士兵的訓練放在心上。然而什葉派國家,他的地理條件非常的惡劣,而且長期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使得他們的士兵非常的,有向心力,為國家奉獻的精神也非常的強烈。

所以說這兩個宗教派別的軍隊戰鬥力,雖然都並不太出色,但是遜尼派的軍隊戰鬥力要更差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平時的訓練以及地理條件所造成的,因為伊朗軍隊更懂得一個居安思危的道理。

④ 伊斯蘭教穆罕默德的將軍

穆罕默德(Muhammad,約570~632)伊斯蘭教創傳人,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的締造者。舊譯「摩訶末」、「馬哈麻」、「謨罕驀德」。全名艾布·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裡布·本·哈希姆。生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其先祖曾掌管麥加克爾白祭祀、召集古萊什部落議事會議等權力。從其曾祖父後家境開始衰落。父親阿卜杜拉在他出生前歿於經商途中。6歲時母親阿米娜病故,由祖父阿卜杜勒·穆塔裡布撫育。8歲時祖父去世,由伯父艾布·塔利卜收養。因伯父多子女,家境貧寒,童年失學,替人放牧。12歲起,跟隨伯父參加商隊到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經商,並接觸和了解到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情況。20歲時,參加了阿拉伯半島部落之間長達4年的「伏賈爾之戰」,為他提供了豐富的軍事知識。他為人誠實謙虛,辦事公道,樂善好施,贏得族人的贊譽和信任,被譽為「艾敏」(即忠實可靠者)。25歲時,受伯父的囑咐,受雇於麥加諾法勒族富孀赫蒂徹,為她經辦商務,並帶領商隊到敘利亞一帶經商。他精明、誠實和善於經商的才能博得赫蒂徹的信賴和愛慕。596年,時年25歲的穆罕默德和40歲的赫蒂徹結婚。從此,穆罕默德的生活走向富裕、安定,在麥加的社會威望日益提高,為他的傳教事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穆罕默德生活的時代,正值阿拉伯半島社會政治、經濟變革動盪的時期。他在早年經歷放牧、經商、顛沛流離的艱辛生活中,目睹和接觸阿拉伯社會貧富懸殊、高利貸盤剝、部落氏族對立、血親復仇盛行、戰爭頻仍、經濟衰落所造成的四分五裂的情況,體察到人們渴望安定統一和擺脫困境的願望。他目睹和接觸到當時盛行於半島的多神信仰、偶像崇拜帶來的愚昧、無知和社會道德墮落的現象,並廣泛接觸半島各宗教的傳教師、神父和學者,汲取了大量宗教知識,還深受流行半島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一神思想的影響,為他後來的宗教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婚後的穆罕默德常到麥加郊區希拉山一個山洞裡隱居潛修、沉思冥想,探求解決阿拉伯民族的社會和宗教危機的出路。據《布哈里聖訓實錄》載,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據傳在萊麥丹(九月)的一個夜晚,當他在希拉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達旨意,並首次向他「啟示」了《古蘭經》文,授命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向世人「傳警告」、「報喜訊」。此後不斷受到「啟示」,命他傳播「主命」,教導人們信奉伊斯蘭教。從此,穆罕默德接受真主賦予的「使命」,以無限的虔誠獻身於伊斯蘭教事業。
穆罕默德的傳教活動,歷時23年,可分麥加時期和麥地那時期。麥加時期(610~622)。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教義,以認主獨一的信仰反對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起初以秘密的方式在近親密友中進行傳教活動,最早信教的是妻子赫蒂徹、堂弟阿里、釋奴栽德和密友艾布·伯克爾,接著信教的有奧斯曼、祖拜爾、賽爾德、泰勒哈、阿卜杜·拉赫曼、艾爾蓋姆等少數古萊什上層人物。』後來擴大到受古萊什商人貴族迫害的哈希姆家族、奴隸及社會下層。612年,穆罕默德宣稱安拉默示他:「你公開宣傳你的使命吧!你當鄙棄崇拜偶像的人。」從此,他開始向麥加居民公開傳教。他號召人們從愚昧和迷途中解脫出來,放棄對多神及偶像的膜拜,歸信宇宙萬物的唯一主宰安拉;向人們描述末日審判的情景,火獄的恐怖和天園的幸福,凡歸信伊斯蘭教而行善者將進入永恆的天園,不信而作惡者將墮入永恆的火獄,告誡人們止惡揚善。他主張凡穆斯林,不分貧富貴賤,皆為兄弟,應停止部落氏族之間的相互爭斗和仇殺。還提出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善待孤兒和優待、釋放奴隸等主張,受到麥加下層群眾的擁護,許多貧民和奴隸歸依了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的傳教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以艾布·蘇富揚和艾布·哲赫勒為首的麥加大富商和多神信徒的強烈反對和敵視,攻擊穆罕默德為「古萊什祖宗信仰的叛逆」,視伊斯蘭教為「異端邪說」。他們害怕伊斯蘭教的發展會徹底動搖古萊什多神信仰的傳統,使麥加失去多神宗教中心的地位,威脅麥加商業貴族的特權,使之失去每年從克爾白神廟祭祀中所取得的經濟利益,便採取各種殘酷手段迫害、折磨信仰伊斯蘭教的平民和奴隸,並諷刺、謾罵、威脅穆罕默德。後又實行經濟制裁,對信教的奴隸施行暴力,企圖迫使穆罕默德放棄傳教。面對麥加貴族的迫害,穆罕默德除與他們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外,為保護信士的安全,於614~615年,毅然決定讓一部分穆斯林先後分兩批渡海遷往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暫求保護。617年,歐麥爾、哈姆扎等重要人物信奉伊斯蘭教後,一度增強了穆斯林的力量。但也因此遭到麥加貴族更加強烈的反對和迫害,誘迫哈希姆族長艾布·塔利卜解除對穆罕默德的庇護,遭到拒絕。後艾布·哲赫勒又組織全部落聯合抵制,斷絕與哈希姆和穆塔裡布兩家族的商業往來和通婚。620年,穆罕默德的妻子赫蒂徹和伯父艾布·塔利卜相繼去世,他的傳教活動失去有力支持,處於更加困難的境遇,伊斯蘭教史稱「悲痛之年」。麥加貴族趁機加緊迫害,哈希姆族新任族長艾布·萊海布撤銷對穆罕默德的保護,他被迫到麥加附近的塔伊夫城查訪傳教,謀求建立新的傳教基地。但由於當地部落首領的排斥,不久便被迫返回麥加。
