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皇室姓氏
一、歐洲皇室姓氏列舉如下:
1、諾曼王朝(House of Norman):
(1)1066-1087: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王"。
(2)1087-1100:威廉二世 King William II Rufus "紅毛王"。
(3)1100-1135:亨利一世 King Henry I Well-E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4)1135-1154:斯蒂芬(King Stephen) (布洛瓦王朝)。
2、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1)1154-1189:亨利二世 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
(2)1189-1199:理查一世 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獅心王"
(3)1199-1216:約翰 King John Lackland "無地王"
3、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1)1216-1272:亨利三世 King Henry III
(2)1272-1307:愛德華一世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長腳王"
(3)1307-1327:愛德華二世King Edward II
(4)1327-1377:愛德華三世 King Edward III
4、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
(1)1399-1413: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
(2)1413-1422:亨利五世 King Henry V
(3)1422-1461:亨利六世 King Henry VI
5、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
(1)1461-1483:愛德華四世 King Edward IV
(2)1483:愛德華五世 King Edward V
(3)1483-1485: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
6、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
(1)1485-1509:亨利七世 King Henry VII
(2)1509-1547: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
(3)1547-1553:愛德華六世 King Edward VI
(4)1553:簡·格雷 Lady Jane Grey
7、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
(1)1603-1625: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
(2)1625-1649: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
8、斯圖亞特王朝復辟(House of Stewart):
(1)1661-1685: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
(2)1685-1688: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
(3)1689-1691: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 and Queen Mary II
9、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nover):
(1)1714-1727: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
(2)1727-1760:喬治二世 King George II
(3)1760-1820: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4)1820-1830: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
10、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1)1901-1910: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
(2)1910-1936: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
11、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
(1)1910-1936: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
(2)1936:愛德華八世 King Edward VIII
(3)1936-1952:喬治六世 King George VI
二、英國的王室比較特別,沒有共同的姓比如:
1、歷史上的亨利和愛德華這兩個姓氏你會看到間隔出現,有的原因是因為後代不想和前代的王室一樣,尤其是出現暴君的時候,其後的英國國王有的改了姓,也有像法國的女婿因為英格蘭的內戰而來到英格蘭並稱為新的國王。
2、再者,英國王室後來因為男嗣的問題出現了女王,王室的姓氏更加不能繼續下去,英國王室一般納都是叫某某王朝,就和我們的朝代相似。
(1)歐洲皇室校服擴展閱讀:
王室王位繼承:
1、根據長子繼承權來決定的,即王位應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後才依次序輪到其他兒子,最後才輪到女兒。但是根據法律,英國王位的繼承不是自動的,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規定,王位應該傳給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婭的有血緣關系的後代,而且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
2、一些人認為該規定與英國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視的條款有沖突。不過實際上,絕大多數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開場合都大多宣稱自己是聖公會成員。 此外該法案還規定,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3、2011年10月28日,在澳大利亞珀斯舉行的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上,與會英聯邦各國首腦同意更改1701年《王位繼承法》,王室成員無論男女都將能擁有同等繼承權,不過這只會對查爾斯王子的後代產生影響,並不改變已有的王位繼承順序。同時,英國君主不得與天主教徒結婚的禁令也被廢除,但君主本人還必須是新教徒。
⑵ 歐洲皇室在70年代的時候認可的服飾有哪些
這個我暫時只知道IZOD,DOZI(IZOD反寫)網球衫成為倫敦威爾士王子等歐洲名 流所追崇的風尚.可謂是家喻戶曉。
⑶ 在中國中學生在校必須穿校服的原因
是嗎?我念中學的時候怎麼不用?
說實話,都穿一樣的,看過去多漂亮啊!又整齊,的確很順眼,你沒看見現在很多初中生都喜歡買班服…… 其實要是大家都討厭穿得一樣又何必買什麼班服呢?~ 說白了,只要校服漂亮,大家都願意穿的!
