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美軍陸軍少將的制服樣式

美軍陸軍少將的制服樣式

發布時間:2021-08-28 11:35:31

A. 美國陸軍士兵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的 迷彩作戰服一樣嗎

以前兩軍都用叢林與三沙BDU,現在不一樣。美陸軍發放的迷彩服為新式陸軍數字迷彩通用戰斗服(ACU)。2010年後,ACU採用CryePrecision公司的OCP迷彩圖案,代替原來的UCP迷彩圖案,已經裝備美國陸軍駐阿富汗部隊。
美海軍陸戰隊發放的迷彩服統稱全稱Marine corps combat utility uniform,即陸戰隊戰斗服,包括數碼叢林與數碼沙漠兩種迷彩樣式。
兩種制服在設計上有多種不同之處。比方說ACU口袋採用魔術貼,而MCCUU則採用紐扣,ACU袖子有筆插袋而MCCUU沒有。兩者相似之處很多,上衣同樣沒有下口袋,下擺短,可以塞進褲子里,都採用立領,口袋設計成傾斜的以方便拿取物品

B. 美軍現役軍服是什麼

說起美軍軍服,可以用「復雜+挺拔」來形容,說他復雜,是因為品種實在繁多。美軍分海、陸、空軍和海軍陸戰隊四大軍種,每個軍種都有自己的軍服體系、樣式和顏色,因軍種不同各有差異。樣式上大體可分為常服、禮服、晚禮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如下圖這幾種迷彩屬於較常見的軍服。

M65風衣 永恆的經典

M-1951式夾克的風格基本上延續了M-1943式夾克的設計,但夾克的正面已經改為拉煉式開合,具有優良的防風性能。接著推出衣領和袖口改為以魔術貼粘合,衣領里藏有兜帽的M-1965,也就是M-65野戰風衣,從此以後,M65就成為美國各地駐軍的標准配備。

M65的特徵是沒有繁瑣的裝飾,穿著時非常方便,以及非常結實耐用。此外,更具備了適應各種環境的機能性,這些條件使M65無論作為冬季的野戰裝備,甚至是日常穿著的大衣,都是出色的優先選擇,您可在穿著之前稍加熨燙,必能穿出軍人雄赳赳、氣昂昂的英姿!為了讓您正確的選擇合身的商品,請依照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自己身體各部位尺寸,再與商品的尺碼標准對照後,就可選擇適合您的商品。

C. 二戰時的美國軍服,種類最全,與德國軍服比哪套更帥氣

美國陸軍軍官(陸軍中尉助理)身穿全套制服。

D. 美國陸軍新作戰服(ACU)為何主色用灰而不是綠

新款陸軍作戰服(Army Combat Uniform,簡稱ACU)為迷彩型,可以滿足戰場作戰和常規部署的需要。這種作戰服的偽裝色與現役的四色作戰迷彩服不同,沒有黑色,將使士兵更好地溶於城市、沙漠和森林環境。由於採用了免漿洗纖維,所以預計會受到士兵的廣泛歡迎。美陸軍官員表示由於新作戰服會分階今日焦點 :
上世紀80年代美軍開始換裝免燙迷彩服和戰場裝(Battle Dress Uniform,簡稱BDU)時就曾經新舊軍服混穿過幾年,現在的情況與當時非常的相似。

從今年夏季開始在全球反恐戰場上的美軍士兵就會接收到新式軍服。今年參軍的新兵在2006財年開始(今年10月)發放制服時也會收到新的作戰服。美軍要求所有士兵在2007年5月前都能夠擁有兩套陸軍作戰服。美軍的軍品店會從2006年4月份開始出售新式軍裝。戰場裝和沙漠戰場裝(Desert Battle Dress Uniform,簡稱DBDU)退出使用的時間目前還沒有確定。

在陸軍作戰服分階段裝備部隊期間,士兵可以隨意混穿陸軍作戰服、戰場裝和沙漠戰場裝,美軍對此不作要求。陸軍作戰服所表配的靴子分為熱天氣和柔和天氣兩種,都可以與戰場裝和沙漠戰場裝進行混穿。美軍允許混穿也有節約開支的目的,例如一名士兵現在還不需要買鞋子,那麼他還可以繼續穿他的老款鞋,而不必要著急去買新鞋。除了鞋子可以混穿外,其它可以混穿的也包括背帶、皮帶、圓領汗衫、襪子,帽子等。