620年夏初正值朝覲季節,穆罕默德同來自各地的阿拉伯人廣泛接觸,宣傳伊斯蘭教義,尋求新的傳教根據地。有6名葉斯裡布(即麥地那)的海茲拉吉族人聆聽了穆罕默德的宣教後,認為穆罕默德就是《聖經》中所「預示的先知」,表示信仰伊斯蘭教。621年,葉斯裡布的12人再次抵達麥加,同穆罕默德在麥加附近的阿蓋白進行會談,訂立第一次協定,邀請穆罕默德到葉斯裡布作為仲裁者調解部落之間糾紛,並表示海茲拉吉和奧斯族願歸信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遂派穆蘇阿布和阿卜杜拉·本·歐姆隨同前往傳教。622年6月,葉斯裡布派出75人組成的代表團來到麥加,同穆罕默德在阿蓋白舉行了會談,訂立第二次協定。他們重申奉穆罕默德為先知,保證為傳教事業而戰,發誓服從和保衛他,並正式邀穆罕默德及穆斯林遷徙到葉斯裡布去。穆罕默德欣然接受了邀請。穆罕默德經過充分的准備和部署,趁麥加反對派疏於防範之機,組織約200多名穆斯林,分期分批秘密地由麥加遷徙到葉斯裡布,受到當地支持者的厚待。麥加貴族發覺穆斯林遷徙後,遂策劃謀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聞訊後便同艾布·伯克爾避開敵人的防範,星夜抄小路離開麥加,並在敵人的搜捕追擊下,經長途跋涉,終於622年9月24日安全到達葉斯裡布。史學家稱這一事件為「希吉來」(即遷徙)。葉斯裡布遂即改名為「麥地那·奈比」(即先知之城)。「希吉來」標志麥加時期的終結和麥地那時期的開始,使伊斯蘭教從宣傳教義階段過渡到組建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的階段,這是穆罕默德一生和伊斯蘭教的重大歷史轉折點。
麥地那時期(622~632)。遷徙麥地那後,伊斯蘭教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穆罕默德進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革,建立了宗教和社會各項制度,既完成了創傳伊斯蘭教的歷史使命;又以麥地那為中心,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國家政權。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蘭教作為維護穆斯林團結統一和鞏固麥地那基地的精神武器。他創建庫巴清真寺和麥地那先知清真寺,親率穆斯林禮拜並進行宣教。還派出門弟子到各部落傳教,麥地那幾個阿拉伯部落歸信伊斯蘭教,其氏族酋長也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為增強穆斯林內部的團結,他號召穆斯林「服從安拉和使者」,告誡遷士和輔士要打破傳統的血緣關系和狹隘的氏族部落界限,共同遵奉「安拉之道」,凡穆斯林互相結為兄弟,團結互助,不得互相攻擊。為壯大穆斯林隊伍的力量,他又提出了一些,社會改革的主張,以吸引更多的支持者,緩和社會矛盾。他譴責高利貸者,禁止高利貸盤剝和秤量不公;提倡樂善好施,賑濟貧弱孤寡,主張寬待奴隸,鼓勵釋奴,允許奴隸贖身;禁止血親復仇,消除部落戰爭和相互仇殺;孝敬父母,善待和保護孤兒,禁止殺嬰和活埋女嬰等,得到廣大下層穆斯林的擁護。為求得一個穩定發展的環境,穆罕默德對猶太人實行了聯合妥協的政策,採用猶太教的一些儀式和禮俗,如把穆斯林的禮拜朝向定為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奉行中午的禮拜和「阿舒拉」齋戒;稱猶太人為有「經典」的人,尊重其宗教信仰等,在一定時期內緩和了同猶太人的矛盾。
穆罕默德調整了同各方面的關系,鞏固了在麥地那的地位後,便開始建立國家政權。穆罕默德制定了各部落共同遵守的《麥地那憲章》,其主要宗旨在於團結包括猶太人在內的各部落人民,制止內部仇殺,互相尊重宗教信仰,保障私人的財產和人身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當一方受到侵略另一方應予支援,一切爭端由先知最後裁判,共同抵禦麥加古萊什人對麥地那的攻擊。622年底,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的共同信仰為紐帶,以遷士和輔士為中堅,創建伊斯蘭宗教公社——「烏瑪」(即民族、國家)。穆罕默德集政、教大權於一身,成為最高的宗教領袖和行政兼軍事長官;最高的立法者和最高的裁判官。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等輔佐穆罕默德掌握政、教、軍大權。並由著名的門弟子10餘人組成舒拉會議(即民主協商會議),作為參議咨詢機構,協助穆罕默德商定重大問題。烏瑪的建立,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和社會變革的成功,提供了組織保證。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完成了伊斯蘭教教義、制度體系的創建。他遵循安拉的「啟示」,確立了以信奉獨一的安拉為核心的六大信仰綱領;規定了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項天命功課,規范了拜功的種類、時間和儀則,齋戒的月份和禁忌,訂立了天課制度和朝覲制度;制定了凈儀、飲食禁忌和禁止酗酒、賭博的教規。根據麥地那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發展的需要,作出了有關民事、刑事、商事、軍事等方面的法律規定,並實施了一系列立法改革。在婚姻家庭制度上,確立了男女雙方自願選擇的原則;禁止血親和近親結婚;確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限制一夫多妻制;保留女子離婚的主動權,限制男子的休妻權;允許寡婦守限期滿可以改嫁,廢除寡婦的內嫁制等。在財產繼承製度上,改革蒙昧時期的僅父系男性有繼承權,確立了婦女也享有財產繼承權。在商事活動中,規定禁止利息,反對高利貸盤剝,並規定了一系列商事交易的准則和道德規范。制定了刑事犯罪的刑律。在軍事上,確定了吉哈德(即聖戰)和戰利品分配等制度。並以止惡揚善及順從、忍耐、誠實、公正為核心,確立了穆斯林的行為規范和社會道德准則。624年2月17日(一說623年12月),穆罕默德以安拉的「意旨」為由,命令穆斯林將禮拜的朝向由原來面向耶路撒冷,改為面向麥加克爾白。禮拜的信號也由鳴鍾、吹號改為由穆安津宣禮。廢除正午禮拜和猶太人安息日齋戒儀式。它標志著穆斯林和猶太人的徹底決裂,表明穆罕默德征服宗教中心麥加的決心,伊斯蘭教作為獨立的宗教體系而存在和發展。