當然了,對自己沒什麼自信的人,要求他穿得跟別人一樣的確壓力大一點!畢竟大家穿的一樣的話,什麼都很容易對比…… 比如說身材啦…… 比如說樣貌、膚色…… 什麼都要對比…… 對美女當然是福音,對非美女,也只有是噩耗了,不是嗎?!
其實在很多西方發達國家,有統一校服穿的學校才是好學校!看看歐洲的貴族學校,哪個學校沒有自己的校服?
不說歐洲了,在泰國(還有皇室的國家基本上都好這一口),大學生都要穿校服,不過只有掛「皇家」的學校才穿,因為這些學校皇室子弟最有可能來念……
日本韓國這些國家要穿校服就不說了~ 日本的AV業多少也帶動了該國的校服業……
⑷ 歐洲皇室``
英國雖然號稱大英帝國,但是他們的統治者只是國王而未稱帝.最早稱帝的就是羅馬帝國的渥大維呀!
歐洲稱帝的也不過就是羅馬帝國,法國的查理大帝,已經奧匈啊,神聖羅馬帝國呀,沙俄啊,德意志帝國啊,拿破倫啊之類的!其他的只能算王室!
現在還有的大概有英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斯登 !
⑸ 那種下擺很寬的長紗裙叫什麼名字就是歐洲皇室女士在宴會上穿的
估計你要問的是歐洲宮廷禮裙(我個人叫著盛裝。)。現在去除英女皇偶爾還穿很少有人穿了。這類裙子倒是不難做,但是裙子裡面的裙撐(《西方服裝簡史》這么稱呼,也有叫群架,群托架之類)。
以下摘自《西方服飾簡史》(我朋友的大學課本)
洛可可初期女裝(即奧爾良公爵攝政時代)
從1715——1730年代從巴羅克向洛可可的過度期,出現了種稱為瓦托式羅布的流行服,又叫羅布·吾奧朗特,衣的領很大,露出酥胸,背部為密密的箱行滋褶,又寬又大的拖裙曳地,款款走來,飄飄欲仙,這種長衣有著整體寬松如袋狀,有的前面緊身,背後為拖地斗篷,加上花邊的飾帶裝飾,臀部突起,使著裝者婀娜多姿。
洛可可末期女裝(即路易十六時代)
自1770年後,近20年間,鼎盛的洛可可服裝的畸形發展必然被新興的服裝所代替。
當大型的帕尼埃之潮退減之後,嶄新的波蘭式羅布問世了。1776年,受波蘭式長袍的影響,法國人設計的羅布,有雙層呢和兩根要線組成,式衣者感到欣長,裙子在後面分成兩片向上提起,形成三個膨起的圓和下邊的弧線,提起的細繩安裝在腰後的扣子上,經裙擺向上束起,也有用環來打理的,這樣的裙子體積變小,裙長縮短而不減貴婦人的雍容華貴,稱為切卡西亞式羅布,還有英國式羅布,去掉帕尼埃,腰身下移,靠褶襇將裙子撐開,更加簡潔、質朴,體現出英國的自然主義傾向。
就圖片來說蘇菲瑪索穿的這個事 簡化的宮廷女裝。沒有裙撐而且還加入很多現在元素。特別是這裙子的材質。
⑹ 關於歐洲王室
1. 不同國家繼承習俗和法規不一樣。古法蘭克部族有「薩利克繼承法」,裡面規定女性不能繼承王位,但是其後世不一定完全遵循此繼承法。英國國王和法國王位繼承人爭奪法國王位的戰爭有些就是因為女性家的後裔是否有權繼承王位引起的。
2.一夫一妻制,正室也就是妻子只能有一個(或者離婚再娶),但是可能會有很多情人,甚至公開的情人,甚至有些教皇也有。
3.國王的妻子是王後,皇帝妻子叫皇後。現在作為尊稱,很多王國的王家也經常被稱為皇室之類,所以沒那麼嚴格了。
4.一夫一妻制其實子女不會很多的,但是由於有情人之類,私生子有可能有很多,但是很多私生子的權利法律不承認。歐洲王室經常發生斷後的情況,以至於招來外國有親緣關系的貴族來統治,甚至因此引發王位繼承戰爭。
5.不是的,是國王或女王選定的。而且長子長女活到成年也不是很容易的。。。
⑺ 動漫皇室校服女生
櫻蘭高校男公關部
⑻ 歐洲著名的「四大皇室」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哈布斯堡城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今天的奧地利和德國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德意志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公國,旋即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魯道夫一世最終於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雖暫時失去帝位,但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都被劃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鷹堡,轉移到下奧地利的維也納,開始哈布斯堡王朝的進一步發展。
☆發展及鼎盛期:
·奧地利公國: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帝位後,繼續持有奧地利公爵的爵位。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范圍,並將公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統治。但這些劃分最終導致內外奧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兩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奧波德(Leopold)簽定協議。艾伯特的子孫將擁有內奧地利公國,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奧地利公爵家族絕後才得以結束。哈布斯堡家族領地再次歸由一位公爵統領。
·重登神聖羅馬帝位:1422年,內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麗莎白,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但不久後的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葬身沙場,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一位表親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皇朝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也逐漸步入鼎盛期。
·散葉歐洲各國: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馬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馬西米連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南部至荷蘭的領地統統並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馬西米連的兒子英俊王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過,菲利浦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贈與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導火線。馬西米連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於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費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Bohemia),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並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馬西米連的兒女,多與外國王族通婚,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影響,大大增強。