美軍的新式陸軍作戰服包括有許多新的特點。新服裝上將只有一種徽章,改變了以往作戰、技能和身份認證等多個徽章使用的局面,新徽章將由基地指揮官來授予。減少徽章的原因也是眾多徽章在戰場上沒有大用途,做出這一改變後士兵也將不用再花錢去銹那些繁瑣的東西了。仍然需要銹徽章的例外僅包括,陸軍作戰服的巡邏帽、太陽帽和纖維B迷彩外套。美軍官員指出新款作戰服是經過驗證後的產品,由於有效減少了士兵的負重,因此有助於提高士兵的作戰能力。新款作戰服舒適實用,並且會為士兵省下不少錢,所以應該會受到士兵們的歡迎。

新款陸軍作戰服主要有20種改進,這也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美軍改進軍裝以來軍裝改動最大的一次。新的改進包括:(1)衣領可以隨意拆卸。(2)級別標識位於上衣的前側中央。(3)單位標志、技術標志、身份標志都使用尼龍搭扣固定。(4)前面使用拉鏈,沒有鈕扣。(5)肘部口袋可以插入護肘襯墊。(6)膝蓋口袋可以插入護膝襯墊。(7)褲腳採用前端系緊方式。(8)胸前口袋使用尼龍搭扣。(9)衣袖底部有三個筆袋。(10)袖口採用尼龍搭扣系緊。(11)臂部口袋採用尼龍搭扣。(12)大口袋傾斜設計。(13)衣襟採用寬松設計,方便人體運動。(14)在左右兩側臂部口袋外縫有敵我身份識別標志。(15)左右小腿上都有小口袋。(16)有除潮作用的沙漠體恤。(17)巡邏帽有雙層布料和內置口袋。(18)改進後的沙漠熱天軍靴和沙漠潮濕天氣軍靴。(19)兩個褐色尼龍網帶。(20)除潮襪子。

從這些改進來看,美軍目前設計軍服的思路主要是緊貼實戰,在滿足作戰需要的同時減輕士兵的負擔,在節約費用的同時提升服裝的舒適性。美軍的新款設計確實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E. 二戰時美國海軍制服問題

哈,這個電影不是一般的假,在專業人士或者了解相關軍事知識的愛好者看來,這個電影除了聲吶回波的聲音之外,簡直就接近胡說八道了。二戰的老潛艇居然都能在水下用魚雷互射了;潛艇下潛過深,外殼破損進水後,剛上浮幾十米,水居然自動止住了,笑死人了。

回答樓主問題:
二戰時期美海軍的制服,正式禮服為白色立領上衣加肩章軍銜,分A、B、C型三種:
A型禮服配勛表,一般不加其它掛飾,比較常用於出席正式軍隊社交場合、紀念典禮、軍人婚禮、葬禮等。
B型禮服須配大勛章和所有掛飾,並加佩劍和綬帶,是最隆重場合使用的,逢軍隊紀念日、高級將領或重要功勛人員婚禮葬禮、高級將領退役、總統視察軍隊、或者兩軍海上相會,對方主官是高級將領(航母編隊級別)、或者有總統座艦的場合才用。
C型禮服是白色襯衣式制服,根據艦隊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溫度使用,一般在夏季航行或熱帶高溫地區航行時,由少將以上級別軍官指令下屬統一穿用。C類軍裝一般只使用勛略表,但是可以根據情況使用滿徽飾和配劍綬帶。

常服分A型和C型兩種,A型是黑色西裝式,軍銜設在袖子上。這種常服是日常出席除戰斗,訓練以外的日常辦公場合使用的制服。它帶有部分禮服性質,但是不能全代替禮服的功能。白色的才是正式禮服。
常服C型則是黃卡其色襯衣式,分長袖和短袖,配同色系領帶和大沿帽,顏色樣式與陸軍有點象,不知道的往往混淆。