為了鞏固麥地那政權,進一步傳播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後不久即組織了穆斯林武裝,在「為安拉之道而戰」的口號下,採取以攻為守的戰略策略,封鎖麥加至敘利亞的商道,用武力同麥加貴族相抗衡。624~627年,穆罕默德親自率軍同麥加多神教徒進行了白德爾之戰、吳侯德之戰、壕溝之戰三大戰役,除吳侯德之戰穆斯林失利外,其他兩次戰役均以少勝多取得重大勝利,不僅獲得了許多戰利品,而且打擊了麥加貴族的銳氣,從此轉守為攻,成為制服麥加貴族,進一步統一阿拉伯半島的軍事轉折點。據史載,穆罕默德在麥地那時期曾先後發動65次征討戰役,他親自出征27次。在同麥加貴族進行軍事斗爭的過程中,穆罕默德一方面加強同附近貝都因部落的聯系,擴大同盟軍,另一方面清除反對勢力的侵擾,先後從麥地那驅逐了猶太人的蓋尼戛爾和奈迪爾兩個部落,後來徹底消滅了在聯盟之戰中動搖的麥地那城最大的猶太集團古萊扎部落,從此麥地那人全部歸信伊斯蘭教,為征服麥加掃除了後顧之憂。
628年春,穆罕默德決定採取政治謀略向麥加貴族顯示穆斯林的軍事實力。他率領1400人,帶著獻祭的犧牲,以去麥加克爾白朝覲的名義,向麥加進軍。在到達距麥加9英里的侯代比亞村時,受到麥加人的武裝阻擊,雙方經過數日談判,簽訂了《侯代比亞和約》。協議規定:穆斯林當年不做朝覲,次年朝覲時,麥加人退居郊外3日;雙方休戰10年;麥加人承認穆罕默德有權傳教和發展信徒;穆斯林有投奔麥加者,不用遣返;麥加人如投奔穆斯林方面,必須遣返,其他阿拉伯部落可以自由參加任何一方的聯盟。條約的簽訂,標志著麥加貴族向穆斯林妥協,是穆罕默德同麥加貴族斗爭以來所獲得的重大勝利。此後,各地的貝都因人大批歸信伊斯蘭教,其中麥加反對派的重要人物哈立德和阿慕爾也信奉了伊斯蘭教。同時,穆罕默德還利用同麥加休戰的機會,向半島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宣傳伊斯蘭教,以擴大麥地那國家的政治影響。他派出使者,攜帶國書,分別訪問了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波斯皇帝科斯洛埃斯二世、埃及國王摩高基斯、衣索比亞國王納加希和阿曼、巴林等阿拉伯部落的首領等,勸他們接受安拉的意旨,歸信伊斯蘭教。
630年1月,同穆罕默德結盟的一個部落受到古萊什人的襲擊到麥地那求援,穆罕默德以麥加人破壞《侯代比亞和約》為由,率領1萬多人的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麥加貴族見大兵壓境,迫於內外交困,只得表示屈服。麥加貴族首領艾布·蘇富揚率代表團出城表示正式投降,宣布麥加首領和居民歸信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為先知。穆罕默德進入麥加後,下令搗毀克爾白殿內的360尊偶像,保留黑石,並鄭重宣布:克爾白為穆斯林朝覲的場所和禮拜的朝向;克爾白四周作為禁地,禁止異教徒進入。穆罕默德寬恕了昔日的大多數敵人,除處死幾個罪大惡極的頑抗者外,其餘在信奉伊斯蘭教後皆被赦免,並允許保留麥加貴族管理克爾白獲得經濟利益的權利。不久穆罕默德在返回麥地那途中在侯奈因之戰中打敗了反抗的部落,攻佔塔伊夫城。同年10月,穆罕默德派兵遠征敘利亞邊境的塔布克城,未遇敵軍。返回途中征服了幾個猶太教和基督教徒居住的綠洲。沿途阿拉伯各部落紛紛歸順。克服麥加和遠征塔布克,是伊斯蘭教向整個阿拉伯半島發展的重要一步,影響極大。630~631年,阿拉伯半島的阿曼、巴林、葉門、哈達拉毛、泰伊、哈木丹、肯特等地的貝都因部落,紛紛派代表團到麥地那覲見穆罕默德,宣布歸信伊斯蘭教,接受領導,繳納天課。一些基督教、猶太教地區的居民,也派代表同穆罕默德訂立了和約,有的則改信伊斯蘭教,史稱「代表團之年」。631年,穆罕默德向所有歸順的部落派出了宣教師,伊斯蘭教成為半島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632年春,穆罕默德率半島各地的10萬多穆斯林到麥加履行朝覲功課,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的朝覲活動,故史稱「辭別朝覲」。在這次朝覲中,穆罕默德親自確立了朝覲的一系列儀典,成為以後穆斯林朝覲所應遵循的規范。在阿拉法特山盛大慶典上,穆罕默德以安拉的名義宣布伊斯蘭教的勝利:「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古蘭經》5:3)。他還發表著名的辭朝演說,重申了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禮儀制度和社會原則,強調了穆斯林的團結一致。他說:「眾人呀!靜聽我的話,而且緊記在心。須知每個穆斯林都是其他任何穆斯林的兄弟,現在你們都是同胞。」完成朝覲返回麥地那後,身染重病,委託艾布·伯克爾率眾禮拜和處理政務。632年6月8日與世長辭,終年63歲,葬於今「先知清真寺」內。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為思想旗幟,創建了阿拉伯民族統一的國家,他所發動的伊斯蘭革命,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使阿拉伯民族從「蒙昧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伊斯蘭教向世界的廣泛傳播,對世界上信教的國家和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言行錄——聖訓,被世界穆斯林奉為經典,成為信仰、行教、立法和社會生活的准則。史學家稱頌穆罕默德為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宗教改革家。 (宛耀賓)