·查理五世稱霸歐洲:馬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稱卡洛斯一世)成為歐洲的霸主。1506年,查理的父親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西屬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首位統治者。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為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撒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此時,查理五世成了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兒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奧地利的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大公。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征戰一直繼續。
·重奪匈牙利波希米亞: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奇跡王"蘇萊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路易不幸戰死沙場。但奧斯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費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份繼承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國王。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王朝分家:1556年,查理五世自覺年老,因此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和奧地利大公分別讓與他的兩位代理人,並讓他們各自的子孫世襲他們自己的王位,不得互傳。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時期一人統領王朝領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現。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大公之位讓與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並立斐迪南為神聖羅馬帝位的繼承人。但根據查理的遺囑,斐迪南及其子裔喪失了繼承為西班牙國王的權利。此舉使斐迪南成為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自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亞直至1740年,歷10代君主,這二百多年亦是歐洲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期。
奧地利帝國轄下由多個奧皇兼任國王的「王國」以及一些公國和領地組成,主要組成部分如下:
波希米亞王國 匈牙利王國
達爾馬提亞王國 加里西亞及洛多梅里亞王國
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王國 倫巴第及威尼斯王國
奧地利皇室領地 卡林西亞公國
卡尼鄂拉公國 薩爾茨堡公國
西里西亞公國 施蒂利亞公國
布科維納公國 塞爾維亞及塔米斯-巴納特公國
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國 摩拉維亞侯國
蒂羅爾親王伯國 戈里奇亞和格拉迪斯卡伯國
福拉爾貝格領地 伊斯特尼亞領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份,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西班牙兼奧地利王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Carlos I/ Charles I),其後於1556年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們的奧地利表親不惜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搶回王位,但最後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將部分哈布斯堡領地歸還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對波旁王室對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的承認。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裔,因此他的長女瑪麗亞·特里薩繼承了他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於1745年9月13日,當選神聖羅馬皇帝。此後,弗朗茨皇帝將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們的後裔都採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奧地利進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瑪麗亞·特里薩皇後成為皇朝的創始人。皇朝歷經數次變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崙一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但當時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於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領地,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稱帝。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沖擊,奧地利帝國又被改稱為奧匈帝國。皇朝直至1918年被推翻。奧匈帝國隨即被肢解,奧地利成為共和國,舉家被迫流亡海外。
☆王朝覆亡: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於1700年絕嗣而亡,而奧地利的王朝於1740年絕後,隨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國被共和國取代。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後裔依然生存,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和德國,他們的首領是奧地利末代皇太子奧托·馮·哈布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