具體到電影中,艇長和副艇長的白色立領制服都是禮服A。海軍少將的制服是黃卡其色襯衣式的常服C。大副的制服是常服A,搭配臂章式軍銜是對的,符合美軍服飾使用規則。

不過在實戰中,美軍潛艇官兵根本不穿這些禮服常服,也不戴大沿帽。他們最常穿的是深藍色作訓服,光頭或戴棒球帽。

F. 美國陸軍肩章兩星是什麼軍級別

只有兩顆星是少將。因為美軍將官有準將一銜所以少將就變成了兩顆星

G. 美國的各種特種部隊都佩戴哪些顏色的貝雷帽

「貝雷帽」是各國官兵作戰、訓練中通用的國際標准服飾之一。由於一些舉世聞名的特殊部隊長期佩戴固定顏色的貝雷帽,從而形成一種象徵。貝雷帽簡史多少個世紀以來,軍隊穿著與眾不同的制服,為的是創造心理優勢,促進軍隊的團體精神,但是,相對而言,軍隊佩戴貝雷帽卻是近現代才出現的現象。
20世紀20年代,英國坦克兵開始摸索用何種辦法取代僵硬的卡其布制式軍帽。因為在當時還屬於新生事物的裝甲車內,坦克乘員佩戴這種軍帽操作起來非常不便。這種軍帽得向後戴才不致影響炮手的視線,而且還得用帶子扎在下巴上才能固定在頭上。而採用淺色的羊毛嘩嘰布料後,坦克乘員在拿軍帽或是調整軍帽時,因操控坦克弄臟上的手指很快就會使軍帽上粘滿了油污。
1924年,英國坦克兵終於找到了一種黑色毛料的貝雷帽,它的大小尺寸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坦克兵佩戴的那兩種貝雷帽之間,帽沿四周束以黑色皮革,穿插期間的帶子可伸縮調整帽口的大小,在腦後打個結便能起到固定的作用。當英國坦克兵將其傳統的「無畏」徽章置於左眼上方的帽沿後,就成了一種時髦又實用的軍帽,很快便以其獨特的個性而聲名遠揚,逐漸成為當時全世界裝甲部隊的標志。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貝雷帽在軍隊中得到了迅速普及。當時英國各種部隊都佩戴了顏色不同的貝雷帽,其中包括英國特別空勤團採用的黃褐色貝雷帽,以及英國第一支空降部隊――傘兵團佩戴的栗色貝雷帽,它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櫻桃漿果」。傳說這個顏色是由小說家達芙妮_杜莫里埃選定的,她是弗雷德里克_伯朗寧少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享有盛譽的英雄人物之一)的妻子。美軍初試貝雷帽美軍首次使用現代貝雷帽是在1943年,當時美軍第509傘降步兵團的一個營佩戴了英國傘兵部隊在戰爭中使用的栗色貝雷帽。1951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曾試驗性地佩戴過綠色和藍色貝雷帽,但當時覺得效果不佳,看上去有些太「外國化」和「女性化」了,因而很快就被取消了。
然而沒過多久,美軍便首次開始廣泛使用貝雷帽。1953年,一支新組建的專門用於反暴亂和反游擊戰的陸軍特種部隊開始佩戴一種綠色貝雷帽。這種貝雷帽最初是由特種作戰老手赫伯特_布魯克少校在1953年設計的,當年便由羅傑_佩澤勒中尉在其指揮的A小隊中推廣,用於在野外進行延期演練時佩戴。不久,這種貝雷帽便在這支新組建的特種部隊中得到了普及,然而美國陸軍卻一直頑固地拒絕將其列為制式軍帽,直到8年後情況才有了轉機,這要歸功於約翰_肯尼迪總統了。
1961年,約翰_肯尼迪總統計劃到布拉格堡視察。這位新任總統對特種作戰頗感興趣,行前他特意指示特種作戰中心指揮官威廉_亞伯勒准將,要求特種部隊在接受檢閱時全部佩戴他們的貝雷帽,因為在他看來,這支部隊既然執行的是特種任務,就應該或多或少體現出有別於其他部隊的不同之處。對於總統的要求,陸軍部雖然頗有些不情願,但也只得在9月21日致電特種作戰中心,批准將這種貝雷帽作為這支特種部隊的制式服裝。
1961年10月12日,肯尼迪總統來到布拉格堡時,亞伯勒准將特意佩戴貝雷帽迎接這位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見過後品評道:「這種貝雷帽很不錯,你覺得的呢?」亞伯勒准將答道:「的確很漂亮,先生,能正式佩戴這種軍帽是我們盼望已久的事了」。
視察布拉格堡之後不久,肯尼迪總統便告訴五角大樓,他認為綠色貝雷帽就是「美國軍隊勇氣與成就的最高象徵之一」。在肯尼迪總統的支持下,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得到迅速發展,綠色貝雷帽也聲譽日隆,成為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的標志和同義語。為表達對這位已故總統的尊敬與懷念,每年的11月22日,也就是他遇刺的日子,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士兵都要到他的墓前獻上一束花圈和一頂綠色貝雷帽。