⑤ 從7世紀中期起,前後被穆斯林軍隊征服的的地區有

661年起,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帝國時期,歷經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經濟和學術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史稱「伊斯蘭教發展的鼎盛時期」。

⑥ 軍人政權制和伊斯蘭神權共和制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軍人政權是以軍隊來干預政治來控制政權。極具不穩定性!巴基斯坦就是典型的例子!老發生兵變。
伊斯蘭神權是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制度但是政體是共和制但他的共和制是在不違背伊斯蘭教的教規的前提下。國家的法律也不得違背伊斯蘭教義
例如伊朗憲法特別規定總統和議員就職前必須宣誓捍衛伊斯蘭教、伊斯蘭革命的成果和伊斯蘭共和國的基礎;
伊斯蘭法和著名阿亞圖拉的教令成為法庭審判的惟一法律准繩其政權組織形式也不一樣

⑦ 伊斯蘭的星月旗

在人們的印象中,星月代表著伊斯蘭。但在伊斯蘭信仰里,是不能崇拜這些物質的形式的,因為伊斯蘭的信仰是:除了安拉,別無他神。如果沒有崇拜星月的意義,那麼說星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伊斯蘭和伊斯蘭國家,應該是可以的。在生活中,大部分清真寺都有星月圖案和標志,清真寺內也有望月樓的建築,另外,世界上約有12個伊斯蘭國家的國旗上有星月圖案,所以現在人們看到星月,就聯想到伊斯蘭教,這是順理成章的想法。
星月標志在伊斯蘭的應用很晚,約在公元1453年以後。有些書籍和言論說什麼伊斯蘭勇士舉著星月旗打到了西班牙,那真是笑話。因為穆斯林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歐洲,滅掉西哥特王國,那是公元711年的事情。也就是說,只有在公元1453年後,穆斯林軍隊才會高舉星月旗四處征戰的。
新月是威震歐亞的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城徽,公元1453年,突厥人的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後,採用了新月作為奧斯曼帝國的標志,奧斯曼帝國創業者穆罕默德二世在帝國發起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一牙新月含蓋了整個地球,謀臣為他解夢說,這是一個好兆頭,說明奧斯曼帝國將擁有這個世界。於是滅掉拜占庭帝國,意味著好兆頭的實現,新月標志便理所應當的被採用了。
五角星起源於金星,這是一個非常明亮的行星,它的運行軌道四年為一個周期,金星於天空中的運行軌跡恰好畫出一個正五角形。古人對此非常敬畏,金星和五角星成了至善至美的象徵。傳說耶穌誕生的地方,人們先看見了這個明亮的行星,認為救世主來臨了。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選擇新月的同時,也選擇了五角星和新月一起作為奧斯曼帝國的標志。
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是海陸交通的咽喉,是國際大都會,過往船隻很多,往來的穆斯林也很多。城中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1566年,奧斯曼帝國賽利姆二世在大穹窿豎起一個高30米的銅制新月,這就使穹窿加新月高達85米,整體建築呈拱月之勢,顯得更加宏偉、巍峨、庄嚴與肅穆。結果,世界各地清真寺和伊斯蘭教活動場所普遍採用了這種方法。受奧斯曼帝國的影響,獨立建國較晚的伊斯蘭國家的國旗採用了星月標志,但伊斯蘭化較早的國家如埃及、沙特、伊朗的國旗反而不用星月標志。因為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志,所以國際紅十字會這個組織在伊斯蘭國家是紅新月會,採取的是新月標志。另外,土耳其語言中國旗的意思是「月星」。
以前的穆斯林社會沒有特別的象徵,穆聖時代穆斯林軍隊都打著單色的旗幟,哈里發時代也是如此,奧斯曼帝國開始在旗幟上綉上新月和五角星的吉祥圖案。因為伊斯蘭奧斯曼帝國的強大,使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對星月圖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星月圖案就想到了伊斯蘭。
關於新月的崇拜,由來已久,遠古時期世界上很多民族曾經有過這種崇拜。沙漠熱帶地方更是如此,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弘傳,「阿拉伯」一詞的本意就是「沙漠」,那裡炎熱乾旱,游牧民族的活動多在晚間進行,所以對明亮的月亮非常熟悉,自然也崇拜。阿拉伯歷將太陽降落到太陽初升作為一天。而新月初升則為每月第一天的開始。伊斯蘭教的齋月,就是從見到新月的第一天開始封齋、到再見到新月開齋為止的一個月時間。當然伊斯蘭教是不崇拜月亮的,但對月亮十分重視,古蘭經中多次提到月亮。穆聖認為新月代表著新生力量,可以摧枯拉朽、戰勝黑暗、圓滿功行、光明世界。
奧斯曼帝國後來稱為土耳其,這是個突厥人的國家,突厥人是從中國北部遷徙過去的。突厥人的國家在中亞還有很多,都信仰伊斯蘭教,在突厥人眼裡星月標志可以代表伊斯蘭的,其他非穆斯林也認為就是伊斯蘭的標志。但阿拉伯和波斯人就反對認為星月是伊斯蘭的標志,但承認可以聯想到伊斯蘭的。

⑧ 為什麼十字軍中有很多不一樣的軍服

三大騎士團: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期間,第一次十字軍遠征自1096-1099年結束後,建立起四個十字軍國家。在穆斯林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十字軍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於是,羅馬教皇組織起了幾個僧侶騎士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中世紀的騎士充滿了神秘和魅力,關於騎士的生活不斷地被好萊塢演繹成亦真亦幻的浪漫故事。其實,他們在外表上像修士僧侶,實質上卻是軍人;他們引用《聖經》中耶穌為人類犧牲自我的精神 《聖經》 祈禱詞,而是戰斗.他們的武器不是說教,而是戰爭與和平;他們心中的真實想法就是與其被敵人或對手殺死還不如主動消滅危險。

基本介紹
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期間,第一次十字軍遠征自1096-1099年結束後,建立起四個十字軍國家。在穆斯林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十字軍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於是,羅馬教皇組織起了幾個教徒騎士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騎士團內部實行嚴格的集權制。每個團的最高首領是「總團長(Grand Master)」,歸其管轄的支團首領稱「支團長」,再往下還設有司令、馬廄長等;支團長以下的軍官組成總會,從屬於總團長;而總團長則直接聽命於羅馬教皇,必須唯教皇之命是從。
三大騎士團中最早成立的是聖約翰騎士團,通常被稱為醫院騎士團,它一直延續至今,被稱為馬爾他騎士團,之前也曾被稱為羅德騎士團(曾長期駐扎在羅德島),成員多為勃艮第騎士、北義大利騎士。
第二個成立的是聖殿騎士團,是十字軍東征期間最顯赫、財富最強大的騎士團,不過結局也悲涼,成員基本為法國騎士。
最後一個成立的是條頓騎士團,它的成員是清一色的德意志貴族,在耶路撒冷期間由於四面環敵使條頓騎士團無法發揮實際作用,但它後來回到歐洲,在德意志東方殖【移】民的歷史上給世人留下濃重的一筆。
醫院騎士團

醫院騎士團徽章
醫院騎士團全稱是「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爾他聖約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又被稱為馬爾他騎士團,成立於1099年,最初是由法國貴族Gerard和幾名同伴在耶路撒冷的施洗者聖約翰教堂附近的醫院里成立,主要目的是照料傷患和朝聖者。
醫院騎士團口號「守衛信仰,幫助苦難!(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醫院騎士團最初的標志是黑底白色的八角十字,到13世紀中期開始則普遍使用紅底白色的八角十字,這種八角十字也因騎士團之名被稱為「馬爾他十字」。
14世紀初,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進逼之下,騎士團不得不於1310年移到地中海東部的羅得島。
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同意把馬爾他島及其附近的戈佐島交給善堂騎士團管轄。於是,騎士團就在馬爾他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正式稱為「馬爾他騎士國」。
土耳其人對騎士團的卷土重來顯然很不安,1565年,土耳其人派出大軍進攻馬爾他。這場大戰一開始和上次在羅德島的大戰很相似:騎士團苦苦支撐,絕大多數城市都被摧毀,騎士團成員有一半戰死。就在騎士團眼看要支撐不住時,從西班牙來了一支援軍,戰場局勢頓時扭轉,土耳其軍隊倉惶撤退,損失達到3萬餘人。這次大勝使馬爾他騎士團國獲得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局面。
1571年,土耳其人自以為海軍發展得差不多了,再次起兵,企圖消滅騎士團。不過這次他們敗得更慘:還沒到馬爾他,在海上就遇上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土耳其艦隊幾乎全被擊沉或俘虜。此後馬爾他騎士團國進入鼎盛時期,帆上標有馬爾他八角十字的戰船在地中海橫行無阻。
騎士團在馬爾他島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8世紀,1798年6月11日,拿破崙迫使善堂騎士團投降,佔領了馬爾他島,島上騎士團的教堂和修道院被法軍洗劫一空。騎士團的大部分成員前往俄羅斯。在那裡,俄羅斯沙皇保羅一世給予他們以庇護,而騎士團則選舉保羅一世為新的騎士團大團長。
離開了馬爾他島之後,騎士團失去了領土,但作為一個組織仍然存在。
1834年騎士團在羅馬重建總部,終於再次穩定下來。騎士團的軍事使命已經完結,此後主要從事慈善事業。
如今,馬爾他騎士團仍然是聯合國的觀察員組織,它的總部設在羅馬,享有外交權力,但是馬爾他大廈主權依舊屬於義大利,而不是馬爾他騎士團。
宗教革命後,以德意志為首的新教國家的善堂騎士團從騎士團總部獨立出去,但仍然保持聖約翰騎士團的稱號。信仰天主教的馬爾他騎士團則是善堂騎士團的直接繼承者。
聖殿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的正式名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始創於1118年前後,其成員主要是來自法國的十字軍騎士。

聖殿騎士團標志
這個騎士團的創始者最初住在毗鄰救世主教堂的耶路撒冷王宮的一角,而救世主教堂的原址是阿拉伯伊斯蘭教的一個清真寺,據傳此地原是所羅門國王的神殿,「聖殿騎士團」的名稱由此而來,有時也譯為「神殿騎士團」(The Poor Fellow-Soldiers of Christ and of the Temple of Solomon)。另一種說法是,據說當時的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把猶太教聖殿內一部分院落劃予法國騎士們作為駐地,因而得名。
其成員分為四個階層:
* 騎士(Knights)騎士是騎士團的主體,只有最高等級的騎士才有權穿在背部繪有紅色十字的白色長袍。
* 軍士(Sergeants)軍士是步兵,級別較騎士低。他們是聖殿騎士團的軍事力量。
* 農夫(Farmers)農夫負責管理騎士團財產。
* 牧師(Chaplains)牧師負責禱告等宗教活動。
他們的徽記是一枚紅十字章。
教皇給予的特權、君主王侯的捐贈以及他們的領土擴張自力更生,使其迅速聚集了大量財富。然而正所謂樹大招風,13世紀末,西歐封建主在東方所建的殖[移]民地全部被消滅殆盡之後,聖殿騎士團被迫離開巴勒斯坦,轉入法國、英國及西班牙等國活動。
而當時統治法國的腓力四世,正陷於財政極其困難的窘境之中。覬覦騎士團的財產,他暗中與受他保護的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合謀,指控聖殿騎士團為異端, 於1307年10月13日發出了逮捕法國境內全體聖殿騎士的密令。結果,大批聖殿騎士在偵訊過程中被折磨死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瓦解。
1312年,教皇克萊門特五世下令,正式解散了聖殿騎士團。
條頓騎士團
條頓騎士團的全稱是"耶路撒冷的德意志聖瑪麗善堂騎士團",簡寫為OT,成員基本為德意志貴族組成。