「貝雷帽」是各國官兵作戰、訓練中通用的國際標准服飾之一。由於一些舉世聞名的特殊部隊長期佩戴固定顏色的貝雷帽,進而形成一種象徵。它的名字音譯自英語Breat。貝雷帽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當時法國西南部的牧羊人曾經喜歡戴一種用棕色羊毛紡織出的圓形無沿軟帽。這種帽子戴在頭上可以遮風擋雨,脫下來可以擦汗,放在地上當坐墊。後來,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的巴斯克人也開始戴這種帽子,並被人們稱作「巴斯克貝雷帽」。
而歷史上最早佩戴貝雷帽的軍隊是英國軍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派往歐洲大陸的遠征軍,就有部分官兵佩戴貝雷帽。但貝雷帽真正大放異彩,卻是在二次大戰期間。當時,為了向法西斯佔領的歐洲大陸進行軍事滲透與破壞,英國開始組建特種作戰部隊。1940年第一個傘兵部隊成立。1942年英國又組建了空降特勤隊及皇家海軍陸戰隊特種舟艇部隊等。他們的服裝都以貝雷帽為最醒著的標志,而貝雷帽顏色的不同又成為這些部隊的區分標志。繼英國之後,1942年7月,美國組建了一支以綠色貝雷帽為標志服飾的特種部隊。此後,許多國家的不同特種部隊都採取佩戴不同顏色貝雷帽的方式來區分。貝雷帽為一種扁平無沿軟質制式軍帽,通常作為一些國家軍隊的假想敵部隊、特種部隊和空降部隊的人員標志。貝雷帽具有方便折疊、不怕擠壓、容易攜帶、美觀...等優點,還可從外覆套鋼盔。著名的將領蒙哥馬利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經常戴著貝雷帽,而且還與眾不同地戴著將軍和裝甲兵兩種帽徽。一些國家主要是在顏色上對不同的兵種予以區分。如美軍的假想敵部隊戴黑色貝雷帽,特種部隊戴綠色貝雷帽,空降部隊戴紅色貝雷帽。各兵種的貝雷帽除顏色不同外,款式都相同,均屬軍方制式統一品。黑色貝雷帽美軍假想敵部隊 頭戴黑色貝雷帽,並在貝雷帽上別著前蘇聯時期紅星及早期英國MK1戰軍的徽章、身著新式三色沙漠虎紋迷彩服、肩章上掛著紅星,這就是美國陸軍第117旅的官兵裝束。它是美軍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假想敵部隊。這支特殊的「作戰」單位,擁有很強的作戰能力,能對前蘇聯軍隊的各種作戰行動最貼切神似的模仿,可以隨時准備作戰需要,扮演「敵軍」角色。藍色貝雷帽聯合國維和部隊 1945年10月25日,聯合國誕生了一支世界性聯合部隊,因為這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士兵作戰時都戴著藍色頭盔,平時戴藍色貝雷帽,所以人們又稱其為「藍盔部隊」。迄今為止,聯合國已先後向世界各個地區派出了近40支維和部隊和軍事觀察員維護世界、地區的和平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以美國為首的世界霸權國家,經常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對弱小地區和民族進行武力「維和」,嚴重違背了「藍盔部隊」的宗旨,所以現在的維和部隊已變相成為美國的「駐外部隊」。紅色貝雷帽英軍「紅魔鬼」部隊 英軍皇家陸軍第五空中機動旅的官兵都戴著一頂紅色貝雷帽,所以人們稱其為「紅魔鬼」部隊。該部隊的主要任務為「迅速在海外執行各種應急作戰任務」。它的前鋒部隊是其傘兵團,該團是英國陸軍之最精銳部隊,也是世界上職業化素質較高的部隊之一。凡進入傘兵團的新兵,都要在16周的基礎訓練中完成從氣球上跳傘。綠色貝雷帽美國陸軍主力成員,帽上鑲嵌一枚箭與劍交叉的浮雕徽章,一頂綠色貝雷帽,這便是美國陸軍特種部隊隊員的象徵。「綠色貝雷帽」部隊是美國特種部隊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支。它是以綠色貝雷帽為別稱的美軍特種作戰部隊的主力成員,主要用來執行特種作戰或機動作戰任務。自1942年7月成立以來, 在50多年的時間里,美國的戰軍駛向哪裡,「綠色貝雷帽」便出現在哪裡。
貝雷帽的戴法有明確的要求。如美軍規定戴貝雷帽時,應使帽圈平正的位於前額上,且高於眉毛l英寸,帽頂向右耳方向傾側,並使硬襯正好位於左眼上方。貝雷帽只有在穿便服、工作服時才能戴。穿常服戴貝雷帽時,可以穿戰斗皮靴,並將褲腿束緊

H. 美國陸軍軍銜

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分的稱號、標志,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通常由將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有的國家還設有元帥。以置於肩、領或袖、帽等處的專門徽章符號,標志軍人的軍銜等級和所屬軍種、兵種及專業勤務。軍銜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和榮譽軍銜;按兵役,可分為現役軍銜、預備役軍銜和退役軍銜。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具有一定功績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所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實行軍銜制度,有利於提高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加強軍隊的組織紀律性,方便軍隊的指揮和管理,促進軍隊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交往也具有重要意義。

軍銜等級的設置,同軍隊的規模和體制編制密切相關。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制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是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制擴大,將軍遂劃分為若乾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常是上尉一連長,上校一團長,准將一旅長,少將一師長,中將一軍長,上將一方面軍(或戰區)司令官。軍銜授予的條件和程序,各國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

授予軍銜,一般以軍人所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政治品質、業務素質、服役經歷及勞績貢獻為依據。軍官軍銜的授予,許多國家集中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手中,也有的國家將中、下級軍官軍銜的授予權賦予國防部和高級軍事機關。軍銜晉升是軍人的一種權利。各國對校級以下軍官及士兵軍銜的晉升期限,都有具體、嚴格的法律規定;將官軍銜的晉升,通常實行擇優選升,不規定具體期限。和平時期,軍銜一般都是按期逐級晉升,因職務提升而軍銜低於新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績的軍官,軍銜可提前晉升。為使軍人的軍銜與其所任職務相一致,有的國家實行臨時軍銜制度。如美國規定,下士以上軍人正式軍銜尚未期滿,而被正式任命或臨時任命為比其正式軍銜高的職務時,則授予同新任職務相適應的臨時軍銜。臨時軍銜,一般都高於本人的正式軍銜。被授予臨時軍銜的人員,其權力和服裝式樣與正式軍銜相同。職務下降時,臨時軍銜亦隨之下降,但不得低於原有的正式軍銜。英國、印度等國,亦實行臨時軍銜制度。