條頓騎士團標志
條頓騎士團成立之初,教皇批准他們穿和聖殿騎士團一樣的白色長袍,不過上面綉著的是黑十字,作為兩者的區別。從此後白底黑十字就成為條頓騎士團的標志。條頓騎士團旗幟上的十字跟一般的十字不一樣,它偏向左邊而不是左右對稱。
如果我們大家注意一下北歐國家的旗幟的話就不難發現,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冰島等國的國旗上都有這種偏向左邊的十字,這種十字被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十字。
條頓騎士團國雖然滅亡,但騎士團的黑十字標志仍被繼承並延續下來,在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以及第三帝國的軍旗上,黑十字都是重要的標記,代表了從條頓騎士團開始的一脈相承的軍事傳統。鐵與血鑄成的十字架下用鐵與血來澆灌。
條頓騎士團的口號是「幫助、救治、守衛(Helfen,Heilen,Wehren)」。
條頓騎士團是三大騎士團中建立時間最晚的一個,但卻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它於1198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主要由德意志騎士組成,著白色外衣,佩戴黑色十字章,白色斗篷上繪有紅色寶劍和十字。
1187年聖城耶路撒冷被薩拉丁的軍隊攻克。教廷號召奪回聖城,這就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率領德意志軍隊率先開赴小亞細亞,可惜紅鬍子半道崩殂,他的兒子施瓦本公爵繼承遺志繼續東征。條頓騎士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1190年,十字軍終於攻下了重鎮阿科(Acre),一些德意志騎士在阿科建立了一個行善的醫護組織,這就是後來的條頓騎士團,不過建立之初它並沒有軍事任務,只是照顧傷患。
1198年,條頓騎士團以聖殿騎士團為樣板,改造為軍事修會,執行和善堂騎士團一樣的教規。
1211年,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Andreas II)邀請騎士團前去幫助鎮壓庫曼雷人(Kumanen),代價是將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語:Transilvania,德語:Siebenbürgen)地區位於今羅馬尼亞境內南部的布爾岑蘭(Burzenland)給騎士團作為封地。歷史學家認為安德烈二世幹了件蠢事,引狼入室,把騎士團帶到東歐。
1225年,由於條頓騎士團企圖在他們的封地上建立獨立的國家,安德烈二世將他們驅逐出境。騎士團再次陷入困境。
不過事情很快又有了轉機,當時波蘭的馬佐維亞大公康拉德(Konrad von Masowien)企圖向北邊的庫默爾蘭(Kulmerland)地區擴張,結果被當地的原住民普魯士人打敗,他不但沒能擴張領地,他原先的領地反被普魯士人攻佔了一部分。康拉德很郁悶,於是以宗教為名,號召討伐庫默爾蘭(Kulmerland)的異教徒,可是波蘭的其它諸侯都不理他,似乎在等著看笑話,那邊的普魯士人十分兇悍,他的軍隊節節敗退。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康拉德向條頓騎士團求援,希望騎士團幫助他征服普魯士人。
如果說安德烈二世請騎士團幫他鎮壓庫曼雷人是因為無知犯的錯,那康拉德請騎士團幫他征服普魯士人就只能用愚蠢來形容了。當然其它的波蘭諸侯也都脫不開干係,要是他們早點幫康拉德一把,康拉德也就不用引狼入室了,最後全都成了受害者。得到這個邀請後,條頓騎士團當然是滿口答應,不過他們可不想重復在匈牙利的故事。騎士團大團長赫爾曼·馮·薩爾扎(Hermann von Salza)先跑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菲特列二世那兒,從皇帝那兒討到了一份黃金詔書:條頓騎士團有權佔有康拉德贈予的土地和他們征服普魯士人後獲得的土地,對騎士團領地的進攻將遭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嚴厲懲罰。有了菲特列二世的書面保證,條頓騎士團將名正言順地佔有他們征服的土地。康拉德此時開始後悔了,為了避免條頓騎士團在他旁邊紮根,康拉德組織了一個騎士團—普魯士的基督騎士團,自己討伐普魯士人。這次他又失敗了,他甚至連自己領地的核心部分都無法守住,此時康拉德只好低頭認輸。1230年,在他和條頓騎士團簽訂的條約中承諾:如果條頓騎士團征服庫默爾蘭(Kulmerland),他將把這塊土地永久贈予騎士團。這也就是說條頓騎士團對庫默爾蘭(Kulmerland)擁有所有權,而非封地—封地的所有權仍然屬於君主。1234年,教皇格利高里九世Gregor IX又頒布了黃金詔書,承認騎士團對他們征服的土地的所有權,同時要求他們將當地原住民基督教化。這樣,條頓騎士團獲得了三重的書面承諾,他們剩下要做的就是征服這塊土地了,這顯然是他們最拿手的。
從1226年開始,條頓騎士團開始了征服普魯士的工作。經過五十多年的流血屠殺,到1285年,條頓騎士團終於完成了征服工作。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騎士團國,普魯士是騎士團國的中心。在1237年,通過與立窩尼亞的寶劍騎士團合並,立窩尼亞成為騎士團國的另一翼,與普魯士一樣,騎士團在立窩尼亞也建設了一系列的城堡作為防禦工事。雖然條頓騎士團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東方殖民上,它在小亞細亞的活動依然沒有停止,它的總部一直在阿科。1291年阿科陷落後,條頓騎士團沒有跟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一起前往塞普勒斯,而是去了威尼斯。1309年,騎士團設在威尼斯的總部遷到普魯士的馬林堡,這時他們完完全全地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條頓騎士團在東方的拓展也並非一帆風順,1242年4月11日(俄歷5日)楚德湖戰役,1.2萬條頓騎士團在冰湖上損失慘重,被1.6萬俄軍擊破;冰湖戰役中的毀滅性失利使條頓騎士團元氣大傷,向東方的繼續擴張就此停止。