軍銜是多數國家規定軍官服役年齡和軍人享受物質待遇的重要依據。軍官服役年齡的大小,同軍銜的高低成正比,不過這種比率逐步呈縮小趨勢。如20世紀初,日本規定上將65歲,少尉45歲,而80年代末規定上將60歲,少尉53歲,上將與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齡之差,由20歲縮小到7歲。西方國家軍官的薪金,大多以軍銜作為依據,東歐一些國家的軍官,軍銜則為薪金構成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有一套獨特的武職官員等級制度。秦漢時期,官員的等級稱「石」。魏晉以後,官員的等級稱「品」,多數朝代的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18級(每品分正、從兩級)。唐宋時期,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32級。隋唐以後,在品之外還設有「武階」。階數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階,少則18階,每階均有等級稱號,如驃騎大將軍、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顏色和圖案的冠服佩飾標志官員的品階,是中國古代武階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武職官員的等級制度已趨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參仿西方軍事制度,實行營制改革。從1904年開始至1911年3月,歷時6年多,逐步地在中國軍隊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武階制度。中國初次建立的軍銜設6等18級:上等第一級包括大將軍、將軍、正都統,第二級為副都統,第三級為協都統;中等第一級為正參領,第二級為副參領,第三級為協參領;初等第一級為正軍校,第二級為副軍校,第三級為協軍校;額外軍官一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定軍銜等級為6等16級:上等軍官稱將軍,中等軍官稱都尉,初等軍官稱軍校,每等分大、左、右3級;額外官佐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

1912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重新命名軍銜稱號:上等軍官稱將官,中等軍官稱校官,初等軍官稱尉官,每等分上、中、少3級;准尉官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1927年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沿用上述軍銜稱謂,除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外,其餘等次相沿不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5~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度時,軍銜設7等20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設而未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度,軍銜設6等18級:一級上將(設而未授)、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專業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軍銜增加等級,軍士長和專業軍士軍銜,由高至低各分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1994年5月,將官軍銜中不再設一級上將。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規定預備役軍官軍銜為3等8級:預備役少將;預備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

軍銜出現於15~16世紀西歐一些國家,故習慣上稱其為西歐式軍銜。17~18世紀,西歐式軍銜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形成一種國際性軍隊等級制度。各國軍銜的形式大同小異,通常以將、校、尉、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其等級設置數量的多少不一。將官,多者設5級,少者設1級,設2級、3級、4級者皆有。校官、尉官,有的國家各設3級,有的國家設4級。准尉,有的國家不設,有的國家設置,但其等級數量不同,少者1級,多者6級。軍士,多數國家設3級或4級,少數國家設兩級或5級、6級、7級。兵,多數國家設兩級或3級,少數國家設1級或4級。陸軍、海軍和空軍的軍銜設置,多數國家三者基本一致,少數國家略有差異。平時與戰時軍銜的設置,絕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但有的國家的最高軍銜,如蘇聯的大元帥、美國的五星上將,平時一般不授。幾個主要國家的基本軍銜等級設置情況如下:美國軍銜設6等25級:五星上將(戰時或戰後對有特殊貢獻的軍官才授予)、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四級准尉、五級准尉;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俄羅斯軍銜設7等20級:俄羅斯聯邦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級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朝鮮軍銜設5等21級:大元帥、元帥、次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務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越南軍銜設5等17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古巴軍銜設6等16級:總司令(相當於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軍士;上等兵、列兵。印度軍銜設7等20級:元帥(只在戰時授予有特殊功勛的軍種參謀長);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韓國軍銜設5等15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日本自衛隊軍銜設6等18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阿爾及利亞軍銜設6等17級: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軍士長、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英國軍銜設8等19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法國軍銜設5等20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總軍士長、軍士長、准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加拿大軍銜設6等17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軍銜制度在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初,晚清軍隊引入世界通用的軍銜制度。以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幾個時期實行的軍銜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軍銜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和沿革。

■晚清軍銜制

清朝在滅亡前,用了六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銜體系。

當時,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和清軍戰鬥力的脆弱,在面對列強的戰爭中已暴露無遺。一些大臣、督撫紛紛上書,條陳時務,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裝。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國兵制過於陳舊,已不合時宜。為了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必須改革兵制。於是採納眾議,決定效法西洋,訓練一支新式陸軍,以取代舊式綠營軍隊。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編練新軍。

清朝的新軍,在編制、裝備和操法上,完全仿效西方,而在人事制度上,基本上還是採用過去綠營制的一套老辦法。在編練新軍過程中,遇到許多矛盾,對推行新制障礙重重。因此,清政府進一步採取改革措施,繼續在所有方面進行改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歐式軍銜制,試圖通過軍銜制度來改變當時「重文輕武」的流弊,振奮士氣,提高軍隊的社會地位,改變官職與官銜之間嚴重失調的狀況;改革官兵制服與識別標志,既整肅軍容,亦適應操戰;實行國際上大體統一的銜級制度,以利於國際交往。

清政府從1904年開始,通過頒布實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歐式軍銜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練兵處會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軍官制事宜》,建議「參仿八旗官員之秩序,旁采各國軍營之規章」,按照西方軍官軍銜的三等九級制,取代舊的官階制度,建立新軍的階位品級體制,軍官「區為三等,析為九級」。

1905年3月,練兵處、兵部設計出軍官軍服和軍銜標志的第一個圖案式樣。8月,練兵處提出軍官授銜的標准、條件、程序和要求。12月經清政府批准,陸軍軍官開始按新官制評定等級,從而形成了我國最早的軍銜等級:

上等第一級,正都統;
上等第二級,副都統;
上等第三級,協都統;
中等第一級,正參領;
中等第二級,副參領;
中等第三級,協參領;
次等第一級,正軍校;
次等第二級,副軍校;
次等第三級,協軍校;

1909年11月,軍咨處又奏請朝廷在軍階第一等第一級內正都統之上增設「大將軍」、「將軍」兩銜,與正都統同為上等第一級;設立軍士銜三級,即上士、中士、下士;在軍官和軍士之間增設「額外軍官」銜一級。

1910年12月,陸軍部對軍銜授予及晉升年限、軍官職務任免、最高服役年齡、軍官考績辦法等,都作了詳盡規定。如規定各級官佐的最高服役年齡為:正都統,65歲;副都統,62歲;協都統,58歲;正參領,55歲;副參領,52歲;協參領,50歲;正軍校,48歲;副軍校45歲;協軍校45歲。又規定,凡正都統榮獲大將軍、將軍稱號者,不受上述年齡限制。這一章程可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軍官服役條例。

不難看出,如按現在的軍銜稱謂,晚清的「都統」對應將官,「參領」對應校官,「軍校」對應尉官;「正」、「副」、「協」分別對應上、中、少各級。從「正都統」至「協軍校」這九級,分別對應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將軍」、「將軍」和「正都統」同為一級,是榮譽軍銜,相當於有些國家的元帥。「額外軍官」就是准尉。士兵軍銜稱謂與現在基本相同。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軍銜制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沿用了剛剛實行不到一年的晚清軍銜制,但做了一些變動,主要是廢除清朝軍銜制的軍官銜稱,取消所有品級,仍按原來的三等九級,規定了新的軍銜名稱,軍士和兵均改為二級:

上等官佐:大將校、中將校、少將校;
中等官佐:大領、中領、少領;
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

額外軍官;
軍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
兵:一等兵、二等兵。
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又對軍銜等級和稱謂做了修改,由六等十四級增至六等十六級:
上等官佐:大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
初等官佐:大軍校、左軍校、右軍校;

額外軍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右軍校升左軍校2年;左軍校升大軍校3年;大軍校升右都尉4年;右都尉升左都尉、左都尉升大都尉、大都尉升右將軍各3年;右將軍升左將軍4年;左將軍升大將軍無定年。

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新的《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軍官仍為三等九級。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北洋政府還有兩個特殊的規定,其中:

虛銜規定:將官銜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個虛銜,即陸軍上校可加少將銜,陸軍少將可加中將銜,陸軍中將可加上將銜。如護國名將蔡鍔,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追贈軍銜的規定:軍官作戰陣亡或病逝後,依其生前業績,可以追贈高一級的軍銜,如中將可以追贈上將。

■國民黨軍隊軍銜制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對軍銜進行修訂。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軍士兵分八級,稱謂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佐銜,最初等級設置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但改變了稱謂,即在軍官銜的前面冠以專業名稱,如「軍需少將」、「軍醫中校」、「軍法上尉」等。1934年以後,軍佐銜改用新稱謂,將級軍佐銜統稱「監」,校級軍佐銜統稱「正」,尉級軍佐銜統稱「佐」。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為適應全面內戰的需要,對各級軍官的服現役限齡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級上將,62歲;二級上將,60歲;中將,56歲;少將,52歲;上校,46歲;中校,44歲;少校,42歲;上尉,40歲;中尉,38歲;少尉,36歲。這在當時主要軍事國家中是比較低的。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也有人是死後才被追贈的,如張自忠、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為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鈞、羅卓英等。