騎士團國南面的波蘭原本四分五裂,根本不是騎士團的對手。但到14世紀上半葉,波蘭在國王瓦迪斯瓦夫一世沃凱太克(Władysław I the Elbow-high,不是Władysław I Herman)的領導下再次團結起來,跟騎士團的關系也變得緊張。1308年騎士團佔領但澤和波莫瑞(Pommerellen)使兩國之間的關系急劇惡化,即便在1343年的卡里施和約中波蘭承認了騎士團國對波莫瑞(Pommerellen)的佔領,雙方的敵意仍未打消。波蘭對騎士團國的仇恨是騎士團國重要的潛在威脅。不過盡管如此,14世紀下半葉,騎士團國在大團長溫里希·馮·奈普奧德(Winrich von Kniprode,1351-1382)的領導下達到了最強盛的時期,在1370年他們擊敗了立陶宛—騎士團在東方主要的敵人。
面對著騎士團國的強大壓力,立陶宛和波蘭逐漸走到了一起。1386年,38歲的立陶宛大侯爵亞蓋洛(Jagiello)與年僅13歲的波蘭女王雅維嘉(Hedwig)結婚。這個小姑娘挺可憐的,據記載她很漂亮,而且很有天賦,會說5國語言—可惜不包括她丈夫會說的語言。她的丈夫不但老,而且粗野。26歲時這個可憐的女子就去世了。婚後,立陶宛大侯爵加冕為波蘭國王,立陶宛和波蘭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對付騎士團國。
1410年,騎士團國和波蘭-立陶宛聯盟在塔能堡附近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役,這場戰役是歐洲中世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騎士戰爭。騎士團的兵力要少於聯軍。騎士團大團長烏爾里克·馮·瓊寧根(Ulrich von Jungingen)在戰斗中陣亡。騎士團陷入混亂,許多騎士逃離戰場。聯軍抓住這一良機發動沖鋒,將騎士團軍隊擊潰。塔能堡一戰使騎士團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意義類似於哈丁戰役對於耶路撒冷王國的意義。騎士團國就此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外戰遭受慘敗後,騎士團國從上到下又陷入了內亂。農民不滿騎士團的橫征暴斂,起來反抗;騎士團內部的權力斗爭愈演愈烈;各城市和地方貴族因為繳納高額賦稅,要求參與決策。1440年,53位貴族和19個城市在馬林堡建立了旨在反抗騎士團專橫統治的普魯士聯盟。1453年,普魯士聯盟與波蘭結成同盟,由此引發了連續13年的戰爭,直到1466年簽訂第二次《托倫(Torun)和約》方才結束。這次和約使得騎士團國又損失了大量的領土,其中包括馬林堡(Marienburg)。在政治上,騎士團國要承認臣服於波蘭,這一條在騎士團內部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德意志分團希望從神聖羅馬帝國和教廷那兒獲得支持,1494年,德意志分團長承認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s I)。外患內憂之下,此時的騎士團國已經走到山窮水盡之處。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騎士團再一次走上歷史的分水嶺。1511年,來自霍亨佐倫家族的年僅21歲的阿爾伯特(Albrecht of Brandenburg-Kulmbach)被選為條頓騎士團第37任大團長,他也是作為一個軍事修會的條頓騎士團最後一任大團長。1520年,由於阿爾伯特(Albrecht)拒絕臣服於波蘭,騎士團國與波蘭之間爆發戰爭,騎士團國被擊敗。郁悶之下,阿爾伯特(Albrecht)回到德意志。
當時的德意志境內正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阿爾伯特(Albrecht)很快被路德新教所吸引,並結識了宗教改革的發起者馬丁.路德。在路德的建議下,他辭去條頓騎士團大團長一職,將騎士團國世俗化,改為公國,在公國內進行宗教改革,對外則拒絕對波蘭的臣屬關系。騎士團內部的保守勢力以及德意志的天主教貴族對於阿爾伯特(Albrecht)的改宗十分不滿,不過阿爾伯特(Albrecht)在1527年娶了北方強國丹麥國王菲特列一世的女兒,反對派對他無可奈何。
阿爾伯特(Albrecht)的改宗使條頓騎士團作為一個軍事修會的歷史走到了終點。原來屬於騎士團國的普魯士已經被新教化,立窩尼亞被波蘭占據,愛沙尼亞被瑞典吞並,騎士團國已經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在這種形勢下,條頓騎士團基本放棄了軍事任務,把注意力集中到管理自己的產業上,此後它僅作為一個宗教組織而存在。
1809年,拿破崙侵入德意志後,宣布禁止條頓騎士團,騎士團僅在奧地利有容身之處。直到1834年,條頓騎士團才得以再次公開活動,此時他們的產業大部已經世俗化。1929年,條頓騎士團改組為一個純宗教的騎士團,其名稱也由OT條頓騎士團,Ordo Teutonicus變為DO德意志騎士團,Deutscher Orden。
德意志騎士團一共有大約1000名成員,他們主要從事慈善事業,包括照料病人和老人。分為義大利、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維尼亞五區進行管理,其總部設在奧地利的維也納。