此外,國民政府於1934年12月對駐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職官員,頒行了一種特殊的官銜,共分三等十級,其稱謂類似於清末的軍官銜稱:一等一級稱都統、一等二級稱副統、一等三級稱協統,二等一級稱都領、二等二級稱副領、二等三級稱協領,三等一級稱都衛、三等二級稱副衛、三等三級稱協衛,此外還設有準衛一級。

中國的軍銜制從清末建立到民國的幾次改動,軍銜等級中都沒有「大元帥」這一級,那麼孫中山和蔣介石等人的大元帥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孫中山等人的大元帥並不是軍銜,而是職務,是一種權力象徵。1917年7月張勛復辟後,孫中山即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有130多名議員出席,決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規定軍政府設海陸軍大元帥一人,元帥二人,均由國會選舉產生。大元帥是國家元首兼行政首長,元帥則協助其工作。9月1日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桂系軍閥陸榮廷、滇系軍閥唐繼堯為元帥。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大元帥職,但陸、唐二人不願和孫中山合作,分別通電拒受元帥職務。可見,孫中山的大元帥是一種職務,即最高軍政長官,其權力相當於實行「總統制」國家的總統,即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而不是軍銜。

其實,在晚清實行軍銜制時,就有陸海軍大元帥一職,是由光緒皇帝兼;光緒病逝後,宣統皇帝即位,因他當時才3歲,大元帥之職由其父攝政王載灃兼。

而民國時期的大元帥也不止孫中山一人。北洋政府歷屆元首(總統或執政),均兼陸海軍大元帥。1924年11月,孫中山督師北上,國民黨元老譚延

I. 美軍鄧普西將軍還有國防部發言人為什麼穿黑色的軍裝呢陸軍不是綠色的嗎

你OUT了。從2008年開始,美國陸軍逐步放棄已經使用了一世紀的綠色A級制服和B級制服,而改用藍色軍服,新款制服成為美國陸軍的惟一常服。近幾十年來,美國陸軍一直希望能換掉身上的綠色軍裝,他們抱怨綠色的上裝加褲子配上淺棕色的襯衣和領帶,像公共汽車司機的打扮。美國陸軍的綠色「A級」軍服設計於1954年,一直是美國陸軍的統一軍服。而新款藍色「A級」軍服基於19世紀軍服的樣式來設計,美軍藍色制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當時,由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就是穿著藍色軍服擊敗了穿大紅色軍裝的英軍。現在重新啟用藍色為軍服基色,很大程度上有回歸傳統的意味。

J. 美國什麼軍人穿黑色制服

海軍的寒區常服是黑色的

與美軍陸軍少將的制服樣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帽子函數的解析式 瀏覽:220
天石羽絨服尺碼 瀏覽:723
兒童馬甲鉤法怎麼鉤 瀏覽:302
睡衣小孩版 瀏覽:96
京東網女式風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903
女裝店開業發言稿 瀏覽:236
秋衣加外套女裝 瀏覽:775
化妝品外套盒圖片大全 瀏覽:963
白色呢子大衣要配什麼樣的圍巾 瀏覽:992
方格褲配什麼襯衫 瀏覽:246
阿迪達斯針織衫外套 瀏覽:747
現代瑞納皮帶怎麼裝 瀏覽:38
羽絨服沒有寫充絨量是否正品衣服 瀏覽:234
日式男士制服 瀏覽:673
冬天脫了褲子腿特別癢怎麼治 瀏覽:647
冬季羽絨服衛衣男 瀏覽:533
連衣長裙子怎麼改 瀏覽:115
牛仔大衣搭什麼褲子 瀏覽:773
簡單的裙子怎麼畫視頻 瀏覽:800
抖音藍校服街頭唱歌女孩 瀏覽:94