⑨ 伊斯蘭革命,70萬皇家軍隊為何沒放一槍一炮眼睜睜看國家滅亡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古蘭經》作出的新的闡釋,因為該國信仰伊斯蘭教,利用了人們的信仰,在1797年阿亞圖拉成立了伊斯蘭共和國並推翻了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領導的伊朗君主政體。伊朗伊斯蘭革命之所以被大眾接受並成功與伊朗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阿里·沙里亞蒂通過對《古蘭經》啟示新的引用與詮釋來闡述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強調了「自由」和「尊嚴」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礎。


⑩ 在伊斯蘭教誕生,為什麼他們的軍隊幾百年來如此的勝利,但現在一點都不好

因為他們的戰略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讓他們的軍事才能一直都停留在以前的程度。

與伊斯蘭教軍隊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套特價清倉淘寶 瀏覽:922
男生深藍襯衫配什麼褲子 瀏覽:337
裙子兩邊開的怎麼才能合一 瀏覽:967
男士衛衣連帽秋冬圖價格 瀏覽:311
什麼搭風衣好看圖片 瀏覽:341
明星burberry外套 瀏覽:523
襯衫搭配衣男生圖片欣賞 瀏覽:154
學生制服日本在線視頻 瀏覽:948
灰色褲子搭配黑色衣服 瀏覽:173
沒有領子的外套不適合 瀏覽:206
義務睡衣在哪批發市場 瀏覽:794
一個月寶寶衣編織 瀏覽:294
酒紅色裙配啥色圍巾好看圖片 瀏覽:605
風佛旗袍 瀏覽:299
水洗羽絨服使用什麼洗衣液 瀏覽:375
情侶制服批發 瀏覽:979
40歲中年女裝外套棉襖 瀏覽:538
男牛仔上衣褲子搭配圖片 瀏覽:178
dk制服店鋪推薦的 瀏覽:618
卡其色外套搭配紅色衛衣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